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向历史要什么
内容
编辑推荐

老教材走俏,民国范儿流行,穿越剧铺天盖地,热议历史的背后,隐藏着当下社会的哪些焦虑?我们究竟向历史要什么?

在这本王学泰所著的《我们向历史要什么》中,学者王学泰以他读史阅世几十年的经历告诉读者,人们总是在相同的地方犯相同的错误,历史给我们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领受到教训。

内容推荐

王学泰所著的《我们向历史要什么》内容简介:在读史热的背后,王学泰教授给了所有读史的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向历史要什么?

阅读《我们向历史要什么》,你会发现: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领受到教训。

目录

庙堂很远,江湖很近——王学泰、熊培云对谈录

第一篇 让历史照进现实

 1 从标语治国到标语抒情

 2 道德滑坡不全是为了钱

 3 诚信是怎么流失的

 4 人应该有所敬畏

 5 让老百姓做个普通人

 6 什么是有尊严的生活

 7 城市居民的住房权

 8 又是一年国学热

 9 有点快乐,有点宽容——评“走下神坛的鲁迅”

第二篇 江湖人的梦

 1 最实际的快活梦

 2 挥之不去的皇帝梦

 3 梁山人的平等梦

 4 中国人的“大哥”情结

 5 韦小宝的生存技巧

 6 “边缘知识人”

 7 当前的“游民”问题

 8 流民与中国文化

第三篇 老问题,新意识

 1 “权力”应该力挺“权利”

 2 拿什么去监督官

 3 被忽视的知情权

 4 “进谏纳谏”不是表达权

 5 现代公民的参与权

 6 说“不明白权”

 7 不讲理文章与语言暴力

 8 先讲形式逻辑,再说辩证法

 9 什么是“特立独行”

第四篇 历史闲话

 1 京派市井文化的流变

 2 “左”与“右”的前世今生

 3 代笔文化的古与今

 4 古人对灾害的思考

 5 警惕“好事”成灾

 6 《 我的前半生》的版本及“灰皮本”的意义

 7 清代有经学无儒学说

 8 “康雍乾”三朝对于士人的驯化

试读章节

1 从标语治国到标语抒情

说实在话,北京建设得益于2008年奥运会不少,特别是街区的整治,真是大见成效。许多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老大难的烂尾工程都得到清理。我所居住的小区前的街道两旁原来被小商小贩所拥塞,不仅过车困难,连人出门也要蜿蜒蛇行。经过整治,街道拓宽了、齐整了,小区中的幢幢高楼也全部粉刷一新,靓丽光鲜。这些赢得了居民的一致认可,可最后当主持者美化街道时,却招致许多不满和议论。

有些人很生气,有点“上纲上线”:“这不是回到‘文革’去了吗?”“为极‘左’招魂!”“怎么不写点迎奥运的词儿!”听到议论,我专门了解了一下。原来,为了美化环境,胡同口和街道两旁涂写了许多标语口号和宣传画,如胡同口立了一面做成“三面红旗”形状的屏障(正逢搞“三面红旗”50周年纪念),上书“心怀祖国,放眼世界”。胡同两旁的墙面上是“工业学大庆”、“艰苦朴素”、“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学习‘老三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四五十年前流行的标语涂写了数十条,并配以那时流行的“学大庆”、“学大寨”、“学铁人”、“学雷锋”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锻炼”的宣传画。这些使得一些老同志很不高兴:改革开放都30年了,怎么极“左”的阴魂还不散?是不是有人还要回到“文革”那时去?然而,更可气的是,单拿出哪条标语你也不能说它错,不能找他说理,但这些标语和宣传画凑在一块儿却构成文革时的氛围,散发着极“左”气味。这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都能感受到的,这就使一些人深以为忧。

我却有点不同的想法。我认为这种现象不足怪,更不足忧。我们曾经有过标语治国的时代,那时写标语、贴标语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文革”当中,建国初制定的法律尽废,国家机器的运转大多靠“最高指示”、“领导讲话”和内部的政策条文。这些怎么能让广大群众都知道呢?往往是靠把“指示”、“讲话”、“政策条文”的精神通俗化、简单化为标语口号,然后贴到城市农村、工厂公社、部队学校、大街小巷,告诫人们警戒遵守。那时没有法,连《宪法》都被当作一张废纸撕掉,没有作废的大约只有一部《婚姻法》了。史学家唐德刚曾俏皮说那时是“一部《婚姻法》治天下”,当然,这是笑谈,那时应该是“标语口号治天下”。

