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电影是我的梦想;现在,电影是我的生活。本书收录了26位同学对电影的收获,读着这一篇篇的文章,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青春的面孔:张晓颖因《六个梦》而走进电影,周扬从梦圆北京电影学院到美丽西施,熊少波眼里的小地方、大学校,刘灿国镜头下的蒙太奇,胡刘斌的靠近电影走进生活,杨晶那无尽的人缘、校缘,还有贺斌来自兰州的《录音的力量》,宁愿“干活”少挣钱而继续‘磨蹭”在校园的沈莹,那个帮助别人报考电影学院后才感悟电影并考入电影学院的赵斌,用《井底之蛙》敲开电影大门的郭大维、谭诺等等,犹如26部美妙的交响音画。翻开这本书吧,没有豪言壮语却句句豪情满怀。
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艺术院校,她是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唯一的电影学院。这本书中的内容,是在校的同学写自己在北京电影学院的生活,涵盖面很广——写自己、写同学、写老师、写学校。投考电影学院时,他们多是出于对电影的兴趣和爱好。回首几年的学习生活,他们发现,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电影的理论和实际拍摄的技巧,还有扎实的工作作风,与人合作的态度和谦虚、宽容的人文素养。
电影学院——我们的梦工厂…………………摄影系 张晓颖
爱电影学电影……………………………电影学系 赵斌
天生演戏狂…………………………………表演学院 周扬
西土城路4号——梦想从这里开始………电影学系 熊少波
电影的滋味……………………………………导演系 潘雨
生活在蒙太奇序列…………………………摄影学院 刘灿国
录音的力量……………………………………录音系 贺斌
玉不琢,不成器……………………………表演学院 朱泠谛
光影的魅力……………………………………文学系 于帆
我和电影的缘分……………………………电影学系 范坡坡
感悟青春……………………………………表演学院 温桂钰
我在北京学电影……………………导演系 横山伸治(日)
似水流年………………………………………美术系 王玥
将电影变成生活………………………………导演系 胡刘斌
从门外人到门内人…………………………动画学院 迟鸣宇
无限悠长的青春………………………………导演系 白 雪
这三年,我在电影学院………………………文学系 丁匡
最美好的时光…………………………………管理系 杨晶
那时花开……………………………………动画学院 郭大维
在温暖中前行…………………………………文学系 余莹
选择电影,选择一种生活……………………美术系 寇大伟
主动探索,主动生活………………………动画学院 谭诺
选我所爱,爱我所选………………………表演学院 张聪迪
我和电影的心灵之约…………………………文学系 卫铁
我在电影学院的日子…………………………管理系 沈莹
表演的魔力…………………………………表演学院 杨雪
电影学院一我们的梦工厂
2004级摄影系研究生张晓颖
我的电影之梦从北京电影学院开始,19到26岁这段青春岁月我是在这里度过的,电影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写这篇文章,也是给自己一个梳理的机会:在电影学院,我都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有哪些遗憾,又有哪些是终生难忘的。
走近电影
我从小的梦想其实是当一个能载人史册的画家,从五岁开始学书法和画画,上中央美术学院是我的最基本目标。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摄影系的老师到我所在的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介绍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由此点燃了我的电影梦。
由于我在美院附中四年的学习,绘画造型的基础打得非常扎实,基本的审美素养也还可以,当时摄影系的入学考试非常重视素描的成绩,而且由于当年文化部直属院校(包括中央美院附中)的学生如果5门会考达到了2A3B的标准,专业通过就可以免高考。我会考成绩当年是5个A,专业考试是摄影系第一名。于是当年的3月份摄影系的老师就告诉我考上了,问我愿意选择上北京电影学院还是上中央美术学院。我毫不犹豫地决定上电影学院,因为我对电影的创作充满了好奇。从此,我就跟电影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来电影学院以前,我并没有太多地关注过电影。一年级的第一节课是郑洞天老师讲授的“电影艺术赏析”,他在课上给我们边放映边讲解黑泽明的《六个梦》,我喜欢极了,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电影。这第一节课就让我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了电影的魅力,开启了我的思维方式从绘画思维到电影思维的转变过程。我开始体会到,原来电影也能像绘画一样体现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只不过不是通过画笔,而是通过生动的活动影像和声音。到后来,我更加体会到,作为大众娱乐的方式,电影作品比绘画作品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电影的手段也更丰富,因而表达的力量更强大,也更震撼。
