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逆光(那多小说密室)
内容
编辑推荐

逆光,最先看见的是黑,缓慢适应,全黑中渐显深浅,在逆光镶嵌的黑里,你看见了什么。

《那多小说密室》共收录了那多的十六部长篇小说,分为《暗影》、《逆光》、《反转》、《景深》四卷出版。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人本主义精神,闪烁着人性关爱的熠熠光芒。

本卷收有《坏种子》、《铁牛重现》、《过年》、《神的密码》、《纸婴》五部长篇小说。为读者构建了一个逆向思维的时空观,试图通过艺术之眼将浩瀚的宇宙一览无余,描述人类挑战科学极限的偏执、梦想与狂野。

内容推荐

那多是一位悬疑小说实力作家,他将人文、科学、艺术、历史等诸多知识元素天衣无缝地融入作品,以幻想映照现实、现实支撑幻想的手法构筑惟妙惟肖的艺术空间,轻巧机智地引领读者进入真实与虚幻交错纠缠的阅读之诱,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审美愉悦中获取独特审美感受和丰富知识。

本丛书共收录了作者的十六部长篇小说,分为《暗影》、《逆光》、《反转》、《景深》四卷出版。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人本主义精神,闪烁着人性关爱的熠熠光芒。

本卷收有《坏种子》、《铁牛重现》、《过年》、《神的密码》、《纸婴》五部长篇小说。《坏种子》探索了一个外太空生命给地球带来的种种考验。《铁牛重现》揭开了多重空间世界人人类造成迷失的幕布。《过年》颠覆了人类对时空观的固有思维。《神的密码》是发生在多层宇宙世界的奇异事件。《纸婴》则描述了平行世界里离奇悬疑的人生经历。

从日心说到广义相对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进步。当我们目光的描天际时,才发现那里有我们更多无法感知的未知世界。本书中的作品为读者构建了一个逆向思维的时空观,试图通过艺术之眼将浩瀚的宇宙一览无余,描述人类挑战科学极限的偏执、梦想与狂野。

目录

坏种子

铁牛重现

神的密码

过年

纸婴

试读章节

坏种子

第一章

这一天的下午,由于前一天晚上玩游戏玩到凌晨四点的缘故,我虽然早上十点才起床,精神还是很不好。好在没什么采访,在单位上了会儿网,就趴在桌子上休息了一会儿。在这样的记者办公室,就算是打打游戏也没什么不可以的,睡睡觉更是小意思,就这点而言,比寻常的公司可要舒服多了。

脑子里迷迷糊糊正一片混沌的时候,被人拍醒了。

“喂,那多。”

我勉强睁开眼,心里咬牙切齿,最恨的就是睡觉的时候有人吵我。可映入眼帘的,是副主编张克的一张老脸。

虽然没什么要紧,不过睡觉时被大领导叫醒,总有些尴尬。我连忙努力睁大眼睛,堆起笑脸。

“张老师啊,有事吗?”

“不好意思,吵到你了,有个采访,你来一下。”张克倒很客气。

我跟着张克走进他的办公室,心里明白,一定又有重大采访了,张克出马,说不定还要出上海。因为出差的费用,新闻部的主任还没权批。半个小时之后,我从张克的办公室里出来,精神抖擞,直奔航空售票处。

之所以我前后的精神状态有这样的改变,除了碰到重大采访自然会有良好的状态外,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一次的新闻不但重大,而且奇怪,非常奇怪。

之前我已经说了,通常我们报社的采访,都不出上海,因为我们的主要发行地区在上海,全国各地的新闻,由新华社提供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花费人力物力外出。可是近一段时间来,为了提升所谓的“报格”,报社里新出台一条规定,就是如果国内发生了新闻领域内非常重要并且读者极其关注的事件,再远也要派记者采访。而这一次的领域,是考古事件,是一个古村落遗址的发掘。

这个考古的重要性,不但震动了整个中国的考古界,而且听说,许多国外的媒体也闻风而动,正派出专人,往当地——中国青海省德令哈市急赶。因为这个发现,很可能将改写整个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史。甚至连“新石器时代”这样一个被写进考古史,就算是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名词,也可能要改变。

因为,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个村落,竟然被证实已经在使用铁器。而且,这个村落在当地,即青海德令哈地区存在的时间,很可能远早于新石器时代。

尽管那些被挖出来的铁器非常简单,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原始至极,可是相对于同时期的全地球其他人类而言,这一支的人类,不知道要先进了多少,其间的差距,用时间来衡量的话,至少数千年。你可以想象一下,五○○三年时的人类,和二○○三年时的人类,会有多大差距。

