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蒋介石的家族
内容
编辑推荐

蒋介石的家族在历史上的痕迹是抹不掉的,也不需要抹掉。本书把曾在中国呼风唤雨的蒋氏家族的兴衰史,相对集中地展现于广大读者的面前,使我们的读者从中饶有兴致地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了解国共两党斗争史及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历史,透视国民党及其政坛的黑幕,揭开蒋氏家族的神秘面纱。

内容推荐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痕迹最深的家族要算四大家族。在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则首推蒋氏家族。

蒋家三代人,其中第一代蒋介石出任中国最高统治者达22年之久,在中国台湾地区又主持台北当局达23年。第二代蒋经国,到台湾后实际操纵“政权”,从1972年起出任“行政院长”和“总统”16年,出任国民党主席13年;蒋纬国任过“装甲兵司令”、“联勤总司令”和“国安会秘书长”。第三代有几人曾出于台北政坛,其中章孝严出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和“侨务委员会委员长”,“外交部长”;蒋孝武、蒋孝勇、章孝慈出任过国民党中央委员;此外蒋纬国的公子孝刚在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当律师,第三代唯一的女性、蒋经国的女儿孝章则安心在美国相夫教子。

目录

引子

 上篇 从勃发到惨遭失败的第一代——蒋氏家族核心人物蒋介石

一 青少年时期的足迹

 1 蒋介石出身于家道中落的盐商之家。

 2 14岁的新郎官等不及婚礼完毕就与一群孩子抢夺爆竹头。蒋母见状,面容顿改。

 3 他主意已定,对母亲说:“孩儿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做商人再吃香,也得看

 别人的颜色行事,我决不做生意。”

 4 接到留日录取通知书后,他顾不上回乡与亲人告别,直接从保定启程赴日求学。

二 在革命队伍中徘徊

 1 蒋介石为助陈其美一臂之力,组织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

 2 再度革命,几番沉浮,从听命于陈其美到直接受命于孙中山。

 3 以退为进,若即若离,不断向孙中山要职要权。

 4 悲痛葬母,休妻毛氏、妾姚怡诚,纳妾陈洁如。

 5 上海是蒋的“发祥地”,也使他一夜之间成为无处藏身的债务人。

三 谋夺最高权力之路

 1 蒋介石居功自傲,一再摆弄身价,骗取孙中山的信任。

 2 就任黄埔军校校长职后,听从盟兄戴季陶的劝告,

 一改花天酒地玩世不恭的形象,韬光养晦,培植嫡系。

 3 蒋看到敌军黑压压冲来,大声说:“我必须在这里杀身成仁!”危急中被陈赓冒死救出。

 4 与汪精卫联手,利用“廖案”大作文章,扳倒许崇智,逐走胡汉民。

 5 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后,感慨道:

 “政治生活,全系权谋。”此举为他统治国民党奠定了基石。

 6 以朱元璋为榜样,平定江浙,开府南京。

四 维护和扩张专制独裁统治

 1 蒋介石与汪精卫斗法,共同屠杀共产党。

 2 第一次下野,东渡日本考察,与宋美龄喜结良缘。

 3 调集重兵二期北伐,直逼张作霖老巢,但对日军制造的“济南惨案”却无可奈何。

 4 以召开“编遣会议”为名,施展“削藩裁兵”、“离

 窝毁巢”之计,引起一场新军阀大混战。

 5 胡汉民从中作梗,点破蒋介石的总统梦。宁粤交恶,蒋介石第二次下野。

 6 执政治国的两大病根:一目“恐日”,二日“仇民”。

 7 声称“中正一生为共产党之敌人”。西安督师“剿共”却被部下“囚禁”。

五 卷在全民族抗战的潮流中”

