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和爸爸吴敬琏(一个家族鲜为人知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从“家人”的角度,通过吴氏家族的家人、家事和数十张珍贵照片展现了吴氏家族鲜为人知的一面,让人们看到了经济学家吴敬琏的精神世界、事业追求和成功背后的艰辛,以及三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执著追求和质朴生活。本书首次向读者揭示了对吴敬琏一生人格形成最重要影响的关键人物——母亲邓季惺的传奇经历!从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吴敬琏的父母(生父吴竹似,继父陈铭德和母亲邓季惺)1929年创立并经营《新民报》(现上海《新民晚报》前身)的艰辛传奇历程,展现了一代民族报人为中国报刊出版事业所的开拓性贡献,他们是中国民族新闻业的发展缩影。

此书的写法也很独特,作者采用与父亲同年龄对比的方式,展现吴敬琏和作者由于所处年代、生活条件、环境、经历不同,因而在生活、思想上的差异!反映了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和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不同生活道路和他们的精神风貌。全书文笔真实坦诚,简洁生动,引人入胜。

内容推荐

吴敬琏曾于2000年、20001年连续两年高票当选为“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是国人最熟悉的经济学家。然而,吴敬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境界、品格、学识、良知和勇气源自何处?

在本书中,吴敬琏长女吴晓莲从“家人”的角度,用真实坦诚、简洁生动的笔触,采用相同年龄、不同时代对比的独特手法和几十幅珍贵老照片,讲述了这位著名经济学家从出生、成长和成熟,到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而倾注全部精力的经历,并首次向读者揭示了对吴敬琏一生品质和人格形成最重要的影响人物——母亲邓季惺,以及她和一份名报的艰辛发展史。

本书通过吴家三代知识分子在不同时代环境、意识和观念下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再现了他们质朴的生活态度、严谨的学术追求、求真务实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民族精神,展现了一个名门家族鲜为人知的家史和传奇故事,读来亲切自然,引人入胜。

目录

第一章 启程/1

第二章 人之初:父母无择/7

 爸之初/7

 我之初/10

第三章 幼小稚童:浑然不觉/14

 爸的幼年(1930一1934)/14

北平丧父/挑积保命/母亲再嫁/回到南京/

 我的幼年(1963—1970)/21

南长街前后/幼儿园内外

第四章 小学时代:习以成性/28

 爸的童年(1935—1940)/28

能干母亲/小学生的第一个暑假/抗战中离开南京/

安家重庆/巴蜀小学/江北新村/时政家风

 我的童年(1g71—1975)/40

我们的“三个妈”/奶奶家边上小学/好想好想当红小兵/

筒子楼里/我也“闹革命”/被“放苹”的日子

第五章 中学时代:理想之光/59

 爸的中学时代(1941—1948)/59

三所中学/科学救国与民主救国

 我的中学时代(1976—1981)/67

多事之年/逃学与小说,跟爸爸学英语/

爸爸说“要靠自己”/情窦初开

第六章  大学时代:走出家庭/80

 爸在大学(1948—1954)/80

金陵大学病号/再结音乐缘/给人“洗澡”/新党员在复旦

 我在大学(1981--1986)/85

高考/四年大学生活/改名风波/和孙冶方写作组在青岛

第七章 毕业之后:步入社会/92

 爸入社会(1954--1966)/92

初到经济研究所/“中右”的吴敬琏其实很“左”

 我入社会(1 986—1994),96

又换校园/回国探亲/婚姻“大”事

第八章 走向成熟:决定性事件/107

 爸走向成熟(1966—1976)/107

念语录救夫人/干校苦乐记/四谈顾准/虻碌的“遗遥派”

