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星街大哥
内容
编辑推荐

他的雄强尚义,重情爱美;他的幽默通达,吐纳百家;他的人文情怀,勤奋努力,蜚声海内外……该书首次披露一代大师沈从文建国后唯一未竟之作,它以独特的视角,用朴素亲切的文字细数了老街坊对艺术奇才、“文星街大哥”黄永玉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几十年的人生追求和艺术追求……

内容推荐

——从湘西凤凰城文星街的一个小朋友,成长为在文学艺术领域卓有建树的艺术家,他的雄强尚义,重情爱美,他的幽默通达,吐纳百家,他的人文情怀,勤奋努力,他的蜚声海内外……黄永玉的老街坊用朴素亲切的文字,细数湘西凤凰城“文星街大哥”黄永玉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几十年的人生追求和艺术追求——一个上下求索的探索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缘于这是“写我家里事情的小说”(黃永玉句),黄永玉先生把表叔沈从文打算创作的有关外公(黄永玉曾祖父)一家长篇传奇所作的楔子共计8000多字,放在本书中首次发表——1969年11月,沈从文在三年多里被抄家八次,作过六十多次检讨私交待后,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双溪区五七干校“改造思想”。“远辞京国,移居咸宁,索居寂处……亲故远离,相见无由”(沈从文句)就是他的真实生活写照。他写了数以百计的书信寄托对亲人的思念。1971年6月上旬,时在1584部队二中队一连二排五班的黄永玉收到了沈从文的一封长信——这就是用蝇头小楷写就的小说的楔子《来的是谁?》。

附本书作者遵嘱所写的读后感。

目录

回忆 赠一友弟(代序)——黄永玉

特辑 黄永玉先生给刘一友的信

 来的是谁?——沈从文

 孤寂中的思亲奏鸣——读《来的是谁?》——刘一友

黄永玉这个人

 凤凰是大湘西的“首都”

 凤凰性格:只是不求饶

黄永玉与湘西凤凰

 “凤凰是个美丽的小姑娘,就是不洗脸!”

 “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你想望。”

 “在外面把本事用完了,回来再检点!”

 一提故乡,他就眼睛发亮

文星街纪事

 文星街升起耀眼的星

 老五永前和他的喽哕们

 湘西的蓝白艺术

在家乡,总还得有个窝——黄永玉回凤凰

 “古椿书屋这下子是古椿茶馆,又是古椿餐馆了。”

 “那些木偶真漂亮!”

 “在家乡,总还得有个窝!”

 “我是我!”

 “表叔,我回来了!”

大师是个大老师

 可以向他学画吗?

 跟他学点写作算了

 可学的还有聪明

 有效的勤奋最难学

“为了太阳,我才来到这个世界。”——黄永玉的人文情怀

大话《永玉三记》

 动物短句:《罐斋杂记》

 “文革”反思:《力求严肃认真思考的札记》

 故事新编:《芥末居杂记》

 结束语

 附:《永玉六记》的“后三记”

带个“保镖”去接画——《湘荷白鹭图》是怎样出炉的?

 “叫你来,拿张画回去!”

 “做人总得实实在在。”

 “我要使自己的每一笔都姓黄。”

 “午睡是最东方风格的浪费。”

 “知识分子要养成知识分子的习惯。”

 “我这样认真,能不画得好吗?”

永玉谈话录(四则)

 和沈从文在吉首大学:“手艺人,不会讲。”

 在玉氏山房与本文作者的谈话:“一不怕苦,二不怕活。”

 在玉氏山房与本文作者的谈话:楚文化是我与沈从文共同的师傅。

 与哈维·韦斯特的谈话:勤奋要成为习惯,美的创造要成为乐趣。

黄永玉简历

后记

试读章节

来的是谁?——沈从文

一九七×年十一月间,北京城里照习惯天气本来十分晴朗,还不太冷。大街上两旁白杨树高高上耸六七丈,许多还只是“木叶微脱”景象。某一天下午三点左右,因西北寒流的突然侵袭,气温忽然降到零下约十度。到六点前后,大街上行路人,下班的、散学的、买货的、借公事办私事的、各色各样的人上百货公司闲逛的、走路的、骑车的,凡事先没有准备,多缩住个颈子,显然有点招架不住,难于适应。骑自行车的青壮,忘了戴手套,有点骑车技术待机会表现的,就一面搓手,一面借此显显本领,引人注意。可是时候不对,只能引起加班交通警和临时服务的红小兵的指责,不免近于自讨没趣。

