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造福于民(荆江分洪工程开工建设)/共和国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共和国故事》。

本书是丛书的分册《造福于民》。讲述荆江分洪工程开工建设,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内容推荐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这套《共和国故事》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本书是丛书的分册《造福于民》。

目录

一、中央决策

 毛泽东审批分洪计划

 政务院发布分洪规定

 中南军政委作出分洪决定

二、施工建设

 分洪工程全线开工

 修建太平口进洪闸

 修建虎渡河拦河坝

 修建黄山头节制闸

 修建荆江防洪大堤

 修筑黄天湖防洪大堤

 物资运到工地

 苏联专家参加建设

三、工程竣工

 分洪工程胜利完工

 分洪工程通过验收

 修建分洪工程纪念碑

 毛泽东接见工程劳模

四、首次分洪

 首次使用分洪工程

 北闸三次开闸分洪

 分洪区人民的奉献

试读章节

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总指挥部发布命令,荆江分洪工程建设全线开工。

在荆江分洪地区,大家居高远望,虎渡河急急地由分洪区西侧流过,长汀从右边曲折东下,分洪区形成汀河环抱的洼地。

这次荆江分洪工程计划中,决定在虎渡河入口处,建太平口进洪闸,在藕池口以北、黄山脚下,建黄山头节制闸。

这片900余平方公里分洪区的建立,是为了分泄荆江洪水,调节荆江水位,减缓江水流速,增加荆江大堤的抵御能力,使江汉平原300万人口免除洪水的威胁,使湘北人民免除终日忧心洪水泛滥之苦。

大家都听说过,江汉平原上,人们世代传说着乾隆年间的大洪灾。

那时荆江大堤溃决,洪水直奔江汉平原,江陵以下一片汪洋。数百万平方米良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塌,人们扶老携幼,四散逃命。

那次水灾,使原来土地肥沃的江汉平原,尽成了一片泽国,一直荒了十余年。

1945年夏秋之交,江水又袭击荆江南岸人民,北自太平口,南至藕池口,全被淹没。

当地的群众形容当年的水势说:“站在黄山头上就可以洗脚。”

当年人们流离在避洪山上,衣食无着,水灾又带来了瘟疫,死去的人无法计算。石首县茅草区萧家乡一带3000多人口死了1000多人。

尹大村孙家卿的母亲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我家在31天里死了三口人,八月初五死了大儿子,九月初一又死了丈夫,九月初五又死了二女儿。粮食冲走了,人死了,一家人坐在堤上哭。可是那个时候,家家挨饿,家家死人,谁能顾得上谁呢?”

孙大娘记得很清楚,当时她抱着死了的孩子仰天哭喊,可是回答她的只有那洪水冲击堤岸的声音。孙大娘还亲眼看到她的邻居杨新志扛着一点粮食往外跑,洪水从他身后冲过来,杨新志越跑水越大,浪头打来,杨新志就不见了。

但是,当时的国民党却没有做出任何救济,他们根本不关心人民的死活,而且在洪水刚退的时候,地主就进门要租。

当时被水灾追逐着的人们在想:“我有一只木划子就好了。”“我什么时候能睡在于地上?”他们更想着能够支配大水,不使它任意泛滥。

但在当时,他们任何美好梦想也都只能是梦想罢了。一个老太太说:“过去我节省得裤子都不置,就想置个划子,可是置不起。”

现在,新中国成立了,使人们的梦想成为现实。全国刚解放3年多,人民政府在修建淮河的第二年就决定了初步治理长汀的重大措施,实行荆汀分洪工程。

大家当时看到,这个工程是如此巨大:太平口进洪闸全长1000多米,54孔;黄山头节制闸300多米,36孔。数百公里的大堤环绕着分洪区。

洪水高涨的时候,就开放进洪闸,分泄江水入广大的分洪区内,可以保护荆江大堤的安然无恙。江陵、监利、沔阳、汉阳、潜江、荆门、汉川等县,700万亩良田,能免受水害。另外还有14亿公斤稻谷可获得丰收。

大家相信,经过专家周密设计,分洪区堤防加上堤工们的认真修筑,必将十分坚固,洪水稳注分洪区内,湖南北部的人民也将再不要一听到“水来了”就惶惶不安、四处奔走了。

而且大家知道,这样一来,从此根治长江水患也成为可能。

分洪的准备工作在紧张进行着。大家沿着虎渡河堤前行,看到两旁红旗飘扬,显示着旗下万千民工、军工参加修筑工程的热情。

如果有人问正在向工地开赴的民工:“老乡哪里去?”他准会愉快地回答:“荆江分洪去!”

茅草区尹大乡共有2000人口,这次来了500多人,还有妇女们到堤上帮着洗衣服做饭,并且出去了40多只木船帮助运输。

每个乡的人民都在上堤以前,就互相发出了挑战书。尹大乡民兵队员唐礼忠,一听说要修堤就很快地把用具准备好了,开工以后每天早去晚回。唐礼忠的父亲有疯病,他一看到父亲病好些就动员父亲一起上堤担土。

年轻的堤工车世堂一想起1945年大水淹死了自己的妹子,他的工作劲头就更大了。车世堂把洪水看成是有杀妹之仇的敌人,把修堤看成是报仇保家的战斗任务。

车世堂还动员了30多户移民迁居。

各地人民为了江汉平原和湖南北部人民,为了荆江分洪工程的建设,他们都给予了大力支援。

长江上频繁来往的船只,满载各地送来的物资。虎渡河上帆墙林立,运送着粮食、草料、竹木、沙石等工程用料。

电讯工人们迅速地架起电话,使工地可以和沙市、武汉等各大城市通话。

邮电局流动小组设于工地,迅速发送工程区的短程邮件。

武汉、沙市等城市的数干工人先后到达工地。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他们自己搭工棚,有时吃不上饭,还要饿着肚子冒着雨干活。

人民解放军参加修堤的部队发挥了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不分晴雨地赶修轻便铁路。

在宽阔地带上,部队的指战员们摆开了一排排密集的战斗阵势,到处响着锣鼓、歌声和口号。用门板架起的黑板报上写着:“同志们,我们要以战胜美蒋的精神和洪水斗争。”

技术人员和大学教授、学生们也都纷纷来到工程地区,他们都感到能够参加这一次伟大的工程建设是光荣的。他们过去在大学里学过水利课程,但从没有真正办过水利,现在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了。

4月5日全线动工这一天,北自太平口,南至藕池口百余里的工程线上,滚动着劳动的声音。数十万工程大军充满信心,发挥着高度的劳动热情,向大自然作战。

他们遵循“要好、要快、要节省”的“三要”精神,决心在三个月短促而紧张的时间内完成这一伟大的工程。P16-20

序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造福于民(荆江分洪工程开工建设)/共和国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学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317328
开本 32开
页数 1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9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4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10
144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