现在,全国只要是稍微大一点的媒体,都派出了记者往那里赶。而且上海的东方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东广、上广、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文汇报、劳动报、新闻晨报、晨星报及其他十几家媒体,现在都已经派出记者。相信我在明天的飞机上可以碰到许多熟人。

晚上,我很早就上床睡觉,明天的飞机是一早的。睡着前,我想起曾有个生于青海的朋友对我说,她出生的地方经常会地震,所有的动物都从森林中逃窜到平原上,恰是狩猎的好时机,有时还会下碗口大的冰雹,这时千万不可以出门,被砸到的话连命都会送掉……如果我在这个时候曾经看过那个关于白公山的新闻的话,我一定会想起来,原来白公山,也是在德令哈地区的。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后,我于上午十时二十分到达了西宁机场。不出我所料,我在机上碰到了新闻晨报的记者张路,还有几个不太熟的小报记者,不过意外的是没见到几家电视台和三大报社的记者,看来他们大概是因为这一班飞机太早,所以坐了下一班中午到的飞机过来。

我的目的地德令哈尚在四百公里之外。

西宁比我想象中更繁华一些,然而我无暇顾及这里的音像店是否能让我在睡着之前的生活不至于那么无所事事,也没有初次踏上青海这片原本遥远得似乎仅存在于电视频道中的地方的激动,我和张路他们拿着烙饼与地图穿越这个城市,必须去买最快的去德令哈的火车票。

时间相当紧迫,要知道作为一个记者,就绝不能比其他记者晚发回去报道。晚一天的报道,哪怕你写得再好,再声情并茂,再有艺术价值,也一样什么都不是。这是新闻的铁律:时间!

一小时后,我们坐上了开往柴达木盆地腹地的火车,我要在这个绿色的铁皮家伙中待上差不多五个小时。

当列车进入戈壁滩的时候,晚霞将这个世界镶上了一圈红边,令这里形状奇怪、疏密有致的山丘看上去像某种食草兽的牙齿。

到达德令哈市的时候,已经快到吃晚饭的时候了,我们在这里发生了分歧。除了张路外,其他的记者都想在德令哈好好吃一顿有当地风味的盛餐,再往我们的目的地克鲁克湖旁的古村落考古现场赶。但我和张路坚持立刻赶去。双方都没有必要一定让对方同意自己的立场,所以立刻就分成了两队。

我知道张路这么急着赶去的原因一定和我一样,那就是希望在今天能先写一篇简单的报道发回去。既然已经到了这儿,那么就像我前面所说的,对新闻记者来说,时间就是一切。当然,许多毫无职业操守的小报记者可以不顾这些。

我们叫了一辆当地的出租车,虽然车况不太好,但居然是上海产的桑塔纳。据说桑塔纳的底盘高,走起颠簸的路不容易被开坏。

在我们把干硬的烙饼啃完后的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颠到了考古现场。由于平时没人会来这里,所以我们的司机,一个三十多岁的当地汉子还走错了路,不过最后他很爽快地只收了我们一半的车钱。其实这对我们无所谓,反正回去有的报销。

竟然已经有很多记者到了,我大概看了一下,多数是北京的媒体,看来靠近中央就是不一样。照这样看来,他们今天一定已经把稿子发回去了,我庆幸之前的决策,现在补工还赶得及,否则明天被报社质问起来,就糗了。我倒是暗暗担心坐下一班飞机来的记者们,不知道他们要怎样交差,多半会被领导在电话里骂得狗血淋头吧。

考古队原本没想到会来这么多的记者,临时准备的帐篷眼看就快不够了,还剩最后几个。再往后来的记者,最后没办法,那就只好回德令哈去住,来回三四个小时,时间都得耽误在路上。可是我很快就发现在这方面其实没什么区别,因为这里没有合适的通信工具,写完了文章拍完了照,还得再坐考古队的车回德令哈去上网发回报社,看来一天颠三四个小时是逃不掉的了。

只要是记者,无论是哪一路的,都不是安分守己的家伙。当天晚上,考古队的营地里就变得人头攒动,令这里看上去有些像个集市。大队的记者除了互相打招呼和彼此介绍之外,都无一例外地准备起了“功课”。考古队负责人办公的帐篷虽然比别的帐篷要大一半有余,还是拥挤得像下班高峰时的公共汽车一般,而此次新闻的“焦点”——那些仍旧处于禁入状态,要到次日记者招待会时才解禁的发掘现场周围,也不断有人晃来晃去,镁光灯猛闪,那些想提前入内的记者,令负责保卫的保安与考古队员应接不暇。

我和张路都不算是会钻营的人,而人挤人的地方也恰是我最厌恶的地方之一。我们两个只是简单地记述了现场的情形,采访了几个无关紧要的考古队员,搜集了一些情报,写了篇两百字的简要报道,其余就只是窝在自己的帐篷里认真地准备明天要问的问题。  这一夜整个营地都没有安宁过。

