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批评理论与实践”的专著,具体包括了: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批评的困境及其对策、话语修辞法、小说修辞学结构框架、文本性思想与非文本性思想、任访秋先生的鲁迅研究、叶紫研究的新收获等方面的内容。
| 图书 | 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批评理论与实践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批评理论与实践”的专著,具体包括了: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批评的困境及其对策、话语修辞法、小说修辞学结构框架、文本性思想与非文本性思想、任访秋先生的鲁迅研究、叶紫研究的新收获等方面的内容。 目录 曹禧修和他的文学形式批评理论研究(代序) 绪论 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批评的困境及其对策 第一篇 理论、方法与原则 一 叙事修辞学 二 视点 三 人称 四 话语修辞法 五 故事修辞法 六 小说修辞学结构框架 七 体验式细读法——以《晚生代写作论纲》为例 八 “从形式分析进入意义” 第二篇 文本、结构及其叙事策略 一 《阿Q正传·序》内结构及文本叙事策略 二 《狂人日记》双结构及其叙事策略 三 《伤逝》的二层悲剧性结构及其叙事策略 四 《示众》:独异的杰作 五 《寒夜》:消耗性结构的悲剧 附(一)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富仁先生评阅意见 附(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怡先生的评阅意见 附(三)以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易竹贤先生为主席的答辩委员会决议 附(四)西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胡润森先生的毕业鉴定意见 六 毛泽东诗词的老庄哲学蕴涵 七 周大新小说叙事艺术 第三篇 结构、诗学及诗学路径 一 修辞学:鲁迅诗学研究新路径 二 读者:鲁迅诗学研究关键词 三 文本性思想与非文本性思想 四 “铁屋子”的结构性 五 鲁迅现代知识分子角色的再定位 第四篇 学者、著论及其他 一 任访秋先生的鲁迅研究 二 一位中原学者的漫长跋涉——刘增杰学术小传 三 《云起云飞》研究方法新试验 四 方法论中“文学身份”问题 五 叶紫研究的新收获 六 小说理论的新探索 七 双重视角审视下的“学衡派” 八 沟通内外部研究的学术理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批评理论与实践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曹禧修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61128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83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98 |
| 出版时间 | 2007-05-01 |
| 首版时间 | 2007-05-01 |
| 印刷时间 | 2007-05-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0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6.6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2.3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0 |
| 宽 | 145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