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帝国反恐--用鲜血换石油的帝国战略/反恐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是不是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

对一些美国人来说,反恐不仅仅是保障美国安全,也不仅仅是报复恐怖分子。也许,在他们眼里,眼下全世界都笼罩在恐怖主义的阴影下,最强大的美国理所当然应该庇护其他国家,成为反恐同盟的领导者。美国听到了上帝的召唤,要率领世界实现和平。

一群轻量级的国家,政治上无足轻重,军事上尚未装备到家,但靠着自家的油井,就可以使得最强大的国家“刮目相看”“特殊对待”。

这是它们的幸运还是不幸?

尽管人人都知道,武力不是解决恐怖问题的好办法,却还是身不由己,一而再地运用武力反恐。武力在杀死大批恐怖分子的同时,又为新一代恐怖分子的诞生提供了契机。

帝国反恐源于何因?问题的重心在哪里?也许就是那一桶桶“黑色的金子”、工业的“血液”——石油。

内容推荐

如果武力成为强权国家标榜正义的手段,那暴力势必也可以成为被压迫者手中寻求解放的形式;当强权国家声称要解救那些生活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时,那些被剥削、被压榨、被“核心国家”所近而沦为“依赖地位”的国家、地区、人民,也开始反过头来要解放全世界。  谁也无法逾越“种蒺藜得刺”的真理,即使是全球霸主、正义的捍卫者也不能例外。

林肯曾经说过:“如果结果证明我正确,那么对我的指责将会一钱不值。如果结果证明我错了,那么就算有10个天使发誓说我正确也无济于事。”

