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石谷绘画风格与真伪鉴定/紫禁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山水画家王石谷在清代画坛产生过巨大影响,他山水画涉及到传统绘画艺术思想、表现方式、真伪鉴别等诸多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本书选择王石谷为切人点进行个案研究,能够充实、完善、修正绘画史上一些理论认识、阐释传统绘画中一些特殊的艺术现象。诸如传统绘画的仿古倾向、山水画南北宗争论、明末清初时期书画作品交易方式、以及古代书画作伪手段与鉴定方法等等,这些问题几乎都贯穿于王石斋绘画之中,在王石谷山水画艺术中得到集中体现。

内容推荐

作者选择了中国绘画史与书画鉴定学上争议较大、最有代表性的摹古画家王石谷进行个案研究。立足于风格把握与真伪辨析相结合的原则,将王石谷绘画按早、中、晚不同年代分期,根据丘壑笔墨特点分类,对王石谷作品进行了系统地清理鉴定,其新观察视角与研究方法对中国美术史与古代书画鉴定研究不无启示。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王石谷艺术风格

 一 传世作品概况

 二 王石谷的仿古成因

[一]中国绘画史上的崇古之风

[二]社会条件与文化风尚

[三]绘画观念与媒材等

 三 王石谷从艺经历以及绘画分期

[一]摹占逼真的早期

[二]集占之大成和自身特点显现的中期

[三]风格定型的晚期

 四 王石谷作品特点分类

[一]丘壑组织

[二]笔墨特点

[三]色彩样式

 五 王石谷进入上流社会的途径与方式

[一]主动赠画

[二]鉴定古画

[三]清名家题跋

[四]参加文人雅集、笔会

[五]两套绘画手法:元气淋漓的逸品与精细刻画的能品

 六 绘画观念与表现手法的对立统一

[一]对元人笔墨进行综合、调整

[二]将宋人丘壑加以改造、规范

 七 王石谷与董其昌、三王以及其它画派比较

[一]与董其昌比较

[二]与三王比较

[三]与金陵、黄山画派比较

[四]与石涛比较

第二章 王石谷作品真赝辨析

 一 王石谷伪作概况

 二 个案鉴定分析

[一]《云壑松涛图》真伪辨析

[二]三张仿赵孟■《春山飞瀑图》鉴别

[三]二张仿唐寅作品《小阁临溪图》辫析

[四]三张《江干七树图》辨析

[五]香港某国际拍卖公司《西溪图》手卷质疑

[六]两套册页真伪分析

[六]晚年作品《松风书屋》与《藤花书屋》的真伪

[七]旅顺障物馆《江上秋色图》辨析

[八]恽寿平、王谷合作《仿王蒙竹趣图》辨析

[九]两张《溪山红树图轴》简析

 三 王石谷赝品类型、特点、作伪心理以及鉴定方式

[一]照原稿对临

[二]根据王石谷绘画特点拼凑组合

[三]许多伪作抄有原作者师友的题跋

[四]多仿中晚年定型的标准样式

[五]伪作水平一般都在王石谷之下

(六]书法、印章特点

[七]纸张色泽辨析

[八]王石谷弟子代笔情况

 四 王石谷的影响与虞山派弟子画风特点

 五 王石谷绘画褒贬悬殊的历史原因

[一]时代的变迂

[二]文人们在绘画品评巾的矛盾心里

[三]行内人士的选择

[四]真赝混杂原因

第三章 王石谷艺术的再认识

 一 王石谷艺术成就总结

[一]对南北宗理论直观阐释、解读

[二]传统技法的继承整理,艺术语占的纯化

[三]灵活变通的学古方式

[四]雅俗共赏的图式

 二 王石谷结僵的局限

第四章 王石谷艺术研究的启示

 一 怎样对待中国画的仿古

[一]仿古足学习中国画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捷径

[二]恰当仿古方式是是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二 风格判断与真伪鉴定相结合

[一]画家艺术风格的确立必须以作品为依据

[二]作品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从他73岁《仿夏景山口待渡图卷》以及86岁《草堂碧泉图》可以看出,由于晚年生活的悠闲,艺术积累的丰厚,不管是仿古作品还是自创之作,他的山水笔墨极为熟练,达到一种出神入化,游刃有余的境界。此时的绘画完全根据自己对古人的理解、对生活的认识来处理画面、施展笔墨,画中很少遵循古人画法规则,也不依据客观物象的具体形态,更少迎合世俗心理,而是信笔所至,乘兴所为。因而某些人认为他这时期笔法单调,简略。但这种简略正如苏东坡所说“绚烂之极,复归平淡”。他晚年还画了不少的高头大卷,画中林木繁茂、丘壑峥嵘,可以看出石谷晚年精力并不衰退,并且随着阅历的丰富,笔墨更为老练,仍然是创作高峰,出精品时期。

