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收藏投资学
内容
试读章节

奈斯比特和阿伯丹(Nasbitt & Aburdene,1991)曾经预言,在2l世纪,收藏投资将取代证券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成为人类主要的投资方式。虽然到目前为止,他们的预言仍然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收藏品已经成为了继证券和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

在国外,许多银行都把3%左右的利润用于收藏投资。例如,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下属的250多家分行就在进行着公开的收藏投资。迄今为止,该银行已经收藏了超过1万件收藏品,比德国现代美术馆的收藏品数量还要多。此外,新加坡大华银行(united Overseas.Bank)和新加坡星展银行(DBS)也分别拥有1500多件和1300多件收藏品。事实上,瑞士银行(Swiss:Bank)、英国富林明投资银行(Robert Fieming croup)、意大利圣保罗银行(San Paolo)、澳大利亚西太平洋银行(west Pacific.Bank),以及亚洲地区的泰国泰华农民银行(Kasikorn B.mk)、中国台湾玉山银行(E.Sun Bank)等金融机构一直都在进行着收藏投资。不仅如此,从1979年开始,荷兰银行(ABNAmro)、美国花旗集团(citi Group)和美国摩根斯坦利集团(Morgan Stanley Group)等大名鼎鼎的金融机构还先后推出了收藏投资的咨询服务,并且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晓涵,2005)

有研究表明,中国人对收藏品的偏爱,数千年来从未间断。不过,在中国历史上,全国性的收藏热却只有三次。第一次出现存北宋末年,第二次出现在康乾盛世,第三次出现在清末民初。历史上的这三次收藏热有许多共同的特点:第一,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都视收藏为乐事。第二,收藏品的复制品和仿制品层出不穷,而且常常真伪难辨。第三,在收藏市场上,收藏品的成交相当活跃。第四,关于收藏方面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在此基础上,朱浩云(2001)曾经做出这样的推测:“中国的第四次收藏热即将来临。”他的这个判断,主要是基于以下6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稳定。

第二,中国的民间收藏活动正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第三,收藏市场正在蓬勃发展。

第四,收藏品拍卖高潮迭起,成交价格屡创新高。

第五,众多机构竞相进入收藏市场。

第六,收藏方面的研究成果涌现,社会媒体的报道推波助澜。

从某种意义上讲,朱浩云的这个预言,目前至少已经部分地成为现实。根据国际收藏市场的经验,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00美元时,收藏市场才能真正启动;而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收藏市场才会出现繁荣。(许群等,2005)事实上,早在2003年,中国的人均GDP就已经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而那些人口数量在50万人以上的98个沿海城市和内陆大城市的人均GDP则突破了3000美元。例如,200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66个主要城市的人均GDP就达到了4247美元,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6000美元。根据美国美林集团(Merrill Group)《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公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中国个人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3.6万人,他们的总财富高达9690亿美元,并继续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周文翰,2005)不仅如此,包括保利集团、万达集团、今典集团、中凯集团、天地集团和金轮集团等企业在内的大型机构,也纷纷试水收藏市场,而且投入了大量资金。例如,金轮集团在收藏市场上的投资,就已经超过了3亿元。

让我们再来看看以下两组数据,以便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中国收藏市场的发展情况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第一组数据是2001年以来的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见表1.1),第二组数据是2000年以来的中国收藏品拍卖行业发展情况(见表1.2)。

所谓“乱世藏金银,盛世兴收藏”,从以上的两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收藏市场无论是在绝对量(总成交额)方面,还是在相对量(占GDP的比重)方面,都一直保持着迅猛增长的势头。当然,由于统计口径和具体操作上的困难,我们只获得了拍卖交易市场的统计数据,而很难找到地摊交易市场、门店交易市场、邮购交易市场和网上交易市场的具体数据。不过,根据尧小锋(2004)的研究,2004年,中国收藏市场的年成交额应该为200亿元左右,并且还在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如果综合考虑到这几类市场的情况,那么,收藏市场的总成交额占GDP的比重,显然应该远远高于以上的比例。

此外,根据陈宝定(2001)的估算,中国的收藏者数量已经达到了700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左右。而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1990年以来,中国出版的收藏类图书至少在400种以上。与此同时,收藏类报刊也在不断增加,仅仅是那些刊名中与收藏有关的正式出版期刊,就有《收藏》、《鉴藏》、《收藏家》、《收藏界》、《中国收藏》、《收藏·拍卖》6种。而与收藏相关的期刊,更是不胜枚举,例如,《画廊》、《荣宝斋》、《古玩城》、《中国书画》、《艺术市场》、《艺术与投资》,等等。P1-3

