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午咖啡下午茶
内容
编辑推荐

咖啡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茶是中国文明的结晶。西方文学以咖啡相伴,中国文学以茶为灵感。

  在中国,男人喜品茶,女人爱咖啡;在西方则反之,男人爱咖啡,女人喜红茶。

  咖啡是一种境界,茶是另一种境界。

本书是一本关于“探索咖啡与茶究竟有着怎样的灵魂与内涵”的散文集。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关于“探索咖啡与茶究竟有着怎样的灵魂与内涵”的散文集,书中具体收录了:《我的卡布基诺与情人一起喝咖啡》、《泡咖啡馆其实就是泡故事》、《咖啡馆的大亨》、《敝乡茶事甲天下》、《大碗茶之歌》、《吃茶文学论》、《中国人与茶》、《粗饮茶》等作品。

目录

咖啡

 苦东西,与好朋友分享

 17世纪下半叶咖啡进入欧陆的历史

 咖啡旅行

 咖啡之旅

 我的卡布基诺与情人一起喝咖啡

 咖啡馆的余音

 咖啡馆的老人

 婚姻美咖啡

 异乡咖啡缘

 咖啡香飘三百年

 咖啡与伴侣

 喝卡布基诺的女人

 泡咖啡馆其实就是泡故事

 在巴黎的咖啡馆里

 与咖啡温存

 喝茶,还是咖啡

 咖啡

 咖啡与茶

 咖啡馆的大亨

 品茗与饮牛

 俗客谈茶

 茶在英国

 关于苦茶

 茶

 敝乡茶事甲天下

 水乡茶居

 斗茶散论

 风庐茶事

 佳茗似佳人

 喝茶

 大碗茶之歌

 初试美人舌

 坐茶馆

 咏茶味人生

 茶之梦

 喝茶

 枯肠搜尽数杯茶

 武夷赏茶

 茶和交友

 谈茶

 寻常茶话

 惠泉吃茶记

 茶

 喝茶

 吃茶文学论

 茶禅闲话

 茶禅续语

 茶诗四题

 再论吃茶

 品茶

 喝茶

 中国人与茶

 外国人与茶

 粗饮茶

 茶话

试读章节

苦东西,与好朋友分享

英国重茶轻咖啡

印象中的印度人都是喝茶,特别是奶茶。萨吉亚提雷的电影里处处可见,英国人设东印度公司,最大宗产品就是茶,加尔各答和孟买既是转运地,当然也喝茶。不过印度茶比英国甜得多,奶味又重,简直不像在喝茶。这可能和印度人嗜甜有关。印度馆子里的甜点和中东糕饼店的甜食,不仅做法像,而且一样甜得叫人没法下口。

其实印度人也喝咖啡的,咖啡从埃塞俄比亚开始,沿着印度洋传至中东和印度,时间远比茶传到英国要早。到现在,南方印度还喝着咖啡。这或许和产地有关,咖啡算是热带植物,必须又热又湿,海拔又高的地方才种得出好咖啡,难怪哥伦比亚、巴西的咖啡举世闻名。南印度、印尼和马来西亚也出咖啡,可惜质地差一些,可能是产地海拔不够高。

英国可能是西方少数重茶轻咖啡的国家。午茶那一套,优雅得近乎繁琐的仪式,几乎成了帝国遗风的象征。英国人骂顽固的保守派为“硬得像柏油路沙砾层的保皇党”。而这些保皇党出现在讽刺漫画里的造型,经常就是礼帽、雪茄及身倚午茶桌旁。午茶几乎成了英国人的刻板印象,美国电视里出现英国人角色,多半都要安排她喝上两杯茶,比如珍·西摩儿。高傲的英国人混迹美国,也还是坚持喝茶,一再声称自己没法享受咖啡。

咖啡馆像大学

英国人其实是喝咖啡的,至少在十七八世纪是。当时,咖啡被认为是哲思饮品的民主的象征。伦敦的咖啡馆充斥着文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只要花上几分钱,人人都可以踏进烟雾弥漫的咖啡馆,处处听见丘吉尔或萧伯纳式的英国机智隽语,所以咖啡馆又被称作是“一分钱大学”(Penny Universities),并且有文为证:“大学之伟大,吾思莫如于此,人此地可身如学者,惟仅费一文钱。”

20世纪60年代的台北咖啡馆流行情人座,在压抑的环境里提供亲密空间,这其实可以远溯至十七八世纪的英国咖啡馆。当时的咖啡馆为求有别于一般乡村酒肆的散座一室,特别隔出一排包厢座。今天纽约一些老式卖咖啡和欧式早餐馆子,也还保留着这种包厢设计。侍者穿梭其问,续添咖啡。旁边有个镶铜边的小盒子,上镌“保证机敏”(To Insure Promptness),翻成今日现行语言,就是小费的意思,这也是给小费这种阶级社会恶习的起源。英国咖啡馆一直流行到皇家股票交易所的时代。股市经纪人一下班就往咖啡馆去,一直到今天,伦敦交易所的职员还被唤作“侍者”(Waiter),像咖啡馆的跑堂一样。