这是无懈可击的政治辩辞。

援引这位伟人的话,让世人翘首等待历史开口说话的那天。

目录

第一章 “9·11”是打击了美国还是引来了狼

一、“9·11”给了布什一个机会门

二、从谦逊国家到征战世界/6

三、“我要主持正义”/12

第二章 一切从头说起

一、伊朗危变,美国的中东契机/21

二、霸权思想的萌芽/23

三、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欧洲,控制了欧洲就控制了世界/30

第三章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英美争霸的牺牲品

一、美国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支持/36

二、巴勒斯坦分治/40

三、以色列在美国的一手操办下建国/42

四、“美国至上”的外交政策/44

五、美以同盟是伙伴还是主仆关系/50

第四章 运河之争

一、苏伊士运河一美苏争霸的一个借口/55

二、运河收回来了,国家也被侵略了/61

三、美国迅速填补“政治真空”/66

第五章 尽可能从苏联嘴里把“肥肉”多抢一点

一、从以色列入手介入中东/71

二、第—次中东战争拉开美苏“冷战”帷幕/75

三、第二次中东战争与美国霸权/77

四、美苏争霸与第三次中东战争/80

五、第四次中东战争/82

六、一路偏袒以色列/84

第六章 石油危机

一、美国客机被劫/88

二、“黑色黄金”引发的恐慌/91

三、支持埃及和苏丹抵制苏联/94

第七章 伊朗人质危机

一、巴列维用石油换军火/97

二、伊朗对美国的军事诉求/100

三、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103

四、人质危机/108

第八章 伊朗门

一、借伊拉克之手教训伊朗/114

二、遭遇恐怖组织袭击/119

第九章 “世界警察”与中东和平

一、和平之路的艰难/122

二、以土地换和平还是以和平换和平/127

三、都是石油惹的获/133

第十章 海湾战争,又是为了石油

一、海湾战争一以正义的名义/137

二、海湾一美国战略的试验场/141

三、石油换炮弹——别无选择的交易/145

四、被遗忘的民族——库尔德人/148

第十一章 是为“9·11”复仇,还是为了石油

一、计划/153

二、谈判/157

三、进攻/160

四、战争结束了吗/163

五、石油和天然气/167

六、重建/171

第十二章 伊拉克,师出无名照样打

一、邪恶轴心/175

二、核查/180

三、出兵/187

四、一场自己反对自己的战争/191

五、“倒萨”与“反恐”/196

第十三章 伊拉克不是终点

一、美国的全球反恐布局/205

二、石油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灾难/213

三、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老虎”/216

四、“倒萨”的醉翁之意/218

五、“倒萨”——种战略需要/221

第十四章 伊朗——美国在中东利益的绊脚石

一、榜上有名的“邪恶轴心”/225

二、想“玩”核,美国同意了吗/230

三、美国欲将伊朗打磨干净/235

四、伊朗不相信美国/241

五、美国的高压/245

第十五章 “无赖国家"利比亚与山姆大叔

一、从盟国走向对立/251

二、不仅支持恐怖还从事恐怖/257

三、报复、打击、制裁/263

四、洛克比空难/267

五、因为你是独裁者/273

第十六章 “碍眼”的“无赖国家”古巴

一、红色堡垒/279

二、猪湾事件/283

三、导弹危机/285

四、美国大棒/288

五、“无赖”的帽子,美国还会让古巴戴多久/291

第十七章 和本·拉登扯上关系的可怜苏丹

一、本·拉登“雪中送炭”/295

二、本·拉登曾经的大本营/299

三、软硬兼施,石油才是硬道理/305

第十八章 美国反恐,一种霸权的强行推销

一、帝国形象越重,敌对气氛越浓/308

二、武力似乎可以解决—切,但又不能解决一切/311

三、美国,最需要的不是强权而是沟通/313

试读章节

2003年5月28日,布什将他的欧洲之行的第一个目的地定在了波兰,在那里,他对波兰慨然出兵伊拉克支持美国的军事行动表示感谢。此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圣彼得堡建市300周年的庆祝活动。各国元首欢聚一堂,他和普京在友好的氛围下,签下了《美俄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批准书的备忘录。

6月1日,圣彼得堡的欢庆气氛还在延续,布什却已经飞到了日内瓦湖畔的法国小城埃维昂,和英、法、德、俄、意、加、日等国的首脑一起,就“增长、团结、安全”的主题进行会谈。之后,他来不及领略埃维昂的美丽风光,又赶到了埃及的沙姆沙伊赫市,会见了对中东问题持温和态度的阿拉伯领导人。6月4日,他出现在约旦的港口城市亚喀巴,会晤了作风强硬的以色列总理沙龙和崇尚和平的巴勒斯坦总理阿巴斯,同他们一道讨论巴以和平路线图计划。

最后,布什又来到美国中央司令部所在地一卡塔尔的多哈,在当地美军的热烈欢迎下,欣然俯瞰被美军占领的城市,他的专机“空军一号”还不失时机地在空中做了一个欢庆胜利的“V”字动作。

美国的反恐之战,截止到这里可以说是进行得一帆刚顷,当然其中也遭到了不少反对之声。暂且不提今天的美国反恐业绩如何,它至少掀起了全球性的反恐浪潮,并在反恐大旗的掩护下拓展了势力。化被恐怖袭击的不利因素为推进霸权主义的有利因素,美国政府的狡猾,可见一斑。

但实际上,布什在上任之初,并没有利用恐怖主义为美国争取利益的倾向。他很少在公开场合谈论恐怖主义,他曾提到要筹建一个专门应对恐怖主义的国家应急办公室,也只是嘴上说说罢了。“9·11”之前,在人们的印象里,布什只有在要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时,用“恐怖主义威胁迫在眉睫”作为理由,来搪塞外界的诘责。

布什政府曾一度以为能够对美国构成威胁的,至少是以国家为单位的“无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像流寇一样四处乱窜的恐怖分子会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威胁,会夺走如此多无辜美国人的性命。

