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所谓中产(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对中国中产阶层的调查)
内容
编辑推荐

最近英国《金融时报》主办的FT中文网的魏城等挑起了中产话题,吸引了不少眼球,中国有没有中产阶层?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中产?中国的中产者正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本书是FT中文网贏得的首个国际新闻奖的一份难得的实地考察报告,该书从非常特殊的角度采取标本,对中国中产阶层这个有趣且有特殊意义的话题作出了详细的表述,而“事实”所呈现着的更丰富、更多元的肌理,是作者在本书中所清晰展现的。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由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记者魏城编写的关于中国中产阶层的纪实调查报告,书中一共收录了作者的12篇采访报告,对中国有没有中产阶层、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中产、中国的中产者正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中国中产的优弱点有哪些等问题做出了详细的回答,从陈彤到方兴东再到洪晃,关于中产这个概念的定义和外延如此众说纷纭而惹人争议,以致于让我们能充分地相信,中产这个命题绝对不是探寻和观察中国的好的切入点。

目录

序/杨浪

“我怎么能算中产?”

中国将逃脱穷国“宿命”?

新中产移民

避不开的80年代

参不透的90年代

言之不早的新世纪

自称中产的老板们

自称打工者的老总们

外企的“跳槽一族”

医生救人,律师救世?

自称无产者的文化人

高校扩招与中产阶层

盛世“古玩热”

时代变迁“活化石”

缩在城堡中的“成功人士”

中国的社会流动

中国不再“脑体倒挂”

从中国富人的豪宅谈起

让中产者成为社会主流

附录

 一个律师的“中产”历程——邓亚岚采访录

 “网络新贵”已到中年——方兴东采访录

 中国的中产,优雅但有弱点——洪晃采访录

 田沁鑫的戏梦人生——田沁鑫采访录

 当记者能当成中产吗?——何房子采访录

 FT中文网关于中国中产阶层的讨论

后记

 中国存在中产阶层吗?——香港凤凰卫视《凤凰生活》杂志记者王之光采访魏城

试读章节

“答案当然是不言自明的了。”陈年笑着对我说。

回到英国后,我抽出时间读了这本书,才知道他为什么把我约在了中国大饭店的大堂见面。

此书倒数第二章中有这么一段话:“和人见面,我会说就在中国大饭店大堂吧,或者就在香格里拉饭店大堂吧。我是真的喜欢这两个饭店明亮的大堂,喜欢那里的沙发甚至沙发垫,喜欢那里的服务员无微不至的微笑。”

当年在卓越网,陈年是企业高管,如今的陈年,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板,是我有网的董事长,并在公司中占有80%的股份,但他坚决否认自己属于“资产阶级”,甚至是否属于“中产”,他也连说“不知道”,他自嘲为“网络小商小贩”。当我告诉他,南京大学专门研究“中产阶层”的学者周晓虹教授把“小商小贩”也归为“中产”时,他无奈地说:“那就算中产吧”。

如果说陈年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些闪烁其词。那么,他对卓越网的消费者身份界定却非常明确清晰。他2005年做客博客中国谈到卓越网的商业成功秘诀时,曾经表示:“我觉得卓越网做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文化圈子里面很重要的作品让大众看到,尤其是影响社会主流的这个人群,这个人群现在可以很明白地说就是‘办公室白领’这样一个阶层,就是中国逐渐形成的这么一个‘中产阶层’。”

“我深知,我也不过就是一个勤劳认真循规蹈矩遵纪守法的企业高管,没有特别的运气也没有特别的关系网让我一夜暴富。”

——摘自陈年新著《归去来》

谈到中国互联网业兴起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陈年的声量高了起来,甚至压过了不远处那个装腔作势地唱着西洋歌剧的花腔女高音:“互联网是让中国各方面的进程加快的一个非常好的手段和途径。中国互联网业出现的这五六年时间里,且不说商业方面的改观,即使是大家交流的方式、内容以及交流内容的深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觉得,这与互联网这个新的传播媒介是息息相关的,而中国政府在这个过程中采取了相对来说比较宽松的政策,鼓励这个产业的发展,至少没有设置障碍吧。例如,我们看到,许多过去不能讨论的东西,现在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讨论。”