书评(媒体评论)

概念清晰,举证得体;文笔流畅,夹叙夹议。案例资料翔实,故事精彩多趣。严肃而不呆板,精道亦显大气。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对相关文献的搜寻和把握,以及严谨的写作规范,着实令人赞赏不已。

马浩博士

美国伊利诺依大学春田校区商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虽然关于新时期市场经济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专门研究收藏投资的专著却极为少见。毫无疑问,马健的研究将为新时期的经济学(投资学)研究开拓一个新的领域!  

陈步一教授

中国文物学会文博学院院长

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院长

马健研究的问题是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有些方面研究得还比较深。  

曹凤岐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后记

周其仁说过:“经济学理论——当然要好的——将助我们有如神功。”对于这句话,我一直深信不疑。当我读高中的时候,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政治经济学教材上的一些话感到百思而不得其解。例如,“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现等价交换,其表现形式就是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因为我始终想不明白,那些价值连城的收藏品的价格,怎么会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呢?事实上,马克思早就在《资本论》一书中指出:“那些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即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如土地),或者至少不能由劳动再生产的东西(如古董、某些名家的艺术品等)的价格,可以由一系列非常偶然的情况来决定。”

在我念大学以后,开始比较系统地学习新古典经济学。我原以为自己在高中时的这些疑惑,应该可以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找到完美的答案。遗憾的是,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对于收藏品的价格问题,似乎同样从不加以深究。就我的阅读经验而言,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标准教材里,唯一提到收藏品的地方,几乎总是在讲到供给的价格弹性问题时,经济学家们终于想起了收藏品这个供给无弹性的少见例子。不过,收藏品的供给真的完全没有弹性吗?那些发行量很大的JT邮票,还有非限量发行的招贴画的供给弹性,不就大得惊人吗?虽然我也曾经牵强附会地给过自己一些解释,但是,那些非常勉强的解释,就连我自己也难以相信。

正是这一系列始终困惑我的问题,促使我不断对收藏投资的相关问题进行经济学意义上的思考。到了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我曾经一度打算把毕业论文的题目锁定在收藏投资领域。可是,关于收藏投资的前期研究成果实在是凤毛麟角,以至于我最终还是不得不转而选择了风险投资方面的题目下笔。即使如此,我对收藏投资的研究兴趣依然没有减弱。记得本雅明(Benjamin)曾经说过,作家实际上是因为不满意别人写的书,才自己动笔写书的。本雅明讲的没有错。在完成毕业论文之后,我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利用“SARS”肆虐广州,自己被“困”校园的两个多月时间,完成了我的处女作《收藏投资的理论与实务》。

尽管我可以用诸如“即使处女作的质量不高,读者也会原谅你”之类的话来安慰和搪塞自己,然而,当这本书在2004年9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我仍然常常感到有些忐忑不安。因为随着阅读的逐渐深入,我从穆勒、凡勃伦和凯恩斯等许多前辈大师的经典名著中受益良多。并且不断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问题是,其中的一些观点却与我在上一本书中的论述不尽相同。加尔布雷斯(Galbraith)普经坦言:“传统观点的作用在于,使我免于从事痛苦的思考工作。”我得承认,在我撰写《收藏投资的理论与实务》的时候,每当自己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就下意识地生搬硬套那些“传统的观点”。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某些观点实在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为了部分地纠正自己的错误,我利用读研究生期间的业余时间,开始对收藏投资领域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一些经验研究。并且将其中的一部分阶段性成果先后发表在了《收藏》、《收藏·拍卖》、《艺术市场》、《价格月刊》、《私人理财》、《金融经济》、《金融时报》、《金融投资报》和《上海证券报》等报刊上。更为系统的阶段性成果,则是现在的这本《收藏投资学》。

正如加伯(Garber)所说:“未来永远笼罩在迷雾之中,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然而,我们必须根据我们对未来的最佳预期来配置投资资源。有时候,会出现一种令人心悦诚服的理论,这种理论允许我们比过去‘更好’地看清楚未来。这就是经济研究所要做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正是我在这本书中试图要做的事情。

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我要将这本书献给我的父亲马国栋先生和母亲杨亚萍女士。我知道,自从1999年,我独自一人远离成都,负笈广州之后,他们便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头上的白发,显然因为我这个固执、任性,甚至仍然有几分孩子气的儿子,又多生了几缕。每念及此,我的泪——就忍不住欲夺眶而出!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尊重、理解、宽容和关爱,实在是我殒身难报的!

