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锻造奇迹--2008年北京残奥会获奖者成长纪实
内容
编辑推荐

有一种力量,不是来自身体,而是来自灵魂。有一种尊严,不是来自财富,而是来自高贵。有一种伟大,不是来自成功,而是来自博爱。人立于天地之间,不仅要确立理想的高度,更要坚定人生的方向,并且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本书记录了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获得奖牌的三十八位残疾人运动员(其中三十六位金牌获得者、一位银牌获得者和一位铜牌获得者)和盲人门球冠军队的成长经历和夺牌的紧张精彩过程。全书都彰显着他们的顽强拼搏精神和不屈服命运的强者风范。作者是一位重残者,同样他以他坚强的生命为这些强者讴歌。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了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获得奖牌的三十八位残疾人运动员(其中三十六位金牌获得者、一位银牌获得者和一位铜牌获得者)和盲人门球冠军队的成长经历和夺牌的紧张精彩过程。全书都彰显着他们的顽强拼搏精神和不屈服命运的强者风范。作者是一位重残者,同样他以他坚强的生命为这些强者讴歌。该书文笔流畅,结构紧凑。虽然每人的篇幅不长,但人物描写细腻、细节生动;同时对比赛项目有较为通俗的叙述,是作者在做了大量的准备后的成功之作。每位获奖者均配有彩色、黑白各一幅照片。

目录

李端——2008年北京残奥会男子跳远冠军

王芳——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百米冠军

郭伟——2008年北京残奥会男子投掷冠军

朱鹏凯——2008年北京残奥会男子标枪冠军

青素萍——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标枪冠军

孟根吉米素——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铁饼冠军

吴睛——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标枪、铁饼冠军

郑宝珠——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铅球冠军

李虎召——2008年北京残奥会男子轮椅竞速冠军

张立新——2008年北京残奥会男子轮椅竞速冠军

黄丽莎——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轮椅竞速冠军

张婷——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轮椅竞速冠军

周文俊——2008年北京残奥会男子田径亚军

唐元——2008年北京残奥会男子游泳冠军

田荣——2008年北京残奥会男子游泳冠军

杨博尊——2008年北京残奥会男子游泳冠军

黄敏——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游泳冠军

谢青——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游泳冠军

夏江波——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游泳季军

蔡慧超——2008年北京残奥会男子举重冠军

齐栋——2008年北京残奥会男子举重冠军

边建欣——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举重冠军

李瑞芳——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举重冠军

葛扬——-2008年北京残奥会男子乒乓球冠军

刘静——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乒乓球冠军

任桂香——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乒乓球冠军

周影——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乒乓球冠军

胡道亮——2008年北京残奥会男子轮椅击剑冠军

叶如意——2008年北京残奥会男子轮椅击剑冠军

张春翠——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轮椅击剑冠军

郭华平——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盲人柔道冠军

袁艳萍——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盲人柔道冠军

林海燕——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射击冠军

成昌杰——2008年北京残奥会男子射箭冠军

符洪芝——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射箭冠军

高芳霞——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射箭冠军

单子龙——2008年北京残奥会赛艇冠军

周杨静——2008年北京残奥会赛艇冠军

中国男子盲人门球队——2008年北京残奥会冠军

中国男子五人制足球队——2008年北京残奥会亚军

后记

试读章节

李端——2008年北京残奥会男子跳远冠军

1李端1978年出生在长春,母亲曾是吉林队女篮运动员,父亲是业余田径运动员。也许是遗传吧,李端五岁时便显出了过人的体育天赋,在长春市朝阳区业余体校开始了篮球生涯。由于身体条件出众,球技超群,十三岁便成为沈阳军区体工队预备队员。十六岁时第一次参加全国青年扣篮大赛便夺得冠军,顺利人选国家青年队。十七岁那年正式成为沈阳部队男篮的主力队员,随队征战CBA联赛。那时候,迈克尔·乔丹正风靡全世界,李端和很多篮球运动员一样,将迈克尔·乔丹视为自己的榜样。

青春年少的李端正在踌躇满志之时,一场飞来横祸彻底改变了这一切。那是1996年4月的一天上午,一声巨响,惊呆了宿舍里的人们。当大家来到出事地点时都惊愕了,只见李端血肉模糊,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大家连忙将李端送往医院。原来正在备战1996/1997CBA联赛的李端,训练回来打扫卫生,当他移动一个灭火器时,突然发生爆炸……