 1 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广播讲话,号召全国上下“守土抗战”,共赴国难。

 2 提出“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抗日战略构想。

 3 寻求妥协,抵制投降,“陶德曼工作”未达目的,中日断交。

 4 设立“防共委员会”,不遗余力制造反共磨擦。

 5 与汪精卫分道扬镳,抵抗日军的进攻。

 6 罗斯福在开列《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名单顺序时,

 将中国排在美、英、苏之后,使蒋介石尝到了大国领袖的荣耀。

 7 开罗会议,既是蒋介石政治生涯的顶峰,也是他走下坡路的开始。

六 发动内战导致蒋家王朝覆灭

 1 蒋介石一面电邀毛泽东赴渝,“共商”国家大计;一面加紧部署全面内战。

 2 全面内战爆发,他一败再败,内外交困。

 3 从当选“行宪总统”到宣布引退“归田”。

 4 溪口干政,架空李宗仁,最终逃离大陆。

七 台湾时期的穷途末路

 1 蒋介石反省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大造复职

 “总统”的舆论,1950年3月1日,在台北再度“登基”。

 2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断然改变对台的“袖手”政策,蒋家小朝廷绝路逢生。

 3 整肃异己,一手制造吴国桢、孙立人事件。

 4 无时不做着“反攻大陆”的美梦,反复重申:今年

 是“反攻大陆”的“决定年”、“关键年”,明年是“反攻大陆”的“胜利年”。

 5 瞒天过海连选连任“终身总统”,迫害反对派。

 6 联美联日,偏安台湾孤岛。

 7 晚年讲究“养生之道”,大造行宫。归西后,灵柩厝于台北慈湖。

 

 中篇 从复兴到回光返照的第二代——蒋氏家族主要人物蒋经国、蒋纬国

一 继承父业的蒋经国

 1 有关蒋经国的出身家世颇多说法。

 2 留学苏联,在异国他乡度过了12年,他回国后

 很快完成了从“反蒋”逆子到“拥蒋”孝子的转变。

 3 在赣南干得“有声有色”,捞取了“赣南人民的大

 救星”的美名,还亲身体验了“赣南新时代的伟大恋情”。

 4 协助宋子文外长与斯大林谈判;以“经济管制委员”的身份赴上海“打老虎”。

 5 安排蒋介石和国民党最高机关逃亡台湾。

 6 开始接班实习,运用快刀斩乱麻的手段治理逃台初期的混乱局面。

 7 升任“国防部长”,掌握军事大权,到达“接班”旅途上的重要一站。

 8 致力于台湾地区的“经济起飞”,实现顺利“接班”。

 9 大搞政治革新,起用新人,实行“新政”。

 10 压制党外势力,矛盾激化;美台“断交”,他在“外交”上陷入危机。

 11 被迫顺应民意,同意取消“戒严”。开放部分台胞到大陆探亲。

 12 选定了“接班人”,立志结束蒋家王朝,不意突然病故。

二 引人注目的蒋纬国

 1 蒋纬国幼年在一个相当特殊的环境里成长。

 2 有关他出身的传闻众说纷纭。

 3 早年习武,官至国民党军“装甲司令”。

 4 他找到了爱情,岂知爱妻石静宜早逝;与邱爱伦结婚10年后分居。

 5 贵为“总统”之子,未想到因部下“装甲兵副司令”赵志华而涉嫌“兵变”。

 6 遭受冷落,交出兵权,立身台湾军事教育界,培植“军学系”势力。

 7 由“总统”之子变为“总统”之弟,蒋纬国永远是配角。

 

