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体之学盛于清。清之学人以朴学为根基,力挽明代轻浮佻薄之风,集汉学与宋学之大成。何谓词体?清代词体学兴盛之原因?清代词体学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是什么?书中将一一详解。其中还附有作者对清代文人的词乐、词谱及词韵的研究,实乃词学之一大收获。
图书 | 清代词体学论稿/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词体之学盛于清。清之学人以朴学为根基,力挽明代轻浮佻薄之风,集汉学与宋学之大成。何谓词体?清代词体学兴盛之原因?清代词体学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是什么?书中将一一详解。其中还附有作者对清代文人的词乐、词谱及词韵的研究,实乃词学之一大收获。 内容推荐 “万叠银山寒浪起”,经济大潮的奔涌,不能不对学术研究有所冲击,然倘无学术之进取,则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部将难以发展。鼓励学术研究,推进学术进步,虽似逆水行舟却又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社自1990年起开始编辑出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 本丛书不强调策划、不刻意编排,虽不成系统而又自成体系。丛书作者不分老中青,不问知名度,入选著作长可百万言,短可数万字,举凡在中国文学发展史某一时期、某一方面或某一专题的研究上有所创获而能成一家之言、并经专家评定认为合格者,即可列入本丛书。我们将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编好这套丛书,把真正的学术精品奉献给广大读者,同时,也希望得到学术界的理解和支持。 目录 序 第一章 引论——词体与词体学 第一节 词体辩证 第二节 词体学之构建 第二章 清代词体学总论 第一节 清代词体学概述 第二节 清代词体学兴盛之原因 第三节 清代词体学兴盛之历史条件 第三章 清代词体学之基本特征 第一节 清代词体研究之专业性 第二节 清代词体研究之实证性 第三节 清代词体研究之具体性 第四节 清代词体研究之系统性 第四章 清代之词乐研究 第一节 清代学者之词乐观及词乐宫调体系之整理 第二节 凌廷堪《燕乐考原》及其词乐研究 第三节 方成培与陈澧之词乐研究 第四节 张炎《词源》研究 第五节 白石旁谱研究 第六节 凌廷堪《燕乐考原》版本源流考 第五章 清代之词谱研究 第一节 万树《词律》及其词之格律研究 第二节 《钦定词谱》及其他 第三节 清代词谱之未刊稿 第四节 方成培《词榘》稿本述略 第六章 清代之词韵研究 第一节 清代学者之词韵观 第二节 戈载及其《词林正韵》 第三节 清代之词韵专书及其分析 结语——清代词体学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清代词体学论稿/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鲍恒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06103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5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07-05-01 |
首版时间 | 2007-05-01 |
印刷时间 | 2007-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3 |
丛书名 | |
印张 | 11.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3 |
宽 | 141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