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将道
内容
编辑推荐

彭雪枫是一位文武双兼备的将才,18岁投身革命,23岁起担任红军高级将领;30岁成为毛泽东的代表,肩负统战任务;31岁受命中原,创建像皖苏和淮北抗日根据地,担任新四军四师的主要领导人。

侯玉强以深邃的思想,喷薄的情绪,如诗一般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那血雨腥风的历史大潮下,一代名将的生命轨迹,心路历程。

《将道》让我们在闲适平和的环境里重温历史画卷,顿然会使我们重新感受到那呼啸的岁月……

内容推荐

《将道》侯玉强最新力作!

《将道》一部讲述将军的故事!

彭雪枫将军,1907年9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一农民家庭,天资聪慧上受家学颇深,少小即怀鸿鹄之志,后投笔从戎,历经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中原搞战、豫皖苏驰骋……

奇勋驭烽火,雄光昭丹青。

目录

序一 缅怀先驱,守望理念

序二 历三载艰辛,绘将军风采

写在前面的话

引子魂断疆场,归去来兮

第一章 伏牛之子

钟灵毓秀的黄土地,哺育了一代代才俊

石榴红了,黎明时分,诞生于一个耕读世家

少年聪慧,崭露头角,小伙伴们的“诸葛亮”

乌云遮蔽,疾恶如仇

第二章 恰同学少年

挥泪别乡,抵达天津,人生从这里转弯

危难时刻,校长伸出援助之手

拜堂之日,不知去向,夜色中,偷偷跑了

塞外清风,磨砺着一颗稚嫩的心

光焰万丈,汇文燃烧青春

美丽同窗,莞尔一笑,拨动了彭修道的情感之弦

第三章 另一片天地

浮云遮蔽,生活落魄,卖文为生

桑梓情深,丝瓜秧下,与五叔畅叙明志

风尘仆仆,辗转于汴京、扶沟、北平

一气之下,顶了伯父一句:“革命不是为了小家!”

黄海之滨,青春激扬,无奈,浊浪滔天

第四章 杜鹃花开了

不恋繁华,看山恰似走来迎

湘江水畔,初露锋芒,彭德怀连声叫好

稻花香里牵牛鼻,绰号“讲道理的政委”从此生

墨香飘瑞金,儒将美名扬

铁赣州,易守难攻,彭雪枫临危不乱

血胆驰援,“乐安事变”立场坚

势如破竹,八角亭下,血流如注

人海茫茫,得一知己,足矣

第五章 血色征途

于都河畔,悲情告别,彭雪枫心如刀割

月下行军,敌机无可奈何,血战湘江,良将徒叹

夜郎大地,乾坤扭转,柏公馆邂逅邓颖超

雄关漫道,残阳如血,彭雪枫大喝一声:“跟我来!”

老鸦山大刀飞舞,皎平渡再立新功

生死攸关,风雨兼程,泸定桥上感慨多

彭德怀深夜至军营,帽子一摔:“张国焘这龟儿子要反了!”

山坳里的笑声

黄河鸣溅溅,喜多,忧也多

如小鱼游人大海,不料,好景不长

第六章 夜幕下的星光

古城疾风劲,亲情晚来急

牢记毛泽东的叮嘱:“待人诚恳是不会失败的!”

彭公馆里有条不紊,声波飞向宝塔山

春光烂漫,行走在平、津、济的大地上

脚步匆匆,虎穴之地,应对自如

火光在胸,侃侃而谈,从容应对各界名流、记者

依依不舍太原城,学兵队里赞誉声

第七章 运筹帷幄之中

黄鹤楼下,欣然受命,奔赴竹沟

有勇有谋,“杯酒释兵权”

峥嵘岁月,厉兵秣马,“小延安”美名扬

舌战王友梅,不卑不亢“迎”夏团

风云乍起,彭雪枫心定乾坤0

故都会程潜,钟声悠远,牡丹更香

烽火之中,游击支队应运生,出征之际,父亲来了

拂晓点兵,儒将美誉传四方

高粱弯腰,歌声回荡群山坳

第八章 风雨途中

麦场里,三军会师尽开颜

初战告捷,打出威风

星夜兼程,豫东大地点烽火;高瞻远瞩,随营学校喜诞生

军中奇葩——拂晓剧团

练兵白马驿,风雪结情缘

包河湾躲年,一片赞叹;书案店卖马度饥荒,赢得“天下文明第一军”

