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子龙及其时代(插图本)
内容
编辑推荐

陈子龙,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词人。崇祯十年进士,初任绍兴推官,擢兵科给事中,后因见朝政腐败,辞职归乡。明亡后,积极结纳江南反清义师,在松江起兵,事败后,避匿山中。后又阴结太湖兵,并遣人联系南明海上军队,欲共起抗清,图谋恢复,事泄被擒,在押往南京途中投水而死。其诗文继承后七子传统,有复古倾向。明亡后所作诗歌,感时伤事,悲愤苍凉。词则一洗明词之衰,代表了有明一代的最高成就。编选了《皇明经世文编》五百余卷,所著有《陈忠裕公全集》等存世。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结合明末清初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生动刻画了风流名士、爱国志士陈子龙曲折坎坷的一生。

内容推荐

陈子龙是怎样的人物?作者曾指出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时期他是一名文士,他的理想只是考举人、进士,这不能说是没有抱负,但是这样的抱负也就很有限了,每三年就提拔四五百名进士,一名进士能为人民贡献些什么呢?幸而在适当的机会,他结识了黄道周,这才理解到还有一个为国为民的目标。这时子龙是一名志士了,他认识到必须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国家。

子龙是不是有缺点呢?他不是超人,不可能没有缺点的。因为要忠实于传记文学,作者没有权利把他写成超人。他是时代中的人物,他的一生的经历都和他的时代息息相关,因此作者在这本作品当中,把他的时代写得比较多一些,这样的写法,在国外是经常见到的,不过在国内,由于数百年来八股文字的传统,可能有人认为离题太远,因此作者在书名中特别提到他的时代,表示作者对于这个传统的正视。

目录

第一章 出生的时代

第二章 时代的恶化

第三章 明朝走向崩溃的第一步

第四章 火花的绽发

第五章 从进士到推官

第六章 绍兴府推官

第七章 许都的起义及其失败

第八章 甲申的前夕

第九章 北京失守前后

第十章 建州军队的入关

第十一章 在朝五十日

第十二章 南京的陷落

第十三章 坚持斗争,永远斗争

试读章节

杨镐四路大军的失败,是明王朝和建州王朝胜败的关键。我们对于当时的情况,作出具体了解以后,不能说神宗对于国家大事没有一定的了解,因而完全掉以轻心的。无论他在万历十年以后对于张居正曾经进行过怎样的污蔑和迫害,他从十岁到二十岁的十年中间,受过居正的教育;上面有慈圣李太后的督察,下面有太监冯保的监护,他对于国家的前途不可能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且国家一经失败,皇帝的一族,无论亲王、郡王、甚至远房的什么将军、中尉、郡马、仪宾这一大套的人物都要受到杀戮和贬窜的处分,这一切他都应当明了,而且他也明了。万历四十七年的搏斗,是生和死的搏斗,是他的骨肉血亲和崛起的部族的搏斗,这一点神宗是应当清楚的,也是必然清楚的。

那么为什么会失败呢?

当时的将军们,无论他们是怎样的勇敢善战,他们究竟是粗犷的斗将,不是智勇的将军。杜松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大将,但是他的大功都是在西南区域和落后的少数民族血战得来的。这只能助长他的骄气,并不足以增加他的战略。“现在老了,还不知道铁甲的分量”,这句雄赳赳的语言对于一位把总、守备,不失为富于胆略的语言;对于大将,那就是不可为训了。国家的大将,十万军队的司令,赤膊上阵,这是哪一路的兵法!刘缝的头脑是清楚一些了,他还记得和杜松是以号炮为约,但是在奸细们的一番诡谲之辞以后,他把这个密约忘了,只顾得抢头功,却没有防备敌人的诡诈。刘埏又败死了。

还有两路呢。一路是三十六岁的马林,没有经过大战。他的部下听到杜松败死的消息,全军哗变,马林也在乱军中丧了性命。三位大将都死了,经略杨镐只剩得李如松这一名部下。如松是成桂的儿子,虽然是纨祷出身,且喜保全了性命,没有给四路大军造成全军覆没的噩耗。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大失败呢?明朝中期以后,出军的时候,经常是以文人统帅大军。文人是从八股出身的,破承转合,尽管做得怎样的文从字顺、抑扬顿挫,其实与作战的驱驰进退毫不相关。当然,即使是从八股中求人才,也不一定没有将才,因为人才决不甘心于老死岩壑,以起承转合求人才,必然也有豪杰之士,不可一世的人才,即以起承转合应之。待到战事旁午,他仍然可以他那纵横捭阖的方法破敌立功,成为一时的名将。但是同时还有一个掣手拖拉的方法使他无法成功,坐视国家的丧败而不救,这就是所谓“红旗报捷”。在一位大将出征的时候,照例有大群的文官跟着,他们既不用打仗,也谈不到参谋。,他们有的是红旗。凭着这一面红旗到处督战。应当开战的他们督战,胜利了,他们派着飞马到北京去报功,称为红旗大捷。失败了,他们凭着这一面红旗调动比较得力的军队掩护他们逃跑。当然,那时他还可以向皇上奏明,把一切罪过推给别人。向上,他们可以推给经略;向下,他们可以推给战将。他们是无罪的,而且还可以有功,因为在找到替罪羊的时候,不但替了他们的罪,而且也保证他们的干练。

