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带着氧气上路
内容
编辑推荐

青藏公路对于别人,可能只是一条路,对于我,却是一种方向。一个人在一条路上走久了,他的思绪必然会像路一样绵延悠长。我从最初的无知、懵懂走到如今,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全部抛洒在这条路上。

本书作者用身体和心灵来感悟青藏高原。书中收录的全部都是他展示青藏高原残酷性和丰富性、传递人性美的散文作品。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用身体和心灵来感悟青藏高原的长卷散文。作者以旅人的目光、军人姿势、沉思者的心绪,用纯朴和热烈、理性而动感的文字为我们展示出了青藏高原的残酷性和丰富性,扑面而来的粗犷苍茫、孤独雄奇,读来令人震撼。作品以青藏线上的兵站为路径,从格尔木、赤纳台、昆仑山、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唐古拉、安多、黑河、当雄,作者一路行走一路思索,当自然之氧稀薄之时,却正是精神之氧浓烈的刹那。

目录

在高海拔的雪域寻找高度(代序) 王宗仁

第一章 纳赤台

 融入[2]

 望孤单[4]

 熟悉与陌生同行[11]

 听泉[16]

 纳赤台的阳光[19]

 凝望[22]

 回忆一条河[26]

 车与路[30]

第二章 昆仑山

 一路向上[40]

 面向昆仑[42]

 大山小石[51]

 人是沉默的石头[54]

 与昆仑相约[56]

 愿望飘移[60]

 雪峰下浪迹的心[66]

 无话找话[71]

 游离在门窗后的目光[74]

第三章 五道梁

 前方的路[80]

 消失的兵站[84]

 风从远方来[87]

 五道梁爱情[90]

 拜谒无人区[94]

 最后的坚守[106]

 写在大地上的名字[111]

 对一场雪、一株草好奇[115]

 尘飞扬[118]

第四章 沱沱河

 信仰高悬[124]

 一只不曾谋面的羊[132]

 无水之河[134]

 老兵“耗子”[139]

 奢望[141]

 馒头[144]

 山无语[147]

 夜宿长江源[154]

 仰视翔鹰[160]

第五章 雁石坪

 迈人藏区[166]

 简单[169]

 与雪山同眠[173]

 孤旅[176]

 荒原无言[181]

 有性格的树[186]

 独钓者[193]

 无事闲坐[196]

 四季沉寂[200]

第六章 唐古拉

 雪野中的雕像[208]

 舞动的经幡[210]

 隐痛[216]

 走过唐古拉[224]

 一座山与一座丰碑[229]

 生命的高原[232]

 唐古拉绿花[245]

 鹰的心灵史[250]

 穿越[255]

第七章 安多

 得到的与逝去的[264]

 怀着理想上路[271]

 多雪之夏[274]

 迎着清纯目光远行[281]

 远行的牛犊[287]

 氧气[295]

 棕熊远去的背影[299]

 谁的哈达遗落在旷野[304]

第八章 黑河

 雪落那曲[310]

 羌塘[314]

 绿草皮[321]

 那曲白云[329]

 深夜飘飞的雪[333]

 野驴狂奔[340]

 草原鼠在诉说[346]

 看一座山老去[350]

 为荒野哀求[354]

第九章 当雄

 牦牛在塔前沉思[360]

 天湖之水[365]

 生命中有多少高贵[368]

 寂寞思绪[372]

 沐浴雪峰下[376]

 穿藏靴的牧女[380]

 羔羊转身[384]

 铁轨碾过草场[390]

 海拔是一种境界[394]

后记[400]

