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兵火(由日军影像资料看中国抗日战争)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图说史,借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影像资料,回击日本右翼分子矢口否认、任意篡改侵华历史的行径,是写作这部书的初衷。老照片有时就像一部复读机,可以帮助我们的记忆复归到事件发生之时,定格在历史的某一瞬间。

内容推荐

作品再现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进行的大规模领土侵略、文化侵略、烧杀抢掠和资源掠夺……

本书图文并茂,力争退却偏激的感情色彩,理性挖掘从1931年到1945年14年间,日本轻而易举对中国900多座城市功城掠地的内因与外因。书中使用的图片均为作者个人藏品照片,有些购于境外。选材角度新鲜,独特,说服力强,是日本侵华史的有力物证和对“公共记忆”的丰富和补充。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日本的侵华机器开始运转

 两代“东北王”

 “九一八事变”前

 张学良的宿命

 蒋介石的“九一八”

 日军统治下的人间地狱

 反抗起于白山黑水之间

第二章 战祸向关内蔓延

 淞沪燃起战火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第三章 全国抗战爆发

 卢沟桥打响全国抗战第一枪

 战火再次燃向淞沪

 平型关大捷和忻口一役,破坏了日军的会战计划

 首都保卫战

 南京大屠杀:人类史上最大的屠城

 徐州会战:作战精神的较量

 花园口决堤:以水代兵

 武汉会战:兵临城下,蒋介石才撤身

 14年全国大迁移

 海军御敌:血染江湖

第四章 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

 大地悲歌

 长沙:坚壁清野,焦土抗战

 昆仑关:硬碰硬的血战

 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

 “到敌人后方去”

 汉奸:民族肌体的毒痈

 文化界的抗战

 铁血四川

 空中大屠杀下不屈的重庆

 华侨:龙的传人

 鏖战长空的中国“战神”

 得道者多助

第五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和中国战区成立

 美国加入战局

 中国不再孤军奋战

 常德会战:“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铁军远征

 卫立煌:“今天是会师东京的开始!”

第六章 对日寇最后一战

 日本的疯狂

 东京的出路只有乞降

第七章 日本投降!

编后记

试读章节

1928年,国民党政府奠都南京。常以“集国耻家仇于一身”提醒自己的张学良最终做出决定:易帜,支持南京政府,将东三省和热河同时纳入国家统一,防止日本把东北地区从中国的版图上割裂出去。

1928年12月29日,奉天的政府机关全部取下了北洋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取而代之的是“青天白日满地红”。

蒋介石成为国民政府第一领导人后,地位并不稳固。政府中成员成分复杂,虽要员多接受过现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教育.但明显带有传统帮派习气,为各自利益,随时都有爆发冲突的可能。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掀起“中原大战”,最后以张学良带兵进入北平偃旗息鼓。

事情就是这么凑巧,张学良发出声讨阎锡山和冯玉祥、支持蒋介石的电文也赶上了一个“九一八”,在“九一八事变”的前一年。

蒋介石以军事实力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从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到中原大战逐一清除政敌,6年间,蒋介石以一系列战绩换得实力,达到了政治生涯的第一个高峰。张学良的支持显而易见。蒋介石也算知恩图报:1930年10月,年仅31岁的张学良在沈阳就任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地位仅在蒋总司令之下。独霸中国东北的张学良能够归从国民政府,需要魄力。就防止国家分裂,舍小我,顾大家这一点而言,张学良堪称民族的有功之臣。

1931年1月1目,南京政府举行成立以来的首度大规模阅兵典礼。蒋介石以胜利者的姿态骑着战马检阅军队。站在司令观礼台中央的是官拜副总司令之职的张学良。论实力,他的东北军可与蒋介石的中央军比肩。

日本人的行动是有前兆的。就在“九一八事变”这一年,日本军部秘密制定了有关侵略中国东北的方针、步骤和措施。8月,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在致日本陆相书中陈述了这时发动武装进攻的理由。他说:“本庄繁熟察帝国存在及充实一等国地位,势非乘此世界金融凋落,露国(苏联)五年计划未成,支那统一未达以前之机,确实占领我30年经营之满蒙,并达大正八年(1919年)出兵西伯利亚各地之目的,使以上各地与我朝鲜及内地打成一片,则我帝国之基,即可能巩固于现今之世界。”

