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口腔里的中国人
内容
编辑推荐

由李波编著的《口腔里的中国人》内容介绍:中国口腔文化的玄妙,就像中国莱肴一样,各种味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很难把它分离开,理出一个头绪来,所以我批判中国口腔文化,也就像一个蹩脚的厨子加工一道复杂的莱肴,原料、佐料一大堆,什么味道都想要,什么原料、佐料都往里面扔,最终不可救药地搞成了一锅“乱炖”(东北名菜,以制作随意,味道古怪闻名)。加上在反思过程中,一日三餐,餐餐都有嗅觉、味觉的刺激和快感轮番侵袭、贿赂和瓦解我原本就很脆弱的味觉和肠胃神经,感官冲击始终和理智胡搅蛮缠并常常占据了上风,以至于我像一个被击中了软肋、解除了武装的斗士,几欲崩溃而放弃;以至于我在批判口腔文化时,个别章节居然写得像表扬稿——看来,还是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吃了别人的,嘴软。”

内容推荐

《口腔里的中国人》是一本带有追问、自剖、忏悔、既颠覆又具建设性的独特的大众文化读本。作者经由独特、幽微的食文化、来梳理和解读中国的母文化和国民性,为中国人的自我认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李波的追溯、论证及结论颇具警示意味:中国口腔文化对味觉的片面追逐,导致了中国人的饥民心理、饥民人格、现世感和身体化生存,并形成了和他人、环境、信仰以及自我的紧张关系。

在《口腔里的中国人》中作者认为必须将“民以食为天”予以颠覆,回归为“食以民为天”,中国人才能走出“口腔化生存”的精神囚笼,凝视自己,仰望星空。

目录

序一:魔鬼的礼物

序二:食以民为天——以“食”为鉴

第一章 好了肠胃,忘了痛

 (一)由亚当和夏娃的“国籍”说起

 (二)天谴已经降临——从“非典”到“甲肝”的警示

 (三)吃的就是心跳

第二章 “口腔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一)我食,故我在

 (二)民以食为天

 (三)中、西方口腔文化主要差异

第三章 口腹之欲怎么就成了文化

 (一)审美、文化源于味觉

 (二)文人让“吃”看上去很美

第四章 超级美食大国的盛宴

 (一)瓷器:中国的名字

 (二)中国是个大餐桌

 (三)满汉全席——中国封建社会的殉葬品

第五章 中、西方口腔文化主要差异

 (一)理论根源:基督血(饕餮罪)VS“吃”教

 (二)态度:罪恶感VS使命感

 (三)技术:复杂VS马虎

 (四)目的偏重:味觉VS营养

 (五)食礼仪:繁琐VS简单

 (六)消费方式:浪费VS节俭

 (七)支付方式:AA制VS地主制

 (八)进餐方式:聚餐制VS分餐制

 (九)食物安全:危险VS保险

第六章 饥民和饥民社会

 (一)饕餮的传人

 (二)饥民:吃出来的国民人格

第七章 让我们吃喝,因为明天我们就会死去——中国国民吃喝风透析

 (一)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饕餮

 (二)生当封侯,死当食庙——公务员大吃大喝动机、人格分析

第八章 “吃”是一种秘密武器——“吃”异化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一)饭桌上的政治启蒙——我看食礼仪