翌日。

鉴于昨夜所见到的情形,我和张路凌晨四点不到就跑去招待会现场占位子,而当手表的指针越过五点时,整个现场已经人满为患了。

招待会的时间是上午九点——盘腿在沙地上坐等四个小时并不是件令人愉快的经历,然而没有人随意走动——大家都生怕一走开,自己辛苦占据的有利地形就被同行抢去了。像我和张路这样的“搭档”还算是幸运的,我们其中一人想去方便时可以有人帮你看着位子。

四十平方米左右的现场坐了一大堆人等天亮,若是少了那些昂贵的专业采访设备,这里倒像是个静坐示威的现场。

没人像昨晚那样大声喧哗,大家都只是小声地交谈,越临近招待会开始的时间,气氛就越紧张,当气温足以令我的汗水浸湿汗衫的时候,招待会终于开始了。

发布消息和接受采访的是考古队的负责人吴人杰教授——一个晒得黑黑的、其貌不扬的老头。说他是个“老头”其实并不确切,我的“课前作业”中所搜集的资料显示,他只是五十出头而已,不过任何一个人要是从事考古工作三十年,那他看上去必定会比实际年龄要老一些。

“……这里的泥地沙化现象相当严重,给考古发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往往我们第一天挖出的坑,第二天就又给风沙埋住了。你们一定想不到,在八干多年前,这里是鱼草肥美的地方。”老吴手里拿着一块陶器的残片,我坐得比较靠前,借助眼镜可以依稀看见陶片上所绘的鱼纹。

“……如果你们的中学历史课还没全忘光的话,那应该知道,八干多年前,那应该是新石器时代。但如你们所知,我们在这个应该处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有一些惊人的发现,那也是你们大家不远万里到这里来的目的——”说到这里,他的语调开始变得有些兴奋,“我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些怀疑在当时被当做工具使用的,铁器……”

人群在这时开始了第一次骚动。

作为一个序曲,考古发掘的总体情况介绍很快就结束了,接下去是自由提问时间,忍受了四个多小时静坐的记者们立即就像暴动的群众一般向前面涌去,我也在第一时间蹿到了教授面前。

这个典型的考古学者——身穿蓝布工作服,戴着麻线手套,皮肤黝黑,脸上皱纹纵横,头发蓬乱,沾满灰尘,由于长年与挖掘打交道,他皮肤中渗出的泥土味令他闻上去像个农民——在他近三十年默默无闻的考古生涯中,怕是从来没经历过这样的混乱场面,虽然身前有保安人员竭力维持秩序,他还是有些惊慌失措,不过一个上了年纪的学者的素养在此时发挥了作用,他很快就从这种失措中恢复了过来,伸出双手示意大家安静:

“请安静一下,不要激动,大家的问题我都会一一回答的。”

“请问这个遗迹是怎样被发现的?”

“请问是谁首先发现了这个遗迹,又是谁首先发现了铁器?”

“请问在这样一个遗迹中发现铁器的意义是什么?人类的历史会被改写吗?”

“世界考古界有没有类似的先例,这会不会只是人类进化史中的一个旁支?”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柴达木盆地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一连串的问题丝毫不给教授以喘息的机会,甚至连“请介绍一下当时人类的性状况与道德状况”这样离谱的问题都有人问。其间,教授顺便介绍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状况——那时的人类才刚刚开始群居生活并建造极其简陋的屋舍,至于冶金,如我前文所提的,那是几千年后的事儿——然而真正不可思议的是,这个部落除了使用铁器之外,生活状态与其他的石器时代的部落毫无二致,在发掘现场也只是找到少量燧石,而冶金用的火窑根本就不见踪影——这些铁器就像是凭空冒出来的一样。

“他们大部分时间还是使用石器,并用燧石引火、钻木取火等原始的手段来取得火,这与制造铁器的技术有很大的矛盾,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什么进展。”教授道。

“您认为这里的地质环境是否有可能天然生成大块的铁呢?”

“我们也咨询过地质专家,他们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最高富集度的铁矿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纯度。”

“那您认为这是不是一种超自然现象呢?它是不是地外文明的杰作呢?”——问题终于被引到这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上来了。

“我不这样认为,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地外文明的存在,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探究这一切的缘由,而不是遇到无法解释的现象就归于‘地外文明’了事——那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那您认为离这里不远的白公山上的‘外星人基地’是怎么回事?遗迹和‘外星人基地’是否会有联系?”