试读章节

我看着他,一张年轻的脸,纯真的表情,上等兵军衔,浑身的疲惫。他开口说话,嗓子有些哑,语气很急促,夹杂着喘息,白色的雾气在嘴边萦绕,生生不息,如燃得旺盛的火苗。他喘气,好似要把心喘出来。他说,才走了十几公里,今天可能要到晚上才能巡完。我不慌不忙,用手拍了拍他的肩,静心等待,给他足够的时间平息负荷的心脏。我看见他还背着一个军用水壶,前后摆动的水壶似乎在大声喊,渴。我敢肯定,那里边的水早干了。高海拔,稀氧气,低气压,对水的需求太大了。人的皮肉、骨骼、血液,哪一样能少得了水呢。他望着我,等待我的吩咐。每遇这样的情况,我都不做声,感到话语多余,感到有些话说出来就是虚伪。他的脸有些发青,可能是走得太急的缘故。据科学测定,海拔每上升100米,大气压强就降低0.7千帕。事实上,压在他身上的,不只是一把锹,还有无形中的力量,那是自然强加的,是所有来到这片荒原上的人都要直面的。我只看到他一人,其余的人可能正巡到了山的另一边,大多时候,他们透支体力,大海捞针般寻找,为的是避免损失,减少浪费,维护一种正义。

这些年,在漫长的青藏线,我总能遇见一些孤单的身影。可可西里无人区、长江源地区、藏北草原……我的目光无一例外在他们身上停留。他们很孤单,寂寞,还有一些少年的幻想和伤感。有一些人在孤单中完成服役期就回到了故乡,而有的人则在孤单中成长为老兵,还有一些人走着走着就走出了一身的病。长期在低气压的环境下工作,容易导致内脏器官发生各种病变,肝大、心大、肺大、小脑萎缩。大高原如同酒鬼,醉酒后又有许多的恶习。这些战士全都来自内地,他们在地球的头颅上,挖掘沟渠,铺设管线,维修机械,烧水发电,值班输油。野外巡线是最不起眼的杂事,因为没有技术含量,或者还因为谁都可以干这活,原因是简单。简单的事情,有时也是繁重的事情。同一片天空下,这里的紫外线辐射强度高出内地6倍以上,经常在阳光下照射,会对皮肤造成严重灼伤。每次面对紫红色的脸庞、干裂的嘴唇,我都会想起风雪中孤独的身影。每年280天的冰冻期,年平均气温-6℃,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这里是最不适宜人生存的地方,但还是有人生活了下来,且一年又一年。遥远的路途,最常遇到的7级以上的大风,每年刮120多天,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三人,青藏线经过的可可西里地区和西藏羌塘草原北部都属“无人区”,数百公里都看不到一个人影。可能年轻,没有人向高原妥协,连初来乍到的怀疑和隐隐的恐惧都没了,那些东西像雾像雨又像风,越近越清晰越是不怕。因为不怕,人才能攀山越岭、蹬冰过河,走更远的路。

现在,我身边就站着一个这样的战士。他不跟我对视,只望着远方。对一个年轻人来说,远方总有无穷的诱惑力。我知道,他惦记着没有巡完的路程,要不然,会受到嘲讽的,当过兵的人知道,部队有褒奖勇者和鄙视懦夫的传统。我问,天黑前能不能巡完。他说,没问题。很干脆,很自信。自信也是战斗力。我接着说,你去忙吧。他应了声,似乎有些迫不及待,一颠一颠地走向了荒漠。他有着一张孩子的脸,望着背影,我有些难过,但毫无办法。他的身影模糊时,我才蓦然想起,他的水壶里没有了水,等待他的,只有忍耐。恶劣自然环境容不得你不去吃大苦耐大劳。

为了站得高些,他们来到高原,意外的是,他们没想到还要走那么远的路。一个人一生能走多远,恐怕没人说得清,但一个人竭尽一生的时光,肯定走不完脚下的路。那具孤单的身影,双腿沉重而疲惫,在寸草不生的荒原中一点点矮小,最后,风一样隐没。我打扰了一个正在聚精会神忙本职工作的战士,心中升腾起一丝愧意。

