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界城市建筑简史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征程中,城市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年代久远,考古学家们已经很难考证出城市起源的确切年代了。我们也只能从依稀可辨的考古发掘中,去寻找早期城市的踪迹。该书依据人类历史城市发展为主线,对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做了一个简要的描述,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对世界城市建筑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诠注。该书着重介绍了罗马、雅典、君士坦丁堡、伦敦、巴黎、佛罗伦萨及中国开封、苏州、西安、南京、北京等城市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内容推荐

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类文明的历史。《世界城市建筑简史》以史前城市为起点,以现代城市文明为终点,包括史前城市、中东城市、远东城市、欧洲城市、中世纪城市、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自由资本主义后的城市和现代城市,讲述整个世界城市建筑的发展及相关历史故事,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对世界城市建筑的历史进行全面诠注,特别对世界名城如罗马、雅典、耶路撒冷、科隆、开罗、君士坦丁堡、伦敦、巴黎、佛罗伦萨及中国开封、苏州、西安、南京、北京等城市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有着详细描述,勾勒出世界城市发展演变及人类发展的历史基本面貌,使读者明晰世界城市建筑史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目录

第一章 史前人类和城市胚胎

第二章 巴比伦的“城市革命”

 苏美尔人建造了人类最早的城市

 闪族统治巴比伦城

 亚述人将区比伦夷为平地

 巴比伦最后的辉煌

第三章 金字塔时代的城市记忆,

 尼罗河:孕育城市文明的摇篮

 蛮力无法消灭的城市印记

 底比斯:百门之都

第四章 中国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城市起源假说

 中国早期八大都市景观

 苏州、杭州、开封及五代至宋代的城市

 元大都:中世纪远东城市的奇葩

 世界最大城市和“东方第一大港”

 南京和北京:明清时期中国城市格局的缩影

第五章 中世纪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城

 政治生态与俄罗斯城市

 从江户到东京

 印度河上的城市文明

第六章 古希腊的卫城

 古希腊:影响欧洲城市建设2000年

 古典时期的雅典

 马其顿同王主宰雅典

第七章 罗马的城市帝国

 台伯河下游的小村庄

 承载帝王夙愿的宠儿

 统治者的游戏场

 不朽的帝国明珠

第八章 伊斯兰城市之光

 巴格达:伊斯兰帝国之都

 阿拉伯人建筑艺术的辉煌

第九章 中世纪欧洲城市

 城市国家的产生

 新城的诞生与发展

 威尼斯:中世纪最美的水上城市

 博洛尼亚:打造人文城市

 佛罗伦萨:炼狱者的天堂

 纽伦堡:皇帝的直辖城

第十章 中世纪的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最美的哀愁

 萨拉丁和十字军的角力场

 奥斯曼帝国明灯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城市

 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

 费拉拉和乌尔比诺:文艺复兴典范之城

 打开佛罗伦萨的“锁链图”

 罗马:帝国的复活

 威尼斯岛上的雅可博和帕拉第奥

第十二章 欧洲港城及殖民地城市

 欧洲港城:通向海外的跳板

 美洲城市的殖民印记

 发现澳门

第十三章 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巴洛克城市建筑的变奏

 巴黎:从宫殿到广场

 维也纳:哈布斯堡的胭脂

 都灵、那波里:波河明珠和火山下的城垣

 阿姆斯特丹:北方的威尼斯

 伦敦:一座城市的生与死

第十四章 19世纪后的现代城市

 从理想回归现实的建筑思想

 作为现代城市样板的巴黎

 另一个样板——圣彼得堡

 “工业城市”和“带形城市”

 柯布西耶:新城市建筑

 现代城市运动

 大伦敦规划及当代城市改造

 纽约:狂妄激情400年

试读章节

大金字塔的内部构造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从“人”字形拱门往里走,是一条坡度为28度、长100多米的隧道,直通地下石室。石室位于塔底正中30米深处的天然岩石中,是一个3米多高的长方体,用途不详。在距离入口20米的隧道处,分出一条高达1米、长约36米的上坡甬道。甬道尽头有两条叉道,往西的那条水平通道,长35米,高1.75米,尽头为一间“人”字形天花板的石室,是王后的殡室。该石室长5.75米,宽5.2米,南北墙高约1米。另一条通道是一个向上的超大走廊,高8.5米、长47米。在水平通道和大走廊的交叉处有一口深60米的竖井,直通下坡隧道的底部。大走廊尽头的最高处,有一个洞口通往一座石室。整座石室共分5层,每层高约1米,各层间用一块重约70吨的巨型石板隔开。在其中的一间小屋中,曾经发现了一块极富历史价值的石头,上面刻有“胡夫执政第十七年”的字样,这是塔内唯一提及胡夫名字的重要物证。在大走廊南墙下面有一条3米多高,8米多长的水平短通道,直接通向塔内的核心部位,即胡夫殡室。胡夫殡室长10.8米,宽5.2米,高5.8米,顶部是一个由9块大理石板拼成的平面,每块石板重达50吨。室内仅摆放着一具深褐色的、没有棺盖的大理石石棺。让人不解的是,室内四壁上没有任何的雕刻和装饰,仅有凝重的黑色,而且石棺内是空的。为了保持空气流通,古埃及人还在殡室的南、北墙上各建了一条向上倾斜的通风道,一直通到塔外。