特别是从南方来新下火车的,一出了站,自然觉得格外寒气逼人。可是照样还是火车一到站不久,就有一大群各式各样旅客形成的人的洪流,和挤牙膏般从出口处向外涌。因为这次是南来直达车,有不少从长江以南省市来的,说广东话、广西云南话,和湘南话的,从身上单薄装备看,一望而知是不习惯于这个气温零下十度的接待的。各处有人打喷嚏。各处还有人用家乡话表态。“啊呀呀,好冷好冷!”有的还中途放下手中提的什么,搓一搓手,内中也还有小小的在母亲怀抱里的孩子,还照南方习惯,一双小光脚却露在外面,大人来不及注意,一双小肉脚不冻坏,真是侥天之幸,可是这些琐碎闲事照例没有一个人会注意到。因为人人各有目的,各奔前程,到了地,就不用担心了。上三轮的,趁电车的,坐“公共”的,坐小汽车的,各有不同派头,可说一望而知。自然也还有不少人,挤出站后照例停顿在长廊子下,呆呆的四下张望,等待先约好的亲友熟人,就中还会发现虽在四五千里长途旅行中,受了点折磨相当疲劳,依旧还挺拔波俏,又或只是个平板板面庞,还相当爱好的二三十岁妇女,从随身小手提包掏出小小镜子梳子,整整容,理理发,又还有人就廊子下灯前写点什么或找通信地址的。等不多久,不外两种结果:一是偶然间彼此发现,便像吸铁石一般,下下子就吸了拢去,说新道旧,随后那个接客的必喜洋洋的,某些方面像个公鸡一样,(如果接的恰是爱人或准爱人,一定更像公鸡。)走去把三轮叫来,几个手提包向车前搭脚处一搁,共同坐上,就走向我们不易设想的什么四合院或某单元几楼去了。至于到地后晚上吃的是白菜饺子还是蛋炒饭,那就无法明白了。其次一种人是老等不来的,显然有点焦急,才茫茫然走向问事警或服务员,经过指指点点,也还是照样坐上三轮走了,当然还有什么车也不坐,却三三五五,快快慢慢,提提扛扛,出了站一直走去,到大马路才散廾的。这个队伍可相当庞大,男女老幼具备,有的穿得还相当引入注目,“老北京”不大习惯。因为南方几个省市,有些地方这时节还正穿短袖衬衫,另外还有些是从香港和海南岛的来客。有的来自南方乡城探亲的,手提竹篮中,间或还会露出个大公鸡头,冠子红红的,眼珠子黄亮亮的,也四处张望,意思像有意见待表示。“这有什么好?路面那么光光的,一无所有。人来人往,那么乱,不是充军赶会忙些什么?……一只蚱蜢、一条蚯蚓也见不到!”这点印象感想,应当说是极其正常实际而且诚恳坦白的。因为它是来自外省的“一只公鸡”!凡是公鸡照例不免有点骄傲,相当主观,我们那能作过多要求,其实有些人你告他有的母鸡每年能下三百个蛋,他还不大相信,以为“那不忙坏了吗”?因为许多地方经验规矩,每年下百把蛋,已很不错了,料想不到另外地方的母鸡不声不响、每天下一个蛋,看来也并不太忙?

就在这种照例的、平常的、每天早晚任何一时都在反复出现的忙乱景色中,下午六点到站的列车软卧里,内中有个不怎么引人注意的小老头子,照身材估量像是个南方人,照装备看来可又像个“老北京”,随同大伙人流挤出站时,似乎显得有些特出,有些孤独。这种印象大致是那个破旧的皮领子大衣和那顶旧式油灰灰的皮耳帽形成的。肩上扛了个旧式印花布作成小而旧却又似乎相当沉重的包袱,谁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法宝”。或许他自己也不会完全知道。因为人已显得相当老态龙钟,走路脚步乱乱的,与众不大合拍,时而碰着前面一个,时而又被身后的人推了一把。他倒全不在乎,随大流!

这小老头子把大衣紧紧裹着,像个“炸春卷”差不多。只露小个小小下巴,挂了把乱乱的白胡子。虽然是“老北京”派头,可像是出京已很久、在一个不易想像的什么地方住下多年,有了点外乡气,和近于返老还童的孩子气。

因为看到一大群人,齐向附近路旁地下铁道站小亭子的入口处拥去时,却在附近路旁停了一会儿,带点好奇心情欣赏了一番。直到被另外一个三十来岁青壮,为了赶车,只向前望,不顾其他,手提两个大旅行包,忙匆匆的把他猛撞了一下,老头子受了个突然冲击,向前蹿了三四步,稳住身后,才明白站的不是地方,挡了青壮的路。就急忙走开,口里还照北京旧礼貌,不住的说,“对不起,对不起!”可是本应当表示歉意的壮士,像是个来京办事的,带了不少土特产的新来客,朝气中不免稍微夹点“官气”,倒反而狠狠瞪了“小老头子”一眼,用个更偏北的口音,“哼,什么对得起对不起,废话。”回答得干干脆脆,毫不理会的走向地下铁去了。老头子阅世多,对于这个新作风,丝毫不在意。估想这大致是个“科级”、“主任”什么吧。在有些较远省市机关,这种人照例是相当能干得力,也就相当威风。上京开过会后还将格外威风。从后望着那个宽阔肩背。P3-6

序言

回忆 赠一友弟(代序)——黄永玉

像一片黏在书上的胶纸,

一揭,

那边是我的儿时,

这边是我的今天。

那么牢牢地紧贴,

那么轻松地分开。

刹那间过了八十年,

剩下斑剥遗痕,

我的珍宝,

别人的漠然。

后记

小城凤凰,出军人,也出文人。年轻人凭着家乡赋于的一份聪明,一份不怕场合,敢于拼斗的精神,背井离乡,走南闯北,在不曾被打死和累死的人中,少数机遇好的,还取得了耀人眼目的成功。虽然,认真了解一下这些人的种种坎坷。实在挣扎得太苦了,不过,总算熬了过来,自己的传奇,为小城争了光、为后辈增添了十足的自信与自豪。对他们,家乡人总怀有一种敬重和感谢之情,我也不例外。

家乡这类文武传奇人物,值得称道者已属不少,永玉算得上其中一个。

近二十余年,与永玉接触机会略多,相处时总很快乐,以至产生了试写他这个人的兴趣。我既想探索他成功的“必然根由”,又想记下他成为“人物”时的“那点生活”,“那点琐碎”。左一篇,右一篇,居然成了一本。

不少朋友议及永玉,对他艺术上的五花八门充满惊异,爱誉之为“鬼才”、“天才”,我在一旁听了也感舒服,不过,总觉得“玄”了点,自己来试着解读,限于学养,无甚高论,好在得高人指点,为此书取了个朴实的名字——《文星街大哥》。

2005年12月28日午于吉首大学图书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星街大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一友
译者
编者
绘者 黄永玉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37955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6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21
14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9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