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远逝的王朝(中国古代王朝秘史追述)
内容
编辑推荐

如果辉煌王朝的千秋基业不曾被历史的车轮碾碎,如果盛世帝国的万里山河不曾被铮铮铁蹄踏破,今天的你我,是否会如此鲜活?泱泱天朝,去了又来,来了又走。可谓帝国日暮权以倾,今朝繁世万代传。

假设中国历史以时间为主脉存在,那么将其横断,它便会有别种形态。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所有文明都浓缩在这五千年中,知识、财富与思考都可以从其中获得。从历史的任一截点切断,它都会成为一部崭新的画卷。

《历史的横断面》丛书包括《远逝的王朝》、《尘扬古战场》、《权臣斗》、《浴血功臣录》共四本。

孔鲱编著的《远逝的王朝——中国古代王朝秘史追述》将历史按不同的形态重组,以朝代、地理位置、人物等为主线,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历史,让历史看起来更有线条。

内容推荐

《远逝的王朝——中国古代王朝秘史追述》由孔鲱编著。

《远逝的王朝——中国古代王朝秘史追述》讲述了: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2100多年间,许多王朝此亡彼兴,像走马灯一样,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我国历史上经历了若干个王朝,这些王朝都有着大致相似的历程,即兴盛一停滞一衰亡,当一个王朝的背影渐渐逝去,另一个王朝便悄然走来。

历史中没有绝对的偶然,也没有绝对的必然。当一国之君登基之时,首先想到的是王朝的万代延续,但却没人能预料到最终的结果。秦始皇不会料到秦朝如此短命;唐高祖也不会了解李家政权中途会被一个女人夺走;元太祖怎能想到“狼的帝国”会断送在一个“乞丐”的手里……

这些王朝渐行渐远,关于它们的故事和传说却愈加清晰。

目录

第一章 夏朝疑云

夏朝只是一个传说/3

1.一个缥缈的王朝/3

2.夏朝存在论/4

3.理智与情感/5

绕不过去的大禹/5

1.禹是一条虫/6

2.大禹治水——“水”在何处/7

夏朝立国/8

1.涂山会盟——禹建夏朝/8

2.世袭罔替——启建夏朝/8

3.公天下与家天下/9

从太康到少康/9

1.太康失国/9

2.后羿不只是一个传说 /10

3.少康复国/10

夏王朝的末路/12

1.昏君的鼻祖/12

2.忠言逆耳/13

3.扑朔迷离的死亡/13

4.夏朝后记/14

第二章 漂洋过海的“商朝”