由于这些标语都是直接宣传上面精神的,一丝一毫也不能错。记得在大批判时,一条“兴无灭资,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前进”的标语被定为“反动标语”,使我们大吃一惊,我们实在看不出它哪里“反动”。后来传说,反动就反动在“兴无灭资”上。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它却说“兴无灭资”,这是“先立后破”,是与“最高指示”唱反调的。实际上他们是借“立”之名,在反对“破”,反对批判资产阶级,反对文化大革命。从这个例子可见,那时对标语要求多么严格,不仅字词语句不能有错,就连语序都不能稍作改动,几乎每条标语口号都有“微言大义”。对标语口号如此敏感,今人很难想象,因为它们体现了“治国方略”,是“治天下”的工具。

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政府通过法律行政,国家依靠法律整合社会,标语口号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渐下降。然而,什么东西行之既久都会产生惯性,全国在“标语治国”环境中运行了几十年,它也有个惯性在,不会在一个早上消失。另外,在改革过程中还有一些领域相对滞后,例如“运动式工作方法”就远未消除,一个中心工作来了,总要大鸣大放一番,开大会、刷标语、表决心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项目。这些也是标语口号还常常流行的原因。

我们还常常看到不时变换的标语,有时甚至会出现与法律相悖的标语口号,错误的标语还常常被网友贴到网上示众。前些日子,听说有人选编出版了一本关于标语口号的书,把作者所见的可笑、可怜、可气、可恶、可悲、最后都归为可令人喷饭的标语口号,汇为一编,似乎目的也是为了逗大家一笑,并非是讨伐。标语口号是“对”是“错”,是“好”还是“坏”,以及其中反映了什么心态,编者、受众不太关心,也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了。即使那些在网上被示众的标语口号也没有得到认真的追究,大多是骂一顿了事。

现在,各种各样令人瞩目的标语口号除了主持者告诉上级他在工作以外,好像没有什么其他作用了。我觉得大家应该知道的是,现在还出现了一些抒情式的口号标语,主事者喜欢什么,他就写点出来贴给大家看,只要不太离谱,也没有人会认真对待。去年,据说有“文明办”的同志把“四书”、《三字经》、《弟子规》一些片段,语录似地摘出来贴在我所在的小区,听说都是“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等老旧的话头,并号召大家学习。这与新贴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地球也要抖三抖”两相对照,总觉得有些滑稽,但仔细一想,也觉得都可以理解。前者可以说是“古代文人学士”和“新儒家”的弟子,后者有可能是年华逝去的“红卫兵老将”。他们主持了刷标语这件事,把平时郁积的想法情绪,大笔一挥写了出来,贴了出去,大多还是以正面语汇为主,谁也挑不出毛病来,而主持者从中得到点快乐。这种带点抒情意味的标语,可称为“抒情标语”。

现在,标语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已经沦落为一种摆设,在社会的进步中它会逐渐被淘汰,但人们也别幻想它会很快消失。它正像子贡非要除去的而孔子又以为不可除去的“告朔之饩羊”。现在一些主事者就颇有点孔老夫子的气味,“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对于“抒情标语”,大家要学会适应,有书写权而又怀旧的人们,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贴出一些营造“红八月”氛围的标语,以抒心志,正像《芙蓉镇》里的王秋赦夜深时常常呼喊“运动了”一样。P2-5

序言

年初交给编辑一串,遂编成了这部稿子,名之曰《我们向历史要什么》,觉得颇合我心。书的标题涉及到“历史”,于是我这开场白中就要说几句“历史”。近二三十年来,文学的影响力持续衰退,而历史热度则越烧越高,许多评论家都说这是少见的“历史热”。

“向历史要什么”?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大约就是“以史为鉴”。这是个大题目,早在西周刚刚获得政权的统治者总结殷商亡国的原因就说:纣王本来有夏桀亡国的历史教训作为镜子,无奈他不接受,犯了与夏桀几乎完全相同的错误,导致国破身亡,为后世所讥笑。《大雅·荡》中诗人还把这个道理凝结为“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之中。这个观点也为儒家和大多数知识人认同,因此就产生“殷鉴”这个词。后来唐太宗总结其统治经验时也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宋代的儒者司马光就本着这种精神把他的编年通史,名之为:《资治通鉴》。这些都是叫人们总结和接受历史的教训的。

可是在我们漫长文明史中究竟吸取了多少历史的经验教训?细细寻检,真是乏善可陈。在“前车之覆”的地方,照样是翻车事故最多的地方。人们不断地重复着先人的错误,还认为自己在走新路。因此我更赞同黑格尔一句名言“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领受到教训”。为什么竟是这样?从宏观角度看,决定历史进程的动力是各种力量博弈所产生合力,“借鉴”是很难取得共识的。