再次前行,空茫的眼中,就浮现出许多寂寞的身影。我不知道,在遥远而没有尽头的征途,他们可有过从军的失望和悔意,会不会为枯燥的日子匪夷所思。

我在这世界海拔最高、氧气最少、阳光最暴烈的地方,看到了许多无法叙说清的事情,每当我静默,有些事便如蛇一样从隐蔽的洞穴中探出头,然后再滑出冰凉身体,徐徐前进,一有风吹草动,迅速逃遁。蛇行无迹,但它真的在我心头来回穿梭。车轮碾轧路面的声音不绝于耳,除此,天地一片死寂,山没有一丝的绿,高原把所有的山都变成了同一类型,光着脑门,皮肤粗糙,门牙脱落,越是往上走,越是有往棺材里钻的沮丧。

阳光惨烈,斜挂天穹。我让车停下,跳下车来,抬起头,蓝天如一面宝镜,光洁而平滑。山坡上,一个人影站了起来,如不起身,让人疑心是块石头,他朝我张望,撞上我的目光后,他激动地抬起了手臂,然后朝我跑来,那个军礼如一股春风拂面而过。我握了一下他的手,皲裂冰凉,嘴唇上有血痂,乌紫暗红。他站在我面前,身体笔直,不说话,不看我,而是看没有风景的山。他的行为、举止、细枝末节,外化为一种特有的气质,浑身溢满了不气馁不服输的劲头。冷冷的气流,无法掩去他的积极和乐观。我问,坐在山坡上干啥。他说,巡完了,等人,黄文强。我看他刚才坐的地方,那儿竖起了一把铁锹,倒着栽插,像是一个静立远眺的人。巡线时,战士们一般采用一人一段路程相向而巡,有的快有的慢,通常,碰上面后再结伴到公路边,等营部的收容车。我不知,战士们为何不敢与我对视,他们游离的目光来回跳跃,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撂给我的,大多是一个侧影,我想,这可能是长时间与山对峙的习惯。我甚至不忍离去,把他一个人扔在荒原,那么灰黄暗淡,那么脆弱渺小,养成这样的习惯,需要多长时间来完成?

每年,我都有段时间作别高原到内地休假,每次融入喧嚣与嘈杂的环境,会涌起说不清的倦意,会有说不清的孤独。我年轻而不谙世事时,觉得人是多么了不起,人的双眼,可以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人粗壮的骨骼能焕发出巨大的魔力,那树桩一样的两条腿,总是超出了我思维无法达到的跨越,我差点坚信,人是天地最伟大的神灵。然而,我多年的高原生活后,在厚重的原始环境里,我发现人其实尘埃般微小渺茫,那维系种族繁衍不息的生命在很多时候脆弱不堪。认识到这一点,我莫名兴奋,比拾到受用不尽的钱财更庆幸,感到孤单也是一种幸运,因为对人来说,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哪怕是受些委屈,遭遇厄运,这些算得了什么呢?

冰冻的气流中,我的心炙热起来。

对于战士们的巡线生活,我是熟悉的,他们在阳光和风雪中寻找,眼睛圆睁,像鹰。身上散发的汗味和没有表情的面孔,时不时就在面前显现,当然,还有不同凡响的作为,他们对着太阳放肆地撒尿,有点沾沾自喜,头脑中古怪的想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对着大山唱歌,五音不全还自我陶醉;对着河流大喊自己的名字,喊上一阵就哈哈狂笑;也有对着电线杆背诗的,全不顾遇到的是白痴,不解风情。真实,自然,是他们的态度,也是种别样的表达,没有人走进他们的内心,在几乎被遗忘的岁月里,他们把枯燥的生活变得生动有趣。同样一身军装,他们与大多身着军装的人是多么与众不同。

P6-9

序言

在高海拔的雪域寻找高度

细读杨宣强的长卷散文《带着氧气上路》,为其展现出青藏高原足够的残酷性和丰富性而动容,那文字中透出的粗犷苍茫、纯朴热烈、孤独雄奇——如果单单是这样,我还不感到震动。最叫我感到满足和值得把这位崭露头角的文学新人和他的文字推荐给更多读者的是,他总是站在海拔的最高度,行走在缺氧的最深处,打量近四千里青藏线。他捕捉到的是高原人、特别是高原军人与大众的心跳共振的生命气息,传递给我们的人性美集中表现在磨砺中的善良、坚毅中的真情。杨宣强用他自己二十多年的奋战高原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给每一个高原人和向往高原的人留下体味人生的回旋余地。