商朝与玛雅文明/19

1.商朝在玛雅的印记/19

2.牧野之战留下的蛛丝马迹/20

3.移民美洲——假设和论证/21

商朝的建立/22

1.商的崛起/22

2.商汤的准备/22

3.伊尹的计谋/23

4.顺乎天而应乎人——闪击夏都 /24

鼎盛之世/24

1.宽以治民/24

2.蒸蒸日上/25

盘庚迁都/25

1.盘庚接手烂摊子/26

2.迁都遇阳——盘庚的抉择/26

3.甲骨文被发现/27

商朝之亡/28

1.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帝辛 /28

2.自掘坟墓/28

3.商纣之殁/31

第三章 开封建之端的周王朝

“奴隶”与“封建”之争/35

1.周朝并非奴隶社会/35

2.何为封建/35

3.周朝是封建社会/37

始建周朝/38

1.商周结怨/38

2.孟津之誓/39

3.见机而动一一战而定天下/39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41

1.恨屋不及乌/41

2.伐灭三监/41

3.周公安天下/42

国人暴动/43

1.被人民赶下台的君主/44

2.厉王出奔后的权力真空——“共和”之谜/44

西周之亡/46

1.烽火戏诸侯/46

2.玩火自焚/47

3.“烽火戏诸侯”的背后/48

合久必分一东周之亡/48

1.迁都洛邑/48

2.礼崩乐坏/49

第四章 刹那的流星——大秦帝国

谁杀死了大秦帝国 /53

1.对“暴政而亡”的质疑/53

2.历史的真相/54

大秦帝国的崛起/56

1.望“东”兴叹/56

2.变法强军/57

扫六合,平天下/58

1.长平之战/58

2.不败的神话/60

3.第一帝国/62

帝国的崩塌/62

1.秦始皇落空的愿望/63

2.赵高的阴谋/64

3.一语成谶/64

第五章 煌煌两汉

汉朝的印记/69

1.汉族之名,始于汉朝/69

2.维天有汉/69

3.从华夏到汉/70

一个“流氓”创建的王朝/71

1.时势造英雄——一个“流氓”的壮志/71

2.楚汉之争/73

3.刘邦即位/74

4.无为而治/75

吕后之乱/75

1.吕后的悲惨遭遇/76

2.糟糠之妻要上堂/76

3.最毒妇人心/78

4.诸吕之乱/78

乱后的盛世——文景之治/79

1.势小而继位一文帝的幸运/79

2.第一个盛世/80

3.盛世的小插曲——七王之乱/81

汉武盛世/82

1.和窦太后的分歧/83

2.胳膊拧不过大腿/83

3.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84

4.意外的收获——丝绸之路/86

代汉建新一一场闹剧 /87

1.王莽的发迹/87

2.低调才是王道/87

3.王莽的理想国/88

光武中兴——帝国的涅桨/90

1.群雄并起/90

2.一战成名/91

3.王者再临/93

无可奈何花落去/94

1.又向荒唐演大荒/94

2.瘟疫引发的连锁反应/96

3.帝国的曲终谢幕/96

第六章 大唐王朝的盛世风云

错爱唐朝/101

1.唐朝的“五宗罪”/101

2.盛唐的误读/102

3.光辉岁月/103

晋阳起兵/103

1.谁是主谋/103

2.与隋炀帝的决裂/104

3.李渊式的掩耳盗铃/105

夹缝中崛起的大唐帝国/106

1.与“西秦霸王”的首战/106

2.一波刚平一波又起/107

3.定鼎天下/108

帝国的无双盛世/110

1.儿子打天下,老子坐天下/110

2.玄武门兵变的是是非非/‘110

3.黄金时代/112

武周代唐——一个女人的奋斗/1 13

1.这个女人不简单/113

2.终于登上皇后的宝座/114

3.顶起一片天/116

4.无字碑上任评说/116

李隆基的“拨乱反正”/117

1.李武之争一中宗的复辟/117

2.韦后之乱——“后武则天时期”/118

3.走上历史舞台的李隆基/119

4.开元之治/120

大唐盛世的丧钟/12i

1.从此君王不早朝/121

2.渔阳鼙鼓动地来/122

3.宛转娥眉马前死/123

4.李亨的“趁火打劫”/123

帝国末路/124

1.崩溃的边缘/124

2.亡国的催化剂/125

3.全忠的送终——帝国的休止符/126

第七章 文盛武衰之两宋风云

笔杆子与刀把子/131

1.文治天下/131

2.民间尚武/132

3.慢性自杀/132

大宋帝国的崛起/133

1.主少国疑/133

2.约法三章——没有流血的政变/134

3.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135

矫枉过正——文盛武衰/136

1.阴谋之后的顾虑/136

2.抓紧枪杆子/137

3.宋朝的短板/139

辽宋之间的三部曲/140

1.一个南顾,一个北望/140

2.尘扬燕云——赵光义的北伐/141

3.澶渊之盟——买来的和平/142

靖康之耻——北宋的灭亡/143

1.海上之盟/143

2.宋金的首次交锋/144

3.永远无法抹去的痛/145

知耻何不后勇/146

1.天不亡宋/146

2.战争与和平——谁是投降派/147

3.不做亡国奴/149

偏安一隅的小王朝/150

1.逃跑皇帝/150

2.秦桧归来——金国的阴谋/150

3.岳飞必歹B一一个王朝的悲剧 / 151

南宋的灭亡/153

1.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153

2.引火烧身/154

3.宁为玉碎/155

第八章 蒙元帝国的狼性征服

世界的征服者/159

1.蒙古帝国与大元帝国/159

2.上帝的神鞭/160

3.无敌天下的蒙古铁骑是怎么炼成的/160

帝国的传说/161

1.大漠苍狼/161

2.群狼有首/163

3.把整个世界变成蒙古人的牧场/163

狼与羊的博弈/164

1.狼的豪言/164

2.难啃的骨头/165

3.羊的挣扎/168

从草原到中原/169

1.大元至大/169

2.移汉地,用汉法/169

3.征服者的姿态/170

帝国的归路/171

1.亡国之歌/171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72

3.来路即是归途/173