这次事故对李端而言是灾难性的。爆炸能量的巨大冲击波造成了他颅骨骨裂,双眼失明,同时失去了右手食指第一节指骨。他在病床上与死神挣扎了半个月,才从昏迷中醒来。

李端神志清醒后发现眼前一片漆黑,问母亲是怎么回事。母亲心如刀绞,说他的脸受了伤,包着纱布呢。当他明白自己的眼睛不可能恢复光明时,不禁悲痛欲绝。父母也难以承受这个事实,带着李端辗转走遍北京的各大医院,所有的结论都是一样。黑暗,成了李端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

后天性视力残疾者与先天性视力残疾者的最大区别便是适应能力和心态的落差,李端最初也完全处在这种状态之中。他处处离不开别人的搀扶,处处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这对一个高大英俊、活力四射的小伙子来说,无疑是心灵的极大摧残。他感觉自己好像行尸走肉一样,生命的色彩已经褪去大半,在黑暗的包围与重压之下,他产生了以死来解脱的念头。

哀莫大于心死。李端的心如死灰令家人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母亲尤为强烈。她经常喊着儿子的名字在噩梦中惊醒。李端这时会大喊:“妈!我没事!”可是,他的心在流血。

李端在生死之间痛苦徘徊、犹豫不决的当口,同病室的一位身患癌症的老大爷,忍受不了病痛折磨,跳楼自杀了。老人家属哀嚎的痛哭声,像一支支利箭扎在李端心上,令他坐立不安。他想到了父母,想到了还未成年的弟弟。老人被推出房间的时候,母亲双手哆哆嗦嗦,紧紧抓住李端的手。李端明显感觉到母亲冰冷的手在颤抖。这一刻,他才知道他对母亲是多么重要。李端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他握住母亲的手,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说:“妈,你放心,我不会,我不会呀——!”母子俩抱头痛哭。

2

母爱,将沉溺于死亡深渊的李端拉上了岸。母爱,推动着李端艰难地前行。李端也开始有意识地在黑暗中摸索生活的能力。每当他在摸索中做成哪怕是薇不足道的一件小事,母亲和家人都大加赞赏。一次他凭着手感剥了两个橘子递到父母手里,父母高兴得泪流满面。他笑着安慰父母,这没什么,将来他还要养父母老呢。父母惊喜地发现,儿子突然间懂事了。

李端出院以后,在队里安排下进入盲人学校学习。老师看着他长满老茧的粗壮大手,很怀疑他是否能学会盲文。盲文需要在硬纸板上扎小孔,没有很好的触觉很难把握和识别。李端却信心十足地说:“老师你就教吧,我行的!”

“我行的!”不是喊口号,是一针一针扎出来的。李端为了学好盲文,夜以继日地在硬纸板上练习。他只用了半个月工夫便掌握了盲文的基本读写,创造了沈阳盲校的最快纪录。很多人见他那双粗糙的大手做出了那么精细的活计,不禁由衷地赞叹。有人问他怎么做到的,他幽默地笑道:“你这都不知道啊!我天生就是破纪录的呗!”

李端学会了盲文,接着又学会了按摩。从盲校毕业之后,他在体工队担任了按摩师。一旦队里有训练或者比赛任务,李端就有了与队友相聚的机会。与队友聊聊篮球,聊聊比赛,是李端在工作中最快乐的事情。他的按摩技术既专业又劲道,无论是拿捏手法和力量轻重,都运用得恰到好处。队友开玩笑说,发廊里的按摩女要失业了。

李端虽然不能亲自上球场打拼,可是他一直觉得自己也是球队的一分子,因此在给队友按摩时格外用心。有时候队友在球场上训练,他便远远坐在一旁等着,哪位队友下来休息,他立刻叫人家过来按摩。

球场上的一切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篮球拍在地上和投在篮筐上的“咚咚”响声,在他心里像擂鼓一样铿锵有力,节奏欢快。队友们看到李端专注的神情,训练结束后会拉着他到篮筐下过过球瘾。有一次,他突然来了兴致想投篮,队友们面面相觑,又不好意思推脱,只好由他。李端让人搀扶他站到三分线上,然后很认真地开始投篮。起初因为没有方向感,他每次举起篮球,只能听队友不断地喊着矫正方向,“左边点。右边点。投!”这样投来投去,篮球的运行路线根本没有冲着篮筐。军人的执著和顽强此刻在李端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他越是投不中越是坚持再来一 次。他的锲而不舍,累的捡球队友气喘吁吁。最后一位队友急中生智,跑到篮筐下一边叫嚷一边拍手提示。李端凭着声音判断方向,慢慢找手感,连投十几个后终于投进了篮筐,博得大家一阵喝彩。从此以后,李端坚持与队友这样练习投篮,越投越准,最后准确率竟然达到一半以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生命,就是习惯与适应现实生活。当习惯和适应了一种生活状态之后,一切变得自然而随意。健全人如此,残疾人亦如此。李端经过最初的不适应之后,慢慢找到了黑暗中的生存钥匙——心态。随着心态的平和与适应能力的不断增强,他逐渐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快乐。