我始终认为,一个作者,进入他作品的素材应该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出丰富个性的生活,说穿了就是让人有新鲜感和惊愕感的生活。不能简单地说拥有了生活就能构建出好的作品。就说青藏高原吧,任何一个人只要踏上这块土地就不会看不到气势磅礴的莽莽雪山,冷光闪耀的凝冻冰川,依山傍岭的藏式村合,香烟缭绕的古刹寺庙,合十长磕的虔诚香客……毫无疑问这些原汁原味的生活为文学创作奠定了沉厚的基础,但还不能说就可以进入作品。作者对生活的选择、质疑、思考至关重要。杨宣强脚踏实地地走在世界屋脊上,怀揣着他积累了数十年的高原军旅生活,不功利、不张扬、不雷同,而是神闲静气地感悟高天、山水、大漠和高原人组成的一个又一个特殊的群体。他总是以他独具的敏锐透过生活的表象抵达人生、生命、人性的最深处,发现平淡中的非凡,以文遣兴寄意,给人以躲闪不及的撞击感,愉悦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高海拔的雪域寻找需要心灵的高度”,他进一步陈述:“高海拔处的雪山净化着我越轨的邪念,冷却着我侥幸的梦想,高原是我心灵的故乡,是我情感的温床,是我灵魂的休憩处。”他这里所说的“净化”、“冷却”便是他的不少的散文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的诠释。

一个就要离开高原的老兵,临走时特意用军用挎包装了一捧泥土。他说要珍藏一辈子,要让那泥土的腥味、湿味、汗味永远熏陶他。杨宣强说这捧土的背后是无数年轻的生命永驻不醒。他写道:高原人最懂得爱和珍惜。在这个世界上,东西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也不会终生为谁所有,无论什么物质在谁手里都只是一个过客。东西始终静止着,而人却在旧貌换新颜地流动着。面对遗憾和苦难,他们一样热爱生命,一样深深眷恋这个世界,因为有遗憾,他们才追求完美;因为有苦难,他们更加珍惜这有限的年华。

高原泵站有个叫老曹的老兵,长得很丑,雪山把他的背压得似一张未拉的弓微弯着,紫黑的脸上皱纹像大山旷野里纵横交错的沟壑。老董当了15年兵,至今未婚,姑娘们在他身边总是稍纵即逝。她们爱好男人的腰部,腰缠万贯。兵的腰部只缠着一根军用皮带,更何况老曹又长得那么丑。大家戏称他为“西部第一童男”。老董个人的事引起了组织上的重视,领导以命令的方式责令老董休假的目的就是找对象,找不好就不允许回部队。同时让每个休假的兵都带着为老董找对象的任务。假期满了,老董如霜打的茄子似的依然形单影只地回到了泵站,不同的是他的怀里揣着一只小狗。他说那是他在路上捡到的一只被人遗弃了的快没命的小狗,说这话时他一脸救人性命的洋洋自得。此后这只小狗和老董形影不离,跟着他进食堂,甚至去操作间。在老董的精心喂养下小狗很快就长得像模像样起来。可是不久,狗就烦躁起来,没有半刻的安宁。显然它无法与孤独的老董为伴,便从泵站消失了。没有了狗老董又孤单寂寞地生活着,直至退伍离开高原。写一个“吹灯兵”的苦闷和孤独,即使他把这种苦恼写得再沉重,我也不会为之撼动。因为它虽然真实,但所反映的生活面和所抵达的人性深度还是不够的。只有在他重笔浓墨地写了这只狗,并亦步亦趋地揭示出“狗也寂寞”这个深层的意蕴时,我的心才被躲闪不及的重锤撞击得五脏六腑都疼痛起来了。也许老董一辈子都可能打光棍,尝不到女人的滋味。爱的尽头往往是冷酷到底。果真如此吗?  我从来不怀疑物质贫瘠的青藏高原在精神上处于贫瘠,更不会怀疑在文学上也处于贫瘠。我熟知那块高地,这不只是因为那块高地上有我的青春岁月和人生梦想,还因为他改造和成就了我。我常常带着一种感恩的心情返回昆仑山,我喜欢在落雪的冬天邀上几个战友漫步在阿尔顿曲克草原上,说不清是寻找什么还是在向往什么,只是想看看这块地方曾经怎样存在过,看看那些从这里穿行而过的今人和老人留下的故事。记得那是20年前一个夏天,多么干净的六月雪从天空飘落下来,雪光又薄又亮,滋润着高原的枯荣。就在这时候,我结识了写小说的杨宣强。我真的不敢相信一个不足20岁的小青年暗暗憋足劲写了一部又一部小说。虽然他正在寻找着突破口,但他浑身奔流着的热血使我感受到了他身体里潜伏着一座小型的文学冶炼厂。今天的杨宣强已经出脱成一个受人关注的军旅作家,他在高寒缺氧的高原写了那么多陶冶人情操、燃烧人思想的散文。读他的作品,我常常会想起高原的阳光,想起在海拔高处的雪山上寻求灵魂高度的高原战士。这也是杨宣强的散文带给我的特殊的魅力。他还很年轻,他将淋浴更丰盈的高原阳光,从一个高海拔奔向另一个高海拔!