学习越深入,我就越发感到电影的魅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电影生产的是梦想,让人们暂时忘记现在。电影学院是我们每个同学的梦工厂,也是我的电影之梦开始的地方。
看电影
进了电影学院,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要看大量的电影,一般一个星期至少要看八九部。学院的标准放映中心每周一、周二晚上都例行放两个观摩电影,专业课上老师讲课也会放影片,每天晚上在宿舍大家还是看影碟,主要是补课,把原来没看过的有名的影片都找来看,只要听别人说起或者老师在课上提起的片子都尽量找来看。后来我发现,由于看了这么多片子,在和同学谈起电影的时候,我也能侃侃而谈一番了。
为了学电影而看电影与为了娱乐而看是根本不同的,不管什么形式和题材的影片,不管喜欢不喜欢,不管看得懂看不懂,一律从头看到尾。这是普及经典电影基本素养的一个过程,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当看够了一定的数量,把经典影片看得差不多了,然后才是凭自己喜好的类型来看。说实话,有很多片子当时是看不懂的,我也曾经为此很苦恼。有时候看了几个小时,真的不知道它在说什么,没搞懂故事的真正内涵是什么。那时电影学院附近有个黄亭子酒吧,有一阵子每周五都放塔尔可夫斯基的片子,我觉得是大师的作品就一定要看,可我看的时候老走神儿,也不知道讲的是什么意思,连故事都看不懂。在啥也看不懂和睡了又睡的情况下,我每次仍然坚持把3个小时的片子看完。有一次实在是鼓起了勇气问了旁边一个看得很认真的导演系的同学:这片子表达的什么意思啊?他说:我也不知道。两三年以后,听的、看的和思考的多了,才开始了解这位导演的风格流派和艺术追求,当我偶然再看到这些片子的时候,突然发现,我能看懂了,也能感受到他的独特的影像魅力了。塔尔可夫斯基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就我自己来说,读解侯孝贤、伍迪·艾伦的片子也是经过了这么一个过程的,后来积累的东西多了才发现其中的魅力。
我记得一、二年级时,很多同学都对每周一晚上放的国产观摩片表现出比较嘲弄的态度,如果其中的某个演员说了一句特别傻的台词,或者某个表情处理得特别“跳”的时候,往往会成为同学之间那一周的笑料。可是经历了一些实践之后,大家再看国产电影的心态就变得比较宽容了,不像刚进电影学院时那么偏激,不再对国产片抱着那样一种挑剔的眼光,而是抱着学习和审视的态度。我们学会了去理解中国电影的现状,以这样的态度看看国产片反而觉得有了更大的收获,因为它们更接近我们的创作现实。很可能如果我们毕业后有机会拍电影的话,面临的最幸运的就是这样的情况:二百万投资、既定题材的剧本、不知名的演员和无数意想不到的困难。所以看看人家是怎么处理的,经常还能发出某种感叹。
艺术、技术和实践
摄影是一门技术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学科,是建立在技术之上的艺术。一个电影摄影师首先应当是一个技术专家,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务实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想象,必须现实地以制片经费和制作周期所能承受和许可的范围内的技术手段来完成。
摄影系的前两年主要是基础课。我认为技术课一定不能忽视,一定要认真学,因为这是今后实践的基础。比如说在曝光课上,要认真学习、掌握基本的曝光方法,怎么量光,怎么定曝光点。在感光材料课上要真正地理解特性曲线的作用,学会读解和运用曲线。这些都是今后摄影实践中的最基本的东西。
