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林风眠传/海派大师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成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

林风眠是最早进行国画改革的画家之一,探索着将油画与国画的优点和美感结合起来。他的画多用正方构图,图为题款。他爱恋着自然、生命、憧憬着和平与宁静,以仕女和风景画居多。作品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具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孤寂之美。而正是这种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审美情趣的悲剧美。

内容推荐

林风眠是广东梅县人,原名凤鸣,出生于1900年。(1900-1991)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在第戎美术学院,后又来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20年代,年仅25岁的林风眠出任国立北平艺专的校长。 1928年又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出任校长。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 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国式的二层楼房里,专门从事绘画求索。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过起略似重庆大佛般的生活。除了美协组织他到农村、山区、渔场深人生活外,他就闭门作画,每天子时已过,邻居五能看到林凤眠画室里的亮光。十几个春秋过去,艺坛几乎忘记了林风眠,然而这正是他的艺术黄金时代,“林风眠格体”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青。50年代,他的艺术更受到贬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两幅画以换取一点儿生活费。10年动乱期间,面对一次次抄家,无奈之中的林凤眠将其数十年的心血千余张精心之作浸入浴缸,从抽水马桶中冲出去。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过着隐居般的生活。老人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了,人老了但艺术却不老,他的画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醇厚。

到了晚年,1989年林风眠在台北展示了一批如《屈原》、《南天门》、《火烧赤壁》、《恶梦》、《痛苦》、《基督之死》等作品,一改往日和平优美而为激烈惨淡的画面,墨线强劲而多斜势,多折落,多击撞,充满不安和张力。情感如狂风暴雨,激荡、冲撞着胸中暴裂的火花。