可怜的是经略,因为最后的罪责都会落到他们头上。有了功也许可以加一条什么头衔,赏赐若干永不兑现的大明宝钞;可是失败了呢,那时一切的罪名都会搁到他们的头上,最后只有把颈子里冒出的热血偿还这些不一定应当由他偿还的血债。为什么会落到他们偿付呢?主要还是由于他们会做几篇八股文章,平时再说一些忧国忧民的话头,最后就由他们偿还这笔血债。历史是这样写了,不过国中还是有人的。杨镐以后有熊廷弼,熊廷弼以后有卢象异,卢象异以后有史可法、黄道周,黄道周以后有陈子龙。为了国家,甘心献出自己的头颅,中国是有人的。有了人固然是不免失败,但是有了人中国也可以复兴。中国是几万万人的大国,尽管有的人会失败、会杀头,但是中国的复兴,由衰落而强大,终于对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是必然的。没有疑问的。  杨镐的失败,引起了建州的一系列的胜利,以后他们夺抚顺、夺开原,再进而夺辽阳,夺沈阳,截断明朝和朝鲜的通道,甚至强迫朝鲜在万分不愿的情况下为他们供应粮草马匹,反对一向友好的明王朝。仅仅经过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终于夺获了整个中原,把他们的奴隶社会带进关内,以后再逐步地和汉人的封建社会结合起来,成为半奴隶半封建的社会。

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四路大败,是明王朝向满洲王朝转变的关键。从这一年以后,满洲王朝向东西南北四个方面扩张,明朝的统治权逐步地退到辽河以西,朝鲜因为和明朝的联络截断,不得不向清王朝靠拢。神宗这位万历皇帝统治了四十八年也终于衰老了。那时他只有五十八岁,可是从定陵发掘所得的遗骸看来,他已经衰老,脊椎已经伛偻了。做皇帝确实很辛苦,他要担负国家的大事,同时也要担负国家的小事,对外的和平战争,对内的油盐柴米。宫殿以内,他有一大群的后妃嫔嫱;宫殿以外,他有更大的一群文武百官。一切都要由他负责。在顺利的时候,他固然可以一呼百诺,歌舞升平;在失败的时候,那就是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干皇帝这一行,实在是三百六十行里最辛苦的一行。但是到了万历四十八年这一年,神宗皇帝终于不干了。由一位三十九岁的太子出来当上皇帝,历史上称为光宗皇帝。

这位皇帝是一位宫女的孩子,虽然是长子,但是一直到十三岁还是个文盲,以后不知道究竟认识几个字,充其量不会超过半文盲。妈妈久已去世了,还得伺候父亲和那个对他不顺心的郑娘娘。在有人奉命将他打死,不幸被获的时候,他还要替这个人解释,替他辩护,终于以不了了之。千辛万苦,活到三十九岁真不容易。现在父皇死了,要他出来当皇帝,这份工作就很不简单。在舞台上,要当皇帝,还要经过师父的传授,老板的棍棒,才能够一腔一板,称孤道寡,那时胡子一抹,装腔作势,在大臣们三呼万岁以后,喊一声“诸卿平身”。可是光宗皇帝连这一些准备也没有。做皇帝是怎么个做法,这位三十九岁的半文盲,真不知如何是好。

但是有办法。妈妈虽然没有了,郑娘娘也差不多是个妈妈了,平时她不总是在父亲左右伺候的吗!总懂得一些干皇帝的手法。只要郑娘娘肯指教,想来多少总有办法。

这位郑娘娘是同神宗皇帝对天立誓,要把自己的儿子常洵立为太子的,可是那些朝臣百官不答应,他们抱定立嫡立长的老规矩,嫡子虽然没有出世,长子是有的,为什么不立为太子?他们从小就会使用笔尖的,加上南纸店现成的纸张,一而再,千而万地要求立太子。神宗皇帝总还没有忘去割臂沥血的盟誓吧,怎能把常洵抛开呢?何况这小子长得十分好,雪白粉嫩,坐在朝廷上也还像个样子,不像常洛那样面黄肌瘦战战兢兢的寒酸相。但是官儿们的笔尖是凶的,有的甚至播出谣言,说是郑妃是怎样的调唆,郑家又是怎样的暗算,甚至是要买人闯进皇宫,打死小爷了。话越说越凶,神宗皇帝再要装聋推哑、半死半胡涂也装不成了。最后他下定决心,常洛立为太子,常洵封为福王,可是首先必须预赐皇庄,待凑足四百万亩的皇庄以后,常洵才能出宫,到河南做他的王爷。