考夫拉金字塔是胡夫的儿子考夫拉的陵墓,规模没有胡夫金字塔大,但是斜面的坡度较大,达到了53度8分。金字塔下部的壁画用红色花岗岩石镶砌,坚固而美观。闻名遐迩的狮身人画像就在这座金字塔附近。孟考拉金字塔是三座金字塔中最小的一座,原高也只有65米,排在其它两座的左面。在孟考拉金字塔的南面,还有二座小金字塔。

吉萨三大金字塔是埃及金字塔建筑的巅峰之作,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落后的情况下,如何建造如此庞大的建筑的确令人费解。尽管有关金字塔铭文、壁画和纸草文书的文献被发掘出来了一些,但是至今仍然未能看到金字塔的设计图纸和文字记载,因此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猜测,甚至有人断言金字塔是外星人所建。但是,从后来陆续从古墓中发现的物品和随葬品来看,外星人建造金字塔的说法缺乏事实依据,是站不住脚的。从现在所知的埃及王墓来看,王墓的修建经历了坑葬、马斯塔巴墓、层级金字塔到真正金字塔的逐步发展延续的过程,有其历史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并非凭空而来的“杜撰”。在金字塔的铭文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工匠队”、“船队”、“层级金字塔队”等名称,更重要的是,考古学家们在金字塔附近发现了当年建墓者的工棚。根据发掘出的工棚遗迹推算,当时金字塔的施工人员大概有4000多人,修建金字塔的时间大概为每年的6月到10月。因为这个时间是尼罗河泛滥的季节,农活不多,所以埃及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建设工作。从这里也可以判断出,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工作极有可能是出于自愿。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在尼罗河谷这块人口稠密的土地上,就不可能创造出这般不朽的建筑。另外,古埃及丰富的石材资源为金字塔的修建提供了必要条件。最早采用石材资源的人是大建筑师伊姆荷太普。石灰岩和花岗岩是建造金字塔的主要石料,尤其是石灰岩,由于具有质地软、易开采的特点而被广泛地采用。

根据采石场遗址的分析来看,古埃及人对质地较软的石灰岩和坚硬的花岗岩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开采方法。在开采石灰岩时,工匠们会首先在陡峭的崖壁上挖出一条走廊,让被开采的石块与整块石壁分开,然后用木槌和铜凿在石块底部凿出缝隙,再将木楔塞进去,最后向缝隙中浇水,以达到让木楔膨胀的目的。这样一来,巨大的岩石就会与石床脱离,从而得到所需要的石灰岩。开采花岗岩时,先用玄武岩石球敲打铜凿,在石头四周凿槽,并沿着凿开的槽子打洞,然后塞进木楔或者长木桩,再向里面注水,让石头膨胀,以便使岩石沿槽裂开。

石块被采下后,如何运输又成了大问题。据考证,加工成形的石头都要等到尼罗河水上涨时,用船只运到靠近工地的河岸。在陆地上运输巨石时,古埃及人通常把巨石用绳子固定在木撬上,木撬前面有几股绳子,每股绳子有几十人牵引。为了减少木撬与地面的摩擦力,有专人在木撬前面倾倒某种液体。这种液体据说是来自尼罗河中的湿泥,或者是某种油脂,具有超强的润滑性。(P38-40)

序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征程中,城市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年代久远,考古学家们已经很难考证出城市起源的确切年代了。我们也只能从依稀可辨的考古发掘中,去寻找早期城市的踪迹。

有据可查的历史表明,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区是距今六千年前的两河流域、古埃及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带、印度河流域和中国的黄河流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地区存在着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这被看作是促使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城市产生的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战争让人们构筑高大厚实的城墙取代以防范野兽为目的的壕沟。而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产生了部落城堡向“城邦”的过渡。随着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深入,人们对居住区域进行了改造,使“城内”文明延伸到了“城外”文明。

本书关注了人类历史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主要包括: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古代城市阶段,这一时期的城市规模小、数量少,城市功能单一,仅限于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中心的职能;中世纪城市阶段是指从公元476年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城市特点表现为区域扩大,城市职能也由政治中心向贸易中心转变、城市功能日趋多样化:近代城市阶段是从1640年开始,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结束,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城市规模迅速扩张,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开始成为了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学技术的中心。

我们之所以依此为主线,对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做一个简要的描述,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让历史照亮未来,让读者了解世界各地城市发展的多元文化,减少因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别而造成的隔阂。

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建筑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城市与建筑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产生了三种建筑系统,分别是欧洲、西亚和中国。而走得最远的建筑形式就是欧洲建筑,他们系统化地走过了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到古代晚期,进而到现代建筑。通过研究发现,城市与建筑发展到今天,都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而欧洲社会系统地走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建筑形式也较为完整。因此,我们对欧洲国家与城市相伴而生的建筑形式进行了基本的描述。

城市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无论是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还是建筑形式的革新,必须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那就是“天人合一”。为此,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要保持和延续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还要让城市成为“有故事的建筑空间”,真正实现人、建筑与城市之间和谐地对话与交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界城市建筑简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西隐//王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939360
开本 16开
页数 3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7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图书小类
重量 0.5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15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5
171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