克林顿政府对“基地”组织的做法并非完美无缺,但他们至少没有放松对恐怖组织的警觉。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塞缪尔·伯杰在布什就任前,曾和赖斯有过接触,伯杰告诉她,在今后的日子里,赖斯将在“基地”组织身上花费大量精力,她处理“基地”问题的时间将比处理其他问题的时间多得多。当时的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尼特则告诉布什,“基地”组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中国的崛起是美国面对的三大威胁,而“基地”的危险性很快就会体现出来。

前国家安全事务副顾问唐·克里克在卸任之前,特地给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重要工作人员作了一份备忘录。备忘录反映了克里克的一些忧虑,在谈到“基地”组织时,他写道“我们还会受到攻击”。即将离任的国防部副部长布赖恩·谢里登告诫赖斯,恐怖主义是相当严肃的事情,它并没有离美国而去。但多年之后,谢里登透露,赖斯听了他的话后,并没有对此作进一步的询问。

国家安全局反恐部门负责人理查德·克拉克警告赖斯,轻视恐怖主义的威胁将会让美国铸成大错。

不知道赖斯是否将克拉克和其他几位政府官员的话放在心上,但即便布什政府足够重视“基地”组织,也未必能料到会发生“9·11”这样的袭击。而实际上,克林顿政府的善意提醒没有引起布什政府的注意,布什的团队最终未能将防范“恐怖活动”放入日程表的重要位置上。不仅如此,他们还对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反恐机构进行改组,反恐部负责人克拉克的职位下降了一等。政府的不重视,让新组建的反恐机构活力寥寥,没有什么作为。  克林顿时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休·谢尔顿评价布什政府将反恐“远远排在了次要地位”。若干年后,卸任回家的克拉克写下了《反击一切敌人》,回忆他在白宫的经历,在书中,他指出若是布什政府沿袭了克林顿政府在反恐上的做法,“9·11”的悲剧本可以避免。

面对这类指责,布什的顾问们大道委屈。他们声称,他们从来都十分关注“基地”组织的活动,在2001年春天,他们搜集到大量情报,预感到恐怖组织正在策划大规模袭击,于是整个夏天他们都全身心地扑在了和“基地”组织的较量上。不过,他们一直以为布什就是恐怖袭击的目标。7月份,当布什与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会面时,他们就有意变换了会面的地点,他们还成功挫败了恐怖组织在美国独立日发动袭击的企图。

公众不会因政府挫败袭击而感谢政府,但会因那些发生了的袭击而批评政府。从这个角度看,饱受诘难的布什政府顾问们确实委屈。然而事实是,他们没有认真研究过那些涉及恐怖袭击的情报;他们没有命令美国驻阿富汗的军事力量时刻保持警惕;他们没有在反恐上采取过积极的行动:甚至没有给国家的反恐力量足够的金钱支持。克拉克早就提议追缴“基地”成员,并为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但直到9月4日,也就是袭击发生前的一个星期,布什的左膀右臂们才不紧不慢地坐到一起,讨论打击“基地”组织的策略。

布什坦言尽管他在2001年春夏已经在考虑制定一个严密的方案,追捕“基地”成员,向恐怖分子宣战,但是他从来没有意识到“基地”问题竟如此紧迫。

悲剧已经发生了,布什不想因此责备自己的团队,甚至会出面为幕僚辩护。当他听到共和党人对特尼特的谴责时,就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坚决反击那些事后诸葛亮的说辞。布什清楚在国家危难之际,领导阶层的团结尤为可贵。2001年9月底,他告诉国会议员,他们不应放马后炮,美国正身处战争时期,国会应该让特尼特大刀阔斧地工作,需要给予他真诚的鼓励。布什顶住压力,站在特尼特身前,为他接下多方诘责,他给特尼特的工作很高评价,并表示,如果特尼特没有干好,该被批评的是布什,而不是特尼特。