在我看来,历史教训至明至简,例如,解决社会矛盾是学大禹父亲鲧所用的“堙”(堵),还是用大禹的疏导?谁不懂得疏导的好处?握有大权者大多不是愚不可及,他们也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往往还是用“堙”,因为疏导得慢慢来,日久方见功效,而“堙”则是立竿见影的。“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因此,明清两个朝代最后的结局都失策在“堙”上。

另外,还有人性的问题。当年周厉王弭谤之时,辅佐大臣召公就告诫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然而,周厉王不听,因为人性就是这样,喜欢被人肯定,厌恶被人否定。《孟子》中说的子路“闻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他们听到批评自己过错就高兴,受到他人指责还要拜谢,这样的好态度、好脾气是后天修养的结果,并非是人的本性。唐太宗,那么重视历史教训,愿意接受臣工、特别是言官的批评,然而他的骨子里还是喜欢别人的阿谀奉承,哪怕他内心完全明了这种奉迎的虚伪。有一次,太宗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并赞美此树之美,宇文士及马上也随之反复称颂。此时太宗脸色一变,严肃地斥责宇文士及:“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马上叩头谢罪:“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宇文士及说到了点子上:你贵为皇帝,在朝堂上处理政事,听到的多是群臣的批评责难,整天处在紧张之中。要不是我在您周围,经常顺着您的意思说话,让您放松放松,否则您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唐太宗此时马上解除了对“佞人”警惕与斥拒,阿谀的话听来真是如汤沃雪,一浇即化。元代儒者许衡感慨“宇文士及之佞,太宗灼见其情而不能斥”,他不懂得人潜意识中都需要有“佞人”在自己身边,常常听些顺耳顺心的话,哪怕这些都是假的。

说到这里,有点扫兴,难道我们从历史中一无所获吗?显然不是这样。我们祖先那么重视历史,用各种方法让人们记住历史,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的制度。《汉书》“艺文志”中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所谓“记言”“记事”就是后世“起居注”“实录”的滥觞。不仅《春秋》《尚书》,而且“六经皆史”,其它典籍记录也多是历史。历史是祖先生活的轨迹,记住历史也就是记住了祖先。  我们的国家是由氏族公社发展来的,而氏族是以血缘为纽带结合起来的。氏族中的人们是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因而敬宗法祖、祖先崇拜是维系氏族生存与团结的保障。古代国家——政权机器与祖宗牌位并立,连君王居住的宫廷也是左太庙、右社稷。“太庙”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它与“社稷”同等重要。可见历史似乎是我们宗教,在我们这个缺少宗教感的民族,历史起了某种意义的替代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大多也以历史为题材,最早的诗总集——《诗经》,经学中的古文学派甚至认为它就是史书,最早的戏曲——《张协状元》、以及“荆、刘、拜、杀” ,哪出戏不是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的?最早的白话小说《三国志演义》本身就是“三假七真”的通俗历史。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历史从理念到情感上给我们支撑,帮我们度过危难。抗日战争期间,最好的、最感人的作品大多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此时也兴起了研究历史的高潮,许多历史学家都兼任着思想家的责任。谁能说历史没用呢!

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历史的人,每个人从思维、情感到行为方式无不是历史的产物。因此从历史中不仅可以看到整个民族发展过程,也考察我们心灵深处的历史痕迹。我喜欢读史,而且在读史之时保持着钱穆先生所倡导的“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自退休以后,便很少读文学作品了,多读史书、特别喜欢读与文化史、思想史有关的书籍,偶有心得,便以随笔的形式,著为文字,与同好分享。读史既感受到许多无奈,令人愤懑;也偶尔触动天机,使我豁然开朗。这也许就是我们应该向历史索要的吧。

是为序。

王学泰 2012.6.6

年初交给编辑一串,遂编成了这部稿子,名之曰《我们向历史要什么》,觉得颇合我心。书的标题涉及到“历史”,于是我这开场白中就要说几句“历史”。近二三十年来,文学的影响力持续衰退,而历史热度则越烧越高,许多评论家都说这是少见的“历史热”。

