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紫檀木橱/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二木微笑着从村街上走过,他觉得走得有点生硬造作,还有点趾高气扬。特别是那笑,牵扯的嘴角都发紧,好像僵在脸上。

大概他从来都没有这样正儿八经,人五人六地在村街上走过。

听说你爹要回来?有人问。

下午就到。二木底气十足。

台湾人有的是钱,怎么也得给个十万二十万的。二木你小子发了。有人这样打趣说,也有人顺着往下说,台湾人给的是美元,那就是一百多万人民币啊,二木这下子成了百万富翁了!

二木挺了挺胸,好像真有许多钱别在腰包里似的。人走运时马走膘,时运来了,屎壳郎都给他做蜜,挡都挡不住的。

二木的父亲阳开三,1948年逃往台湾,后来做起了生意,一来二去就发了财。阳开三天生是聪明人,又看准了门道,投巨资建起了幼儿园(台湾叫幼稚园),搞得很有特色,红红火火,几年下来,台北出现了十几家阳氏连锁幼儿园,分号开到了东南亚诸国,阳开三升格为亿万富豪。

阳二木是阳开三留在大陆的遗腹子。

当然,阳开三在台湾又娶了个夫人,有了一双儿女。而二木娘却恪守妇道,为了孩子不受欺负,终未再嫁。临咽气,娘一手攥着二木的手,一手指着台湾的方向,说了声你爹……就僵在那儿。装敛时二木想把娘的手扳回来,但未能如愿。当时二木就想,爹对不起娘。尽管爹对他来说只是个遥远的存在,像一团雾,朦朦胧胧,但他终是有爹的儿子。有爹,却见不着爹,这是干着急没办法的事。安葬了娘以后,二木发誓,如果哪一天那个没进过家门的爹来了,他决不认爹!

人都说亲骨肉血脉里亲,当父亲从那个遥远的小岛上寄回了几张照片和一封家书时,阳二木还是流出了说不清滋味的泪,犹疑再三二木还是给这个遥远的存在回了信,并附了一张全家照。

爹马上回了信,说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一定回大陆,好给二木的爷爷、奶奶以及娘上坟。

可哪儿还有什么坟啊!前几年一阵风刮过来,上级指示叫平坟造地。一开始村里还顶着不干,后来上级领导发了脾气,要撤村长的职,村长这才急了眼,先把自家的祖坟平了,然后三下五除二,带领民兵平了金村所有的坟墓。现在一眼望去,土地平展展的,甚是开阔。每到清明,村里人还是烧香摆供,祭祀祖先,不过大都是在地头上找个大体的方位磕几个头了事。可上坟的是从台湾来的爹,不是村子里的老百姓,是几十年来第一次上祖坟,是不是可以照顾一下,在地里堆个坟头,让老爷子像模像样地了却一桩心愿?二木拿不准。听说如今对台胞优待,也不知道在这件事上能不能照顾一下。

二木的脚步从得意忘形到犹豫不决,只是瞬间的事。

离村长的高墙大院越来越近了。

村长的家在村子最北边,由于整个村子在一面山坡上,村长的家就显得居高临下。据说有风水先生称,此乃宝地也,居此地者必定大福大贵,升迁发财。就是被扒了祖坟也挡不住生财之道。果然,村长家一帆风顺,前几年先是承包了大片的山林,后又承包了村里的鱼塘,眼看着就发了,成了村里的首富。村长家如今不养猪羊养了鸟,脱了汗褂穿西装,跨进了先富起来那部分人的行列。

今天村长的心情很好,像门外的阳光一样灿烂。像往常一样,吃饱喝足,他先视察了他的山林、鱼塘以后,就回到他那新盖起的二层小楼里,呈放松状半躺在新添置的沙发上,眯起眼,细细地回想起他的每一棵树木,鱼塘里的每一片浪花,当然这是很惬意的,舒适的感觉水浪一样漫上来,浸透了每一个细胞。人,活到这份上,值了!但是,他不仅是个发财的承包户,还是一村之长,这就注定了他不能光在沙发上舒服,村里的几十户、几百口人吃喝拉尿、家长里短的事都要管。世界上大概没有两全其美的事,不当村长,自己肯定发不了财,发了财,你就得问村里那么些鸡鸣狗盗的破事,一想到这,村长就坐不住了,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有责任感的村长。

前几天乡里开会乡长讲要大打一场引进外资的人民战争,各村都要搞企业,让村里老百姓都过上小康生活。主意倒是不错,可到哪儿引进外资?穷乡僻壤,又没有国外亲戚,这不是白日做梦吗!可乡里最近发的简报说,大部分村庄都行动了起来,引进了外资好几个亿哪。天知道他们从哪儿引来的!这真是“村哄乡,乡哄县,一直哄到国务院。”不过,村长还是个好村长,凭良心讲,他是百分之百的同意引进外资,他当然也愿意村民们都过上小康生活。二木进来的时候,村长正烦,所以他不可能笑脸相迎。二木拿着爹的信给村长看,下意识里还带点儿炫耀。村长一下子就捕捉到了。

村长没有让座的意思,只欠了欠身子。好在二木已习惯了这种待遇,也就没有在意。村长说,你二木的家信我就不看了吧,上级有政策,不让领导看别人的家信。二木说这是我爹从台湾寄来的。村长一怔,好家伙,台湾!我怎么就把这个台胞忘了呢?