不管在“9·11”发生前布什的团队出现了什么样的失误,“9·11”之后,布什成功地将政府内部的力量凝聚起来。布什最终让美国人相信,他们的总统身体力行地兑现着在竞选时许下的承诺,布什不是不反恐,只是没有把反恐列到日程前列罢了。再说,无论美国如何强大,都不能让整个世界按照自己的日程运转,过多地责怪政府是不公平的。

“9·11”给了布什一个推进霸权主义的机会,人们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不大精明的总统不仅没有被“9·11”的余波震倒,反而成为世界上最惹眼的政治人物。P1-P5

序言

并不是所有暴力活动都是恐怖活动,也并不是所有声称自己受到“文化侵略”“宗教压迫”的人,都真的受到了“文化侵略”“宗教压迫”。 《圣经·旧约》中有言:“凡流人血的,其血也必为人所流。”恐怖主义的残暴不可取,单纯以暴制暴式的反恐斗争同样不可取。暴力无法制止暴力,只能让暴力不断升级。以暴制暴式的反恐,最终会让整个世界都落入恐怖主义和暴力的阴影中。

“9·11”事件后,为恐怖分子的残忍行径叫好的大有人在。恐怖主义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会像瘟疫一样,将杀戮、暴力的观念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陷入疯狂。

形形色色的恐怖组织都将矛头对准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这绝非偶然。恐怖主义者对西方霸权的仇恨,已经到了恨不得将其食肉寝皮的地步。本·拉登曾这样鼓舞他的追随者:“杀死美国人和他们的朋友——平民或军人,偷他们的钱,不管他们在什么地方。”中东地区的很多恐怖组织都把反对霸权当作行动目标,为了打倒霸权,它们会尽己所能地屠杀。恐怖主义者把自己想象成“自由战士”,并不在意“恐怖主义”的称号。而世界上反对霸权的人又绝非少数,看着这些恐怖主义者舍生忘死地和霸权作对,很多人也不禁激情澎湃,甚至像恐怖主义者一样,认为受害者“罪有应得”,谁让他们生在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中呢?谁让他们有一个四处推行霸权的政府呢?

恐怖主义活动必须予以打击,恐怖组织渴望实现的目标也不能被置之不理。

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不再像前任那样,积极促成中东地区的和平,小布什政府明显偏袒以色列,让阿以关系更加剑拔弩张。在美国的默许下,以色列动用正规军、高科技武器打击巴勒斯坦人,暗杀巴勒斯坦高级官员,并造成大量无辜伤亡,和恐怖组织的风格极其类似。

以色列的蛮横让巴勒斯坦人更加愤怒,巴勒斯坦的恐怖主义也像燎原之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反美情绪日益高涨,越来越多针对以色列人和西方人的恐怖活动上演了。西方国家以宗教、人权为借口,向伊斯兰地区发动侵略的行为被重重地反弹回来,从某种程度上说,恐怖主义确实让霸权国家自尝了苦果。

看着不可一世的西方大国在恐怖主义下战战兢兢,对很多人来说的确是大快人心的事。但是,即使抛开人道不谈,单纯站在战略角度上看,恐怖主义也绝非一个对抗西方霸权的好方法。这不仅仅是由于滥杀无辜让恐怖主义不得人心,还因为合法性的裁判权总是掌握在国际强权势力手中。

要想以弱胜强,以小制大,就必须善用智慧而不是蛮力。政治交涉是智慧,缔结条约是智慧,但恐怖主义只称得上是蛮力。

恐怖主义就像童话故事中那把受了诅咒的宝剑,不管是强壮的人还是弱小的人,都可以拿着这把宝剑耀武扬威,但加在宝剑上的诅咒,却迟早会反噬到人身上。尽管人人都知道,武力不是解决恐怖主义的好办法,却还是身不由己,一而再地运用武力反恐。武力在杀死大批恐怖分子的同时,又为新一代恐怖分子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从伊拉克身上我们看到,作为强者,美国在打击弱者时绝不手软,会以压倒性的武力优势扑向敌人:为了保存实力,有时尽管胜券在握,它也并不急于开战,而是通过种种手段,将敌人进一步削弱,然后才重兵出击。

