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村桥原树似吾乡/同一首诗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套让你开心而不是让你“受罪”、供你享受而不是供你“学习”的诗词读本。

随意翻开,你就能立马进入一个轻松快意的魅力空间,仿如盛夏纳凉或冬侂围炉的当儿,听一位有学问、有品味而且有情趣、有生气的年轻朋友,从容自在、信马由缰地聊天。你增长了见识,你中寓了谈资,你刷了对某一些诗句的领悟。更重要的是,你进来了,你感受并且享受了。你漫小经心仃一搭没一搭,昨晚在床上翻两页,今早在厕上读几行,明天在出行的车上触景伤情吟一句,终有一天,你浸淫既久翻烂了书,恭喜你好歹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内容推荐

本书为何?一言以蔽之,打油诗之大结集也。惟智慧者能幽默,恃才高者方打油。看似打油诗,实皆智慧词,自古及今,才人雅士如解缙、纪晓岚、郑板桥之辈,矜才斗智,舞文弄墨,作过许多妙趣横生的俗词,但大抵率尔操觚之作,却颇有匠心在其中,更经民间口口相传,敷衍成若干段风流佳话。年轻作者孙涛再逞一支快笔,以诗为经,以事为纬,插科打诨,读来令人喷饭,掩卷更留余香!

目录

编者说我“诗”故我在(附记)/1

作者说人去余音未散,夜夜梦回唐朝/5

导读同一首诗,N种读法/8

第一章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1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2

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6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12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20

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28

安得马肥四足强,送我还故乡/38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45

此心安处是吾乡/55

第二章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63

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64

只有家家新酒醉,从来不解听黄鹂/71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79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88

第三章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91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96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104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112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122

艳曲生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133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139

一曲信天游,八尺的汉子热泪流/151

第四章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159

画得太像是媚世,画得不像是欺世/160

“李寒林”、“马一角”与“夏半边”/167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173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81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189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195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203

“烽火戏诸侯”与“胭脂井”/211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220

第五章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231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232

到门都是清流客,入座原非大嚼人/238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243

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248

名句索引/255

精彩评论摘编/267

试读章节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杂 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很多时候,能够在刹那间打动铁汉柔肠的,往往就是家中一朵不起眼的柔弱小花,或者是乡间一声清脆的鸟鸣。我们不妨来看一段发生在菲律宾的故事,跨越时空的界限,你会发现这个来自异域的传奇,和一千多年前我国唐代大诗人王维“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的诗意,是多么相互交融!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二十多年后,在菲律宾的深山老林中,还躲藏着几个当年战争中与部队失散的日本士兵。荒凉闭塞的环境、躲躲藏藏的生活,让他们始终没有机会听到自己国家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更不知道战后的巨大变化。一次偶然的机会,这几个士兵被人们发现,日本政府知道后专门派人来寻找他们,用扩音器漫山遍野地喊叫,告诉他们战后的日本与世界的现状,希望他们能重新回到社会中来。然而在这几个忠于天皇的老战士听来,这都是些骗人的鬼话,他们顽强抵抗,用那几条老破枪,向任何企图接近他们的人或东西射击。

后来,日本政府请来他们的家人,到山下丛林边喊话劝说,但仍然没有效果。最后,日本政府决定派人去和他们见面,直接谈话。其中一个士兵的妹妹自告奋勇,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劝他哥哥。在离开日本之前,她去拜见住在京都的伯父——一个老画家,老人指着庭前的樱花对她说:“看,只有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

妹妹很快被送到了菲律宾,来到了士兵们藏身的山下,随行者呼喊对方不要开枪,然后妹妹独自一个人走进了丛林。她艰难地攀上林木密布的山顶,终于见到了几乎已形同野人的哥哥。妹妹带来了家中亲朋好友的问候以及这些年来社会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二十多年前,天皇早已下了投降命令;家中的父母垂垂老矣,望眼欲穿地期待哥哥的归来;故乡和平富裕了……

然而以武士道精神锻炼出来的哥哥是不能动摇的,他凛然危坐,像一尊冰冷的铁像。最后妹妹简直不抱什么希望了,只想和哥哥多说些话,她说: “是樱花的时节了,像二十多年前一样,伯父家院里的樱花又照眼欲开了,伯父又在画樱花了……”

这时,妹妹发现, “铁像”的眼睛忽然充满了泪水……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人生实在是短短的一瞬,然而纵使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你始终会发现,原来有些情感古今中外是一样地单纯!而人世间唯一不会因时间而改变的,就是这种最简单而又最直接的感情!