有趣的是,当陈年在2000年加盟卓越网吋,他还不会用电脑打字,更不会上网,他写作都是用手写。因为陈年下海前在文化界颇有知名度,所以,当他在卓越网以“媚俗”的经营方式卖书时,有人说:“文化界少了一面旗帜,IT界多了一个混混。”

陈年的回应是:“我不是旗帜,我也不甘愿做一个混混,但做商人和搞文化是完全不同的,我就是希望把通俗和畅销放大到极致,在前期积累的时候你必须迎合商业社会。互联网首先是一个媒体,在互联网上开店,本质就是媒体营销。但这个媒体和传统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瞬间的交互,这个交互,就是优势。我2000年读了一本书,叫《网络价值》,副标题是‘客户制定市场规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陈年长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脸,其实他才37岁。但当我对他的年龄表示惊讶时,他纠正我说:“不是‘才37岁?’,而是‘都37岁了!’你知道吗?中国互联网业的生力军都是一些20来岁的小孩。”

陈年停顿了一下,把他的深度近视眼镜往上推了推,“中国的互联网业,搏的不是现在,搏的是未来,因为谁都知道,中国互联网的市场存量很大。正因为如此,许多国际上的钱才纷纷涌进来,来帮助你建设。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国际资本进入,仅仅靠中国企业的自身投资,或者仅仅靠中国互联网业主管机构的能力,是无法把中国的互联网业往前推进的。我觉着,用别人的钱,把中国的互联网业建立起来,同时又能让中国各方面出现好的改观,这是百年难遇的事。”  “和一些存款数额与我大致相等的人坐下,我们会讨论10亿富翁们财富的来历,我们完全能够确认他们制造假账偷税漏税银行贷款印制盗版制造网络病毒的经历,我们只是有点酸葡萄一样地说他们这样下去迟早会出事的。但日复一日,人家不但没有出事,而且更加风光无比,于是我们就开始自我怀疑了,最近一次讨论的结论是:出事的贪官并非因为贪污受贿,而是一不小心得罪了人;资金链断掉锒铛入狱的企业家不是因为行贿,而是因为一时小气行贿的面不够大;一切非法致富的人是正常人,不会非法致富的人才是变态……”

——摘自陈年新著《归去来》

陈年过去的经历,可谓“读书、评书、卖书、写书”,似乎都与书有关,但在这期间,他已完成了从文人到商人的转变。最近这一年,他做我有网,似乎与书籍或文化的距离更遥远了,但他血液中的文人气质却难以改变,说起话来,即使是谈商业、谈经营,也充满哲理。例如,他这样对我分析90年代“圈地热”中发迹的企业家与21世纪互联网企业家的异同——

“首先,互联网业的成长不是借助于银行贷款,不是借助于关系,而是借助于风险投资,而风险投资的来源和规则非常干净和健康,它没有财富的原罪。(P36-38)

序言

魏城先生曾经是我的同事。算起来,这“曾经”该是20年以前的事情了。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青年报》。对当代中国新闻历史稍有了解的读者或许知道这张报纸以及这张报纸曾经引起的响动。正因为如此,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这段同事的经历,对我们的职业履历是同样宝贵的。

魏城是学法律的,后来做了新闻。与许多出了国的前同事不大一样的是,他居然一直在做着新闻。在国内,我们曾经的同事已经大多不在一线跑了,而他却一直采访不辍,写作不辍,而且颇有些奇异地在一间著名的英文媒体中职业地以中文写作。这种跨地域跨文化地对中国发展进程的持续关注,应该是魏城的优势,也是他的文字值得我们阅读的理由。