目录

第一章 最忆故乡 又怕还乡/1

白宫镇老屋留下的寂寞/3

祖父的凿子和孙子的画笔/4

母亲:画家心中的一片云/6

学堂、良师、诗社和诗友/9

第二章 巴黎:“调和中西”思想的萌发/15

枫丹白露的熏染:崇尚自然/16

校长的告诫:不要变成学院派/20

吸取毕沙罗的经验:各个流派兼收并蓄/23

艺术之神与爱情之神同时降临/27

再现阿波罗精神的霍普斯会/33

《摸索》:早期的艺术宣言/35

第三章 北京:点燃艺术运动之火/45

种子成熟了,播种在哪里?/46

呐喊:且看今日之中国,还有一点比较过得去的地方吗?/48

林风眠的结论:传统的中国绘画应该告一段落了/57

齐白石和克罗多的任教:“调和中西”的初次尝试/62

古都狮吼:震动北京的艺术大会/65

《人间》、《人类的痛苦》:血与火的融化/68

第四章 杭州:建设中国新艺术的摇篮/71

呜呼!中国的艺术和艺术家/72

社会的解剖刀:《人道》/76

到西湖办学去/78

教师队伍: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群体/80

艺术家:破茧而出的美丽蝴蝶/86

和潘天寿的争论:合并中国画和西洋画为一系/92

第五章 杭州:艺术运动之火的再起与熄灭/97

艺术运动社的诞生/98

徐悲鸿与徐志摩:一场论战的弦外之音/103

百幅图画:反映大众与现实/108

“一八艺社”的诞生与分裂/111

鲁迅与林风眠/113

艺术运动的寿终正寝/117

热烈和冷静:林风眠性格中的多重因素/121

第六章 从西湖到沅江:流亡大转移/131

贵溪到沅江的路上/132

洞庭风波:林主任的两次辞职/136

新校长到任:学校大裁员/144

第七章 重庆:从斗士到隐士“风眠体”的诞生/147

仓库画师:新风格的诞生/148

拒绝文人画/158

黑院墙:重返艺术摇篮/175

又到西湖:黑衣女和红衣女的出现/183

第八章 上海:风风雨雨廿七年/187

再见了,西子湖:辞职离校/188

挂职美协的专业画家:卖画为生/193

异性知己:艺术与生活的温婉/196

戏曲艺术与立体主义/202

重新认识中国传统/209

对政治风向像对光和色那样敏感:躲过“反右”劫难/216

立体主义手法能画工农兵吗/222

画记忆中想画的东西/228

山雨欲来:画笔束之高阁/237

以画铺路:申请出国探亲/245

第九章 香港:中国现代派绘画的结束/255

初到香港:信札中的林风眠/256

巴西探亲:叙廿二年的离情别意/262

席德进造访:又见四十年前老学生/271

与画外人语:真知灼见知多少/277

巴黎画展:重寻六十年前旧梦痕/282

义女到港:一切都在改变中/289

婉谢侨商资助:建纪念馆并不重要/294

壮心不已:在画上要再变一变/299

福寿双修:依风长眠香江/312

附:林风眠在看守所写的自传/317

后记/329

试读章节

白宫镇老屋留下的寂寞

白宫镇是一个美丽的古镇,一条清澈的小溪贯穿其中,它可能就是刚刚从车上看到的那条小溪,溪底可见丝丝青苔依附在形状各异的鹅卵石上,各种银色的小鱼穿梭往来。两座新建的石桥中央夹着残桥一座,还剩下两个桥墩在向人们诉说着白宫镇的过去,使人顿生一种沧桑感。小河两岸长满了槐榉树,这正是林风眠笔下的风物,镇子上的人也告诉我,林风眠晚年,每逢家乡有人去看他,他总要问起家乡的槐榉树还开不开黄色的花。这时黄色的花瓣飘落在小石子路上,飘落在小河清澈的水中。

到了镇上,我才知道白宫镇是因为镇子上有一栋白色的宫殿式的房子而出名。房子前有一片空地,空地上矗立着一棵大榕树,很大的树冠,能给人遮风挡雨。

即使在自己的故乡,林风眠仍是很寂寞的、孤独的。本来很少有人能记起他,更少有人谈起他。因为他自青年时代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这里。还是前几年,林风眠的作品到过梅县展览,白宫镇的人才第一次看到他的真迹。来这里办画展的人说,乡亲们看到几幅山水后,一下子就高兴地指点起来,说那山水画的就是阁公岭,许多旅居海外的梅县客家人,也一目了然地点评着。阁公岭是真正的乡村了,乡间的小路,曲曲弯弯,一塘碧波,闪闪泛光,芦丛水草,摇曳生风,塘边的堤岸是用山石垒的,临水坐落着一排泥墙青瓦的平房。走上一个斜坡,就是林风眠的祖居,石阶、大门、屋檐、屋檐下的门匾上仍留着清晰的墨斗方大字“敦裕居”,那门前的三层阶砌,是林风眠祖父所垒,有的石上还有着他祖父所刻的图案。进了大门,是卵石铺砌的天井,天井朝右三间是林风眠祖父的故居,白墙,木格直棂小窗,单扇木门露出清晰的木纹,只是贴在上面的“福如东海”的联匾,还有那旧房子已变成养猪的地方,时时散出猪尿味及猪叫声,屋后的园子还有鸡在走来走去,这些都告诉我虽然寂寞但现在还有人居住。林风眠并不是出生在这个祖居里,而是离祖居不远的一个所在,原先为他祖父作石匠兼营生的店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山洪暴发而冲毁,后被拆除,如今已不复存在了。离店铺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染坊,每天都有红红绿绿的布匹和衣服在这里染了出来。林风眠的童年生活除了看祖父和父亲打石头,看祖父在石头上雕刻出各种各样的花和鸟的图案,再一个乐趣就是看染坊染出的衣物,那各种各样的色彩在吸引着他,那里也是他常去的地方。如今,这个染坊和林风眠出生的老屋同样不复存在了。