村长没有把态度变化得很陡,他一点儿一点儿地增加着笑意。他小心翼翼地从二木手里接过信,从信封里仔细地取出一张薄薄的信纸,抖了抖,展开铺在茶几上,一个字一个字看完,又小心翼翼原封不动地放进信封。他朝里屋喊了一声,秋菊,二木来了,怎么不倒茶?

村长老婆扭着屁股从内屋里走了出来,给二木倒了茶,村长又把二木按在沙发上,自己站起来在屋子里走来走去,阳先生是第一次回大陆,乡里乡亲的,要上祖坟,也在情理之中。坟墓是都平了,可平了也可以再堆起来嘛!等到他老人家一走,再平掉不就行了吗?P1-3

后记

不知不觉,从鲁院结业,已经十年,回首往事,这十年间,又有众多的学弟学妹从这里辗转走了出去。经常会在不同场合见到这些孜孜以求的学子们,大家挚手道来,杯盏交错、文脉暗通,倍感亲切。我们这班常被人们谑称为“黄埔二期”。这二期冠以高编班,大多男女都是从事主编和编辑工作的。通常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众多的青年才俊,文坛新星几乎都是从这些人的慧眼中跃上文坛的。然而这些玉尺量才的人物中也不乏吟风弄月、硬语盘空、出将入相,怀有不羁之才的各路神仙。今天,这些慧业文人大多已执掌了各地的文坛大印,并在创作上春华秋实,多有斩获。回望朝花夕拾,少长成集、剑胆琴心、风骨峭峻、仁义君子、不栉进士都花开花落,触景伤情,喟然长叹。

今天的鲁院已迁至富丽堂皇的文学馆院内,经常会与巴金、茅盾及郭老曹老等作家的塑像耳鬓厮磨,熏染贯通文气。在这里,他们听了莫言与库切的演讲,在这里,他们常能近水楼台聆闻到各路艺文大师的教诲。且蓉花开放之际,宿舍窗明几亮、宽敞舒适。这里已成酝酿发酵李白斗酒十千,李清照品竹弹丝之地。

而我们那时,则蛰居在南八里庄城乡结合处一隅,在方寸之地的校园内,探星望月,穷源溯流,河海不择细泉。这里,我们听了音乐、我们习了军事、我们走进了现代派的美术空间。我们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与话剧。我们吹过牛,喝过酒,吃了一串又一串的羊肉串,周围的湘菜馆、老五饺子馆及远一点的骨头庄和涮肉坊都让我们扫荡遍了。我们柔情四溢,我们苦辣酸甜交织于胸。

相对于鲁十二期少数民族班在国庆大典时登上天安门观礼的荣幸,我们则赶上了非典,囚禁于院墙之内,困而学之。至今,那戴着口罩的合影仍让我们记忆犹新。由此,我们成了鲁院最长一期的培训班,前后整整待了一年。这一年中山高水长,流水落花,皆成遗音袅袅。

当非典过后,四方散仙再次聚拢而来,迎堂开课,有些人事已非,物转星移,人去人来,流年似水。

出了这寸地尺天的校园,我们各奔东西,各创新业,各执春秋,蚕头燕尾、笔花四溅。常闻君住长江头,画龙点睛入,又探花落长江尾,纸落云烟出。也有几多知己在对景挂画中小聚畅想。其间却不知不觉中得知张新芝老大姐已患骨癌溘然离去,让人怅然。张新芝仅是《诗刊》一普通的行政工作人员,患病退休后仅三月就故去了。生前记得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她硬掏出500块钱要请大家客,虽未领受,但这份情让人难忘。

这套丛书适值我们鲁二期十周年纪念日编出,其尺长寸短、含英咀华,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编时,人事代谢红孩、曹雷帮助联系,刘俊帮助组稿并倾心旁求俊彦。也衔各路学友贤集奉文;在此特感谢白描院长为丛书作序并题字;最后要特别感谢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和敦煌文艺出版社鼎力相助,促成此套丛书出版。在以鲁二期学员为重点的龙章凤姿外,也吸呐了其他班期学员的金石之声,甚至还包括老鲁院的学员王成林的佳作,有些未能单独结集的同学,已单篇收在另集《恰同学芳华》中。令我们颇感自豪的是莫言、王安忆、刘恒、余华、迟子建、刘震云、陈世旭、毕淑敏、严歌苓、虹影、王刚等也都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我们是这些前辈的延续,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足印。