正在这时,不幸又一次袭来,他的父亲因病逝世。李端这次没有退缩,而是站得霹直了。弟弟还未成人,他要帮助母亲撑起这个不幸的家。在父亲的追悼会上,李端站在父亲的遗像前,默默地对父亲说:爸,你放心吧。我行的!

3

父亲去世后,为了活跃家里气氛,李端变得积极乐观起来。他整天哼着小曲、嘻嘻哈哈,像一个开心的大男孩。他也的确是个只有二十岁的大男孩。每个月发工资,他一分不少交到母亲手里,从不乱花一分钱。母亲想给他买件衣服,他呵呵一笑地说,军人最好的衣服就是军服。

1998年,辽宁省残疾人体协选拔运动员,李端很快进入了选拔名单。当工作人员看到李端一米九几高的大块头,笑着对他说,你看你,咋不早干残疾人运动呢?李端则幽默地回答,我眼睛也刚受伤啊,总不能没受伤就跑你们那去吧!

残疾人体协的教练见李端身高腿长,建议他学跳远。李端的父亲曾经是田径跳远运动员。用李端的话说,这叫继承父志。

跳远运动,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在高速奔跑中腾空而起,利用惯性的力量将身体抛射出去,越远越好。在跳远训练中,四个环节最是关键:助跑、踏板、弹跳和落地。助跑要快速,踏板要准确,弹跳要有力,落地要前冲。这些对打篮球出身的李端来说,本不是什么难事,特别是弹跳,他在扣篮大赛中夺得冠军足以证明他的弹跳和滞空能力。不过,由于视力全盲,如何助跑与准确踏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沙池跑道是一条直线,运动员的助跑必须在规定的直线内完成。也只有沿着直线奔跑,才能在弹跳中发挥最快的速度,从而跳得更高更远。李端看不见前方,奔跑中没有方向感,两条腿在快速奔跑中稍有错位,便飞快偏出跑道。教练只能站在踏板前拍手或者大喊,用声音提示李端的奔跑方向。起初两个人配合生疏,教练站在踏板前一拍手,李端飞奔而来,可是跑出几步便偏离方向,教练急得大喊,李端顺着声音突然拐弯冲过来,教练想躲都躲不开,经常狠狠地撞到一起,教练被撞个仰面朝天。教练爬起来后,挂着嘴边的一句话便是:“李端啊李端,你这是要撞死我呀!”

李端在训练中为了尽量避开与教练相撞,根据声音调整步点,开始的时候有些不适应,双脚搅拌在一起,一头栽到地上。一天训练下来,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按他自己的话说,好像穿了迷彩服。视力残疾的运动员跑直线并不是助跑中唯一需要克服的困难,更为重要的是弹跳前的一刹那,支撑脚要准确踩在踏板上。踩在踏板的前方,弹跳的高度受影响,踩到踏板的后面,力量的速度受影响,只有踩在正中间才能将高度与力量最大化。很多健全运动员在这方面失误比比皆是,伺况双目失明的残疾运动员。李端为此不知道出了多少汗,摔了多少跟头。教练与他牵着手一起跑,一起跳,一起吆喝,一起踩踏板,两个人在训练中几乎寸步不离。

“失去了光明,灵魂不能坠入黑暗;看不见道路,脚步不能停滞不前;战士可以受伤,但受伤的战士仍然是战士;军人可以倒下,但军人的意志不能被打垮!”李端就是在这种信念中,一步一步地走了出来。

4

有志者事竞成。2000年,李端第一次参加悉尼残奥会,便夺得一枚银牌和一枚铜牌。颁奖时他只能在心里默唱国歌。那时,他便给自己下达硬指标:一定要国歌在雅典奥运会上奏响!他为了表明决心,将手机铃声自编成了国歌的前奏。