P9-12

序言

十四世纪的后期,由于中原民族的崛起,击退了北来的贵族集团,中国重新得到繁荣和发展。领导这次运动的是朱元璋,历史上称为明太祖,这是一位来自基层的劳动人民,他体会人民的疾苦,也理解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阶级的暴行,因此在击溃敌人和其他起义的人民领袖以后,制定统治方案的时候,确实做了一些于人民有益的事。但是统治者毕竟是统治者,无论他是来自豪门贵族或是寻常百姓,在他一旦掌握政权以后,他考虑的还是本身的利益。明代统治者的急速腐化堕落,并不比以前任何一个朝代好些;甚至还要更坏一些。

从十四世纪六十年代起直至十六世纪初期,明代的统治还勉强维持一个比较安定的局面,可是自此以后,出现了童昏无知的武宗、昏聩凶狠的世宗、不问国事的穆宗、贪得无厌的神宗,这个统治阶级的基础已经淘空,它的崩溃是指日可待了。神宗时代的最初十年,由于他在幼年时期,国家大政全部落在大学士张居正手里。居正大权在握,左右有若干趋炎附势的人物,他的措施当然有不得其平的所在,但是由于他的努力,国势基本上还是稳定的。可是居正一死,神宗的残酷剥削成为人民的大害,同时也挖空统治阶层的基础。神宗死后,继承这个统治大权的是他的儿子光宗,光宗做了一个月的皇帝死了,再由他的儿子熹宗接位。这两位皇帝是识字不多的。在十七世纪前期,作为劳动人民,这个问题不大,可是他们都是皇帝,而当时的大臣之中,再也找不到一个张居正那样的人物,整个政权的崩溃是势所必至了。建州卫的动乱,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崛起,都不是意外的。熹宗逝世的时候,他的弟弟信王由检继承了这个帝位,这是后世所称的思宗。

历史是无情的,它能培养人才,也能摧毁人才。当然,我们不是说历史是有意识地起这样的作用,而是说在某个特定时期,人才得到很好的成长的环境;或是在某个特定时期,人才不但得不到培养而且会遭到压抑或打击。这是每个学习历史的人所经常遇到的问题。当然,任何人没有坐待时代支配的义务,但是在环境对他的成长不利的时候,即使他尽了最大努力,有时还会遇到打击或挫伤。可是,一个有志之士,即使遇到不断的挫折以后,决定不悲观失望、灰颓丧气,他得付出更大的努力,纵使遇到十次的失败,他还得争取第十一次的胜利。胜利不是必然的,是我们不能决定的,但是争取胜利的决心是我们可以完全做主的。

陈子龙是怎样的人物?我曾指出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时期他是一名文士,他的理想只是考中举人、进士,这不能说是没有抱负,但是这样的抱负也就很有限了,每三年就提拔四五百名进士,一名进士能为人民贡献些什么呢?幸而在适当的机会,他结识了黄道周,这才理解到还有一个为国为民的目标。这时子龙是一名志士了,他认识到必须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国家。1644年北京破了,在新旧政权接替未定的当中,关外的建州卫领导者闯进山海关,北京周围五百里的地面实现了“圈地”的制度,原来的居民都得搬迁,不及搬迁的或是承认外来统治者的都成为他们的顺民。在这个大祸降临的当中,南京的官僚和一些有志之士随即建立以福王朱由崧为首的新政权,这就是后来的弘光帝。倘使南京政权的领导人物能结合各方的力量,共同抵抗建州卫的南侵,即使不能恢复中原,至少可以维持一个东晋或南宋的局面。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一年之后,南京政权垮了,外来的势力一直迫进到长江以南。

子龙曾经参加南京政权的工作,在看到朝政混乱以后,他回到松江。他不是退隐,而是纠合地方人士准备给敌人一次打击。南京政权垮台以后,要凭地方势力击退敌人,这是一个过分的估计,但是作为斗士,他是不会计较成败利钝的。起义失败以后,他联系吴易,准备太湖起义。及至吴易过早地暴露目标,遇到又一次失败,这时黄道周在福建建立了以唐王朱聿键为首的福建政权,这是后来的隆武帝。国势进一步削弱了,但是子龙并不灰心,他一边接受福建政权的领导,一边也联系浙东崛起的鲁王朱以海,准备起义。作为斗士,他得不断地进行斗争,只要成功有一线的希望,真正的斗士必然要从失败中争取胜利,甚至在成功的希望只是泡影的时候,他也决不放弃斗争。子龙就是这样的一位斗士。

子龙是不是有缺点呢?他不是超人,不可能没有缺点的。因为要忠实于传记文学,我没有权利把他写成超人。他是时代中的人物,他的一生的经历都和他的时代息息相关,因此我在这本作品当中,把他的时代写得比较多一些,这样的写法,在国外是经常见到的,不过在国内,由于数百年来八股文字的传统,可能有人认为离题太远,因此我在书名中特别提到他的时代,表示我对于这个传统的正视。至于文字方面的失误,认识的不全面、不正确,以及其他种种的不合式的所在,统统希望读者的指教,我在这里谨致最诚恳的祈求。

东润自序于上海师友琅邪行馆

1983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子龙及其时代(插图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东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58914
开本 32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