王童

写于癸巳年己未月戊寅日子时

目录

二木当官

因为爱上了你

村里有个报告团

紫檀木橱

山妹子

抓阄

葫芦坳

机会

祖训

较量

蜂洞

自投罗网

一个帕金森病患者的漫漫求医路

头奖

编后

序言

鲁院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作为鲁院一名工作人员,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学员们“来了,去了;去了,来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拨又一拔。时光像沙漏一样,我的年华在他们身上流淌而去。我思索过如此存在的意义,有时也发出质疑。但最终明白,我属于他们。他们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生命体验,拓展了我的价值疆域。我把心交给他们,愿意把灵魂敞露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呼吸牵动着我的心率,他们对你寄予期望,你同时也把期望寄予他们。他们会让你感到惊喜、骄傲,当然你也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样想后.即刻释然,不再为个人计划中的某些事情在他们身上延宕或者放弃懊丧。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的人生行囊里,装进了他们的礼物,是从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礼物,那就是师生的感情。每当他们即将离去.每当与离去的他们重逢的时候,来自于他们的那份滚烫的对母校和老师的感念之情,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温暖了。”“我知道我不属于他们。他们属于蓝天,属于大海,他们将驰骋于无边的草原和广袤的山川大地,他们属于未来。我呢,仍将像枚陀螺一样,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兜圈子。还有生命的规律,大路在他们面前一直延伸,看不到尽头,因为他们年轻;而我,已经看清了前面的景观,因为我不再年轻。我只能陪伴他们同行一段,而后,路就由他们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为他们祝福,我的祝福直达永远。”

这里写的是我的真实感情,也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我们是以个体的身份定位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学员眼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鲁院”,我们出现在学员面前,代表的是鲁院的形象,同时,我们还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联系着学员与党和政府。鲁院工作无小事,高研班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培训班的工作都无小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从院长、老师,到做饭的大师傅、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是一个整体结构上的链条,这个链条正常出色运转,学员不光会给我们打高分,还会感恩党和政府,相反,哪个环节出问题,不光会影响到学员对鲁院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我们举办的“80后”作家班、网络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都印证了这一点。

每一届高研班,每一个培训班,我们都精心设计安排课程,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我常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鲁院教学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学员们的期待与我们的给予能否统一?我们将把他们送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客观讲,学员们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识和信息,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些方面,我们基本上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灵魂性的工作是丰富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建设,这就是人格建设,是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工作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当然,不是生硬地灌输,而要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我们安排的国情与时政课程,请有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来校讲授,不是高台教化,而是客观介绍情况,交流认识和看法,学员们很容易接受,他们过去习惯站在本地区、本民族立场,站在个人立场看待问题,现在却能站在全局,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来理解我们的国情、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的大文化课和文学课,通过对文化视野的拓展,对文学艺术普遍性规律和主流经典作品意义的分析介绍,让学员们自然建立价值评判标准,自觉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学。要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最好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大众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学员的最主要的东西。如果只传递给学员知识和信息,只教会他们技巧和方法.那只能培养出写手,而培养不出伟大的作家。

鲁院历史上出现三个辉煌时期: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20世纪80年代、21世纪高研班,也就是现在。2007年底,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拍摄“鲁七”片子时,很多人认为鲁院的辉煌已经到了顶点,觉得高研班往下非常难办了,可是一直到今天,这种非常好的势头还在延续着。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再创辉煌。“传承、创造、担当、超越”,鲁院的校训,应该是激励我们每位学员不断前行的动力,也应该成为不断激励鲁院每位工作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

欣闻以鲁二期为重点出版鲁院“恰同学芳华”丛书,这是件好事,这套丛书除集结了鲁二期学员的作品外,也涵盖了一些其他班级学员,可一窥概貌。这个班的学员们大多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学员们也都比较成熟,许多学员今天已走上了各省市文联作协系统的领导岗位。创作上的成就也颇丰。在他们班进院十周年、鲁院二十期之际,出版这套丛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将曾总结鲁院工作的文章,摘要修改,代为序。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内容推荐

黄强创作的《紫檀木橱》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

这部小说集集中展示了基层小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里面有在基层苦苦挣扎的为了出人头地竟然办了一个报告团的青年支书,这里面有一心想当官,而当了官又辞了官的青年农民,有先是同意后是反对为了做人的尊严而站起来的山妹子,还有睿智的支书、清醒的牛儿,这里还有几经讨价还价老是认为自己吃了大亏的民办教师。浓浓知青情,漫漫求医路,这里没有生命的格斗,却有灵与肉的挣扎,本书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基层小人物苦苦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

人生、人情、人格是这部书的主题。

编辑推荐

黄强,1956年9月11日生于山东省枣庄市。后上山下乡,回城后任市汽运公司团委书记,县体委秘书,市文化局创作员,后调时代文学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副主编,现任该杂志社执行主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护城河》中短篇小说集《山妹子》诗集《一地阳光》《有梦无痕》《红月亮》等数部。

其创作的《紫檀木橱》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紫檀木橱/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806594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2014008435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39
16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4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