细雨中,他下定决心,进军淮上,度过峥嵘岁月

第九章 山河多姿

金秋时节,一名神秘的来客,忽至新兴集

“后院失火”,彭雪枫拍案而起:“丧心病狂”

雪枫沟,鱼水情

悲痛长叹:“在公则损一良将,在私则失一良友”

六一战斗,处乱不惊,镇定指挥,扭转乾坤

雨后彩虹,黄克诚来了

白鸽,飞翔在新兴集的蓝天下

鏖战板桥集,痛快淋漓

第十章 勇斗魑魅魍魉

皖南惊雷,举世震惊

风云突变,血雨腥风骤来,陈团起义,反戈一击

暮雨潇潇,挥泪告别:“我们会回来的!”

第十一章 洪泽湖畔

仁和集,痛定思痛,卧薪尝胆,只待时日

骏马啸啸,淮北大地起劲旅

九月的天空,霞光万道,美丽而多姿

峥骨柔情,战地黄花分外香

奔赴程道口,途中遇顽军,化敌为友

八载喜逢,并肩作战,程道口枪声激

肝胆相照,友情难觅,相见时难别亦难

诤言润丹心,未雨绸缪;辞旧迎新谋未来,根据地里唱新歌

晨钟暮鼓,古刹月光书生情

宝剑锋从磨砺出,民主政权得人心

第十二章 浴血奋战

临危不乱,巧施良计破夙敌

再接再厉,再破敌“扫荡”

沉着应对,一鼓作气,反“扫荡”高奏凯歌还

第十三章 军政双赢

山子头战斗,活捉韩德勤

韩德勤绝食耍滑头,彭雪枫铁证如山

义释韩德勤,一片赞誉

第十四章 友情,亲情,鱼水情

酒香浓浓,大柳巷里,陈毅诗兴大发

寸草报得三春晖

淮北屏障,华中干城

无情未必真豪杰

律己的楷模

心中明镜,智断冤案

第十五章 大军纵横驰奔

黎明来了,彭雪枫心潮汹涌

厉兵秣马,彭雪枫大手一挥:“我们报仇雪恨的时候来了!”

8月小朱庄,王传绶插翅难逃

风卷八里庄,铁骑滚滚惊敌魂

第十六章 英魂永存

将星陨落八里庄

冥冥之中不测生,黄花塘边,晴天霹雳

山低头,水哽咽,大地同悲

归来兮,洪泽湖畔泪纷纷,两淮人民欲断魂

雏凤清于老凤声,将门虎子彭小枫道:“爸爸,我们想念您!”

后  记

试读章节

彭修道出生时,家中有良田二十多亩,属自耕农,在七里庄也算是“小康之家”。农忙之余,彭汝澜设帐授学,在周围小有名声。彭修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渐渐地长大了。

光阴荏苒,转眼间,彭修道已经7岁了。

1914年隆冬的一个早晨,窗外飘起鹅毛大雪,大地白茫茫一片,凛冽的东北风像无数的小刀子,吹在脸上,生疼生疼的。

“隆——兴——修——道——”爷爷拉着长腔,急切地喊着。

隆兴是彭雪枫的乳名,有意思的是,它是“兴隆”一词的倒置。这是爷爷彭汝澜托附近“三关庙”道士按照生辰八字起的乳名。意思是希望孙辈的到来能给家里带来福音。

其实,在农村,像“兴”“旺”“材”“富”“福”之类的名字,像野草一样多,寄托着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苦难长辈对晚辈的希冀和祝福,即使在今天的农村,仍是如此。

同时,彭汝澜根据族家同辈孩子“修”字系列,学名叫修道。

刚刚醒来,脚头就不见爱孙,老先生慌了,一骨碌爬起来,披起衣服,奔到门外。

“人之初,性本善……”朗朗的读书声,清脆悦耳。原来,小修道早早起床,到院子中的丝瓜棚子下背书。

“爷爷,起来了,来考考我吧。”小修道扭过头来,大声地喊着,红扑扑的小脸蛋冻得像两个小苹果。

“回屋去!冻着了!”彭汝澜瞪起眼睛。

“不哩,我还要练一下‘扫堂腿’。”

老先生捋着胡子,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舒心的笑容。他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由牙牙学语的稚童起,自己就亲手教孙子识文断字,《三字经》《百家姓》已背得滚瓜烂熟。《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诸葛亮草船借箭,火烧博望,赵子龙大战长坂坡……他都能给小伙伴们讲出来。《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林冲逼上梁山等主要人物故事也能如数家珍。特别是《说岳全转》中的岳飞,是他心目中最大的英雄……