但是这两间已不复存在的老屋之间曾经惹出的故事,却一直埋藏在历史的记忆中,现在又系在小镇人们的心头上,这关系着林风眠为什么一生不回故乡的话题。

祖父的凿子和孙子的画笔

1900年12月22日,阁公岭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诞生了一个长子。这时正是清光绪二十六年,按天干地支推算,岁属庚子。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一个很不吉利的年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12月24日,也就是这个男孩出生的第三天,父母还没有来得及给孩子起名,清政府就公布了一项有十二条款的联合照会,向外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的白银,这就是有名的庚子赔款。也许孩子的家长预感到不祥,给孩子起了一个很普通的名字:阿勤。入学读书了,老师给他起了名字叫林绍琼,但他不喜欢这个名字,自己改成“林绍群”、“林凤鸣”,到法国后改为“林蜂鸣”,最后定为林风眠。后来,林风眠自己也说:“我出生在那个倒霉的日子里。”可是,林家毕竟太穷了,祖父林维仁实在没有经营任何事务的能力,只好找了个不花一文本钱的职业,就是上山去打石头,虽是一个卖力气的职业,却又带着几分智慧。因为还要在石头上雕刻一些花纹,做成墓碑卖钱糊口。如果只是打石头,也是卖不出价钱的。不管怎样,人最后总归要葬进土里,并在黄土堆上立一块墓碑的。聪明的祖父看准了这一点,就把这个铁饭碗的技艺传授给了儿子——林雨农,也就是林风眠的父亲了。可是林雨农除了照父亲的意思刻石头外,还兼画几笔画,是画在画纸上,这在林风眠的眼里,父亲似乎比祖父要略高一筹。但在林风眠的印象里,最深刻的还是祖父的形象,他一生是很少提及父亲的。

祖父非常疼爱这个长孙。当他会走路时,祖父就背他上山打石头,任他在岩石上、在树林和青草丛中游荡;他有时也守在祖父身边,帮助祖父磨凿子、递榔头,看祖父在石碑上刻图案刻花纹。祖父告诉他长大了老老实实做石匠,不要去想那些读书做官的事情。祖父还叫他少穿鞋子,并告诉他:“脚下磨出来的功夫,将来什么路都可以走。”

在林风眠的印象里,无论四季阴晴,祖父都是光着脚板,头上盘着辫子,束着腰,卷着裤管,成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块上画呀、刻呀:

我不敢说,我能像祖父一样勤劳俭朴,可是我的这双手和手中的一支笔,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凿子一样,成天是闲不住的;不过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头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却是在轻薄的、光滑的画纸上消磨了一生。除了作画,日常生活上的一些事务,我也都会做,也都乐意做。这些习惯的养成,我不能不感谢祖父对我的教训。P3-P5

序言

郑重先生是上海知名的记者、文人,在写好他的报道的同时,郑先生的一大爱好是与上海的一批知名画家交往,在谈诗论画之间结成了莫逆之交。郑先生的这种交往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交往当然是非功利性的。由于这一层关系,他受到了画家们的信赖,即使在最困难的岁月里,他们相互之间也能说说真话。由此,也使得郑先生掌握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有资格、有条件为海上画家们立传,写出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一代大家。传记责在真实和有文采,通过一个人物折射出时代的特征,如同司马迁为我们中华民族开创的纪实传统那般。郑先生循着这条路,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对他熟识的前辈画家——林风眠、谢稚柳、唐云、陈佩秋等一一道来。有时仅靠个人的回忆犹嫌不够,于是他又深入故纸堆里,在图书馆、档案馆不厌其烦地查找和核对资料。所以他的传记不是一般的回忆文章,而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结晶。这次,以他领衔撰写的这套海派画家传记陆续出版,带动了上海其他一些文人的加盟,我认为是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现在的时代,人们比较的浮躁,空泛地谈论海派概念,颠来倒去地玩弄一些词句的人何其的多,而沉静下来,扎扎实实地做一些梳理、考证、研究的,又是何其的少。

我们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我们热爱它、依恋它,除了每年走在长满悬铃木的街道,闻着白玉兰花开的香气,看着灯光在老洋房之间闪烁,体味城市那种独一无二的温馨,最使我们难忘、引为骄傲而又似乎永远读不完的那本书,其实是这座城市中曾经生活过的那些人以及他们的故事,就像我每次去法兰克福书展自然要想起城市中歌德的故居,每次到阿姆斯特丹必定会去看看梵·高的艺术馆那样,名人是城市水远的名片。