马健谨识

2006年2月于成都通锦桥

2006年5月于南京四牌楼

目录

第一章 导论:收藏经济初见端倪

第二章 收藏品价格

 第一节 经济思想史上的收藏品价格:文献综述

 第二节 收藏品价格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收藏品价格分析方法

第三章 收藏市场

 第一节 收藏品与收藏主体概述

 第二节 传统收藏市场分类及其特点

 第三节 拍卖交易市场与冽上交易市场

第四章 收藏投资成本与效用

 第一节 收藏投资成本

 第二节 收藏投资效用

 第三节 收藏投资目标:效用最大化

第五章 收藏投资风险

 第一节 收藏投资风险概述

 第二节 收藏投资风险分类

 第三节收藏投资风险规避

第六章 收藏投资周期

 第一节 经济周期概述

 第二节 经济周期与收藏投资的关系

 第三节 收藏投资的周期选择

第七章 收藏投资中的赝品

 第一节 赝品出现的原因

 第二节 治理赝品:一个美丽的神话?

 第三节 经济学透视下的赝品

第八章 收藏投资策略

 第一节 收藏投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收藏投资策略与误区

 第三节 收藏投资操作技巧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

 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

 文物藏品定级标准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收藏者的贪婪与投资者的慷慨

马浩

人之激情,或曰多余的能量,至少可以由三种途径来宣泄和消耗:创新、破坏和收藏。对现实社会不满,则可能会诉诸某种破坏性行动,来销毁和根除现存的那些令人不满的东西,从而寻求某种解脱。如果这种破坏是纯粹报复性的,它很可能是只专注于破坏而没有任何创造性或创新意图。创新,其实也是一种破坏,一种“创造性的破坏”(熊彼特语),打破现有的常规和均衡状态,创造新的事物和境界,从而抵消对现实的某种不满。所以,无论创新还是破坏,其结果都是对现有事物的某种否定、改变,或打击。而收藏则是千方百计地要留住现有事物,争取把现在带进未来,将历史展现于现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收藏就是拒绝遗忘,就是反对破坏。因此,收藏有益于文化的基因传承,收藏记载着社会的变迁动态。大而言之,这种人类生活中的同恒性行为(收藏)与人类的演化性行为(破坏与创新)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双因子模式。

然而,实事求是地说,收藏者的本意也许根本就不是为了某种物件的后世流传,正像大多数人拼命挣钱并不是为了富裕以后去当慈善家从而显得乐善好施一样。说白了,收藏者的直接动机很可能就是贪婪。贪婪,也就是人们对某些事物所表现出的某种特有的、不可抑制的好感,持久而又痴迷。收藏,正是对某种贪婪的不断满足,对某种激情的大肆挥霍,或者说对一个人多余能量的倾情释放。按照制度学派的开山鼻祖凡勃伦的说法,收藏,应该是有闲阶级的专有活动。激情、兴趣,以及闲工夫除外,如果没有闲钱,是不可能在收藏上有所建树的。收藏是一种奢侈的游戏,一种费工夫的爱好,一种独特的生沽万式。囊中羞涩者忙于破坏抑或创新,往往无暇或无意于收藏。而事收藏之主力军则大概应该是那些在钱场上稍有斩获并兼有闲暇与意趣者。

无论如何,谈收藏就离不开“钱”字。收藏是往外砸钱的买卖。然而,很多收藏品,如绘画等艺术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升值,甚至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其价格陡然蹿升。如此,虽然是砸钱的买卖,其结果很可能是一笔回报巨大的投资。于是,有人开始鼓吹“收藏投资学”,要把收藏的投资功能当做一门学问来探究。马健先生撰写的《收藏投资学》便是这样一种尝试。作者在书中集中展示了对收藏活动的深入了解,并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视角对有关收藏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详尽的剖析。概念清晰,举证得体;文笔流畅,夹叙夹议。案例资料翔实.故事精彩多趣;严肃而不呆板,精道亦显大气。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对相关文献的搜寻和把握,以及严谨的写作规范,着实令人赞赏不已。

如果被当做收藏活动分忻与探幽来读的话,马健先生的这本书应该至少不会让读者失望。然而,如果以“收藏投资学”作为标准尺码的话,该书的使命定位及实际贡献尚需斟酌与商榷。