这部著作是关于中国“中产”的。显然,这是一个有趣且有特殊意义的话题,而且是一个人们莫衷一是的话题。这话题,在“里面”和在“外面”,立场和表述都会有冲突。这些有趣的冲突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的表现,越往后看越会理解里面的意义。就像我们今天看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事情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魏城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语言。因为是报道的结集,他的方式是很“新闻”的,是描述,是实证的记录。作为一个老记者,我以为这里采访的展开、素材的丰富和写作的切入是很有点炉火纯青的意思了。当然,法律出身的魏城对“现象”是有自己的判断的,他不断地设问,向被访者设问,也向读者设问,再依据专业调查和学术研究数据,把问题推向理性思考的层面。

记者只提供事实。比较那些肤浅和浮躁的对事情的“抚摸”,“事实”呈现着更丰富、更多元的肌理,这是魏城在“中产阶层调查”的报道中清晰地展示的。我要说,他其实是一个“外国记者”,他做得很棒!不仅在于“中产”这个话题本身。

(杨浪,财讯传媒(seec)集团副总裁,中国证券研究设计中心媒体管理部副总经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上世纪80年代起先后在《中国青年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杂志、《财经时报》、《财经》杂志任高级职务。)

后记

中国存在中产阶层吗?——香港凤凰卫视《凤凰生活》杂志记者王之光采访魏城

几个月前,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记者魏城来到中国,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北京、上海、重庆等中国城市。他此行的目的是搞清楚一个自己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中国有没有中产阶层?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中产?中国的中产者正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魏城的采访成果是本书中收录的12篇调查性报道。这些稿件以“中国中产阶层调查”为题刊登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www.ftchinese.com)上。

这是西方媒体第一次专门针对中国中产阶层所做的深度采访。魏城也由此成了贴近中国中产者、了解其生存状况的媒体人。本刊记者最近通过电话采访了远在英国伦敦的魏城。

凤凰生活:你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到中国中产这个话题?是什么原因让你关注这个可能“并不存在的阶层”?

魏城:几年前,我在BBC(英国广播公司)工作的时候就对“中国中产阶层”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采访未能成行。后来,我到了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工作,我又想到了这个话题,就报给了《金融时报》中文网主编,得到了他的支持。2006年5月份,我来到了中国,主要在北京、上海和重庆3个城市采访了50多人,写出了一些关于中国中产阶层的稿件。

凤凰生活:为什么会选择北京、上海和重庆作为主要采访地呢?

魏城:当时,我主要考虑到中国经过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人们越来越富裕。假定中国有中产者的话,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至少是省会以上城市,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但为了让这次有关中国中产阶层的调查、采访更全面,我想在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之外选一个西部的城市,后来就选择了重庆。因为重庆也是直辖市,相对来说,经济等各个方面在西部算比较好的。当然,我也去了济南、青岛等其他一些城市。

确信中国中产的存在

凤凰生活:您在稿件里写道:“在与50多位至少在我看来属于中产的白领、杂领或金领人士交谈之后,我对这个问题(中国中产阶层)的认识反而越来越糊涂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对中国中产者的印象会随着采访、调查的深入而越来越模糊?

魏城:首先,我确信中产阶层在中国是肯定存在的。

我在采访中确实出现了对中国中产者印象越来越模糊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在中国国内,人们对中产的认定标准是模糊的。中产者自己自我认同比较飘逸,他们不认同自己是中产者。

我们知道,“中产”的概念是从西方过来的。中国的中产者可能会认同“小资”等概念,但对“中产”的概念却缺少认同。他们觉得“中产’’应该指的是富人,而不是自己。对中产的期待过高是当前最普遍的现象。

另一方面,对中产的社会认同也比较混乱。中国国家统计局有个家庭收入6万至50万区间的标准,不少专家也有自己的标准。这主要是因为“中产”的概念传人中国时间不长,还很混乱。

凤凰生活:尽管你很确信,可是有很多人认为“中国中产”并不存在?

魏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在沿海地区,新的经济、职业不断产生,出现了很多收入不错的群体,这些群体是什么,怎么解释?