“这是个聪明懂事的娃儿啊!”彭汝澜拍拍身上的雪花,自言自语地赞叹道。

田园的黄昏,是静柔的、默默的。

彭汝澜在莽泉边的麦场里,还教隆兴练几招少林拳。那是老先生童年时,跟着一个路过此地化斋的少林和尚学的。

P9-10

序言

时逢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将道》一书杀青付梓,红色文库又添力作,英雄壮歌新谱乐章,是谓适逢其时可喜可贺。

《将道》视野开阔,气势雄沉,全景介绍抗日名将彭雪枫将军灿然炫目的37年英雄轨迹。其于当今中国社会重铸民族魂魄,凝聚文化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守望崇高理念,走出价值误区无异于注入了一缕清风。引领我们共同回顾中华民族那百年苦斗的强国之梦……

1907年9月9日,彭雪枫将军生于河南镇平七里庄一农民家庭。1944年9月11日,捐躯河南夏邑八里庄抗日疆场,时年37岁。

将军原名修道,生逢满清崩塌在即,先睹列强凌侮,山河飘摇;又见民初乱局,混战连年。少年雪枫哀斯民倒悬,忧民族势危,素怀高远之志,长索救国途径。故自北平汇文中学求学之际即四处寻阅马列书籍与进步报刊,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洪流。此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学生运动,并于1928年辍学民国大学,踏上职业革命家的漫漫征程。

将军的戎马生涯1930年起始于中央苏区红三军团。在长沙城垣、广昌山口、八角亭畔、五哨林间……名将之星耀然升起;在遵义城头、赤水两岸、金沙江畔、娄山关上、大渡浪间、雪山草地……长征虎将声名遐迩;在直罗古镇、黄河渡口、山城堡外、东进西征……靖廓三边威风八面。而后驻节三晋、举旗竹沟、挥师东下、雄踞淮北、纵横敌后、威振华中……日伪顽匪闻风胆落。

将军通史知兵文武兼备,儒雅博学从谏如流。作为坚定的革命家,将军理念坚定激情四射;作为成熟的政治家,将军雍容儒雅思辨睿智;作为卓越的军事家,将军足智多谋坚忍勇决;作为杰出的领导者,将军高瞻远瞩平易民主。将军是我党我军方圆可施的文武全才,上受中央倚重,下得将士拥戴,广为民众颂爱。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抗战奏凯在即,将军血溅沙场浩歌西去。英年早逝,未能亲睹其以血描染的宏图尽展,却为后世留下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短促的37年英雄征程,将军为华夏民族重新崛起留下灿然生辉的人生轨迹。

先烈情思,潮汛年年。每逢九月,新四军四师暨淮北抗日根据地老同志暨下一代遥岑云天深处的巍巍丰碑,无限怀念敬爱的老师长彭雪枫将军。2007年金秋,将军百年诞辰纪念之际,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淮北)分会受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委托,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摄制的四集电视文献专题片《彭雪枫将军》,在中央电视台隆重播出。如今《将道》曲响,不独为抗战胜利65周年纪念献歌,更是向在民族危急时刻慷慨赴死的民族英雄们表达永恒的敬意。

作为新四军四师子弟,雪枫伯伯入云丰碑高山仰止,更兼二伯张爱萍和父亲张灿明与其长期并肩战友情深,故而不避僭越之嫌,斗胆应命撰文代序,以寄殷殷缅怀之情,并借此代表四师子弟昭告时空:雪枫不死,英名不朽,旗帜不倒,信念不移!

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

四师(淮北)分会会长张淮流

2010年10月28日于北京

后记

2009年隆冬的北京,天气格外寒冷。

一个月光清冷的夜晚,当我为本书圆满地画上句号时,窗外已是鸟儿啁啾、霞光一片了,此情此景,望着电脑里密密麻麻的字眼,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起了三年来难忘的日日夜夜……

 这事还要从头说起。

 我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那还是一个英雄主义和革命主义继续燃烧的年代。清楚地记得,公社的电影队一来,就是我们一帮孩童欢呼雀跃的时刻,《南征北战》《闪闪的红星》《侦察兵》《地道战》《智取华山》等电影,对沐浴血雨腥风在炮火中诞生的新生政权和对英雄们的礼赞,如轻风细雨吹拂滋润着我稚嫩的内心世界。至今,每每忆起,那些故事场景、细节台词,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1984年,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南阳地区团地委向全区中小学生发起了“为彭雪枫将军纪念馆捐款”的号召,这时,我才知道离我们故乡不远的镇平县还有一位著名的将军。从那时起,“彭雪枫”这三个字走进了我幼小的心灵。