王石谷晚年作品个人风格已经很明显,丘壑林木特点基本定型,呈现符号化、程式化倾向。虽然还有不少摹古之作,但古人特点基本消失隐退,自身风格比较突出。将他四十多岁《仿巨然夏寒图》[40岁],《仿王蒙秋山草堂图》,《仿倪赞山水》[42岁]与七十多岁[73]《仿巨然夏山图》《仿云林溪亭山水图》[81岁],《仿王蒙山水》[79岁]比较,前三张的笔法还十分接近古人特点,后三张画中古人的痕迹完全消失,个人特点较为鲜明。

总体讲,王石谷晚年生活富足稳定,衣食无忧,心境平和,画风显得更恬静。笔法老辣凝重,行笔舒缓。虽然他还十分重视丘壑的构成形式,但更追求笔墨上的功力、趣味,他晚年的绘画实质上是他几十年绘画综合艺术修养的展现。

四王石谷作品特点分类

王石谷画中除了一些照原样复制的摹古作品外,其它仿其大意、背临之作以及一些描写真景的画作均存在某些共同特点,这些特征几乎贯穿在他各个时期山水画中。具体表现在画面的丘壑安排和笔墨表现方式上。他曾对自己绘画特点进行概括总结:“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他画中表现出的唐人气韵,较为抽象。不太明显。但图中的丘壑、笔墨显然取法宋元人,再经过融汇、演变形成自身特色。

[一]丘壑组织

丘壑形式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主体。丘壑结构分析是理解王石谷艺术风格的重要一环。

清代方薰讲:

凡作画者,究心笔墨,而于章法位置往往忽之,不知古人丘壑生发不已,时出新意,别开生面。皆胸中先成章法位置之妙也,一如作文在立意布局,心境乃佳,不然缀词徒工,不过陈言而已。”

人们对王石谷作品赞赏多集中在笔墨方面,而对其画中丘壑组织方面的成就认识不够,研究较少。其实王石谷山水画精致巧妙之处主要在于图中丘壑结构的布置。

王石谷山水画,不管是摹古之作还是写生之景,其丘壑组织并不遵循自然状态,而是带有主观设计、创作性质,如董其昌所说“内营丘壑”。王石谷画中丘壑形式可从三方面进行分析:龙脉气势,风水观念,空间构成。

1、龙脉

画中“龙脉”可追溯到山水画论中的“势”。“势”这一概念最初出现于古代书论、文论。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云:“字体形状等龙蛇象,勾连不断”。唐张怀瑾讲:“真则字终意未终,草则行尽势未尽,或烟收雾合,或电击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神威,飞动增势”。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篇》对“势”有专论:

渊乎文者,并总群势。奇正相反,必兼解以具通;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若爱典而恶华,则兼通之理偏,似夏人争弓矢,执一不可以独射也。

古代画家把“势”引用于山水画中。并放在画中首位。王微在《叙画》中讲:“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五代荆浩亦论:“山水之象,气势相生……先能知此是非,然后受其笔法。”

但山水画中的气势不是独立存在的,亦有所依附,须通过精心的构图方能体现。从而形成构图与气势关系,如南北朝萧绎讲:“设奇巧之体势,写山水之纵横。”北宋李成把这种关系具体化:“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底。”到了明末董其昌的阐述更明晰化,总结为一种操作步骤:“山之轮廓先定,然后皴之。今人从碎处积为大山,此最是病。古人运大轴,只三四大分合,所以成章。虽其中细碎处多,要之取势为主。”

王石谷把山水画这种总体构成与气势的相互关系称为龙脉。王原祁曾高度赞赏并对龙脉意识作了进步阐释:

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虽备,未经标出。石谷阐明,后学知所衿式。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开合从高至下,宾主历然,有时结聚,有时澹荡,峰回路转,云合水分,俱从此出。起伏由近及远,向背分明,有时高耸,有时平修,欹侧照应。且通幅有开合,分股中亦有开合:通幅中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妙在过接映带间。制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龙之斜正浑碎。隐现断续,活泼泼地于其中,方为真画。

简言之,王石谷、王原祁所讲的龙脉就是山水画构图中的“起伏”、“开合”、“分合”、“虚实”“动感”等关系,属于画家主观设计、安排。既含可视的图像构成关系,又有抽象可感的“势”。是图象与气势两者之间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山体走势及组合关系,这种带有人为的图像组合关系给人造成某种特定的感受。