可能是原来多年绘画训练的积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学习的深入,掌握了一些电影创作的手法之后,对于画面的处理、剪辑的节奏、故事情绪的渲染等等,我开始能够找到一些感觉。有时候这种感觉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也不容易明确理论的依据和出处。对于一个题材、一个事物,我总是努力去捕捉视觉的感受,总是在头脑中思考能有多少种拍法,什么表现手法能够具有新鲜感,用什么样的画面能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摄影系历来的传统是重视实践,因为摄影师最终要拿影像效果来说话,制作实力是对一个电影人最终的综合考验。所以对于实习作业每个同学都是跃跃欲试,都想在这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中脱颖而出。摄影系的实习作业大概是电影学院最多的,四年下来我总共拍了五个小作业,最短的是三十秒的广告作业,最长的是二十分钟。所有的作业都是自己写剧本,自己找演员、找美术、找场景,自己导演和摄影完成的。这几个小短片虽然在制作技术上都不是那么完美,但说的都是自己想说的故事,表达的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是自己成长的真实印记,是我在电影学院积累的最宝贵的财富。本科毕业后走上社会,我马上意识到,很难再有这种不受限制、自由地表达自我的机会了。
拍作业的好处是让我们通过切身的体会去了解拍电影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也锻炼了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能力。通过拍作业,我们切实体会到,拍电影是一个群体团结合作的事,拍电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和不断妥协的事,拍电影是一个需要公牛般的体魄支持的事。拍作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通过实践了解自己想做的和能做的,逐渐寻找艺术创作的方向。比如,是适合做导演还是做摄影;自己擅长表达的是哪方面的题材;对哪种镜头语言把握得比较好等等。这些可能老师都会讲到,但只有拍了作业才能有切身的体会,不然对电影就永远只能是纸上谈兵,永远是处在观赏和评论的理论角度。
任何一个不成熟的想法都可以在短片中进行试验。短片是允许失败的,能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就是值得的。这是学习阶段的最大优势,如果毕业后做了职业导演或职业摄影就不允许犯错误了,如果你拍的第一个片子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也许就没人再敢用你了。同学们谁不希望自己毕业后马上就能进入影视创作的第一线呢。
坚强的团队
刚进摄影系的时候,系主任穆德远老师第一次给我们新生开会,他并没有跟我们讲该怎样学习摄影,而是认真地告诉我们:所有的同学必须要团结。他说摄影系历来是以团结著称的,电影是一些人团结在一起才能干的事,作为摄影师来讲,除了有精湛的专业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与别人沟通的能力。确实,在摄影系,你总是能感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既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也有很强的人情味儿。
摄影系每年招的人比较少,我们这个班是12个人,从二年级开始拍第一个作业时,就是分组拍摄的,三四个人一组,每人完成一个独立的作业,一个人拍的时候组里其他几个人要帮忙、协助,这就是最初的团队雏形。不管是自己拍摄还是协助组里其他的同学,大家都会全力以赴,所以虽然每个人只完成了一个作业,但等于是每个人都做了三四个作业一样。我们这个三四个人的团队就一直保持到毕业。回想起来,在电影学院本科阶段最珍贵的收获是有了一个坚强的合作团队,大家共同交流、一起提高,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那些经历每次想起来都非常怀念。三年级故事片创作课的16毫米实习作业是最重要的一次实践,这时合作者扩大成一个有制片、美术、录音、演员,甚至剧作的大团队。艺术理念相同的各院系的同学们集中到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今后能拍出好电影而一起奋斗。没有报酬,不为名利,所有的人都倾其全力。
我们每天凑在一块,从大家一起看片子、讨论剧本开始,然后逐个拍摄,然后是后期、转磁、剪辑、做声音,然后互相提意见,总结经验,谈感受。那是一段大家一起追逐梦想的美好时光。找不到免费的合适场景,就把拍摄场地搬到自己的家里;少了一个演员,谁合适就会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找不到车辆,动用父母和朋友的关系去联系;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道具,就从自己家里拿……每天都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大家都站在一起,一起想办法,问题很快都得到了解决。