 下编 从挣扎到江河日下的第三代——蒋氏家族边缘人物蒋氏七兄妹

一 辜负祖父“厚望”的“皇太孙”蒋孝文

 1 “爱伦”1岁多从苏联随父回国后,由祖父根据家族名序,正式赐名蒋孝文。

 2 青年时代未能像正常人一样正常成长和生活。

 3 英年有所作为,从事台岛、金门的电力建设。

 4 在“杯中物”的燃烧中倒下,葬送了自己的大好青春。

 5 缠绵病榻18年后死于喉癌。

 6 其妻徐乃锦相夫教子,侍奉高堂,是蒋家最贤慧的媳妇。

二 蒋经国最宠爱的掌上明珠蒋孝章

 1 蒋孝章性格乖巧,深受祖父母和父母的宠爱。

 2 在美国和俞大维的儿子俞扬和结婚。

 3 与政治绝缘,随夫长居美国。

三 没圆帝梦的蒋孝武

 1 蒋孝武将黄发蓝眼化妆为黑发黑眼,曾被立为“太子”。

 2 不学军事而习政治。

 3 与首任夫人汪长诗的神秘婚姻。

 4 不同寻常的政治历练与“欣欣传播事业有限公司”的胡闹。

 5 插手电影界,霸气十足。

 6 金权联姻,与大富商郑绵绵有一段艳情。

 7 “江南事件”发生,蒋孝武难脱干系。

 8 外放新加坡,日见“成熟”。

 9 与红粉丽人蔡惠媚作爱情长跑。

 10 同顶头上司“外交部”常务次长、同父异母兄弟章孝严的关系由紧张到缓和。

 11 返台奔丧,放弃竞选中央委员。

 12 出使日本。蒋纬国、蒋孝武叔侄严重失和。

 13 蒋孝武猝逝,蒋家风光不再。

 14 蒋孝武的子女不会从政。

四 蒋家的三公子蒋孝勇

 1 蒋孝勇是蒋介石的“开心果”。

 2 曾有过无忧无虑、甜蜜温馨的大学生活。

 3 跻身商界,成为台湾家电行业的老大哥。

 4 被其父指定为代言人,一举一动备受瞩目。

 5 “狡兔三窟”,将全家迁往加拿大定居。

五 蒋家第三代“大官”章孝严

 1 章孝严之母章亚若与蒋经国在赣南有一段婚外姻缘。

 2 “龙种”出生,章亚若猝然死去;双胞胎无法归宗,只能姓章。

 3 少年壮志不言愁。

 4 从“东吴大学”到比利时,迈出“外交”生涯第一步。

 5 从“外交部”的一位小科长起步,一路顺风,直到进入国民党的决策核心——中常委。

 6 蒋经国去世后,他几度痛哭失声。

 7 出钱整修母亲坟墓,希望能亲临大陆祭拜。

 8 认祖归宗的强烈愿望能否实现?

六 大学者章孝慈

 1 章孝慈幼年随舅父过着流浪不定的生活。

 2 聪明好学,共获得双学士、双硕士、博士五个学位。

 3 投身教育界,出任“东吴大学”校长。

 4 何时会改章姓蒋,列入蒋氏家谱中?

 5 赴大陆为母亲扫墓,了却40多年的心愿。

七 蒋纬国的独生子蒋孝刚

 1 蒋孝刚出生时,蒋纬国因中年得子高兴非凡。

 2 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法律系,后赴美国纽约执律师业。

 3 和美籍华裔小姐王倚惠在士林官邸举行隆重的婚礼。

后记

试读章节

1933年2月,日本侵略军大举侵犯热河省,长城沿线的中国守军,自动进行英勇抗击。而蒋介石却不顾山河沦陷,调集50万大军迫不及待地向江西中央根据地大举进攻。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先后歼敌近3个师,其中包括号称“精锐部队”的第十一师,生擒两个师的师长,第十一师师长萧乾负伤而逃。蒋介石哀叹:“自从当参谋,一直到现在,打仗从来没有这样的失败过。”

对于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蒋介石连声称好,这“好”就在于为蒋介石争取到了一次“围剿”红军的机会。5月,蒋设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召开5省“剿共”军事会议,总结了前四次失败的经验,提出“步步为营、节节推进、碉堡公路、连绵不断、经济封锁、滴水不漏”的战略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后者主要是指实行自宋朝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严密控制的保甲制度。这个制度的实质是“联保连坐法”,给广大人民群众套上一副沉重的枷锁。蒋介石一靠特务政治,二靠保甲制度,从上到下编织了一个反革命统治的黑网,形成了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的基础。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日爱国呼声,蒋介石的“剿共”军事一败再败,广大国民党官兵士气低落,厌恶“剿共”战争。第十一师师长萧乾曾说:“在江西‘剿共’负了伤,到后方去就医,不敢抛头露面。而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在古北口与日军作战负伤,住在北京协和医院里,天天有人民团体代表去慰问他。相形之下,谁愿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蒋介石为促使官兵为他卖命,在庐山设立军官训练团,自兼团长,先后集训排以上军官7500余人。所谓训练,主要是灌输效忠于蒋个人的奴化思想和强化反共反人民的精神支柱。如一听到“蒋委员长”就必须立正,即始于此。为了让官兵信奉“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用皮肤感染与内脏之疾来分别比喻日本侵略和人民革命,称人民革命是“心腹之患”,要官兵随他“剿共”到底。蒋介石还提出四句口号要其官兵牢记:“一、受伤不退,被俘不屈。二、生而厚不如死而荣。三、不成功便成仁:这是随时应当记诵的。四、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可见蒋介石反共到了何等丧心病狂的程度。

经过充分的准备,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由蒋亲任总司令,对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蒋对这次“围剿”重点采取了碉堡政策,在江西中央苏区周围修筑2900多座碉堡,以图严密封锁,困死红军。此时中央苏区红军虽已发展到10万人,但武器、粮食等物资奇缺,特别是中共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占据主要领导地位,使红军元气大伤,不得不撤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举世闻名的长征。

红军离开江西,离开了蒋介石视之为统治命脉的东南地区。蒋为除去心腹之患而洋洋得意之时,又不甘心红军安全转移,他要把红军消灭干净。蒋急调十万大军,组成追剿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40天内,连破蒋军四道封锁线,冲过湘江,打破蒋介石在湘水以东聚歼红军的计划,但红军也为此付出了人员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改变了“左”倾冒险主义造成的被动挨打的局面,在云贵高原展开了灵活机动的运动战。2月下旬,红军奇袭娄山关,歼灭蒋军2个师又8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利。