第九章 军力三百年不衰的大明王朝

一个被弱化的王朝/177

1.军力孱弱的谎言/177

2.军力最强盛的王朝/177

3.明朝的机械化正规军/179

传奇皇帝朱元璋/179

1.龙兴之地/179

2.从朱重八到朱元璋/180

3.华丽的转身/181

五征漠北/182

1.谁点燃了这把火/182

2.亲征漠北/183

3.背后的秘密/184

靖难之役/185

1.传孙不传子,埋下祸根/185

2.叔篡侄位为哪般/186

3.建文帝生死之谜/187

从南京到北京/188

1.短命都城一朱元璋的犹疑/ 188

2.到最危险的地方去/189

3.天子守边/190

大明王朝之落日悲歌/191

1.倒霉皇帝接手烂摊子/191

2.君王死社稷/192

3.无形黑手——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193

第十章 最后的天朝

清朝惹谁了/199

1.该死的清朝/199

2.为清朝辩者言/200

3.是是非非/200

龙兴辽东/201

1.山海关外——女真族的复兴/201

2.努尔哈赤的恨/202

3.攘外必先安内/203

4.与明朝的公开决裂/203

后金与明朝的交锋/204

1.亮剑辽东/204

2.迁都沈阳——努尔哈赤的战略转移/205

3.努尔哈赤之死/207

小兵临大国——问鼎中原/208

1.民主推举——皇太极的即位/208

2.改名换姓/209

3.一起把蛋糕做大一和平过渡/210

4.入关而争天下/211

盛世之端/213

1.意外的皇位/213

2.路漫漫其修远兮/214

3.千古一帝/215

被遗忘的盛世/216

1.在流言中即位/217

2.史上最勤奋的皇帝/217

3.盛世的支点/218

帝国的鼎盛/219

1.“正大光明”后面走出来的皇帝/220

2.一坐就是六十年/221

3.十全武功/222

天朝落日/222

1.四面楚歌/222

2帝国的自救/223

3.辛亥革命的致命一刀/224

4.袁世凯的温柔一刀/225

试读章节

谁杀死了大秦帝国

秦以排山倒海之势一统天下,以变法图强之志重建华夏文明,使当时的中国走出了春秋战国纷乱的阴霾。秦国整合了春秋战国500余年的文明成果,一跃成为最为进步的文明社会。按照历史的法则,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权力主体,其权力生命至少应当延续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然而,秦帝国却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随着始皇帝骤然的撒手西去,这个盛极一时的帝国,也轰然倒塌了。

公元前207年秦亡。秦帝国骤然灭亡的原因,至今仍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巨大谜团。

贾谊的一篇《过秦论》,给秦帝国贴上了暴政的道德标签,大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之下几乎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难道秦国真如传闻中的那样,是亡于暴政?事情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暴政这个说法有妖魔化的嫌疑,缺乏公正的色彩;其次,暴政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只是一种模糊的形容,由于时代、立场以及个体的理解差异,对暴政的衡量尺度也莫衷一是。

退一步讲,我们姑且假定秦朝有暴政存在,也只能把当时秦朝政府秉承的基本治国方针——严刑峻法拿来当作标准。而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试问,两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有哪个王朝没有暴政呢?

可以说,暴政并不是秦帝国衰亡的根本原因。因为“暴政亡秦”这种说法的逻辑基石根本就不存在,那么构筑在其之上的一切说法,必然也站不住脚。

因此,若要探寻秦的衰亡真相,只能另辟蹊径,重新从“故纸堆”里寻找蛛丝马迹。

2.历史的真相

谈及秦朝灭亡的原因,许多人都只将其归结为横征暴敛,如修长城和阿房宫等。事实上,暴政固然是导致秦朝二世而亡的一个因素,但除此之外,在更深的层面上,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因素,导致了秦朝迅速走向灭亡。

第一,未能处理好与六国遗民的关系。

秦朝在扫平六国的过程中,将六国的王公贵族全都作为战利品俘虏到咸阳,对他们的家属尤其是妻子儿女更是极尽侮辱,“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在对待六国百姓方面,秦国也是视其为奴隶,派发繁重的劳役。

粗暴对待六国遗民的做法,不仅没有完成新政权建立后急需的“民族和解”,反而在六国遗民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如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其家族五世相韩,是韩国的贵族遗民,他在秦始皇东游之时,就曾雇请大力士刺杀秦始皇,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韩报仇”,他后来竭心尽力辅助刘邦,也正是为了灭掉秦朝。

当各路义军风起云涌之时,这种未能妥善处理前朝遗民问题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便显现无疑了。

第二,政权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秦始皇吞并天下,靠的是武力,但到了秦二世之时,他统治地位的合法性遭到了质疑。

秦始皇临死之前发信给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其实是要传位给他,但最终这封信被匿藏,在秦始皇身边的二儿子胡亥,在李斯、赵高等人的帮助下成功篡位。