 (二)既是矛,又是盾

 (三)致命性武器

 (四)非致命性武器

 (五)酒是一服药,喝了跑不掉——中国人如何被拉下水

第九章 “吃”等于立场和荣誉

 (一)嘴巴:人格的大门;肠胃:道德的容器

 (二)吃出来的软骨症——口腔文化和汉奸文化浅析

 (三)两大口腔文化,一样的悲哀——中法文化、国民性简略比较

第十章 中国已经被吃垮过N次

 (一)火山口上的宴席

1.蕾天之下,莫非原料:率土之宾,莫非佐料

2.刘禅,还是刘馋

 (二)鸦片战争:吃出来的战争

1.被误读了的历史

2.过把瘾就死

 (三)西方人、日本人对鸦片的态度

第十一章 在魔鬼炮制的液体里迷失——可悲的中国酒文化

 (一)酒是“通神之物”还是“作案工具”——酒文化和中国封建政治

 (二)酒是“灵感源泉”还是“灵感毒液”——酒文化和中国文学、中国人创造性思维

 (三)酒是“灵魂安慰剂”还是“灵魂蒙汗药”——酒文化和病态人格

 (四)酒是“琼浆玉液”还是“魔鬼饮料”——酒和健康

 (五)“醉”是一种什么样的商品——酒文化和经济

第十二章 多好的材料,却用去做了马桶——我看美食家(写食主义者)

第十三章 别了,口腔故乡——我为什么离开四川

 (一)喝,还是不喝,是个问题

 (二)且慢,休闲

第十四章 “我们会一觉醒来变成甲壳虫吗?”——食品安全: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中国遭遇食品恐怖主义——中国食品安全形势扫描

1.食品安全”的含义

2.三年黑色档案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局长:我吃东西也害怕!

4.人类正用牙齿把自己送进坟墓!

 (二)谁在谋杀中国人?——中国食品安全形势透析

1.种瓜不是瓜,种豆不是豆!——第一次谋杀:中毒的土地

2.吃死你不偿命——二次谋杀:生产环节

3.交叉污染——连环谋杀

4.分餐制的举步维艰

 (三)“懒猫和老鼠的游戏”——中国最脆弱的公共安全体系

第十五章 我们还有多少家底可吃

 (一)黄色与绿色的战争——北京近郊,总理探访的两个村子

1.丰宁县小坝子乡

2.怀来县小南辛堡乡

 (二)脆弱的生态系统

 (三)国有资产:唐僧肉

第十六章 谁来养活中国——吃出来的粮食安全问题

 (一)越饥饿,越繁殖——吃出来的人口问题

 (二)一个外国学者的挑战

 (三)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吗?

 (四)警钟已敲响: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第十七章 谁来捍卫动物的权利

 (一)动物在中国的血泪史

 (二)丑陋的广东口腔文化

 (三)“动物权利”、“兽道主义”及“动物福利”

 (四)对动物的残忍就是对人类的残忍——古代“十大名菜”与古代“十大酷刑”比较

1.对动物的残忍:表现及其发挥

2.对动物的残忍:根源及其后果

第十八章 素食主义救中国

 (一)过度食肉者鄙

 (二)中国本是食草民族

 (三)素食者万岁

附 谁让我们变成了病人?——李波专访

试读章节

很多民族都喜欢用这俩人攀附自己的祖先,可这时候争议出现了:地球上的人种很多,亚当和夏娃究竟属于哪一人种?于是有人论证说,亚当和夏娃可能属于任何一个人种,但肯定不是中国人。因为,如果他俩是中国人,决不会等到蛇来引诱,就先把那条蛇给逮起来吃了。

美国学者伊安·罗伯逊在其著作《社会学》一书中说:“美国人吃牡蛎不吃蜗牛,法国人吃蜗牛不吃蝗虫,非洲的祖鲁人吃蝗虫不吃鱼类,……他们都有所不吃。而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大的吃家,什么都吃。”

为了避免西方学者的偏见和污蔑之嫌,我们不妨看看国学大师林语堂的阐述,他在其大作《吾国与吾民·饮食》中说:“人世间倘若有任何事情值得吾们的慎重将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林语堂先生还说:“吾们不得不吃凡手指所能夹持的任何东西。……一除了医药和烹调上的偶然发现,吾们实在为地球上一无所不食的动物,只要吾们的牙齿健在,吾们将永远保持这个地位。”

的确,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里游的,飞禽走兽,草木虫鱼,中国人是一个海、陆、空无所不吃,无所不吃其极的民族。在“民以食为天”的“天条”下,历经几千年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中国的口腔文化只有“博大精深”这四个字才配得上来形容,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所有文明。中国堪称世界上惟一的“超级饮食大国”,这让我们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落后和屈辱后,多多少少保持了一个“没落贵族”的自信心。