还有一个问题,比如在北京、上海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果没有有一定财力的中产阶级支撑,房价也不会这么高。现在房价实在是太高,如果把北京、上海某些高档住宅的房价换算成英镑,在英国也可以买非常好的房子。我觉得如果说中国没有中产,中国社会、经济中的很多事情将无法解释。

我坚信中国有中产阶层,但也必须看到中国的中产阶层比较少,从全国范围内看,比例非常小。不管按照哪个判断标准来看,中产阶层都不会超过人口的20%。而按照西方的标准,西方社会的中产者会占到全部人口的80%左右。

……

凤凰生活:中国的中产和国外的中产有什么不一样?

魏城:我前面说过,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所以我在采访中感到中国的中产大多心里不踏实,他们担心有一天出点儿事,很快就把自己打回原形。

而西方中产阶级这方面的担忧并不大,因为西方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很健全,比如英国,存在着公费医疗和中小学义务教育制度。西方中产阶级唯一担心的就是失去工作,尽管失业后可以领取失业金,不至于生活无着落,但一般来说,失业者找到一份待遇比从前好的工作的几率,远远低于找到一份待遇不如从前的工作。

所以中国的中产和西方的差别可能主要在于安全感,中国中产生长的土壤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凤凰生活:如果现在让你给中国的中产下一个定义,会是什么?这个标准是什么,仅仅是收入吗?收入多少算中产呢?

魏城:我想,收入并不能算作全部的标准。职业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还有教育背景等等。从职业来说,中产者基本上从事白领职业,而教育程度一般要在大学本科以上。但任何标准都不是绝对的,比如一些私营企业主也可以算作中产,但他们可能没有受过大学教育。

凤凰生活:你还会继续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吗?

魏城:这次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做出的专题已经和国内的一家出版社谈好,会出一本书,内容包括我这次采访中撰写的文章,以及一些采访实录稿。

我可能会继续关注“中国中产”这个话题,这是我的个人兴趣。但做记者不能反复关注一个选题。以后我可能会关注中国中产成长前景如何,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能够发挥什么作用等等。但我近期内可能不会再做类似的专题了。

书评(媒体评论)

魏城的《中国中产阶层调查》,是一份很难得的实地考察报告,并为FT中文网贏得首个国际新闻奖。当今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面目仍嫌模糊,正在襁褓之中。一旦其身份、角色与价值趋向清晰了,预测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就会更有把握。

——FT中文网主编 张力奋博士

2006年5月起,《金融时报》中文网记者魏城在《金融时报》中文网上发表了有关中国中产阶层的一系列文章,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中产”的热烈讨论。

——中国《经济参考报》

FT中文网里,我比较喜欢的专栏作家是魏城,他的中国中产调查写得生动活泼。从王刚、陈年到张广天,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从一个活人到另一个活人,我们知道了一群人的嬉笑怒骂、工作和人生。而Middle Class、小资还是白领,这些标签并不重要。其实,要描写一个现象、一个群体,都会面临“概括的鸿沟”,就是你怎么从几个人、一些事件上升到一个大话题。

——中国媒体人 黄锫坚

中产的话题最有趣,最近英国《金融时报》主办的FT中文网的魏城等挑起了中产话题,吸引了不少眼球,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聊不胜聊。刚刚步入小康的人们,既痛恨过去的贫穷,又仰慕将来的富贵,千辛万苦好不容易爬到目前的位置:向上瞧,无限风光在险峰;向下看,万丈深渊在脚旁。中产们既担忧征途漫漫,道路坎坷,华山一条路,哪里是最后的尽头?又担心一脚踏空,坠落万丈深渊。中产们最怕的就是“变”。

——网络评论

FT的魏城真是一名好记者。他的中产阶层调查,不像那些庸俗经济学教授们夸夸其谈的“中产阶层的壮大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刺激消费,加速经济增长”云云,而是从非常特殊的角度采取标本。从陈彤到方兴东再到洪晃,关于中产这个概念的定义和外延如此众说纷纭而惹人争议,以致于让我充分地相信,中产这个命题绝对不是探寻和观察中国的好的切入点。

——网友博客评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所谓中产(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对中国中产阶层的调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26378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63.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6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3: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