 我走向成熟(1994年至今)/117

一个母亲的诞生/安安和妞妞/瑜伽与心理学/也问

“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

第九章 成熟人生:认识自我/129

 成熟的爸(1976年至今)/129

高速爬格子/“井”外的天/耶鲁“汲水”/秀才的平台/

不适合做官

 我成熟了吗?(现在)/141

我是谁?/三个人与三个时代

第十章 不惑之年:惑与不惑/147

 不惑的爸/147

“吴市场”的“开关”在哪里?/父女问答/我替爸爸不惑

第十一章 纵横人生/155

 吴敬琏纵横观门55

吴敬琏简历/主要经济学思想与政策主张/主要著作/

获奖情况/群观吴敬琏

 吴晓莲纵横观/161

吴晓莲篱历/群观吴晓莲

第十二章  我和爸爸生命中的

重要人物/167

 邓季惺:大家庭的中心/167

邓季惺简历/节约到家与雪中送炭/奶奶的法治理想/

对邓季惺的评价

 陈铭德:爸爸的继父,我的亲爷爷/176

陈铭德简历/陈铭德的为人/“伯伯”的影响/陈家的人

和事/他是一个纯粹的报人/他也是管理高手

 吴竹似:奶奶的爱人,爸爸和我的基因门88

来捅破的窗户纸/风雨姑嫂情/少年大志/英才早逝

 周南:爸爸的终身伴侣,我的母亲门95

《资本论》与爱情/终身伴侣的一生/爸看妈,妈看爸/

我看妈妈

 吴敬瑗和吴敬瑜:爸爸的姐姐,我的姑妈们/215

大姐敬瑗/二姐敬瑜/他们也曾淘气过?/两只暖瓶和一

只黑苹/母亲偏心,姐姐们理解

 吴晓兰:吴敬琏的另一个女儿,我的妹妹/225

我救过她一命/天涯若比邻/她不像我这么不着六四/

她是我们家比较瞬话的孩子/她小时候受妈妈的偏爱,

因为……/她翻身啦!/晓兰谈爸爸/晓兰谈晓莲

 后记/236

试读章节

对爷爷奶奶的传记作者们,我是既感激又嫉妒。对我自己则是后悔。对我的家庭,怎么说呢,真是感情复杂。后来见到作家蒋丽萍时,我说谢谢她写出这本传记,没有它,我们家的许多事可能我一辈子都无从知道。我没有告诉她,事实上我看了一章之后就再也没看下去。书一直就放在书架上,但它是多么沉重。向来拈轻怕重的我,很怕打开那只五味瓶。

一晃八年又过去了。今天,为了自己的写作,我试着又翻开了那本传记。看到书中说我奶奶邓季惺和她早逝的第一任丈夫,也就是我爸爸的生身父亲吴竹似,“有一种无法说清的感情,恰似卤水点豆腐一样的合适,这一环就把那一环套住了”,再次使我哽咽。这里又有两个我小时候家里人从来不提的话题:一个是吴竹似;一个是爱情。

通过看爷爷奶奶的传记,我已经很清楚自己对家人的无知,也很清楚自己在这件事上有解不开的心结,所以我就学聪明了。等爸爸的助手柳红所著的《吴敬琏》于2002年出版时,妈妈送我的那一本,我看都不敢看一眼就直接插上了书架。

两个月前,我飞到西雅图录像采访爸爸的老同学、老同事和老战友周叔莲,心想:既然已经开始为爸爸的生平做记录,总得看看写他的传记,不然采访时问哪些问题都不知道。于是我带着俣敬琏》上了飞机。结果是从圣地亚哥到西雅图的三小时航程,我是眼泪鼻涕的一路飞去。回程哭得倒不多,因为后半本里写了很多经济学方面的事情,让我这个外行兴趣索然。  ’

这样说起来很不好意思,就好像我是个多愁善感、整日哭哭啼啼的人似的。好在事实上我并非如此不堪。

早在1996年,爸爸就曾希望我帮他做些传记性的工作,但我想他所说的“传记”,是指记载他在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工作和经历。两年来,著名出版人闻洁一直鼓励我写一本“家人看吴敬琏”这一角度的书。可我始终觉得自己既不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没有记载生活的使命感;又不是文学家,缺少一份文字创作的原动力;甚至我也不是一个好女儿,对爸爸热衷的事业——经济学,完全不通,又不思学。

但是,我想了解吴敬琏,我想知道:他为什么是他?而我为什么是我?现在也许还不算晚。

当我从第三者那里对我的长辈们不凡的人生形成一些印象的时候,那种亦近亦远的感觉成为一种启发。如果说我终于要走出“家人”的角度,去学习“爸爸”以外的吴敬琏,就得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看另一个成人;以一个生命去了解另一个生命;以一个个性去揣摩另一个个性;以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去沟通另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以一代人去学习另一代人。

从个性到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我都与爸爸差异甚大。然而,我的血里有他的血,我的基因里有他的成分,他的长辈也是我的长辈,我们俩的生命中有十几年完整的交叠,在我最易感可塑的年代里,他就是我的环境。而他对我的影响至今还在继续,影响之持久,使我一方面在不知不觉中被他潜移默化;另一方面又在有知有觉中对他叛逆,以取得自身个性的独立。所以,我一开始就说,我父母不知道我是谁。至少,他们是不知道全部吧。

认识别人和认识自己都是旅程。

以我这样一个由20世纪60—70年代里长辈们竭尽全力遮风挡雨之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其简单的环境中长大的人,近半生生活在国外,以养育儿女为己任,修身养性为追求,对个体兴趣远超过对社会关心的心理学工作者,去了解一个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世家的知识分子,经历了40年代的改朝换代,50—60年代的轰轰烈烈,70—80年代的曲曲折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和一名杰出的经济学家,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不遗余力的吴敬琏,这样的旅程,认识他和认识我自己,都是双程的探索。

对我爸爸的探索,我的兴趣将集中在探索他的个人成长史,从而了解“他是谁”,而不是他的经济学理论。我不去深入探讨吴敬琏经济学理论的原因有这么几个:不够资格,缺乏兴趣,也没必要,因为吴敬琏自己的文字才是这方面最好的论述。另外,由他的助手柳红撰写的俣敬琏》一书,也已对吴敬琏在_中国经济改革方面的主张,以及近年来国内在这方面的争论做了记载。P4-6