蒋介石大为恼火,3月24日,蒋偕宋美龄飞抵贵阳亲自督师,撇开薛岳、王家烈等前线指挥官自任战场指挥官,大有与红军决一雌雄的气概。红军直逼贵阳,贵阳城防兵力包括宪兵不足两个团,蒋介石惊慌失措,急调守卫金沙江的云南军阀部队到贵阳“救驾”。红军则虚晃一枪,直插云南,威胁昆明,然后向西北方向急进,于5月巧渡金沙江,跳出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蒋介石虽未能达到消灭红军的目的,但他利用追剿红军的名义,使其嫡系部队进驻贵州、云南、四川,基本上实现了多年来统一西南的愿望。

红军越过金沙江,蒋介石又利用大渡河、岷江、腊子口等天险,调集大军再次围截红军。蒋的如意算盘一一被红军粉碎。蒋介石在四川峨嵋山上得知红军已胜利抵达西北,追剿红军业已失败,他暴躁异常,发出“六载含辛茹苦,未竟全功”的哀叹。

当然,要蒋介石在“反共”上认输是很难的。蒋早就声称:“中正一生为共产党之敌人”,仿佛他这个人一生的使命就是反共。红军刚到陕北,10月1日,蒋介石就到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蒋自兼总司令,要张学良当副总司令。调张的东北军约30万人到西北“剿共”。蒋介石在内战上是如此不遗余力,而对日本侵略者却步步退让,一再签订丧权辱国条约,激起广大爱国民众的极大义愤。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开幕,爱国青年孙凤鸣在众目睽睽之下刺杀行政院长汪精卫,蒋未到场,逃过这一劫,孙以身殉国。这一事件强烈地刺激了蒋介石反共麻木了的神经。由于日本挑起华北事变引起英美统治集团的强硬反应等因素,促使蒋介石开始考虑调整其内外政策,其中包括对共产党的政策。

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案,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12月,蒋介石授意南京政府驻莫斯科大使馆武官邓文仪同中共代表团接洽,蒋还指使陈立夫在国内负责打通与中共中央的关系。另外,宋庆龄受宋子文的委托,派出曾经是共产党员的牧师董健吾秘密前往陕北瓦窑堡,向中共中央传递国民党愿意谈判的信息。这样,经过多种渠道,国、共两党由战场上的厮杀对手开始坐到谈判桌上。

中共对联蒋抗日表现出极大的诚意,蒋介石却认为中共是山穷水尽,不得已才同意与他谈判。蒋真是反共之心不死,他让陈立夫向中共代表转达其要求:对立的政权和军队必须取消。红军只可保留3000人,师长以上的领袖一律解职出洋,半年后回国再量才录用。这实质上是从政治上消灭共产党和红军,达到其在战场上所无法实现的目的,说明蒋介石并无联共抗日的诚意。

蒋介石的阴谋被中共戳穿,他一不做,二不休,从南方调集30个师的大军准备大规模进攻陕北红军。驻在陕西奉命“剿共”的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曾与红军交手多次,仅3个月时间,东北军就损兵折将近3个师,两名师长阵亡,7名团长阵亡或被俘,十七路军也成旅地被红军歼灭。张、杨都懊恼不已,杨虎城说:部队被派往打红军,等于判了无期徒刑,只能把老本打光,最后垮台。

P100-103

后记

蒋介石的家族在历史上的痕迹是抹不掉的,也不需要抹掉。撰写拙作的目的就是要把曾在中国呼风唤雨的蒋氏家族的兴衰史,相对集中地展现于广大读者的面前,使我们的读者从中饶有兴致地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了解国共两党斗争史及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历史,透视国民党及其政坛的黑幕,揭开蒋氏家族的神秘面纱。

对于蒋氏家族和国民党上层人物的研究,多年来史学工作者和有关部门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相当有价值的成果。拙作之所以完成,从学术界和其它方面的科研成果中受益匪浅,谨此向有关作者深致谢忱!

本书的第一部分(上篇)由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路小可撰写,第二部分(中篇)、第三部分(下篇)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的刘红和朱显龙、北京外语学院路小可等人撰写。作为作者,非常欢迎广大读者对书中的任何内容提出批评意见,以便日后修订再版。

作者

1996年4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蒋介石的家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015180
开本 32开
页数 5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0
出版时间 1996-08-01
首版时间 1996-08-01
印刷时间 199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02
14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9: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