2010年4月于望柳庄

后记

一个人静静捧起一本书,抑或独处的时候,常常陷入沉思。然而,沉思常常使我陷人苦恼和迷惑。面对这个喧嚣、浮躁、利益之旗猎猎作响的世界,文学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旅人,流浪的生命和旅途上的灵魂在荒原上寂寞前行。在迷惑中,我一直苦苦思索:文学还有没有过去的神圣与崇高?

我一直认为,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的人,要么有着深厚的生活阅历,要么有着奇妙的顿悟灵性,要么有着天才般的智慧,而我一样也没有。我不是一个有灵性的人,也不是一个勤奋的人,多年的高原生活,我不再盲目乐观,当然,也不会无缘由地悲观,只是在孤独中敏感地观察着、思考着、关注着、同情着,这是我对世界的态度,也是对自我心灵的姿态。即使置身闹市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浮沉,无非是拥挤中随波逐流,我内心依然孤独,孤独来自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最深处。于是,我将内心深处的某些愿望和意向,用文字表达出来。

我在高原生活了20年,无数次被那种恢弘壮阔所震撼,在感受自然的不同寻常时,更感受到特殊环境中生存的不易,于是,我的目光注视着高原上所有的生命,他们是那样平凡而普通,又是那样顽强和高贵,他们以与当今世人不同的生活观念和生活状态居住在那里,一次次唤醒我内心的温存与感动。

对高原和文字,我始终心怀敬畏。文字对于整理个人思想,确立生活信心,推动在平淡的日子里去更多地关注人,理解人,关注人性以及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是大有裨益的,因而,文字应该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存在并得到尊重和珍惜,无论如何,它可以在不经意中温暖自己,甚至也会在无意中温暖别人。我们对于心灵和现实社会的认识,都是有限的,这不是一个人的局限,生命苦短,100年之后,现在鲜活的所有生命将荡然无存,而人心中恶的丑的东西有时又很多,且都很具体实在,这样的时候,再回望西部这块隆起的高地,才更加感受到某种艰难和不易。

在高原,常年生活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和特定的环境,我目睹了自然和生命的神性,他们与文学一样,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而不可逾越的地位,让我无缘由地升腾起热爱和怜悯。如此,我在写作时就会心怀虔诚,不带功利,会远离虚妄,保持一种静穆、朴素、诚实。这样的时刻,我就鼓起勇气,去感受文学的神圣与崇高!

杨宣强

2010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带着氧气上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宣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322600
开本 32开
页数 4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4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