上海的名人真是太多了,从政治家到文人,从学者到艺术家,真是写也写不完。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对海派画家有一点了解,同时也乐于看到有关他们的书一本本地出版。因为海派文化、海派,最早的出处恰恰在于“海上画派”,后来的用法都是它的引申义;因为海上画派确确实实出了一批大师、大家:如国画家就有赵之谦、任伯年、虚谷、吴昌硕、谢稚柳、吴湖帆、程十发、陆俨少、唐云、沈尹默等等,留洋归来的油画家就有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梁、关良、朱屹瞻等等。海上画派仅中国画,最早确定的代表性人物就有60多人,延续到二十世纪末,大师、名家就远不止这些了。

海上画派是有价值的,海上画派是什么呢?很难下一个科学的结论。我认为它是江南文化的精灵,是西洋文化的还魂。宋代南迁,在江浙苏皖尤其在江南形成了新的文化景观,文人画是其中的精华之一,宋以后的绘画史几乎成了江南画史,赵孟频起始的元四家、明四家、清初四王、浙派、皖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西泠八家、华亭画派等等,这血脉相承的名流画派,最终都回归江南,汇结到文商并举的大都市上海。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五口通商,又使西风随商东渐,西洋文化在上海登陆、浸润、植根,开出了灿烂的新花。海上画派传承了祖宗传统的精华和异族的光辉,不中不西,亦中亦西,分外妖娆,殊为难得。所以,它无论从哪个视角看去,都是绚烂多姿的,也是价值连城的。为有价值的画派、事物、人物立传,不是很有价值的吗?

祝君波

2007年12月

后记

在我认识的老一辈画家中,和林风眠是没有深交的,也没有收藏他的画。他住的南昌路那幢两层小楼,我也去过两次,在某些公开场合和他相遇,也有过握手和交谈,彼此都是淡淡的,始终没有进入他的世界,对他总有着一种陌生的甚至神秘的感觉。

我喜欢林风眠的艺术。他的画既不是传统的中国画,也不是传统的油画,他搞现代派,但又不完全是西方的现代派。他使东方的水墨和西方的色彩接吻,孕育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风眠体”。我觉得他给我们营造了一种艺术氛围:在孤寂中有着热烈。在沉静中有着壮美,在失望中有着希望,在向往与怀旧中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这正是生活在历史峡谷中人们极为复杂的情绪。在和他同时代的画家中,没有人能觉察这种情绪,更没人能把握和表现出来。

这位时代感极强的艺术家,受到时代的冷落。到了晚年也热闹过一阵,但和他对艺术的贡献相比,那还是很不够的。

由于对他的陌生,也由于他受到冷落,催发了我为他写传的心芽,想写一本孤独的林风眠。一旦入手。又有一种逆水行舟背纤而行的感觉。虽是如此,我还是竭尽心力,在他的生命河床上走着。

起始,我阅读他同代人的传记,有的已被封为大师级的人物了。初读时甚有启发。后来,我有机会去法国,到了巴黎,访问了他们当年读书的巴黎美术学院,访问了几个画室和学生,在拉丁区的鹅卵石铺的路上走来走去,又不止一次从美术学院经过拉丁区,穿过架在塞纳河上的艺术家桥到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我无法体验到他们当年在巴黎学画时的辉煌,即像传记中写的那种辉煌。我感到被抛得很远很远。在巴黎我访问了赵无极和朱德群,他们当年都是林校长的学生。在国立杭州艺专学画或教画,谈论的仍然是林风眠在中国的事情。

在巴黎,我想通过朱德群找林风眠的义女冯叶,这时她不在巴黎,到别的地方去了。写林风眠传,冯叶和她的父母冯纪忠、席素华是绝对重要的采访对象。冯纪忠和席素华已定居美国,林风眠在香港时又是由冯叶照料。去巴黎之前,我曾到香港搜集传记材料。冯叶是我当然要采访的对象。通过朋友介绍,她不愿和我见面。后来还是由新闻界的前辈卜少夫设宴把冯叶请来,席未终她就走了。我送她到门口,站在马路边说了几句话。她说许多人都要为她干爹写传记,都找她要材料,但她都没有时间,将来肯定要把材料整理出来,交给哪位传记作者还不知道。说罢,她就消失在香港的夜色中。

