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鱼缸中的一个少年/苹果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苹果文丛”汇聚了裘山山、赵德发、刘恪、薛舒、易清华、于怀岸、王棵、荆永鸣等30多位全国中青年作家的中短篇小说集,以整体面貌、集团亮相的豪华阵容,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坛的力量。

《苹果文丛:鱼缸中的一个少年》精选了陈启文以青少年为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均在文学期刊上发表过,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内容推荐

《苹果文丛:鱼缸中的一个少年》精选了陈启文以青少年为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均在文学期刊上发表过,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中篇小说《鱼缸中的一个少年》于《文学界》2006年第8期发表。一个在极度的压抑下想要超越自身的游泳运动员,正是我们在当下生活状态下的真实写照。面对这样的生活压力,我们甚至已经丧失了自我调节的能力。陈启文善于挖掘出现实中的荒诞现象并表达为文学的荒诞。短篇小说《黄衫儿和白头翁》于《青年文学》2007年第4期头条推出《陈启文小说小辑》之二。被虚拟的网络世界所控制的少女和被现实世界所控制的人们,到底谁能拯救谁?中篇小说《谁知道》原载《大家》2007年第6期。在陈启文描写底层青少年生存的作品中,这是一部不可忽视的小说。

目录

青蟹

村上春树,茶道与匕首

大堡柳船坞

穿晚礼服的男士

黄雀嘴儿

鱼缸中的一个少年

每个人都有病

黄衫儿和白头翁

谁知道

滴血的唢呐

试读章节

每年白露前后,洞庭湖一带就会下一场雨。这雨不会持续太久,但劲儿十足。而且是那种没有风没有云的雨,凭空地落下来,白得耀眼的雨线几乎竖立在地面上,天空顿时变得出奇的清晰透明。当地人叫白龙暴。雨一停,就是空荡而明亮的秋天了。湖的深处展开一片诱人的蓝色。夏天的那个在白漫漫的热气中形影模糊的大湖,于是变得一眼可以看穿的透彻。

我在湖滨的一所学院待了四年,为混一张和我现在的生活没一点关系的文凭。那所学院倒很一般,我也渐渐把自己在那里学了些什么都忘掉了。但风景真的好。风景都在院墙外面。院里的那些花草树木跟我们一样,也都修理得差不多了,开的花都朝着一个方向,怎么开也开不出什么新花样。

几乎每天黄昏,我都会和禹兰抄近路走到湖边,所谓近路也就是院墙上不知被谁砸出来的一个洞。我一直怀疑就是禹兰砸的。

这丫头好像很喜欢砸东西。我在湖边的水草上慢慢走着时,又闻到了身后泛起的血腥味。禹兰又开始砸那些湖蚌了。只要看见一只爬到湖滩上晒太阳的湖蚌,她就要把它敲开。但你又并不觉得这有多残忍,她满脸稚气,而且念头很纯洁。她把湖蚌敲开,把手伸进血肉滚热的蚌壳里去摸索着,看里边是不是藏着珍珠。她那孩子气十足的念头和花蕾般灵性十足的手指,甚至让人莫名的感动。这使我觉得,那些柔弱的生命或许本来就应该掌握在一双同样柔弱的手心里。没有壳的蚌壳被她扔在水里,还是活的。但我不知道它们是否还能长出新的壳来,对于这个大湖我还不太看得懂。它每天都在制造着某些谜一般的事物。禹兰有次敲开了一块很普通的石头,里面居然长着一只虾子。

渔民们背着船桨陆陆续续上岸了,一走一窜地唱,也不知唱些什么,无非是表达一种心情。这些城市渔民看上去都生活得很幸福,脸色红润健康,对谁都露出朋友般的笑容,显得坦然而自信。不像那些小市民,总是提防和戒备着什么。渔民走路都摇摇晃晃地走得像鸭子一样慢,划船也是缓缓而行。湖水不但培养出了他们的一种胸怀,好像也磨炼出了他们悠闲散漫的性情。

