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境界,虽静犹动,静中蕴动,精神在极静中悄然滑向生命的跃动与迁升。站在这一视角看:精神的极端静穆与生命的粲动、飞升,便是禅的心灵状态,是禅站在终极精神的高处,却能将其光辉洒向诗艺术、与诗艺术打成一片的内在机蕴。
在禅诗里,诗是生命动的展现,而诗的气质却又是沉静无比的。动静相偕不二,乃因体相一如。
那么禅诗到底是什么呢?那就请你翻开本书仔细阅读吧!
图书 | 无有(禅与诗) |
内容 | 编辑推荐 禅的境界,虽静犹动,静中蕴动,精神在极静中悄然滑向生命的跃动与迁升。站在这一视角看:精神的极端静穆与生命的粲动、飞升,便是禅的心灵状态,是禅站在终极精神的高处,却能将其光辉洒向诗艺术、与诗艺术打成一片的内在机蕴。 在禅诗里,诗是生命动的展现,而诗的气质却又是沉静无比的。动静相偕不二,乃因体相一如。 那么禅诗到底是什么呢?那就请你翻开本书仔细阅读吧! 内容推荐 不著于有,不著于地,不著于两边,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仿佛雪上无痕,但我们却分明看到了人影;又如大野无声,但耳际却分明掠过了萧声;只是定睛一看,人去无踪;凝神细听,萧也失音。这是一种难以解析的美。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太虚无实可追寻,不可说处留音声——禅·诗:蒲团静悟与诗情沉醉的互摄 一 无言的禅 二 无言而言的禅 三 无言之言的禅诗 第二章 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禅·诗:流变与发展 一 魏晋佛理诗的起源 二 高潮迭起的唐宋禅诗 (一)坐看云起时——禅诗在唐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永夜禅子,泠然心境 (二)庐山烟雨浙江潮——禅诗在宋 覆却万方无准,安排一字有神 禅如春,文字则花 三 元、明、清禅诗的嬗变 第三章 圆满光华不磨镜,挂在青天是我心——禅诗的美学特质 一 无人之境——禅诗意境谈 二 无声之吟——禅诗音律谈 三 无形之象——禅诗意象谈 第四章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禅对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丰富及对士大夫诗人的人格影响 一 意境、兴趣、神韵——禅对古代诗歌理论的影响 二 苦吟与随机——禅对古代诗歌语言的影响 三 通感、艺术辩证法、诗人的性灵——禅对古代诗人艺术思维及人格的影响 第五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对诗禅相通的哲学分析 一 诗本体与禅的相通 二 禅境界与诗的相通 三 “为禅”、“为诗”辩 结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无有(禅与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郑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23890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30 |
出版时间 | 2007-08-01 |
首版时间 | 2007-08-01 |
印刷时间 | 2007-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7 |
丛书名 | |
印张 | 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8 |
宽 | 17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