“骑马挎枪走天下”几乎是每个孩童的梦想,只是被“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颠覆了,经过无数次考试,从小学到大学,从乡村到城市,我的人生轨迹并没有像当初想象的那样,走上从军的道路,但对烽火硝烟中叱咤风云建立不朽功勋的英雄们的崇拜与向往,仍一如既往,成为我心头挥之不去的情结。

大学毕业后,我曾一度辗转不定,苦闷之余,热爱文学创作的我,总是写上几笔,聊以自慰。此时,彭雪枫将军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为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童年的那个情结吗?

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拨开历史的迷雾和当下浮躁的社会氛围,不难发现,彭雪枫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体现了“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的乐观主义,体现了共产党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信仰坚定的情怀,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上廉洁自律、热爱群众、关心群众为他人着想的崇高境界……彭雪枫已成为一个在中华民族进行伟大复兴道路上理想人格的符号和象征!

这才是穿越历史的时空,彭雪枫岿然屹立在无数人们心头的原因!

于是,我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我要为将军树碑立传!

说干就干,2007年五一节,我前往将军的故里——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从此,踏上了漫漫的采访征途。

奔竹沟、走夏邑、赴天津、下泗洪……三年来,我忘记了多少个节假日是在旅途中度过的,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矿泉水……寒来暑往,我终于收集了一些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历史人物,只有放到他(她)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才能理解他(她)的所作所为,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秉着这个理念,我在写作过程中,“不虚美,不隐恶”,实事求是,力求客观公正,还历史本来面目,还将军成长经历、内心世界、青春爱情、挫折教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这一个”,而不是扁平的脸谱化人物。黑格尔说:“历史题材中有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作品就永恒。”是否做到了,我拭目以待。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在写作过程中,我数度潸然泪下……将军书案店卖马度饥荒,战士们冬天在雪地里光脚行军打仗……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当然,这不是伤心的泪水,是感动的泪水。共和国的确来之不易,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所以,当今天人们享受着太平盛世的天伦之乐时,更不能忘记那些为共和国建立而倒下的先烈们!

春去秋来,历经三载的采访、写作、删阅,《将道》一书即将付梓了,面对着这厚厚的文稿,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和感恩之情在胸中荡漾开来……

首先要感谢彭雪枫将军的生前伴侣林颖老人,她不顾年迈体弱,接受笔者采访,让我感激不尽;彭雪枫将军之子彭小枫上将亲切关怀,才使本书终于面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耿成宽,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冯文纲等老师,指点迷津,使我在写作的羊肠小道上多了几分勇气和力量,少走几分弯路;中国青年出版总社韩亚君副总编辑、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中青人分社总编辑、本书责任编辑林栋老师,独具慧眼,拨冗阅示,使本书渐臻完美,我感佩不已;向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张淮流会长和著名作家陈廷一先生致敬!他们不顾花甲之年在百忙之中欣然作序,向读者隆重推荐,他们那提携新人的长者风范让我钦敬难忘;还有四师研究会赵黎明、徐维国、王玲、宫桂香等叔叔阿姨们,提供资料,牵线搭桥,那种古道热肠、鼎力相助的侠风,使我感念终生;同样,我的二姐——南阳市第三中学的陈玉兰老师、姐夫朱兆华先生,家兄陈玉周,慷慨解囊,解我后顾之忧,倘若不然,此书也是不敢想象的。

还有泗洪县半城镇四师老战士耿超、七里庄彭禹廷之孙彭廷林、汇文中学崔亚兰、桑梓作家赵大河、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魏晓瑞、镇平县工艺美术学校翟丰朝、徐州市计生委杨洪涛、夏邑县民政局李毛权、商丘作家欧阳华、北京某旅游公司徐连博等诸君,也是我要敬志感谢,时刻铭记的。

知恩图报,是做人的本分,我忘不了他们的隆情厚意,在此,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当然,我的感谢也是言轻意重的。

囿于诸多因素,拙作在成书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瑕疵、纰漏等,敬希读者朋友们批评斧正!

侯玉强

2010年10月1日夜于北京南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将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侯玉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97565
开本 16开
页数 3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3: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