那边依山傍水的一个渔村,就是他们的家了。一律是两层三层的小洋楼,在绿树掩映下,看上去像一个高尚住宅区。比我们学院的那些教授们住得好多了。远远地我们听见了一些女人和孩子的呼唤声,有叫爹的,有叫孩子他爹的,充满缱绻之情,像是某种动物的倾诉与呼唤。汉子们听见了,也并不答应,依然一摇一晃地走,满足与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

看见了这样的情景禹兰便笑。也只有在这时,她才会笑得又灿烂又开心。做一个打鱼佬的妻子好幸福啊,她闭着眼睛说,脸上飞出一片红晕。

那时我总觉得禹兰比我太。我当然知道她实际上我还小半岁。我和她是从同一所中学考到这里来的,虽然读中学时并不是太要好,可一进大学,感情就不一样了,没有多少人能够幸运地从中学一直念到大学还是同学。我也就被公认是最了解禹兰的,禹兰呢心里有话也确实只对我一个人讲。但她还是给我一种神秘感,我甚至觉得她比我们这些刚刚跨进大学校门的女生多了一点儿什么内幕。只要和她在一起,我的心情就会奇怪地变得复杂起来。

禹兰是我们中间最先开始恋爱的,关于这一点,她以自己有点儿悲惨的失恋证实了。这多少让我感到意外。一般大一女生,都还处在身心调整阶段,从中学生调整到大学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可禹兰,几乎没有一点儿过渡就神秘兮兮地开始往单身老师住的那幢筒子楼里钻了。那里住着的都是些研究生刚刚毕业的年轻助教。有的也不再年轻了,像禹兰找的那一位,都三十多了。那是位赢弱瘦小的选修课教师,姓宋,教我们的大学语文。这样的课实在开得比较奇怪,如果说也算学问,怎么做都很浮浅。

P1-2

序言

这本书,只有一个宗旨,从我业已发表的七八十部中短篇小说中,遴选出一个比较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小说选本,或是青少年题材或青春题材,或是从青少年的视角来打量这个世界的作品。这个选择的过程让我备感惭愧和内疚,我感到我对不起青少年,我为他们写得太少了。

在我心中,青少年仿佛不是一个年代,而是一个世界。尽管那是每个人都必然要经历一个世界,但随着岁月的嬗变,随着我们的长大、成熟和不可遏止地变老,那个世界对于我已经越来越神秘,甚至感觉那是一个未知区域。这也让我充满了对未知世界探悉的好奇。事实上,我的小说处女作就是一篇青少年题材的小说,《半青半紫的桑椹》,当时我还是一个刚刚走出师范校门的中学教师,写这篇小说也就二十出头。尽管那时我已觉得自己成熟得要命,但心里还是有点犯虚,当我面对两位早恋的中学生时,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四十多岁、也曾有过早恋经历的女教师,试图借助一种母亲般的力量,把这两位中学生从早恋的泥淖中拔出来。这篇短小而青涩的小说在《湖南文学》发表后,我居然收到了很多中学生的来信,他们天真地以为我就是小说中的那个像母亲一样的中学女教师,他们向我敞开了他们进入青春期后分外活跃、激动又焦虑、困惑的心灵,倾诉他们的早恋、梦遗、初潮、痛经等一系列在母亲面前也羞于启齿的青春期烦恼。有时候读着他们的来信,我自己也感到脸红、心跳,我甚至觉得我是有罪的,尽管小说是虚构文本,但我下意识地感觉到我欺骗了这些天真而心地特别干净、纯洁的孩子。