我只能自叹与冯叶无缘。

我多次去了杭州。在国立杭州艺专旧址——罗苑散步,从罗苑绕道孤山到林风眠的故居,走了几个清晨和黄昏。中国美术大学有林风眠研究会。他们开过两次林风眠研讨会,出版了几册林风眠研究文集。主持研究会日常工作的金尚义倾力相助,把他收集到的资料照片及出版物都交给我;还有中国美术大学教授郑朝,曾对林风眠的挚友林文铮作了多次访问,写了许多研究林风眠的论文,可以说他是对林风眠知之最深、了解最透的人。我和郑朝、金尚义曾多次共谈,讨论林风眠的问题。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风眠被冠以特务罪名在铁窗下度过四年岁月。这在林风眠的生命中也是极为重要的。我到了公安局档案处,看了预审档案。预审档案是公安局内部档案,不是定案结论,加上林风眠的冤案已经平反,外人很难看到的。感谢公安局对我工作的理解,还是让我看了,我也遵守诺言,只抄录和传记有关的资料。几十次的预审,都是有关他的历史及和一些人的关系,谈来谈去,那些历史事实都是不变的。除了那些“触及灵魂”的自我批判,我感到他是以极平静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故事。但那些“触及灵魂”的自我批判,对老人是极大的精神折磨。除了那一段一段的陈述外,我把他在狱中写的“自传”完整地抄录下来。如今重读,使人不相信中国怎么会有那样一段历史!  还有袁湘文,现在我都称她为“袁大姐”,我认为她是林风眠的“健康保护神”。她不但接受我几十个小时的录音采访。并向我提供林风眠初到香港写给他们夫妇的几十封信。整个传记中,我觉得“信中的林风眠”是最真的林风眠。为了保持史料的真实性、珍贵性,我没以这些信为基础加以改造,而是原信照录。这比任何执笔重写更有价值。这些信虽然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写的,但它足以映照出林风眠的性格、人生哲学及处事准则。

我去广州时,也绕道去了林风眠的故乡。似乎故乡人已把他忘却了,没有找到什么材料,只有一种感受,看了他故乡的风景,对他的画更理解了。

我感到遗憾的是,没有能采访到金碧芬。她曾在国立杭州艺专林风眠画室学画,在上海时和林风眠过往较多。林风眠初到香港,金碧芬对他有许多照料。林风眠在香港定居,去巴西探亲,金碧芬又作了许多奔波。但是。我没能采访到她。

叙述了这样一个过程,已足以说明写作林风眠传的材料的几个来源:金尚义提供的许多原始资料及研究资料:王良福提供的林风眠到香港后见诸香港及台湾的报刊文章;上海市公安局档案处提供的资料;袁湘文提供的林风眠到香港后写给他们的信。不敢说我掌握的资料最全,但应该说,我掌握的资料较多。

我感到林凤眠的一生是在被误解中度过的。或者说,他的一生有许多地方被人误解。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写作中我就采取特别谨慎的态度,特别老实的叙述方法,把事情说清楚,以消除人们对他的误解,由于要把事情说清楚,我就特别注意历史的真实,包括对林风眠持支持或反对的人和事都作真实的记录。我只是记录史实,没有评判是非。历史已经过去,恩怨也已消除,何必再去评判那时的是非呢?否则就徒增烦恼了。

我还特别注意林风眠和徐悲鸿。这两位极有光彩的人物,由于各人性格上的弱点,都给他们带来了局限性。我常常想,如果两个人能携起手来,志同道合地去发展中国美术事业,现在的中国美术事业会是什么样子?由于性格及艺术见解的不同,他们都没有达到自己应有的高峰,更不用说共同攀登中国美术的新高峰了。本想写一章林风眠和徐悲鸿的比较,考虑到不是写作本传的任务,也就作罢了。

傅雷生前和林风眠有约,要为林风眠写传,而且作了相当深入的交谈。但时代不让他们实现约定,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如果林风眠传由傅雷来写,那该是什么样子呢?

郑重

盛暑于百里溪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林风眠传/海派大师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74682
开本 32开
页数 33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69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5: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