中国的口腔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发育。中国的口腔文化早就已经成为中国的“国粹”,一种民族的、公共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食文化在中国无处不在。在中国形形色色的美食媒体和几乎所有的综合媒体上,都专门开辟有美食或美食家专栏,不遗余力、喋喋不休地挖掘、继承、弘扬我们的口腔文化。

从国家到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食文化研究机构、美食协会、美食家协会。那是一级群众社团组织,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各级相关美食机构常常举办名目繁多的烹饪大奖比赛。在中国当代烹饪中,有一个“伊尹奖”,名字取自中国三大“厨神”之一、厨师鼻祖、夏末商初的宰相伊尹。它是中国烹饪界最高奖项,和文学界的“茅盾奖”、电影界的“金鸡奖”、新闻界的“范长江奖”、建筑业的“鲁班奖”相提并论,但竞争则更加激烈。一些职业技术学校也纷纷开设烹饪专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美食资源,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口腔文化方兴未艾、如火如荼。

但问题的要害在于,如果我们刨根问底,“民以食为天”在本质上却是一个堪称阴谋的“伪天条”——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在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情况下,为了发展生产,维持种族繁衍,“民以食为天”还有一定合理成分,但把它作为亘古不变的天条,则近乎于无耻和谋杀!中国近20年的飞速发展为中国人的吃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我们在这个“伪天条”的蛊惑下,本末倒置,吃得理直气壮,吃得忘乎所以,吃得匪夷所思,吃得骇人听闻,吃得走火入魔了。特别是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中的老饕们,“饥民后遗症”发作,“饥民人格”大爆发,达到了“食”令智昏、暴殄天物、人神共愤的地步。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天条是: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非典)”灾难降临中国,席卷亚洲,肆虐全球。我们终于遭到报应,遭到“天谴”了!

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世界著名船王包玉刚先生曾经有一句名言:“一个管不住自己肚子的人注定是没有什么出息的,太缺乏自制力了!”同样,一个过分沉溺于口腔快感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以食为天职的不是人——那是Pig先生!P3-4

序言

食以民为天——以“食”为鉴

人类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曾断言:“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著名美籍历史学家孙隆基教授在其代表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将以“吃”、“口腔化”为突出特征的“身体化生存”视为中国文化最重要、最坚固的深层结构之一。

遍读著名美国人类学家西尼·w.敏兹(Siney w Mintz)的作品《吃——饮食、文化与历史漫谈》,发现西方饮食观尽管也很丰富,但大多拘泥于营养、制作等层面,远不如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那么复杂,隐秘,嚣张,厚重,沉重,致命,波谲云诡以至于惊心动魄。

迄今为止,我以为“吃”是汉语里最复杂的一个字,“吃”远远超过了食文化的范畴,它涵盖了中国文化中所有的秘密。在中国,“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如雷贯耳,堪称天条,它把“吃”从食文化的核心提升到了“国教”的高度;它像一只看不见的铁手,操控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运行轨迹,捏造出中国人特有的个体人格和怪诞的国民性。如果说,“狼图腾”是草原游牧民族的精神图腾,那么,对于农耕民族的汉民族而言,毫无疑问,他们的精神图腾,则是“饕餮图腾”或“食图腾”。

中国食文化、或者说口腔文化是中国历史的独特视角和另一种认识论,如果将食物、食欲、饥饿、味觉、肠胃、器官、咀嚼、消化、烹饪、礼仪、酒、美食家等食文化元素都化为“坐标系”、“显微镜”和“解剖刀”,来窥视和解构中国迷宫一样的历史文化、特有的个体人格和怪诞的国民性以及一切发生在中国人身上不可理喻的现象……所有的历史氤氲都烟消云散,所有的波谲云诡、秘而不宣都无处遁身,现了原形;同时,所有的不可理喻都有了存在的合理。

我越来越对“民以食为天”这个天条产生了怀疑。我以为这句话颠倒了主语和宾语的位置,这一居心叵测、不易察觉的错位,导致了中国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阴差阳错、南辕北辙,中国所有不可理喻的事情也都因此而名正言顺。我以为,中国博大精深、夜郎自大的食文化只是又一件迷人的“皇帝的新衣”!在它炫目而迷人的外衣之下,在它狂欢、麻痹而不能自拔的感官刺激之下,蛰伏着的却是一张血盆大口——吃人!