这篇小说现在早已找不到了,就像我文学初年的许多作品一样处于失踪的状态。若是真的要去寻找,也不一定真的找不到,说穿了,我其实不想去找,不想重新面对或正视自己年轻的青涩之作。当我真的到了那位虚构的女教师的年龄,我又开始以一种有了丰富阅历的过来人眼光去打量青少年的世界,这让我有了重新发现的可能。这次遴选出来的中短篇小说,就是我步人中年后的作品,说不上太多,倒也说得上题材广泛。如《青蟹》,也是以当代大学生的情感为题材的,这些大学生显然已经和我在中学任教的那一代青少年很不一样,他们的很多困惑已经是现代社会的困惑,甚至是后现代社式的困惑,比当年的困惑有了更多纠缠不清的人生意绪;《村上春树,匕首与茶道》则是一个与青春幻想有关的小说,那个茶楼少女和一个来自东瀛的复仇少年,最终在茶叶的冲泡过程中泡开了祖辈们纠缠不清的历史恩怨;《大堡柳船坞》通过一个少年学徒的视角,再现了一个江南船坞在历史演进中的辉煌与黯淡,这是通过一个乡村少年的视角,呈现乡土中国的变迁;《穿晚礼服的男士》描写了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小伙子对细致、完美生活的追求;这也是一种正常的追求,却在世俗中时时遭来非议和磨难,当生活处在某种不正常的状态,或者说,当社会处于某种“非常的大多数”状态,这个青年的正常追求反而变得不正常了,而他始终不渝的追求,事实上就是要求生活回到“本来如此”的状态;《黄雀嘴儿》通过一个眼睛有毛病的孤儿和一条叫黄雀嘴儿的小船,去完成他对某种邪恶势力的对抗,而这种正义感,是一个少年从大河驶入浩瀚的大湖之后必然要发生的;《鱼缸中的一个少年》那个处在青春期困惑中的少年游泳运动员,他在左冲右突中想要超越自身的极限,又何尝不是想从青春期的困惑中突围;《每个人都有病》叙写“我”在文庙中学三个老同学的命运,他们害病的过程和结果绝对不止是令人感叹或心生怜悯;《黄衫儿和白头翁》中描写了一个被虚拟的网络世界所控制的少女和那些被现实世界所控制的人们,到底谁能拯救谁?《谁知道》中有两个少年主人公,一个是乞丐儿酱板鸭,他从小跟着脑子受伤被生活折磨得心理扭曲的、一个在血缘上十分可疑的父亲,过着逃亡似的流浪生活,另一条线索,则是围绕一个不断改变姓名的女孩展开,她有很多名字,荆小筐,石榴,童谣,但她就是同一个女孩,在她一次次改变名字的过程中,她从一个乡下女孩走进了城市,母亲带着她从乡下嫁给城里的一个瞎子,母亲和她都竭尽全力地融人城市。某一天,这两个原本毫无关系的男孩和女孩,他们的命运发生了致命的交叉;《滴血的唢呐》则是写“我妹妹”一个乡下女孩失学后的生活,以及由此给她带来的一生的命运……

在我编选这部小说集时,发生了一件事,那是因为拙作《天子坟》被江苏南京市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试卷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选用,一位高三学生找到了我的新浪博客,以留言的方式向我质问:“我想问一个问题,什么样子的文章才能够真正吸引读者,与读者产生共鸣?一个连社会是什么模样都似懂非懂的学生会有足够的经验来感悟一篇文章的深刻内涵吗?就更不要说再向下拓展更深一层的含义了,连文章的内容都未搞懂,难道还能答出所谓的‘令人满意’的答案吗?……教育家究竟要怎么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中国还会再出现第二个、第三个鲁迅吗?还有可能出现另一个季羡林吗?正如钱学森那句话印证了当今中国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弊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难道学生们二十年的寒窗苦读终究只为换取一个旁人看似体面的工作?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伪善的面具,总是拿着微不足道的成就来骗自己吗?难道把学生束缚在一个封闭的空问里,继续这你们所谓的填鸭式教学,而限制学生的思想,这估计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要令人可怕!……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我们,身心尚未发育完全,很多连成年人都经不起的诱惑对于青少年又是多大的诱惑呢?更不要去指望他们会去社区,敬老院义务劳动了。为什么很多显而易见的弊端,这些教育学者们却对之漠然?”

对这个中学生的质问,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回答,我又该怎么去回答呢?我那些被选人课本、试卷的文字,又真的能够设定一个标准答案吗?

2011年11月3日

陈启文记于东莞长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鱼缸中的一个少年/苹果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启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805641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8
CIP核字 2013130264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29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3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