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这样进名校(解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
内容
编辑推荐

什么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怎样让自己在自主选拔录取中笑到最后?高中怎样度过能使自己成为受高校青睐的学生?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入学模式。从各种迹象看,这种入学模式,会逐渐成为今后大学入学模式的主流,或者说,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解读这种入学模式,可以让高中学生知道,自己在未来,会接受怎样的挑选;自己在中学阶段,应该培养怎样的能力与素质。

内容推荐

你知道自主选拔录取吗?你知道怎样在这种自主选拔录取中笑到最后吗?你相信突击准备就能应对这种自主选拔录取吗?本书将围绕这些问题,详细解读自主选拔录取制度,分析这种制度对高中学习的影响及对考生的影响,并请来30余位“过来人”,为大家讲述参加自主选拔录取的切身体会,告诉你怎样才能成为自主选拔录取的“赢家”,怎样通过自主选拔录取方式进入名校。要知道,从容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目录

新入学模式解析

一、复旦大学模式解析3

二、上海交大模式解析8

三、香港大学入学模式解析16

四、美国大学入学模式解析18

五、自主招生选拔录取的趋势20

六、高中生活的四大转变25

面试新经

从交流中寻找自我/吾超29

面试心情/陈锐32

15分钟成了最大的心理障碍/陈一磊35

每个人都是优秀的/陈志超38

越亲切的面试官越有“杀伤力”/程晨42

我的面试问答/董佳雯47

临时抱佛脚无助于面试/华灵韵57

给自己打开一扇门/黄佚■60

最快乐的75分钟/江舒苑64

抓住表现自己的机会/潘益阳68

让自己思如泉涌/赵文蕾71

平和心态是我的最大收获/周菁菁76

经历两校面试/徐源79

简单的过程,长期的积淀/蔡今哲82

把问题导向自己拿手的领域/胡佳璐86

改变一生轨迹的面试/丁婕清89

面试不是高考的避风港/王昱92

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郑芳95

不要做被动者/潘佳莉98

“秀”出真我/王业飞 101

直面自己/张玮  104

亮出你的特色/吴晨107

用能力开创未来/陈方艳110

关注面试问题是对面试的误解/沈靓114

“微笑”面试/钱静丽 118

就这样被“相中”/吴骅121

放弃等于承认失败/邹樑124

应试,将颠覆“自主”选拔的意义/郁露妮127

真诚,叩开理想的大门/沈佳怡 130

不一样的高中

抓紧学,拼命玩/陈锐137

我“制造”了彩色影子/陈一磊 141

自信·执著/陈志超144

高中的“转变”/程晨147

改变——从认识自己开始/董佳雯 152

充实、快乐的高中/华灵韵 155

高中的三大收获/黄佚馅 158

享受多元的高中学习/江舒苑 161

成就“双重身份”/潘益阳 165

自主伴我进复旦/赵文蕾168

方法决定成败/杨晓玮171

逆境中的航行使我坚强/沈佳怡 173

失败带来的成功/陈方艳176

高中——展示才华的舞台/王业飞 179

三年不同的风景/张玮 182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蔡今哲 185

为繁忙的学习描上色彩/潘佳莉 190

自己、自由的生活/吾超 193

一路浅斟低唱/徐源 196

活出高中的感觉来/沈靓200

为理想而追求卓越/钱静 203

高中生活的主题/吴骅206

高中,让自己“轻松”一点/邹樑209

后记212

试读章节

4月5日,下午5点半,我不断地在电脑上刷新着显示自主招生录取结果的网页页面,刹那间,“恭喜您,被预录取!”的字样出现了,用喜极而泣来形容当时的我一点不为过。

结果是令人欣喜的,但是这种快乐相比那75分钟面试过程中享受到的快乐,实在是相当的短暂。

正如本文的题目所写的,参加这次自主招生面试的75分钟,是我18年以来最快乐的75分钟。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在面试前撰写申请函的那一周里,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快乐。我花了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我的那篇2000字的申请陈述上,在撰写的过程中,我其实是在做一份对我过去18年人生历程的重要总结。我发现,当我在不断审视我曾付出过的努力时,原本那些束缚我的条条框框都散架和粉碎了。因为我曾无数次地迷茫过:我的光芒何在?如果用成绩来衡量,我不是做得最好的;如果用艺术特长来衡量,我不是演奏得最好的;如果用学生工作的成就来衡量,我并没有做出有影响力的事情来——然而就在我列下陈述提纲时,我意识到,我真的努力过了,我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个性特点坚实地走着自己的路,我时时刻刻在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所以陈述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这其实为我在后来的面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让我很有底气地回答面试官的每一个问题。