如果我们硬要把收藏看做是投资,恐怕多半是误解了收藏者的初衷。对于那些“铁杆儿”收藏家而言,谈投资(企图盈利)甚至可能是一种冒犯和羞辱。一般来说,收藏家之收藏在收藏家本人这一代变现并被享用的机会和案例可谓少之又少。否则,收藏就不再是收藏了,而是变成了对收藏品的投机,是“炒作”而不是“投资”。然而,收藏家的收藏,对其后代或者接受其捐赠的机构来说,确实是货真价实的投资,长期回报通常很高,而这些回报并没有被收藏家本人享用。因此,把收藏家比喻为投资者,实在是把他们打扮得过于慷慨大方,所谓前人辛勤栽树,只为后人乘凉。虽然收藏家的实际行动通常证明他们的收藏最终都变成了后人和别人所获益的“投资”,大概没有多少收藏者在收藏之初(或者收藏过程中)的主要动机是为了给别人做投资挣回报,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婪和占有欲。因此,对“收藏投资学”的说法,我们难免心存芥蒂。  其实,作者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书中如此言道:“事实上,收藏品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有效的投机工具)的意义甚微。”如果说对于机构投资者(如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投资”收藏品还算有意义的话,对于典型的个体收藏家来说,投资很难说是收藏的主要目的。收藏更像是一种高额的消费而不是一种投资。收藏者之所以收藏某些东西,应该说大多起因于喜好和贪婪。收藏的过程本身可能就是一个自我满足的动力,不需任何“投资回报”。对于某些收藏家而言,收藏的价值可能大于生命本身。如果收藏很难成为一种有效的投资手段的话,那么,收藏投资很可能就是一种悖论。进一步而言,收藏投资学便很可能存在天然缺陷,养分不足,发育艰难。如此,作者在倡导“收藏投资学”之时,很自然地显得收藏有余,投资不足。

大家知道,投资的关键在于对投资对象的正确估价以及对其未来价格走势的正确判断。应该说,作者在收藏定价方面的研究是花了大力气的,而结果并非令人欢欣鼓舞。这倒令我想起著名投资家巴菲特前几年的一段话。他说,如果他到大学里教金融学,会给学生出一道考试题:如何给“.com”公司定价。凡是给出(任何)答案的学生都给不及格。交白卷的学生给良好。哪位学生如果在试卷上如此诘问:“你怎么能出这么愚蠢的问题?”这位学生则可以得优秀。原因很简单,只有天晓得它们的价格,正如曾经的荷兰郁金香,长春君子兰。更不用说那些让所谓最顶尖的行家里手都打眼的“不真”。想当年,家家唐伯虎,户户宣德炉。看今日,处处见钧瓷,人人有启功。我想,如果价格搞不定的话,投资也就无从谈起。但是,如果收藏品的价格可以像萝卜白菜一样清楚地知道的话,收藏也就变成了机械性的购买,不需要浪费些许激情了。

该书写得着实漂亮,也很耐读,只是没有真正完成作者的使命,或者不幸使用了“收藏投资学”的错误名称。这种错误使得该书像一张独特的错票,原版叫做“收藏纵论”。也许,将来“收藏投资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可能推翻我今日的判断,那么,本书无疑将成为中文文献中该领域的奠基之作。因此,无论是“错票”还是“真经”,该书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2006年8月28日于伊利诺依春田市

内容推荐

本书将翔实的数据和经典的案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收藏品价格。收藏投资成本与效用,收藏投资风险、收藏投资周期、收藏投资策略等一系列重要而又基本的问题。

本书既可以作为经济类、管理类、艺术类和文博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教材,也可以作为注册拍卖师和鉴定估价师等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参考资料,更是有志于从事收藏投资的广大收藏爱好者和专业投资者的必备参考书。

编辑推荐

该书通从收藏品价格、收藏品市场、成本与效益、投资原则与策略和我国的实际出发,收藏投资理论、投资方法、投资原则与投资技巧等做详细阐述,比较适合各大专院校收藏类专业师生和投资收藏品人士,以及各类收藏类研讨及培训班学员阅读。该书主要内容有:收藏品的价格及其影响因素、收藏市场研究、拍卖交易市场与网上交易市场、收藏投资的成本与效用、收藏投资的周期与收藏投资的关系、收藏投资的操作技巧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收藏投资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61227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6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894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8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