中国口腔文化强调“料、色、香、味、形、器、礼仪”等一应俱全,可谓登峰造极,但它的发达是畸形的,只局限在技术层面。器物上的巧夺天工、烹饪上的眼花缭乱、味觉上的惊心动魄、礼仪上的繁文缛节,无一不是畸形的发达,终究只是一种奇技淫巧。中国口腔文化建立在一种消极甚至腐蚀性的力量上,彻底颠倒了人和食物的关系,让人成为吃的奴隶,口腔化生存。它缺乏宗教精神,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它以生活质量的低层次、人际关系的伪善化、社会风气的庸俗化、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饥民人格和国民性的形成和顽固、自我认知障碍、自我疆域的萎缩、超验和抽象思维的退化、人口的爆炸、民主的缺失、人权的庸俗化理解,等等为代价,这些恶果没有一样不是“吃”出来的,总的根子就在中国口腔文化那里。

我以为,在中国,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和“吃”脱不了干系,吃祸猛于虎!

而中国口腔化生存对味觉的片面强调,最终导致了中国人的饥民心理和饥民人格,这个最隐蔽,也是最致命的,因为人的疯狂行为后面总是藏着疯狂的动机。

中国最不缺的就是美食家,但他们大量关于“吃”的文字,无一不是用象形文字的游戏及其特有的象形、会意功能及文字张力来缅怀和延续味觉的快感,充其量类似于优雅的“反刍”,始终没有跳出口腔阶段,始终找不到理智地看待中国食文化的片言残语。所以在我看来,所谓美食家,不过是一帮才华横溢的饕餮之徒,或者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瘾君子,他们华美文章的背后,是心理学和医学标准上的病人,堪称行尸走肉!

环保主义者对于美食家的声讨,强调的也几乎停留在环保层面,谴责他们“吃”、“滥吃”对于生态的危害,而没有刨根问底——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舍死忘生地迷恋口腹之欲?这样的变态口腔行为对灵魂有什么戕害?

而那些拿了执照的国粹家们大量的文字,又几乎全军覆没地陷入了他们习惯性的考据狂热和炫耀谵妄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他们要么竭尽所能,将大量的食文化元素做详尽、简单、枯燥的考证、罗列和铺陈(充其量加入点名人典故),拘泥于孤立的、技术层面的、形而下的编撰。要么,他们概念先行,先入为主,沉溺于程式化话语方式的窠臼和艰涩术语的舞蹈和卖弄之中,以迷惑和威慑读者为天职。令人沮丧的是,文字本身的霸权往往可以让任何一个迂腐透顶的老学究达到一言九鼎、普度众生的目的。

他们就将这样的考证作为论证中国口腔文化或中华文化光辉灿烂的论据,就像一个家产万贯、得意洋洋的老财主,喋喋不休地向旁人炫耀他的家产,终究是一种仪式化姿态。我觉得这样的研究有个问题,只有堆砌,没有深入,只有展览,没有提炼;始终没有超越口腔来看口腔文化,没有将口腔文化对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内在的、却又是决定性的影响揭示出来。结果就像在泥潭里表演杂耍,折腾得越精彩,溅起的泥星子越多,拍马拍的不是地方。我以为,中国口腔文化的意义实在远比他们拼命自我标榜的要致命得多,尽管更多的意义是负面的。

按照人类学家列维-史陀的观点,一个社会是否文明,可以通过食物的“熟”与“生”作为区分。那么中国无疑是个熟透了的、或最腐化的文明。今天,是向这个文明注入新鲜血液的时候了。