在对伊拉克发动正式军事行动之前,美国有意让伊拉克人和伊朗人奋战了将近8年。而在这8年里,美国似乎生怕战争会过早结束,周旋于两伊之间,向双方提供军事援助。两伊实力相当,胜负久分不出,最后双方都伤痕累累,没有一个赢家,都欠下了大笔外债。海湾战争时,100多个国家扑向了伊拉克,接下来长达10年的禁运和不断扩大的禁运物资范围更让伊拉克困苦不堪,大大降低了美国日后对伊战争的难度。

国际社会没有什么有效手段能制约美国军事扩张的野心,这让美国更倾向用武力解决麻烦。在美国强大军事实力的压迫下,不少弱小国家只能向美国靠拢,支持它的军事行动,这从一个侧面推进了国际关系武力化的速度。

尽管布什政府一直小心翼翼地隐藏着倒萨的石油欲求,但他无法回避的是,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看,伊拉克以1125亿桶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足可供应美国100年。对美国人来说,此番伊拉克战争最宝贵的胜利是1500口油井,它们在短期内就可使石油产量从现在的每天200万桶增加到600万桶,不仅如此,伊拉克石油的开采成本堪称举世最低,产一桶油成本仅1美元,而沙特产是2美元,北海石油的生产成本是4美元。

美国战略家认为,“倒萨”的成功,将意味着对中东石油命脉的控制,而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生产,美国就能在保护自己本土石油储量的前提下,对阿拉伯产油国家实施更有效的“压力外交”。而中东(包括里海沿岸)地区不仅蕴藏着世界将近3/4已探明石油储量,其“剩余”生产能力也占世界剩余生产能力的将近3/4。再加上鉴于石油对于欧盟、日本和中国等国至关重要,美国控制了海湾地区的石油就等于把握住了全世界的能源生命线,阻止潜在竞争对手获得这项重要的战略资源,从而间接达到建立全球霸权的政治目的。

占领一个“浮在石油上的国家”是五角大楼在入侵初期的最高目标。为此,美国国防部从战争的第一天起就为夺取和控制油田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美国军队开进伊拉克后,特种部队就进入油田并且控制住关键装置。实际上,战争的第一个行动就是特种部队袭击波斯湾近海的一个石油接卸平台。

一切迹象表明,无论再以多少鲜血为代价,伊拉克未来几年的石油生产仍将处于不景气状态。事实已经证明,美国的军事行动不能给伊拉克带来民主,只会造成种族分裂。一切牺牲和悲剧并没有增加任何石油供应,使用武力攫取石油并没有达到意想的结果,只不过把情况弄得更糟。

爱因斯坦曾说:“当一个人把自己当成真理或知识的法官时,他必然被上帝的嘲笑毁灭。”当一个国家把自己当成真理的判官时,即使没有上帝来毁灭它,它也会落入千夫所指的境地,成为仇恨的源泉、人们的攻击目标。强权国家可以在某一历史时期获得胜利,但它的胜利必然不能长久。

就目前来看,美国为了本国的利益,用武力狠狠教训了那些让它不高兴的国家,按自己的意愿“改造”它们,美国有理由认为武力能解决一切。但是,武力也为美国招来更多的敌人,其最迫切铲除的恐怖势力也在武力之下愈发“茁壮”。从这个角度看,武力又似乎什么都没解决。

就某种程度而言,霸权主义让恐怖主义丛生,恐怖主义又会成为霸权主义的帮凶。强调反恐,必然要求反霸,而反霸则是自由战士的职责之一。实际上,一个有远见的自由战士,不仅会赞成反恐,还会把反恐当成反霸的必然内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帝国反恐--用鲜血换石油的帝国战略/反恐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23740
开本 16开
页数 3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6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815.5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8
17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9: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