最终我拍的16毫米短片《愚人节》获得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优秀学生作业一等奖,又成为当年柯达全球学生作业中国大陆唯一的入围作品。
学电影与学做人
本科毕业后,我比较顺利地进了北京科影厂做中央台栏目的编导,但是感觉到学的知识和优势好像发挥不出来。如果继续做下去,可以十分轻松地维持一个还可以的物质生活,而且无论专业上还是人际关系上都没有太大的压力。但我还是选择了考研一我心里一直有一个当导演的梦想。我知道,在这一行里似乎大家不是那么看重学历,因为一切都要凭作品说话,所以只凭研究生的学历不见得就能怎么样。可我认为读研可以给自己一次再选择的机会,可以让我再一次接近电影。我希望读研以后,跟随导师的学习可以帮助我更深入地了解、理解电影。在学校里学的是技术,但是在剧组里学习的有很多是做人的艺术。
就这样,经过一番考研的拼搏,我又回到了电影学院。导师穆德远带着我们进入剧组,由于能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一起做事,所以专业提高得很快。
拍电影需要合作,需要跟人打交道。当亲身参与到工作中去的时候,我们有机会更多地通过耳濡目染去感受老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这一点是我在电影学院上研究生期间感触最深的。
首先打动我的是老师的敬业精神。穆德远老师平时就常常用实际的事例对我们进行敬业精神的教育。他给我们讲:当年他出去拍片子,到事先选好的外景一看,完全没法拍——林子里长了好多乱七八糟的树枝,连导演都说拍不了,准备回去重新选景。结果当天夜里,他和另一个摄影自发地把所有的乱树枝都给砍了,一直干到天亮,浑身被剐得满是伤口。第二天早上一看,场景完全符合要求,影片按原计划拍摄。当然,类似这样的事例特别多。拍《青春祭》的时候,他和另一个摄影趴在水里一趴就是好几个小时,结果拍完出来,俩人浑身都是被水蛭咬的伤口,血顺着身体往下流。
穆老师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跟随他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身教重于言教的震撼力。所有人都知道电影摄影师在剧组的工作需要消耗巨大的体力。在剧组,我总是惊异于穆老师无论任何时候总能精力十足地投入工作。后来我逐渐认识到,体力的状况只是表面的,内在的毅力和信念才是关键所在,强大的信念可以支撑体力的不足。 2004年,我们去西藏拍摄。高海拔地区本来就缺氧,再加上工作的劳累,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疼、呼吸困难、发烧等等,很多人都病倒了,可穆老师仍然坚持在创作第一线。这时,我开始明白了他说过的话:既然来了,就要把工作做好。信念倒了,缺乏强大的毅力支撑自己,人就会倒下去。穆德远老师就这样坚持着,直到因高强度的工作和缺氧最终被抢救,他的精神感动了全剧组的每一个人。
从穆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他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品质,他们对电影的爱是纯粹的,一门心思就是要拍好电影,甚至表现得有点一根筋,由于这个信念特别强,所以他们甘愿为了拍电影而吃很多苦。反思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面对的诱惑太多,容易功利,结果很多都是眼高手低,半途而废。在作品上表现出来的就是浮躁、不纯粹。我和同学们原来在闲谈的时候,常常把第五代的成功更多地归因于特殊的时代给予了他们特殊的机会。现在我认为机会的因素只是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具有的那种精神。
穆老师非常强调责任,他常说,“摄影师是要对银幕上的最终效果负责任的人。”出于这种责任感,对于服装、化装、道具,甚至是剧本他都会适当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但他对剧组的每一个人又都特别尊重,不管对方的资历如何,在工作中他都是非常尊重地、建设性地向对方阐述自己的建议,和对方交流。他还非常尊重和理解制片部门的工作,在生活上,他总是从剧组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把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在一边。
耳濡目染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现在,每当我遇到困难或是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时,就会想想老师会怎么做,总能给我提供启示和答案。我相信,不管自己今后在专业上能否取得成就,从老师身上学到的精神会让我受益终生。我会永远记住穆老师对我的叮嘱:“摄影师除了需要将强烈的电影构图感与巧妙的照明结合在一起之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