本书的创作动机源于我十多年来对中国口腔文化的零星思考。三年前,我的中学历史教师、我的精神兄长和盟友杨通茂先生曾写过一篇《“吃”对中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的随笔寄给我。文章不长,有3000字吧,有一个独特的视角,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动了写这样一本书的念头。而2003年“SARS”(非典)的爆发是一个契机,终于对中国口腔文化来了个总清算。“SARS”过去不到一年,果子狸正式由“疑凶”成为“元凶”,确凿证明这场灾难是一场“吃祸”。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被“SARS'’囚禁在家的那一段难忘的日子,我查阅并整理了大量关于中国口腔文化的资料,越看越害怕,我发现中国白腔文化中的糟粕比我当初想像的严重得多。中国口腔文化的发达是畸形的,它的发达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总体而言,中国口腔文化并不是什么光辉灿烂的文化精华,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凡有所谓国粹,没一件不与蛮人的文化恰合。”我以为,归根结底,中国口腔文化就是这样一种“蛮人”的文化。

但我痛切地感受到,要窥视这个秘密,要探讨和论证这个命题,却绝非易事。正如吴思先生所说的那样:“‘吃’这个话题太大了,大到不好驾御。”中国口腔文化博大庞杂,它和地理、物产、科技、医学、营养学、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民俗、礼仪、政治、历史、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哲学等密不可分,从任何一个点切入进去都盘根错节,简直如入迷宫,如临深渊。仅仅看一遍中国十多大菜系和不计其数的地方小吃的菜谱,也要奋斗终身;如果要增加一些感性认识,每一道菜肴亲口品尝一次,没有万贯家产和毕生精力的投入,也是“吃”心妄想。

中国口腔文化的玄妙,就像中国莱肴一样,各种味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很难把它分离开,理出一个头绪来,所以我批判中国口腔文化,也就像一个蹩脚的厨子加工一道复杂的莱肴,原料、佐料一大堆,什么味道都想要,什么原料、佐料都往里面扔,最终不可救药地搞成了一锅“乱炖”(东北名菜,以制作随意,味道古怪闻名)。加上在反思过程中,一日三餐,餐餐都有嗅觉、味觉的刺激和快感轮番侵袭、贿赂和瓦解我原本就很脆弱的味觉和肠胃神经,感官冲击始终和理智胡搅蛮缠并常常占据了上风,以至于我像一个被击中了软肋、解除了武装的斗士,几欲崩溃而放弃;以至于我在批判口腔文化时,个别章节居然写得像表扬稿——看来,还是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吃了别人的,嘴软。”

所以这本书对于目前的我而言,即使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充其量也只是一部半成品。要彻底搞清中国的口腔文化,也许需要100个形形色色的持证专家、学者持续不断的努力。

中国口腔文化的危害如此隐秘、严峻而又紧迫,以至于我这个学养欠缺、而又徒有一腔热血的无证作家都按捺不住,就像一个赢弱之人看见一堵倒向人群的墙就下意识地冲了上去,既是奋不顾身,又是不自量力。——无知者无畏,皇上不急太监急,我是准备做烈士的。

我第一个“跳出来”讨伐中国口腔文化,绝对不是表明世人皆醉独我醒,而是因为味觉的超强逞能,在理智麻痹之前的本能反抗,是一次口腔化生存的突围。也是因为那些沉溺于口腹之欲不能自拔的美食家们无意的误导和那些以粉饰太平为己任的专家学者们的有意无意的不作为,引起了我的不快,激发了我的莽勇。大言不惭地说,是为了引起对中国口腔文化反思、警醒、澄清、扬弃、通缉和取缔的注意。

我以为,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自由,首先必须摆脱和超越味觉的囚禁。

一个健忘的、不善于总结和汲取教训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非典”灾难之后,中国人急需一次关于中国口腔文化的反思,这就是我的尝试。尽管我知道,要改革中国人的食文化观念,犹如螳臂当车、虎口夺食一样艰难而危险,也许注定还是一场徒劳。