“事变”之前,关东军天天滋事,举行军事演习。东北军上至总司令,下至普通一兵,谁都明白日本人的军事挑衅早晚会演变成一场战争,但谁也说不清会在哪天发生,谁也没有认真做过准备,都抱着一种侥幸心理,盼着日本人有朝一日自己觉悟,平息事端。

蒋介石也看出了这一点。但此时的他注意力都放在了剿灭红军这件事上,甚至在临近“事变”爆发时,亲临江西督剿。8月16日,蒋介石还电告张学良不要抵抗;9月11日,又直接通令东北军:“遇有日军寻衅,务须慎重,避免冲突”。东北军的军营中,长官常常告诫士兵,千万不可与日本人发生冲突,等待外交上的解决。针对关东军的军事行动,9月13日至15日,有些东北军部队连续3夜做了转移演习,目的是一旦日军进犯,可以有秩序地退走,不致临阵措手不及。

可叹!强盗都快破门而入了,手持武器的军队想到的是如何逃跑!

这年初,张学良由沈阳搬到了北平,东北的事务大多由两位军政大员荣臻和臧式毅处理。“事变”之前,张学良正在北平协和医院治病。他命令东北军“尊重国际和平宗旨,避免冲突”;“不抵抗,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9月6日,张学良还自北京致电臧式毅和荣臻:“对于目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他最终严守了国民政府不抵抗的决策。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大概是张学良当时的真实思想。1990年,他在接受一次专访时说:“……当时我没想到日军会那么蛮干,我以为他们绝不会这么做,我以为日本是要以这种军事行动来挑拨我们,因此我命令不要抵抗。我希望和平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日本这么做,不仅是中国的不幸,在国际上日本将受到责难,对日本也不好。”“我不能把‘九一八事变’没有抵抗的责任推给国民政府……那时我如果知道日本真正的意图,情况可能变成两样。”

这就是蒋、张两位掌握中国军政大权的总司令的幼稚想法,他们竟然寄希望于强盗干了坏事还能幡然悔悟。

战争真的爆发了,东北军主官全不在位:张学良远在北平。代理长官张作相在老家锦州给父亲奔丧,旅长王以哲在沈阳城里参加社会活动,3个团长都回了家,营区里只剩下了旅参谋长赵镇藩。

P7-9

序言

写史,有直笔,也有曲笔。长期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了站在固定的位置上,用程式化的眼光回望历史。观念形态上的分歧,让众多可以直笔的历史章节被人为地略去,正如那场并不太遥远的抗日战争。虽然我们伸手还能触摸到它的温热,记述它的史籍却不够丰盈。这不利于我们知晓过去,把握未来。

2005年,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这一年,各种抗战纪念活动开展得十分红火.很多尘封已久的史实被挖掘,很多快要遗忘的细节被探寻,我们的认知也越来越趋向于历史的本源。记载翔实的史料是对民族负责的表现。它不仅能够告知人民真实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对后人有教育启迪作用。

2005年,对我个人来说是特别值得记忆的一年——“建川抗战博物馆聚落”在四川省安仁镇部分建成。当所有人都对这个民间博物馆能否落地生根持怀疑态度时,抗战馆系列里的“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川军抗战馆”、“援华美军馆”和“不屈抗俘馆”相继开馆。一个以近代历史题材为主题的大型私人博物馆聚落的出现。说明我们的时代在变,思想观念在变。

30年来,我醉心于文物收藏,收获颇丰,各类藏品已有上百万件。正业干完,我的业余时间大多放在了对文物的收集、整理和考证上。它们是更平民化、更细节化的历史。触摸每一件文物,我都能感到活生生的脉动。

在我的各类抗战藏品中,占有相当比重的是我耗费大量精力和财力。由多种渠道搜集到的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影像资料。尤其是上千册印着“不许复制”、“不许可公开”字样的日军内部发行的报刊,史料价值无法估量。其中登载的图片和文章,现场感十足,勾勒出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我国领土、屠杀我国人民、掠夺我国资源的丑恶嘴脸。它们构成了一部由日本人自己实录的全景式“日军侵华暴行备忘录”。是日军侵略中国的最有力物证。由于日本对侵华历史的讳莫如深,加之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周密,日本的战时新闻作品很少流传到我国。

早就想以我收集的日军战地记者的摄影图片、日军官兵的私人影集为素材,整理写成一本书,书名叫做《兵火——由日军影像资料看中国抗日战争》,但多次提笔,又多次放下。

这是一个太难做成的大题。首先是时间跨度大:我手头的这类藏品。就像清晰的日军侵华时间表,基本涵盖了从“九一八事变”时起,到日本战败投降的各个历史时期,假如只选取一些片断加以反映,对于长达14年的中国抗战来说,总有窥豹一斑之感。再者,本职商人。舞文弄墨是我的业余爱好,以我的文字能力和有限的精力,恐难驾驭这样一部作品。