王石谷画中龙脉是在宋人基础上吸收了元人一些图式特点演变而成。大约在他35岁左右学古已成时,已经开始注重山水中的龙脉关系。具体表现为两种情景:

A、山脉走向呈盘旋s形

《山窗读书图》是王石谷35岁时贺王时敏之子王掞中举而作。画上主峰巨石上下连成一体,组成一个蛇行走向,蜿蜒扭动升向天空,显出一种涌动向上的冲击力。P48-51

序言

王翚字石谷,善画山水,生前身后,一直被视为清朝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然而对其代表性的认识和评价,三百余年来却前后迥异。清初,他被艺文巨擘王时敏、吴伟业等誉为“画圣”,声誉之隆,历二百余年而不衰。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则斥之为“中国恶画的总结束”、“社会上盲目崇拜的偶像”,在打倒声中,声名日下。进入新时期之后,学界诸家力图摆脱上述两种极端看法,开始把王石谷放在从董其昌至清初“四王”的总体演进中重新认识。

王石谷之所以在当时被称为画圣,与明末清初画坛宗师董其昌的理论主张关系极大。董其昌所处的晚明时代,山水画不仅已在唐代总结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经验,而且出现了宋元两座高峰。为了突破前人并纯化文人山水画,董其昌看到“以境之奇怪论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他一方面总结师古经验,指出了在师古人基础上“集其大成,自抒机杼”的成才之路;另一方面又重新梳理山水画发展,提出了尚南贬北以“南北宗论”为核心内容的绘画史观。

要真正做到集古人之大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摹古功夫的高强,二是学古领域的广泛,不受门户宗派的局限,三是在师古人中学习古人师造化的经验。王石谷恰恰不仅摹古功深,被王时敏称为“位置蹊径,宛然古人,而笔墨神韵,一一寻真,且访某家则全是某家,不杂一他笔。”而且通过纵览古来诸贤名迹认识到:“画理之精微,画学之博大”“非区区一家一派之所能尽。”为此而广收博取,他还能在大自然中领会位置笔墨的法则,所以集宋元之大成,合南北为一宗,超越了董其昌的局囿,既在当时声名远播,又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王石谷的摹古本领,在成名之前已不司凡响,人称“仿临宋元人无微不肖”“笔墨逼真,神形俱似”,作伪者亦高度重视,加以利用,对此周亮工指出:“吴下人多倩其作,装潢作伪,以愚好古者”。当时无法得到古人名迹的藏家,亦已得到石谷摹本为满足,所以至今留传王翚所摹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即有多本。王翚成名之后,他又成了仿造的对象,清代张庚记载,与石谷同时的王翚,“山水纯仿石谷,”“恒托其名以专利,师古深恨之”。据吴湖帆、徐邦达的研究,王时敏和王鉴的晚年怍品,时由石谷代笔。到了石谷的晚年,画作供不应求,亦常由弟子代笔。

署名王石谷的作品,既有真迹,又有伪作,还有代笔。即使在真迹中,面貌也颇多样,有仿临古代各家的一种,亦有出入诸家集其大成的一种。但多种面貌都贯穿了王石谷的艺术个性,前音采取了“我注六经”的方式,后者采取了“六经注我”的手段。因此,研究王石谷,不仅在山水画风格史、鉴藏史和社会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一个可以引出众多启示的书画鉴定个案。而研究王晕个案,除去考证思辨的功夫之外,必须解决个人风格的识别问题,因而研究者能书善画是非常必要的,有了体悟精深的艺术实践,才有着对风格把握的敏感。谭述乐君正是一名从学习绘画转入研究鉴定的年轻学者。

上世纪90年代,他考入了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开办的书画鉴定研究班,在我系同仁和故宫博物院专家的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那时,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的赵国英女士,请徐邦达先生编选《王翚精品集》,蒙徐师抬爱,在亲自选定作品之后,更把写作导论与图说的任务交给了我,我于是重温徐先生对王翚的教言,对王石谷作了初步研究。聪敏好学的谭述乐,硕士论文也选择了王石谷。他从两件王翚《仿赵吴兴春山飞瀑图》入手,用长补短,考证精细,分析透彻,顿有创获。其后,他又随我攻读美术史与书画鉴定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继续研究王石谷个案。这部书稿就是其后数年来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丰富拓展而成。