弑兄而立的胡亥,并没有像李世民那样,通过自己的勤勉来弥补道义上的污点,反而是穷奢极欲,这就导致了百姓的不满。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时候,曾说:“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这话至少表明了一点:胡亥登基的合法性,连陈胜吴广这样的最底层的民众,都抱着怀疑和不满的态度。由此可见,当时的大部分民众对胡亥政权的态度,都是持有怀疑和不信任态度的。

既然胡亥的皇位来路不正,则“彼可取而代之”也就是正常的了。正是因为合法性的丧失,才使得野心勃勃者群起而争之,使百姓失去了对秦王朝的最后一点忠诚之心。

第三,丧失了知识分子的支持。

战国之世,群雄纷争,士迅速成为一个重要阶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得士者得天下”。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士阶层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焚书,如《诗》、《书》等都加以焚烧禁绝;二是坑儒,秦始皇一次性在咸阳活埋了四百六十多位儒生,更多的儒生则被发配去戍边。

在坑儒之前,公子扶苏曾向秦始皇谏言:“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扶苏这段话极有政治远见,他看出了在天下初定、人心未附的情况下,儒生对于稳定国家政权的重要性。

然而,笃信武力的秦始皇并未采纳扶苏的意见。虽然坑儒事件直接的受害者只有几百人,但此举足以让士人寒心。士心不附,与将心不附(如章邯率几十万人投降项羽)一样,成为摧毁秦帝国的最后两根稻草。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战火纷飞,狼烟四起,周王朝的各诸侯国相互攻伐,展开了长达500多年的战争。

直到公元前230年,一支来自西北方的军队开始横扫天下。在十年的时间里,它吞并了东方诸国,征服了所有的部落。就是这支军队,最终结束了500多年的战乱,在中国创建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帝国。

三干多年前,在周王朝的西北边陲,生活着一个专门为国君养马的部落,他们就是最早的秦人。

公元前771年,西北的游牧民族犬戎攻陷了都城镐京,周王朝被迫东迁。在周天子向东迁移的时候,秦人出兵护送。为了感激秦人的忠诚,周天子封秦人的首领为诸侯。秦人就这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但是,刚刚立国的秦人处境极为艰难。当时,西北高原是游牧部落的天下,这些马背上的民族极其凶悍,他们经常劫掠秦人。史书记载,秦人的几代先王都是战死沙场。但是,这支顽强的军队开始在逆境中成长。经过200多年的浴血奋战,秦军彻底征服了剽悍的游牧民族,统一了西北高原,势力大为增强。

在西部站稳脚跟之后,秦人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东方。此时,周王室衰微,群雄争霸,战火笼罩着中原大地。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弱小的国家一个个都消失了,最后出现在秦人眼前的是六个强大的对手。秦人发现自己的实力还很弱小,向东扩张的梦想一时很难实现,只能望“东”兴叹。

2.变法强军

转折发生在公元前356年,那一年,一个叫商鞅的人开始在秦国推行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的儿子赢渠梁即位,是为秦孝公。秦孝公即位后,下令求贤变法,征召人才。

一个叫公孙鞅的卫国没落贵族听说了这个消息,便来到秦国。这个人就是史上有名的商鞅,因他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于商地,人们称其为商鞅或商君。

 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引荐,见到了秦孝公。他向秦孝公讲述霸王之道,使秦孝公豁然开朗,决定重用商鞅,实行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国变法拉开序幕。

商鞅变法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一、实行连坐法。十家一什,五家一伍,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者受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三、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由于按功受爵,秦军将士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如同虎狼。

四、统一度量衡。

五、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六、废井田、开阡陌。“开阡陌封疆”其实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商鞅通过这一系列变法,告诉秦人,生活中只有两件大事:耕田和打仗。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才能为战争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商鞅为秦国制定了延续135年的国策:耕战。其核心就是:富国强兵,而富国必须重农,强兵必须习战。由此可见,富与强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强者必富,富者必强。

商鞅利诱三晋之民来耕耘秦国土地,从而使秦民应敌于外。秦人成为武士阶级,晋人则专为农户。如此,秦人可一心追求军功,晋人既获田宅,又可三代免兵役。这种安排可以说是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通过变法,数年之间,秦国富兵强。论富庶,只有齐国可与之比肩。从此,强大起来的秦军开始迅猛地向东推进。

P53-5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远逝的王朝(中国古代王朝秘史追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孔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9069623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20.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