有梦想就能飞翔,有目标就能奋进。又经过四年的魔鬼训练,李端在雅典残奥会上,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他在F11级跳远比赛中,凭着第五跳的惊天一跃,打破了残奥会纪录,为中国代表团拿下了第一枚田径金牌。同时,他还打破了另一项纪录,在残奥会上唱国歌的声音最大的中国人。

四年又一个轮回。2008年9月12日,李端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三十岁的李端,此时已为人父,为人夫。他感觉肩上沉甸甸地,上面有亲人的期盼,有荣誉的召唤。作为残疾运动员里唯一一名现役军人,他知道什么是义不容辞。现在是他挺身而出的时候。

比赛前,李端用“按摩动作”和国外同行互致问好,尽显主人之谊。轮到他出场时,在教练引领下他一脸轻松走到沙池前。教练退回到踏板上。裁判发出指令后,李端竖起了耳朵,仔细听着教练的提示声。突然,李端向前跑去,随着教练的击掌声,一步,两步,三步……李端直线飞奔而来。说时迟,那时陕,就在两人即将相撞的刹那,教练倏忽一下闪到一边,李端一脚踩在踏板中央,然后身体像雄鹰一样在空中掠过,随即俯冲而下,落在沙堆里。沙粒像是被掀起的波浪,一下子溅起老高。

13.71米!现场一阵骚动。李端不仅夺得了金牌,并且又一次打破世界纪录。

当国歌在鸟巢国家体育场奏响的时候,李端一如既往大声唱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P2-6

后记

如实说,这本书的拼字过程像蚕食桑叶,是一点一点啃下来的,远比当初想象的艰难得多。原因,说简单也简单,细节来不得假冒伪劣;说复杂也复杂,获得真实的、有实用价值的资料,对一本书而言,确有杯水车薪的无奈。幸亏中国残联的孙丕评老师和周晓杰女士,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将运动员和教练员以及残奥会比赛项目的有关资料,毫无保留地悉数馈赠。若不是他们雪中送炭的鼎力相助,这本书的传递里程,必然陡增不少周折。此刻,向中国残联的孙丕评老师、周晓杰女士,同时向接受过采访的运动员、教练员和相关工作人员,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这本书从立意到具体落实在每个人、每件事、每场比赛、每个节点,甚至每个拐点,不啻是对自己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严峻考验。北京残奥会那段日子,大部分时间是在颠簸的狂奔中度过的。场馆之间的距离,近的数公里,远的二三十公里,因不想错过近距离感受现场比赛的氛围,常常是随便吃些便当,就匆忙上路。那时候,真有一股子“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冲劲。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说不清当初那么辛苦,那么疲惫,为何一进场馆,立刻又精神抖擞。莫非骨子里真的流淌着不安分的血?

提到北京残奥会,不能不提及场馆内外的志愿者,他们是场馆内外最奇妙、最清新、最迷人的风景。他们高质量的人性化服务,为观看比赛的过程和心情,增添了许多欢快的色彩。毫不夸张地说,我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在他们推着轮椅来来往往的传递中,我不但可以坐在角度很好的位置观看比赛,而且可以通过他们近距离地与运动员、教练员进行简短的交流,了解比赛中鲜为人知的细节。勿庸讳言,没有他们的精心照应,我不可能顺利地融入到现场的氛围之中。此刻,再次向每一位志愿者致敬!

喜欢拼字的人,大多喜欢感性的、流动的、跌宕起伏的叙写状态,但这本书不是。坦率地讲,残障人的生活经历与成功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大同小异。这本书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细节,甚至每个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具有很多相同的特征。这些相似性,极大地束缚了拓展的空间。如何将枯燥的却又沉甸甸的原始素材,真实地、鲜活地、立体地呈现在字里行间,确实耗费了我大把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不过,同运动员付出的汗水与泪水比较起来,这一切又是那么地微不足道。

从策划到付诸实施,这本书自始至终得到了华夏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出版社领导的亲切关怀,这本书的结局不言而喻。借此,向华夏出版社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在我蜗居拼字的日子,她经常起到指点迷津和推动进程的催化作用。尤其在2009年春节期间,她和她的编辑室负责人郭世奎女士亲自造访寒舍,那份真情,弥足珍贵。

本书的部分现场比赛资料,由“安大”学子吕征、汪峥和王丽萍大姐、张春青女士搜集、提供,有若干张运动员的照片取自互联网,在此一并致意。谢谢大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锻造奇迹--2008年北京残奥会获奖者成长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段云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51680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