以往的书画鉴定论文论著,大多只从“辨真伪,明是非”立论。此书则立足于风格把握与真伪辨析的结合,一方面通过若干双咆胎多胞胎的辨析考证,有理有据地辨明真伪,另一方面又从系统地梳理作品人手,将王石谷山水画按早、中、晚不同年代分期,根据丘壑构成、笔墨特点分类,参照有关文献史料,对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作周详的分析,并结合特定社会文化环境和画家个人经历阐释画风形或、演变的历史根源。这种真伪与风格、图像与文献、画内与画外相结合的研究,不仅阐明了伪作与真迹必有差异的深刻原因,而且也从鉴赏与创作、仿古与作伪、收藏与流通的联系中推动了鉴定学的研究,发现了许多饶有兴味的问题。实际上此书是以风格鉴定研究为关钮,努力把鉴定学与美术史学结合起来,把鉴赏史与社会文化史结合起来的有益尝试。

古人曾把高明的书画鉴定家称为“具眼”,如今也有人把包括书画鉴定学在内的文物鉴定学称为“眼学”。其实“眼学”之说是不大科学的,古云“眼为心之官”,书画鉴定仅仅停留于视觉记忆而离开周密祥尽的审辨考索,往往会失于片面和表面的误鉴,更何况学问是一种必须可以交流的公器呢?鉴定依据的风格,既是艺术家独特才能和功力的产物,又离不开书画家的艺术经历、生活方式、艺术观念,还必然受到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的制约。因此书画鉴定研究既要深入到中国绘画笔墨技法的微观世界,还要具备人文社会学者的视野素养和研究能力。本书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取得的新成果,它在当前鉴定与市场的结合积圾而不免浮躁的情势下,对于书画鉴定之学的健康发展显然具有启示意义。

薛永年

2007年2月

后记

书画鉴定虽然是美术史研究中一门基础学科,却涉及到许多相关领域,研究者必须具备特定的知识结构和对书画作品敏锐的感悟力。当代书画鉴定家傅申先生讲“杰出的鉴定家必须是一位艺术史家,但一位资深的艺术史学家不一定是鉴定家”。对一位相距数百年的古代画家作品进行鉴定研究,并且做到持之有据、论证充分,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尤其是对风格不一、真赝参半的王石谷绘画鉴定,更有一定难度,需要做大量的考察、分析、比较工作。

书画鉴定必须以画家艺术风恪为参照基础。而风格的形成不仅与画家的绘画经历、生活方式、艺术观念密切相关,还受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所制约。书画鉴定研究既要深入到中国绘画笔墨技法的微观世界,还要考虑到宏观的社会联系。大众审美心理、社会风尚以及画家的艺术旨趣等多种因素对画家艺术风格形成具有潜在影响。惟有经过这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方能对画家艺术风格特点、以及赝品形或的各种原因作出合理阐释。

中国古代许多绘画理论家同时也是大书画家,绝大多数画论都从绘画实践中产生,一些随感录似的片言只语虽然很玄妙,论述也不充分,但都是有感而发、和绘画创作联系紧密的真知灼见,是绘画实践的具体总结。研究者如果对传统绘画创作方式、操作过程不熟悉了解,仅从古代画论某些字面上作孤立分析,很容易产生误解,造成认识上的分歧。如董其昌“先师古人,后师造化”的绘画方式,某些理论家认为颠倒了绘画创作次序,违背了艺术规律,在理论上讲不通。但在中国绘画实际教学中却切实可行、极其有效。所以中国绘画史与绘画鉴定研究中适当结合一些绘画操作方式、笔墨技法的探讨,才能深入贴切、使研究不流于空泛。《王石谷绘画风格与真伪鉴定》一书基本上遵循这一原则。

山水画家王石谷在清代画坛产生过巨大影响,他山水画涉及到传统绘画艺术思想、表现方式、真伪鉴别等诸多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选择王石谷为切入点进行个案研究,能够充实、完善、修正绘画史上一些理论认识、阐释传统绘画中一些特殊的艺术现象。诸如传统绘画的仿古倾向、山水画南北宗争论、明末清初时期书画作品交易方式、以及古代书画作伪手段与鉴定方法等等,这些问题几乎都贯穿于王石谷绘画之中,在王石谷山水画艺术中得到集中体现。因此王石谷其人其画在中国绘画史与书画鉴定学上具有普遍意义。

笔者199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就着手王石谷绘画研究。《王石谷绘画风格与真伪鉴定》一书在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基础之上改进而成。从资料收集到最后定稿,断断续续近十年有余。在论文写作期间得到有关学者专家的热心指导。中央美术学院薛永年教授、尹吉男教授、故宫博物院单国强研究员曾提出许多宝贵意见。特别是博士生导师薛永年先生数次亲审其稿,并极力为之推荐出版,还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先生、王亚民先生,紫禁城出版社赵国英女士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2006年6月3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石谷绘画风格与真伪鉴定/紫禁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谭述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476303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5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12.05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