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借着对本雅明提出的“灵韵”、“紧急状态”、“国家大计”等诸范畴的考述,把充满歧义与内在扦格的本雅明思想阐释为一个线索清晰、略可予以整体把握的系统。
作者对本雅明致思初衷的探问是真切而富于同情理解的,对其理论得失的检讨颇具分寸感而又有相当的深度。对多个“双重的本雅明”——卡夫卡式的本雅明与波德莱尔式的本雅明或布莱希特式的本雅明与阿多诺式的本雅明——所体现的某种时代悲情和精神张力的揭示是本书最见特色之处。
图书 | 灵韵与救赎--本雅明思想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借着对本雅明提出的“灵韵”、“紧急状态”、“国家大计”等诸范畴的考述,把充满歧义与内在扦格的本雅明思想阐释为一个线索清晰、略可予以整体把握的系统。 作者对本雅明致思初衷的探问是真切而富于同情理解的,对其理论得失的检讨颇具分寸感而又有相当的深度。对多个“双重的本雅明”——卡夫卡式的本雅明与波德莱尔式的本雅明或布莱希特式的本雅明与阿多诺式的本雅明——所体现的某种时代悲情和精神张力的揭示是本书最见特色之处。 目录 引言 “紧急状态”及其应对 第一章 作为“非宗教时代”的现代 一、“大众”:现代社会的新的人群 二、现代社会的个体危机:丧失“经验”与转向内心 三、非宗教时代与“弥塞亚”的意义 第二章 灵韵消逝 一、灵韵——信仰时代的价值之光 二、灵韵消逝:由“礼仪”到“政治” 三、现代“灵韵”:“商品的光环” 四、现代“灵韵”:“灵韵的借用” 第三章 权宜之计:放弃灵韵 一、“阿本之争”:从旧的好东西还是从新的坏东西出发 二、艺术批评家(知识分子)的战略任务:毁坏作品 第四章 个体应对:重返“灵韵” 一、“善变”的波德莱尔 二、“失败的”卡夫卡 第五章 总体应对:“国家大计” 一、“进步的概念必须以灾难的观念为基础”——本雅明对现代性的反思 二、寓言作为救赎:德国悲悼剧研究 三、“国家大计”:《巴黎拱廊街研究》 结语 本雅明思想的意义与中国当前文化现状 一、更新传统,灵韵再现 二、中国的文化现状:意义缺失的大众化时代的艺术 三、本雅明的思想资源与中国当前文化现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灵韵与救赎--本雅明思想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于闽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93531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08-11-01 |
首版时间 | 2008-11-01 |
印刷时间 | 2008-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9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516.59 |
丛书名 | |
印张 | 1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8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