“向历史要什么”?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大约就是“以史为鉴”。这是个大题目,早在西周刚刚获得政权的统治者总结殷商亡国的原因就说:纣王本来有夏桀亡国的历史教训作为镜子,无奈他不接受,犯了与夏桀几乎完全相同的错误,导致国破身亡,为后世所讥笑。《大雅·荡》中诗人还把这个道理凝结为“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之中。这个观点也为儒家和大多数知识人认同,因此就产生“殷鉴”这个词。后来唐太宗总结其统治经验时也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宋代的儒者司马光就本着这种精神把他的编年通史,名之为:《资治通鉴》。这些都是叫人们总结和接受历史的教训的。

可是在我们漫长文明史中究竟吸取了多少历史的经验教训?细细寻检,真是乏善可陈。在“前车之覆”的地方,照样是翻车事故最多的地方。人们不断地重复着先人的错误,还认为自己在走新路。因此我更赞同黑格尔一句名言“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领受到教训”。为什么竟是这样?从宏观角度看,决定历史进程的动力是各种力量博弈所产生合力,“借鉴”是很难取得共识的。

在我看来,历史教训至明至简,例如,解决社会矛盾是学大禹父亲鲧所用的“堙”(堵),还是用大禹的疏导?谁不懂得疏导的好处?握有大权者大多不是愚不可及,他们也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往往还是用“堙”,因为疏导得慢慢来,日久方见功效,而“堙”则是立竿见影的。“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因此,明清两个朝代最后的结局都失策在“堙”上。

另外,还有人性的问题。当年周厉王弭谤之时,辅佐大臣召公就告诫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然而,周厉王不听,因为人性就是这样,喜欢被人肯定,厌恶被人否定。《孟子》中说的子路“闻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他们听到批评自己过错就高兴,受到他人指责还要拜谢,这样的好态度、好脾气是后天修养的结果,并非是人的本性。唐太宗,那么重视历史教训,愿意接受臣工、特别是言官的批评,然而他的骨子里还是喜欢别人的阿谀奉承,哪怕他内心完全明了这种奉迎的虚伪。有一次,太宗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并赞美此树之美,宇文士及马上也随之反复称颂。此时太宗脸色一变,严肃地斥责宇文士及:“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马上叩头谢罪:“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宇文士及说到了点子上:你贵为皇帝,在朝堂上处理政事,听到的多是群臣的批评责难,整天处在紧张之中。要不是我在您周围,经常顺着您的意思说话,让您放松放松,否则您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唐太宗此时马上解除了对“佞人”警惕与斥拒,阿谀的话听来真是如汤沃雪,一浇即化。元代儒者许衡感慨“宇文士及之佞,太宗灼见其情而不能斥”,他不懂得人潜意识中都需要有“佞人”在自己身边,常常听些顺耳顺心的话,哪怕这些都是假的。

说到这里,有点扫兴,难道我们从历史中一无所获吗?显然不是这样。我们祖先那么重视历史,用各种方法让人们记住历史,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的制度。《汉书》“艺文志”中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所谓“记言”“记事”就是后世“起居注”“实录”的滥觞。不仅《春秋》《尚书》,而且“六经皆史”,其它典籍记录也多是历史。历史是祖先生活的轨迹,记住历史也就是记住了祖先。

我们的国家是由氏族公社发展来的,而氏族是以血缘为纽带结合起来的。氏族中的人们是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因而敬宗法祖、祖先崇拜是维系氏族生存与团结的保障。古代国家——政权机器与祖宗牌位并立,连君王居住的宫廷也是左太庙、右社稷。“太庙”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它与“社稷”同等重要。可见历史似乎是我们宗教,在我们这个缺少宗教感的民族,历史起了某种意义的替代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大多也以历史为题材,最早的诗总集——《诗经》,经学中的古文学派甚至认为它就是史书,最早的戏曲——《张协状元》、以及“荆、刘、拜、杀” ,哪出戏不是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的?最早的白话小说《三国志演义》本身就是“三假七真”的通俗历史。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历史从理念到情感上给我们支撑,帮我们度过危难。抗日战争期间,最好的、最感人的作品大多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此时也兴起了研究历史的高潮,许多历史学家都兼任着思想家的责任。谁能说历史没用呢!

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历史的人,每个人从思维、情感到行为方式无不是历史的产物。因此从历史中不仅可以看到整个民族发展过程,也考察我们心灵深处的历史痕迹。我喜欢读史,而且在读史之时保持着钱穆先生所倡导的“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自退休以后,便很少读文学作品了,多读史书、特别喜欢读与文化史、思想史有关的书籍,偶有心得,便以随笔的形式,著为文字,与同好分享。读史既感受到许多无奈,令人愤懑;也偶尔触动天机,使我豁然开朗。这也许就是我们应该向历史索要的吧。

是为序。

王学泰 2012.6.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向历史要什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学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10668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