寄家人 沈绍姬(清)

归来偕隐计犹虚,垂老他乡叹索居。

别久乍疑前劫事,路歧才得去年书。

梦如柳絮飞无定,愁似芭蕉卷未舒。

记得小园亲手植,一栏红药近何如?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南朝·陈)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花非名花,树非珍品,到处都有,随时可见,让人牵肠挂肚的那一朵那一棵并不见得比它的同类出众,然而它长在故乡,长在自家的窗前篱下,一出土就自自然然扯上了思念和记忆,对于离开了家乡的主人来说,它就是与众不同。  无论岁月如何飞逝,时光如何流转,旅人之思乡情常在,一歌、一语、一虫、一雁皆能引之!

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被生活所迫,四处漂泊,是个标准的游子,他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的爷爷杜审言虽然官居高位,也曾想家想得掉泪,他说“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一生起起落落的王安石四十八岁那年有题壁诗日“三十六陂烟水,白头想见江南”;生活比较安稳的赵嘏也说“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和晋陵陆孟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P2-5

序言

《唐诗地图》最为风行的时候,有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深圳一位作者打来的,说他也写了一套有关诗词的书,跟同类的书不同,问我们有没有兴趣出版。我请他先寄一些过来看看。过了几天,我就读到了这套书的部分章节。

这套书的确与众不同。虽然同样是围绕诗词,可它结构这些诗词的方式很不一样。它首先没有受年代的局限,从《诗经》到现代新诗,只要是觉得好的,皆入法眼。它更加没有沿袭按作者或按主题编写的惯常思路。这上千首诗词,先被作者融会于心、共冶一炉,然后,依照写作之时的感觉、意绪或者思考,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排列组合,伴着意识流般形散而神不散的自由风致,通过作者那一手灵动漂亮的文字,汩汩而流,自然而出;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作者时而娓娓道来,时而侃侃而谈,不光品味诗词、月旦人物,而且纵横古今、上天入地,穿插了大量历史知识、文化典故、趣闻逸事乃至当红段子。

这样的内容,这样的结构,这样的学养,这样的态度,复合而成一种醇厚的趣味。我想,这正是这套书最富魅力也最难克隆的地方。

萧伯纳说过,许多英国人终生不看莎士比亚,是因为幼年时老师强迫种下的恶果;林语堂也说过,许多中国人离校以后终生不再读诗,是旨趣未到而学校逼其必做所致。我们对这样的经验一点也不陌生。就是功利化的、本末倒置的、活生生抽掉趣味与快乐的被异化了的语文教育,败坏了我们对美丽诗词的胃口。从小到大,被迫背下的引不起太多感觉的诗句越多,我们对诗词的兴趣消失得便越彻底,这真是太可悲了!

看得出来,作者努力让诗词回归自身,还原被失败的教育遮蔽直至扭曲了的诗词本身丰富的趣味。他不引导您去探究诗词的原意,琢磨作者表达了什么;他更多地怂恿您放开怀抱,追问自己从诗词中感受到了什么。在这套书里面,没有意识形态,没有正统观点,没有中心思想,也没有什么专家意见;有的,是突出的个人感受,是借由个人感受重新释放出来的浓缩在诗词当中的人生与情感,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趣味盎然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审美愉悦。

也就是说,这是一套让您开心而不是让您“受罪”、供您享受而不是供您“学习”的诗词读本。随意翻开,您就能立马进入一个轻松快意的魅力空间,仿如盛夏纳凉或冬夜围炉的当儿,听一位有学问、有品味而且有情趣、有生气的年轻朋友,从容自在、信马由缰地聊天。您增长了见识,您丰富了谈资,您刷新了对某一些诗句的领悟;更重要的是,您进来了,您感受并且享受了。您漫不经心有一搭没一搭,昨晚在床上翻两页,今早在厕上读几行,明天在出行的车上触景伤情吟一句,终有一天,您浸淫既久翻烂了书,恭喜您好歹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在眼下这样一个物质泛滥的时代、欲望奔突的时代、消费至上的时代、信息过剩的时代、流行文化的时代、行色匆匆的时代和全球化的时代,自我因为受到太多不同方向的牵引而离心离散离异并终至花果飘零。此时此刻,作为一个中国人,心中葆有一缕唐诗宋词的芬芳,实在是太重要了。