然后就是最快乐的面试过程了。那天是周日,阳光特别灿烂,那次也是我第三次走进复旦大学(第一次是优秀生选拔考试,第二次是艺术特长生考试),所以已经感觉很亲切了。父母送我到光华楼前的广场,当时的我是忐忑和兴奋的,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一级一级走上光华楼前的阶梯。在东辅楼的报告厅中等待分组后,前往面试的楼层,在候考室里,我可以感受到大家都是同样的紧张,一直可以听到深呼吸的声音,我想大概是很在乎结果或对不可预知的局面有些害怕的原因吧。而我自始至终都告诉自己:要享受这个过程,因为全上海也就1200个高中生可以有这样的机会和复旦大学的教授面对面地交流,这个过程才是最最重要的,所以莫名的兴奋占了上风。

志愿者把我带到第一个面试室前,轻叩门,“老师好!打扰了”,面试官示意坐下我才坐下。面试官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我最喜欢的学科和原因。在75分钟里面试官们问了我许许多多的问题,每位面试官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约而同地都从我的申请陈述出发,然后再不断深入继续提问。比如说,我在陈述中写道,我最欣赏和崇拜的3个人分别是钱钟书、林徽因和马友友,面试官就和我探讨了钱钟书的书。他问我看过哪些,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本,我回答是《围城》,面试官又问为什么是《围城》。还有,因为我的音乐学习历程是陈述中浓墨重彩的一笔,5位面试官都以此为切入点问了我很多问题。比如,有一位面试官注意到我学习的钢琴和大提琴都是西洋乐器,就问我对民乐有什么认识,两者之间我认为有什么区别等,而我参加过许多次民乐团的排练(大提琴在民乐团中也很重要),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有些自己的想法的。再如,一位面试官问起我对有限和无限的见解,使我联想起了自己曾经写过的一篇随笔,是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电影的深层意义就是在探讨有限和无限,所以我又将回答与自己学习钢琴的感悟结合起来。有一位面试官看到我在陈述中写到我对学习英语的感悟,她就问道,如果用3个英文词汇来形容我的18年人生历程,我会选择哪3个呢?并对每个词汇进行阐述。有一位面试官问到的问题,我一时没有回答上来,他看到我在陈述中说喜欢旅行,去过法国,他希望我谈谈为什么法国没有工业革命……

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宏观的如“请你对你眼中的上海政府给予评价”。微观的如“你在创办学校第一份校报时运用的软件是什么”。量很大,范围很广。如果说要为这场面试做准备,那得用面试前你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每分每秒来准备,我的意思是说,刻意的准备,想要通过一些技巧来应对都是不现实的。因为面试官们要了解的是我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思考到了什么。这其实是我们的一种天生的习惯:接收到新的事物,我们就会对它进行审视和思考,我们会有自己的见解,也会在了解别人的看法的同时,把其中有意义的部分与自己的见解融合,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思考体系,形成自己的观念。所以,其实我得益于我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上作出了努力,而且我并不会一味莽撞地进行下去,我会停一停脚步,站在这个节点上审视和评价一下我的努力,然后再继续。同样让我得益的是,我很注重自己是否有敏锐的视角和眼光,那些无意识接收到的信息,恰恰是拓展我的思维空间的最有效率的途径,譬如在听新闻的时候,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一些思考,和自己了解的、熟悉的知识联系起来,有感觉的时候,可以在随笔上好好议论一番,这样我就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接纳新的事物,一直在成长。

我能很好地享受这75分钟,是因为我平时的一些思考得到了面试官们的聆听,我很乐意与他们分享我的许多想法,无论成熟与否,我都希望能和大家探讨——平时在家里,我也会和父母一起就很多社会问题聊各自的看法。我把一个有个性、有想法、有潜力的“江舒苑”展示在面试官们的面前。可能在高强度的高中学习中,我会迷失自己,会拘泥于很琐碎的问题,但是在面试过程中,我真正地看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江舒苑”,我和面试官们分享着自己的见解,就一些宏观的问题谈论自己的认识,这样很大气。是这75分钟的面试让我意识到,我的确努力地做过一些事情,这些我努力后获得的感悟淋漓尽致地在和面试官交流的过程中呈现出来,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分享、这样的认可、这样的过程更为快乐的呢?