后记

一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感觉像顺藤摸瓜,这一点读者们或许从我的开篇中可以体会到。我迫切地想真正认识一个独立于我的吴敬琏,同时也想认识我自己——在他对我的影响之中,却又是我的独立个人。在我这个年龄,在叫了他几十年“爸爸”之后,这是一个已经推迟了的旅程。我迟迟不肯启程完全是因为我思想上和情绪上的懒惰。

可以习惯性地闭着眼睛管一个人叫“爸爸”,感觉上很安全,就像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有奶就是娘,管它三七二十一。但睁开眼睛去认识他,无疑是一种努力,感觉上也不十分安全,像几乎所有成人的努力一样,有一种内在的、可能失望或失败的危险。

然而我在生活中已经历过失去,不光是失去亲人,而且在成熟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永远地失去了解他们的机会,这些亲人,特别是我奶奶邓季惺和爷爷陈铭德,不了解他们,几乎等于不了解我自己。后悔药是很苦涩的。等到我有一天终于启程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我从“人之初”开始,顺着时间往前走,带着期待的心情探索着吴敬琏和我自己的成长史。

在按部就班地在这条路上走了四分之一的时候,我开始不安分了,老是想这儿蹦蹦,那儿跳跳,于是由“顺藤摸瓜”变成了做“拼图”。有时我随手捡起一小块图片,迫不及待地将它去和其他片块拼一拼、连一连;也有的时候,我拿起一小块图片,将它翻来覆去地把玩一番,然后放在一边,以后有合适的地方才把它放进大图里去。这样不停地做下去之后,拼图的感觉变得越来越恰当。渐渐地,我和爸爸两个人的图像,开始成形了,而且从图中的这里或那里,可以开始看到我们家三代亲人们或清晰或朦胧的身影了。

事实上我为了拼图而收集零碎小图片,11年前就斤始了。那是第一次听我爸爸讲他从1950年到1996年的经历,原本是为记载他在经济改革中的工作而做的。从那以后,我在美国忙着生孩子、搬家之类的事情,加上写作的题目与我的专长不对口,就放到脑后去了。再次启动,确实是因为我自己有兴趣了。先是2004年国庆节,当我们一大家子(姑妈、姑爹、表姐、表哥等等十好几口人)在北京香山聚集一堂时,几天里和大家爬山聊天之余,我开始逐个采访。回美国后,又陆续地采访了家里一些其他的亲戚。2006年春节我父母来圣地亚哥与我和妹妹两家相聚,我和爸爸再次长谈。2006年下半年,我又回北京,录像采访家人、朋友、我父亲的同事、学生二十多人。在声音和影像之前,自然早有照片的存在,从黑白到彩色,我自己本来有少量的珍藏,又从我的两个姑妈那里得到了许多。于是,我面前摆满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资料,后来我对它们拼拼摆摆一番,初步结果就是现在的这本书。

这本书也许不能算作一本“传记”,因为虽然那些原始资料来自当事人(包括我自己)对历史的回忆,但是对于如何安排这些零散的小图片在整张大图里的位置,又怎么去看待和理解由它们拼成的大图,完全出于我个人的视角。这本来是我对自己的要求:通过主观的努力,对“我父亲是谁?”和“我又是谁?”这两个问题,给自己一个答案。我自己在寻找这个答案过程中的体验和得到一个初步答案之后的心情,实在是很个人的,很难传达于大众,而且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强迫自己找字眼去表达,因为看这本书的读者们,自会有你们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吴敬琏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他所从事的经济学方面的工作,以及他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做的努力,使他或多或少成为目前中国的“名人”之一,因为如此,或许读者们对他抱有好奇:除了他的市场经济学的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外,他为何对此据理力争、直言不讳?你们可能还会问:他在日常生活中是什么样?他小时候什么样,年轻时候又什么样?他一生中受过谁的影响?他的性格,他的爱好是什么?他最原始的追求动力是什么?他过去的成功与挫折有哪些?他今后的打算与梦想呢?等等。如果经过我的努力拼出的那张关于他的图,为人们提供了一些答案,那便是它在读者们心中的价值。

关于我的爷爷奶奶以及其他家人,对他们熟悉的读者们或许从本书中看到他们一个更丰满的形象,不熟悉的人至少也能看到他们的人生对我和爸爸的影响。

至于我自己,除去因为我是吴敬琏(大家感兴趣的那个人)的女儿,因此关于我的这张拼图,多少让人们又增加了一些对他的了解之外,我的故事的价值大概还在于我是一个普通人,我的方方面面具有一种代表性。或许读者们从某个角度看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里出生、70年代里长大的那一代人不容置疑的独特身影,或许读者们再次证实了自己对知识分子家庭后代的看法,或许我作为女儿的心声成为其他女儿们的代言,或许我作为母亲的故事在其他母亲们心中引起的共鸣,或许读者们由我对海外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略见一斑,或许我所表述的世界观让你觉得我与你是同类,或许我与你的反面是同类。

不管怎样,衷心祝我的读者们阅读愉快!

吴晓莲

2007年3月于美国圣地亚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和爸爸吴敬琏(一个家族鲜为人知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晓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6058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