在为包括《唐诗地图》和《宋词地图》等在内的“文化快旅”丛书(本社,2004年6月)所写的“策划者说”中,我曾经这样说过:“我们依稀感觉,经过十几二十年太多的物质、太多的信息和太多的潮流异常密集的压缩饼干式的狂轰滥炸之后,中国的心灵,可能开始向往经典的恒定、经典的纯粹、经典的隽永,以及经典所特有的已然陌生却终究亲切的深刻的‘故园之思’。”

当时还是“依稀感觉”,现在显然“强烈觉得”。我强烈觉得,在这样的时代,作为一个中国人,有机会亲炙中国诗词经典的优雅与美丽,完全是一种福气。这些诗词的经典,是物质之外的性灵,是流俗之上的精华,是驳杂之中的单纯,是重压之下的逃逸,是欲望的解药,是现实的想象,是此时的别处,是人文的温暖,是乡愁的慰藉,是无尽流浪途中远方那一盏撩人的灯火,是中国心灵对文化深处精神密码丝丝入扣的认同,是无可替代的贴心会心与舒心,是离散的自我的向心之力和凝聚之气,是家,是“在”。怅望青山,仰观白云,我“诗”故我在!

所以,当我终于读到作者孙涛近150万字的全部书稿的时候,我震撼,我感动!

孙涛今年才35岁,为了完成这套书稿,花了整整15年。在查找资料的阶段,他在半年的时间之内几乎翻遍了深圳书城数千册相关书籍,手抄的笔记高可盈尺。着手编写之初,还没有电脑,他手写的初稿达20多万字,修改时又逐字逐句抄了三遍;中途鸟枪换炮,他全凭一己之力将书稿输入电脑,结果打字速度突飞猛进,至今仍然保持每分钟一百多字的速度。最后修订,作为家庭经济支柱、上有老下有小的他,宁可惨淡度日,也辞掉所有工作,专心致志,隐居偏僻小镇10个月!

孙涛通过坚韧的工作,对他心目中上千首中国经典诗词,进行了个性化的和时代性的演绎。他替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通读者,开凿了一条通往诗词世界的迷人之路。一旦上路,您将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美不胜收。因为孙涛,读者诸君您有福了。饮水思源,我们都应该感谢他。

孙涛这套大书,对我们的编辑工作也提出了挑战。除了通常的工作,我们还自动担负起“导游”的职责——作者铺路,编者导游。我们做了多种形式的提示,立起了不少路标,就是为了方便读者您可以从各个不同的“入口”进来,从容上路,各取所需。我们还专门炮制了《同一首诗,N种读法》,就在后面。这是说明书,也是导游图,您可以参照。您当然也可以完全弃之不顾,凭着自己的性情与智慧,自我探索,走出只属于您自己的私家路径。对于这样的读者,我们首先致以十二万分的敬意!

我们还采取了一个大胆的反弹琵琶之举:不要图片。都说现在是读图时代,诚然。我们拿到这套书稿的第一反应,也是要图文并茂地处置之。可后来我们放弃了这个惯常的想法。哪怕是再精美的图片,一旦具象,一经坐实,总难免固化、收窄和侵略读者您的想象空间。这是我们最为担心的。我们就想保留诗词自身开放的想象空间,好让您更加不受干扰地以自己的个人视野与之交融,升华出更高的审美境界;让诗词更充分地呈现出纯粹的文字之关和韵律之美。图片当然自有图片的美;可在图片泛滥无孔不入目迷五色审美疲劳的时节,不要图片,素面朝天,是不是反而有一种以白当黑返璞归真的清新空灵之美?这还得请您来判断。

谭庭浩

2006年1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村桥原树似吾乡/同一首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25975
开本 32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