爸爸妈妈说,那天我从光华楼走向他们时的表情是他们最喜欢和最欣赏的——完满的、自信的笑容挂在嘴角,心里觉得很踏实。这是当然的,因为这是我18年来度过的最快乐的75分钟。

看到这篇文章的应该都是准备要面试的学子们,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经验就是,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我相信面试官们很希望了解现在的高中生都在思考些什么,思考到什么程度。坦诚地、自信地、从容地陈述自己的看法,享受这个和可敬可爱的复旦大学的教授们交流的机会。就是最大的收获了。在此送上所有最美好的祝愿,你们一定可以做到的,加油!

P65-67

序言

2006年3月3日和3月6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先后公布了2006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方案。

这是近年来所有高校招生改革中最引入关注,也是引起最广泛议论的改革。虽然两校公布的自主选拔录取名额均不超过300名,也就是说,最终被两校自主选拔录取的学生,总计不超过600名,只占到当年上海高考考生数11万的千分之五。但是,这一改革,由于打破了多年来依靠高考分数确定考生命运的传统录取办法,而被认为是中国高校招生改革的“破冰”之旅——虽然,这一改革还拖着一条叫“高考”的尾巴,即通过两校面试而被预录取的学生还要参加高考,并以高考成绩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

相对于以往的体现高校招生自主权的高校招生改革措施——保送生、5%自主招生、120%投档选择,此次自主选拔录取的“破冰”之处在于,通过高校对考生的面试决定是否录取,不像保送生制度那样,对保送生资格有明确的获奖条件限制;也不像5%自主招生制度那样。通过高校考核、筛选的学生,获得5%自主招生资格后还要参加高考,并且按规定必须达到一本控制线(有的学校还规定,考生高考分数不得低于该校投档线20分)。高校通过对申请者进行材料审核(评价中学学业表现和水平),确定面试名单,并组织专家进行面试,直接决定预录取名单——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被预先录取的考生必须参加高考,但高考分数一定要达到一本线的要求明显放松。根据两校最后的录取名单看,除非考生主动放弃机会,即便高考分数没有达到一本控制线,最后也均被录取。

很显然,除了尚未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有专家认为高考即可作为学业水平考试,但毕竟高考在学校面试之后,除非我国将高考变为水平考试而非选拔考试。并把高考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门槛或资格之一,考生可以拿高考成绩与中学平时成绩一起去大学申请)外,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的自主选拔录取,已经具备美国高校录取学生的基本特点——美国大学在录取学生时,是根据学生的SAT(学术水平测验考试,Scholistie Assessment Test)成绩、高中综合表现、社区服务(实践)表现、学校面试等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后决定是否录取。SAT成绩在有些大学的评价权重中仅占到20%左右,而学生的高中综合表现及大学进行的面试考核结果却占到更大的权重。

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的自主选拔录取政策也引起了诸多争议。争议聚焦在教育公平上,具体包括四方面。一是对外地学生的公平问题,因为两校的自主选拔录取只在上海学生中试点,因此人们自然要关注为何上海优秀学生可以凭面试入学,而外地学生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呢?二是上海学生内部的公平问题,无论两校采取何种措施确定入围面试的学生名单,在自主选拔录取中,优秀的学生显然多了选择机会。三是高校执行面试选拔的公平问题,即高校拥有了自主选拔的权力后,这种权力是否会受到钱势和权势的干扰呢?因为没有了分数的刚性约束,没有标准答案的面试综合评价的公平公正问题将更加突出。四是对其他高校的公平问题,两校的自主选拔录取都在其他高校录取工作之前,因此在吸引优质生源上占有一定优势。

除了公平问题,人们关注的问题还包括高校是否有能力选拔出真正适合自己办学特点的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了卷面考试的学生,怎样适应新的入学制度?女生善于表达,是否在面试中更有优势?家庭条件优越、见多识广的学生,是否更能得到青睐?如此等等。