“七七事变”70周年将届,我决意把出书的想法落到实处。  选取《兵火——由日军影像资料看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书名进行写作。对我来说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书名本身就决定了这本书的口味是苦涩、是沉重。这是一部讲述一个民族反抗另一个民族入侵的血泪史,没有春花秋月,没有燕舞莺歌。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虽然隔着几十年的时空。我的眼前还是不断掠过明知是亡、却毅然向前冲锋的中国军民,掠过在苦海中拼命挣扎的我的同胞,常常泪流满面,情难自禁。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手中的笔,平一平心绪,强迫自己重回理性的轨道上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了几个月后.我终于卸下了一副心灵重担。

以图说史,借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影像资料,回击日本右翼分子矢口否认、任意篡改侵华历史的行径,是写作这部书的初衷。老照片有时就像一部复读机,可以帮助我们的记忆复归到事件发生之时。定格在历史的某一瞬间。老照片也是历史文献。是人的脑力活动和实践活动共同作业下的产物。日军战地记者相机记录的“皇军军威”,在一切正义人士的眼里,变成了日本侵略者涂炭中国的残酷过程。在凿凿铁证面前,有些日本人的表演简直就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随着时光的流逝,大量的人和事都将化作尘土碾作泥。但愿这本书在今天,还能激活中日两国共同亲历了那场战争的人的回忆,为填补“公共记忆”的空白做一粒沙尘。

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任初访的第一个国家是中国。外界一致认为这是改善中日关系的一次“破冰之旅”。

2007年4月12日,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时说:“中国古代先贤说,与国人交,止于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日本人也常说,无信不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应该以诚信为本。”“为了友谊与合作,需要总结和汲取无限岁月的历史教训。”“强调以史为鉴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吸取历史教训,更好地开辟未来。”“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温总理的讲话。表现了中国的宽容大度和高瞻远瞩。

可是,正当我提笔写这部书稿时。传来了靖国神社举行春季大祭,安倍晋三以“内阁总理大臣”的名义,献了价值5万元的供品的消息,此举被认为是日本首相20年来的第一次……

我喜欢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还有一段话,每当我读起,豪迈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埋头苦干的中国人,将尽我们的力量所至,抵抗到底。我们将奋斗到最后的胜利,或最后的惨败。纵使大好河山,悠久历史,都被鲜血染红。或毁灭在熊熊的火焰之中,亦在所不惜。”

这就是我理解的抗日战争的最大意义,它复苏了我们不屈的民族精神,为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这以后,不论是抗美援朝,还是历次边境自卫反击战,在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斗争中,中国再没有过一次失败!

文章结束时,我恭恭敬敬地抄下这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2007年5月18日

后记

这是一本中文和日文同时出版的好看的书。说它好看.首先在于文图互证。书中使用的大量日本战地记者拍摄的影像资料,揭示了日本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犯的同时。把国内各领域的先进技术都用在了程序化的屠杀和计划性的掠夺上。这就是侵略,不容置疑的侵略!这些侵华“图证”,是对日本右翼分子颠倒历史、混淆视听最有力的回击。

文笔平实,富有张力,也是这本书的好看所在。作品没有一味地哀怨下去,相反,文字充满情味,又不失深刻。在将错综复杂的抗战史有条不紊地加以梳理时,更加强调天赋生存权,天赋自卫权,展现了中国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尊严,诱人联想,发人深省。

充满细节是这本书的又一特点。细节往往更能打动人心,更不容易被人忘却。整部书尤其注重了历史细节的再现。

本书可以为史学者提供第一手本真性资料。相信历史文化爱好者、对军事有浓厚兴趣者、兵器发烧友等,也会从中获益。

这部书中文版本推出的同时,中国外文出版社又推出了这部书的日文版本。日文版本的问世,能够让战后出生的几代日本人知晓他们的教科书至今没有说清的历史事实。

怎样让同是反映抗战题材的作品出新,不显得老调重弹,是策划和写作这本书的初衷。编辑这样一本书,也是对责任编辑的考验。恳请广大读者朋友提出批评和建议。是为编后记。

2007年8月1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兵火(由日军影像资料看中国抗日战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樊建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320552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306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