张晓颖学习简历
2004级摄影系研究生。1999--2003年就读于摄影系本科。曾获院级二等奖学金及柯达奖学金。拍摄16毫米短片《愚人节》曾入围柯达全球学生作业展。并参加影片《网络少年》、《云水谣》,纪录片《我的长征》的拍摄。P1-7
很多人会认为,我们长久以来为北京电影学院的唯一而骄傲着——的确,她是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唯一的电影学院;事实上,我们一直引以为荣的是一批又一批修毕学业走出校门的优秀电影学子们。很多人还会认为,我们长久以来被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学子成就着——张艺谋、陈凯歌、徐静蕾、赵薇等等;事实上,我们更倾注心血的是走进校门的新生学子是否能坚实地走好脚下的第一步。
不仅仅是我们追求了很久,我们的前辈们早已追求了很久,今天的学子们还将更久地去追求……
为了迈出这第一步,从古代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到现代的学知识、懂文化、有理想、讲道德,我们深入浅出地引导着学子们认识到人性应重于灵性,情感应贵于智力。为了走好这第一步,从过去的集体主义、无私奉献到如今的团队精神、志愿者,无论话语是怎样地与时俱进,我们始终不懈地坚持着这样一个不变的真理: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为了完美这第一步,在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两个务必”作为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同时,我们更注重把这个思想精髓转变到适用于电影艺术规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中来,实事求是地面对北京电影学院的问题,始终如一地把它作为我们的为人之道、教人之方、育人之源。
《我在电影大本营》收录了26位同学对电影的收获,由于我分管学生工作,所以很熟悉他们。读着这一篇篇的文章,仿佛又看到了一个个青春的面孔:张晓颖因《六个梦》而走进电影,周扬从梦圆北京电影学院到美丽西施,熊少波眼里的小地方、大学校,刘灿国镜头下的蒙太奇,胡刘斌的靠近电影走进生活,杨晶那无尽的人缘、校缘,还有贺斌来自兰州的《录音的力量》,宁愿“干活”少挣钱而继续‘磨蹭”在校园的沈莹,那个帮助别人报考电影学院后才感悟电影并考入电影学院的赵斌,用《井底之蛙》敲开电影大门的郭大维、谭诺等等,犹如26部美妙的交响音画。的确,第一步对任何人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他们勇敢地走了出去!正像潘雨《在挫折中成长》所讲到的,一年级的新生踌躇满志而又尚未了解追求艺术之路的艰难,所以意气风发、趾高气扬,似乎对于他们来说,成功早晚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到了二、三年级,开始感觉到了压力,虽然有了一定的创作积累却反而感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远远不够,他们脸上的骄傲开始逐渐退去,不再高谈阔论、目空一切,取而代之的是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和对学识渊博的老师发自内心的尊重;到了四年级,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度过了短暂的大学生活而即将踏入社会,未来、前途的不确定让大家心中陡然增添了一些恐慌,突然发现成功的道路似乎变得如此遥远。我完全同意她对同学们的描述,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中,有机遇更有挑战,在人人都能做到的年代里,谁先想到谁先赢。他们还有太多太多的路要走,总结第一步,完成下一步,坚定永远的信念是多么的重要!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经历,人生也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人生多积累则立,人生勤思考则铭。
翻开这本书吧,没有豪言壮语却句句豪情满怀。相信阅读之后,很多人会认为,我们怎能不骄傲呢?品味之余,很多人还会认为,我们又怎能不成就呢?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
王黎光
200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