当然,任何改革,尤其是在与民生密切相关领域的改革,都会引来关注与争议。在众人瞩目的高校招生领域进行改革,引起讨论是十分正常的。在讨论声中,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完成了第一次改革尝试。在面试结束之后,上海交大预录取291名考生,复旦大学预录取290名考生。这些考生参加了6月举行的高考,高考之后,上海交大预录取的考生中有3名没有达到一本分数线,但经过学校集体讨论,最终291名学生被全部录取;复旦大学有3名考生因出国放弃了录取机会。根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数据,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两校通过自主选拔录取了不少高分考生,其中复旦大学文科最高分577分,理科最高分592分;上海交大文科最高分559分,理科最高分572分。根据上海交大的统计,被录取的291名考生的高考平均分要高于通过高考集中录取的考生。而由于两校有着严密的纪律监察制度,并对预录取学生实行网上公示,最终的录取名单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公平质疑。

在第一次“试水”之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更坚定了自主选拔录取的改革方向。复旦大学于2006年11月10日公布了2007年实行自主选拔录取的方案,上海交大也明确表示,2007年将继续进行自主选拔录取。如果说,2006年3月两校公布的自主选拔录取方案相对于1个月之后随即进行的面试来说,多少显得有些匆忙,学校没有充足的时间全面考查申请者,而考生也还来不及应对这全新的“入学模式”,那么,2007年的自主选拔录取,则由于有2006年的经验为基础,以及更充足的时间为保障,无论是学校和学生都会更加从容。

无论从依法治教上说(中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拥有办学自主权,而办学自主权显然包括招生自主权),还是从当前高校招生改革的趋势看(不断尝试扩大高校自主权,实际上是按法律归还学校自主权),以及从发达国家高校入学模式分析,将高考或者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中平时表现、大学的面试结果结合起来,将成为我国高校招生改革的重要方向。

那么,你知道这种自主选拔录取吗?你知道怎样在这种自主选拔录取中笑到最后吗?你相信突击准备就能应对这种自主选拔录取吗?本书将围绕这些问题,详细解读自主选拔录取制度,分析这种制度对高中学习的影响及对考生的影响,并请来30余位“过来人”,为大家讲述参加自主选拔录取的切身体会,告诉你怎样才能成为自主选拔录取的“赢家”,怎样通过自主选拔录取方式进入名校。

要知道,从容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新的高校招生模式,意味着必须进行新学习。事实上,高校招生改革的意义即在于以大学选拔人才方式的转变,来引导基础教育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否则,高校招生改革便失去了意义。

后记

在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两校进行自主选拔录取试点之后,打听两校面试考题,针对两校面试的不同形式开展培训,成为中学、尤其是一些重点中学的“热点”。本书的编写,其意图便在于告诉所有中学以及中学生,“备战”新入学模式,不能靠“突击”,而必须是学习观念、学习方式的重新确立。相信,这种学习观念、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多年的试点之后,更具有现实意义。可以说,如果第一次尝试,由于时间仓促,尚难以使高校充分考查所需人才,那么,当经验日益丰富,高校将更能全面地考查申请者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谁在“转变”上先行一步,谁就将取得先机。

在本书收集的几十篇学生心得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这些学生,在中学时代已经先行一步。他们大多注重发展自己的个性,拥有自己的爱好,积极参与各类活动,身心平衡、健康发展;他们知道学习成绩的重要,但他们同样希望高中生活有属于自己的亮色。也正是由于如此,面对高校“突然”推出的自主选拔录取政策,他们便成了第一批“受益者”——机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一点不错。

本书由熊丙奇教育工作室策划。上海交大教育技术中心何强、新华社记者刘丹、上海交大人文学院全林、上海交大人文学院董少校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还综合了新华社、《嘹望东方周刊》、《新闻晚报》、《解放日报》等报刊的相关报道,在此,对记者吴芳兰、钱钰、徐敏等表示感谢。此外,本书封面照片由上海交大洪迪提供,在此一并感谢。

对于高校自主招生,我们将持续关注,并深入跟踪、调查学生对高考改革的反应及其变化,毕竟,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推动基础教育的变革,由此促进学生全面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在此,我们期望阅读本书的同学能与我们保持联系,讲述自己与高考改革的故事,也给后来的同学以新的启迪。

编者

2007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这样进名校(解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熊丙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843579
开本 32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4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2.474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9: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