正如中国饭局里最著名、最玄奥、最直白、最无耻、堪称石破天惊的那句酒谚:“一切都在这杯酒中了!”在我的坐标系里,中国人的灵与肉、爱与恨、情与色、恩与怨、是与非、曲与直……一切都在这本书里了。

这一锅零乱的、不伦不类的“乱炖”,我姑且做之,大家姑且尝试。如果你能够品出一丝别样的味道,那将是我意外的惊喜。如果能够因此稍微收敛一下自己的肠胃,稍微关注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一切生命及生命家园,在大快朵颐之际能够突然打一个激灵:“我这样下去会不会犯饕餮罪?下地狱?”那将是我的莫大幸福。

我以为,什么时候中国口腔文化能够从“民以食为天”这个误会回归到“食以民为天”这个应有的位置,我们这个沉溺于口腹之欲几千年之久而不能自拔的口腔民族,将终于可以走出口腔化生存的悲哀宿命,则你我幸甚,民族幸甚,文化幸甚,时代幸甚,地球幸甚矣!

本书的初版《吃垮中国——中国食文化反思》由于急于反思“非典”而仓促出版,内容不乏粗糙纰漏之处,诚惶诚恐。修订版《吃垮中国——口腔文化的宿命》的内涵比起原版宽泛多了(“口腔文化”的外延比“食文化”略大),更多的是以“食”为鉴,顾“口腔文化”而言“他”。尽管我对前两版均不太满意,出版后还是得到了积极的反应和评价。读者、媒体、网络和学界均有所反映。我应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的邀请,参加了一些活动。和一些学者有过当面或通信上的积极探讨。还被云南省美食餐饮协会强加了一个名誉会长的虚名。现在应出版社的要求,奉献上最新修订版,基本观点、论证方式和框架没有改变,思路更加清晰,视野有所拓展,材料增、删了不少,阅读更加顺畅舒服。

我要感谢我尊敬的、杰出的历史学家孙隆基教授,他的作品在我读中学时就像一颗流弹深刻地击中了我。本书修订版完成后,远在美国的他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给我一些指导和启示,并欣然为我撰写了长达15000字、如此严肃而美妙的序言。

我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副教授蒋劲松先生,他是一个虔诚而执著的素食主义者,他偶尔看到本书初版后,和我有过几次愉快的会晤。

本书使用了少量含有版权的图片,由于无法找到作者,在此表示谢意。作者见书后可与本人联系(super01@126.com)。

2005年春夏初稿

2004年夏秋修订

2006年夏秋再修订

于北京朝阳东大桥

书评(媒体评论)

李波找到了一种研究中国人新的方法,他把“吃”提升到认识论的高度上,把“口腔文化”当作透视中国历史的独特视角,来考察中国人以及中国人与世界的关系。他挑起到底是“民以食为天,还是食以民为天”这个争议。在他笔下,食物、食欲、饥饿、味觉、器官、咀嚼、烹饪、礼仪、酒、美食家等食文化元素都化为“坐标系”、“显微镜”和“解剖刀”,来窥视和解构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格、国民性、现实以及一切……。李波以“没有执照的自由作家”自况,他自以为不入流的方法却取得了学院派不能及的结果;而他界于小说家和学者之间的语言,则将冷冰冰灰蒙蒙的历史变得栩栩如生,尽管更多的时候,他呈现给我们的历史像杯盘狼藉的残宴,面目狰狞。

——著名历史学家 孙隆基(美)

李波振聋发聩地提出了:“中国人主要靠味觉认知自己,认同同类,认知这个世界,也是通过未觉来表达这个世界。”这一命题是一个能够产生丰富文化研究成果的富矿。作为一个极具本土特色的研究课题,个人认为倘若能够深入下去,甚至可以福柯的“性史”、精神病院研究那样产生出极其丰富的研究成果。

——清华大学教授 蒋劲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口腔里的中国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66509
开本 16开
页数 3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5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7: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