“抱歉,我从没听说过您所说的‘外星人基地’。”

在热烈的气氛中三个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不断有新的记者赶来,现场被挤得水泄不通,谁都没有要去吃饭的意思。而吴教授的兴致也变得相当高,他只是随便啃了几口面包,喝了点自开水,就带着记者们参观他们的发掘现场——他大概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了吧。

“一号坑与二号坑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大概每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都会有类似的发现,关键在于三号坑和四号坑。”教授一边小心地绕过遗址的发掘坑,一边说道。记者们在他身后排成两到三人并列的长龙。

在编号为三号坑的边上,我看到了一堆黑糊糊的东西,表面看上去除了像一堆肮脏的垃圾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异。吴教授示意大家可以触摸一下那堆东西,我蹲下身,碰了碰,然后捻了捻手上沾的黑色微粒,又放到鼻子前闻了闻,果然是铁锈的味道。

由于我在队伍最前面,拍照、提问都很方便。

“这就是他们当时使用的铁器?它们能派上什么用场呢?”

“根据它们的形状,我们初步判断大概是类似犁和铲的东西。”

我对着这些锈蚀、纠结的黑铁块不断地按动快门,将这些丑陋却足以引起轰动的东西一一记录在我的数码相机里,一边拍摄,一边问:

“就只有这些吗?”

“这些都是从这个遗迹中发掘出来的,其他几个坑还有一些,经过多次断代测定,它们,”他说到这里,顿了顿,特别加重了语气,。与这个古村落遗迹,是同一时代的产物。”

“不可思议!铁器出现在石器时代!真不可思议!”我由衷地赞叹道。

“然而事实无情。”他似乎早料到我的反应,我猜想当初他在面对这一结果的时候曾有过与我相似的反应——如果这不是一场骗局的话。

“如果这些铁器与地外文明无关的话,那以您的猜测,您认为最大的可能性是什么呢?”我旁边的一个记者问道。

“到目前为止,我还不能作出任何猜测,相关的证据太少了。如果当时气候、环境适宜,在这里出现一个农耕部落还是可以令人接受的。然而迄今还无法解释的是,”吴教授回答,“一个月来,我们一直在遗迹中寻找炼制金属的火窑,但始终没有找到,连一丝痕迹都没有,好像他们从来都没有建过这样一座火窑,然而当时的人类是如何获得高到足以炼铁的温度,都还是难解之谜。”——他一再强调了那个火窑的存在,似乎那就是问题的关键。

在走过五号坑的时候,吴教授又向我们展示了其他一些不寻常的东西。

“其实除了铁器之外,还有一些奇异之处,比如陶器上的纹样……”他蹲下身,从挖出的众多陶片中拣出三片,“与同一时期其他的文明大不相同。”  我立即拿出数码相机,拍摄了陶片的照片——对上面的图案,我只是匆匆扫过一眼——在我这样一个外行人看来,那些似乎是人形和一些我无法判别是什么的几何线条,除了绘图的手法相当简约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异——然而任何东西,只要和这个神秘的遗址扯上了关系,就似乎都变得有魔力了。

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好奇心强烈的人来说,事情开始变得有趣起来,它似乎正朝着我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然而谁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一直到下午近三点,我们几乎搜遍现场除了正在发掘、禁止进入的区域之外的每一寸土地,当我的数码相机也不得不换上了备用的电池与记忆卡时,大家才渐渐散去,各自回到帐篷中填饱肚子。而那些坐晚班飞机来的记者与在德令哈大快朵颐姗姗来迟的记者们,似乎他们路上都不太顺利,错过了上午的采访令他们后悔不迭,这时只有忙着拥到吴教授的办公室去恶补。

落日西沉时,白色的沙地上迅速铺上了大块的黑色阴影,遗迹坑很快也被阴影所覆盖。记者们大部分已搭车回德令哈,我的采访也接近了尾声。

P3-9

后记

这一篇手记又结束了。和从前的手记一样,所涉及的那则新闻,是完全真实的。这个世界从不缺少让人纳闷的事情,这则新闻就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法国警方对韦罗尼克的调查结果,和我在手记中所描述的有些不同。这些都是公开在网络上的资料,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查。想必查完之后会和我有同样的疑问:这个案子就到此为止了吗?那些明摆着的疑点为什么看不到解释?

对于周纤纤的异能,真的源自我小时的一个异想。我所看到所接触到的一切,是不是真的存在?我有什么办法能证明这一切是存在的呢?如果有一个可怕的魔鬼,它遮蔽了我所有的感知,创造出一切幻象呢?所以,在我刚开始写灵异手记系列时,我就设想,要是我的手记中有这样一个人物,当她认为某件东西不存在,那件东西就真的不存在了,会是什么样子。今天,我终于把这个故事写出来了,希望大家能够满意。

那 多

2007年9月8日,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逆光(那多小说密室)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那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802758
开本 32开
页数 4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1
149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6: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