可惜东印度公司出来后,大力推广喝茶。因为一则冲泡容易,在家只要烧上开水就行,不像咖啡,又焙又磨又煮;再则是经济上划算,有殖民产地可以剥削,船运又快捷方便,不像从中东亚洲进口咖啡那样昂贵麻烦。

文化随着经济走,咖啡文化在英国算是完蛋了,只剩下一些咖啡馆,让学者当做是“后复辟时期”英国建筑来研究。

英国咖啡没落,爱尔兰倒还保留一点成绩,至少翻开饮品单,还可以发现“爱尔兰咖啡”。“爱尔兰咖啡”的特色在加入了一小杯的威士忌,想必是强调祛寒保暖的功用,就连特别盛用的高脚杯也都是先温过的。

爱尔兰又冷又湿又多雨雪,冬天不喝点酒就没法在路上走。电影或文学作品和俄国的一样少不了有几个酒鬼混在里头。

美酒加咖啡

咖啡里头加酒,其实并不罕见,欧式咖啡比如Cafe Brulot就以加白兰地著名,效果一样刺激,并且还甜一些,尤其又放进肉桂丁香橘皮,小小一杯不加水,浓缩得像喝川贝枇杷膏。

从前国语歌里有一首情歌《美酒加咖啡》,大概是作者自我推想,取其又苦又醉人的可能性,不知道真正加起来的结果是甜得恼人。  20世纪50年代台湾还在美军文化的影响下,美式咖啡就算是顶尖时髦,还没其他哕哩吧唆的讲究。

咖啡加肉桂还有一款,叫“帝王咖啡”,有时也叫“东方咖啡”,大概因为肉桂是从中国和中南半岛传去的关系。做法是将肉桂条泡人咖啡一小时。喝起来像加了一味不知名的中药。

肉桂在中国烹饪里用得不多,就是用了也大都食而不察。到了西方,肉桂反倒流行起来,特别是制作糕点,几乎都少不了它,比如肉桂苹果糕。花草茶里也少不了肉桂,甚至酒里也有可能。有一次到加拿大卡尔格利滑雪,赫然在圣诞节蛋酒里,发现一段肉桂条。

咖啡加八角

咖啡加料,顶多就是糖和牛奶,像加肉桂这一类东西,简直就是创举。不像花草茶,什么都加得进去。这可能是因为咖啡本身味道已经很强,很难另添风味。不过勇于试验的还是不少。纽约格林威治村一家著名乐馆“蓝调”的对面,就有一家咖啡屋以口味多款著名。

这家咖啡屋以老旧的纽约时报糊墙,映着昏黄灯泡,透出纽约客老气横秋的气派,吸引一堆日本观光客排队。我们每次光顾,一定要点个不同名字的饮料尝鲜,边喝边猜成分。有一次喝到一种熟极却无从说出的味道。结果在杯底找到了答案——中国菜里常常用的五香八角。

咖啡其实是香味强于口味,如果不加上糖和奶精,实在算不上一种好喝的饮料,只适合冬天出游,在外头冷得半死时叫一杯来取暖。在美国,热饮料几乎没有,只有咖啡热腾腾的香气,格外使人精神一振。我几次喝咖啡的美好印象,几乎都和冷天有关,与“望梅止渴”的救急意义其实颇一致。

当然,喝咖啡还有另一层精神意义,它可以帮助群体认同,建立群体情调。50年代的“野人”和“明星咖啡屋”到现在都还是那一代人常挂嘴边,证明自己存在主义身份的口令,用来倚老卖老和瞧不起下一代。

我有一次到芝加哥大学附近咖啡馆吃早餐,赫然发现满室男女西装革履,架着眼镜读报看书,偶尔优雅地轻声细语讨论政经。印象之深。使我日后一听见芝加哥学派,立刻觉得空气中嗅得出那天早晨的咖啡气味。P3-5

书评(媒体评论)

喝咖啡是一种品味和享受,孤独也是一种品味和享受。我在咖啡里面寻找了这样的孤独。

——时丽

在巴黎,没有人认为在咖啡馆里消磨上半天是在挥霍时间,因为优雅和浪漫都是需要极长时间的液炼,才会成为一种地道的文化内涵的。

——宋梓

一个人在这种神清气爽,心平气静。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方真能领略到茶的滋味。因为茶须静品,而酒则须热闹。茶之为物,性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人生的世界。饮茶之时而有儿童在旁哭闹,或粗蠢妇人在旁大声说话,或自命通人者在旁高谈国是,即十分败兴。

——林语堂

在茶会上,既要能表现机智风趣,又忌讳说教卖弄。茶会最能使人学得风流倜傥,也是训练外交官的极好场地。

——萧乾

咖啡与茶都有苦味。一个醇香浓郁,一个清爽怡人。咖啡易使人旺,茶易使人静。咖啡是浑汤浓味,过把瘾就完,茶则余韵枭枭,滋味悠长。

——张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午咖啡下午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贾平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41148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6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