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尚清审美趣味与传统文化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吸取了前人及时贤在同一论域中的研究成果,把相关资料纳入“天清—人清—文(艺)清”的逻辑思路。通过列举和分析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以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哲学渊源儒道两家的学说为依据,从深层次上去把握中国古代尚清审美趣味的实质性意义及其审美价值,并从宏观上阐明了其产生与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相应的社会基础与意识形态根源。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列举和分析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以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哲学渊源儒道两家的学说为依据,从深层次上去把握中国古代尚清审美趣味的实质性意义及其审美价值,并从宏观上阐明了其产生与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相应的社会基础与意识形态根源。

作者吸取了前人及时贤在同一论域中的研究成果,把相关资料纳入“天清—人清—文(艺)清”的逻辑思路。全书谋篇合理,脉络清晰,文笔流畅。其从道家清心寡欲的人生态度和儒家以礼节情的人格教化上揭示中国尚清趣味的人文底蕴,并用当代的“原型批评”理论对尚清趣味进行分析,具有相当的新意和深度。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农业文明:尚清审美趣味的文化之源

 第一节 农业文明与自然审美趣味

 第二节 农业文明的生命意识与尚清

 第三节 自然崇拜与清美意象的生成

第二章 道家与儒家:尚清审美趣味的思想之源

 第一节 道家之“道”与尚清

 第二节 儒家礼乐传统与尚清意识

 第三节 《周易》文质观与尚清

 第四节 清浊对举的方法论与尚清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清”作为审美范畴的形成

 第一节 玄学思潮与“清”审美范畴的形成

 第二节 人物品藻的审美化与“清”的演进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论之“清”的特色

第四章 唐宋元明清:“清”作为审美范畴的衍变和总结

 第一节 唐代“清”审美范畴的发展

 第二节 宋元“清”审美范畴的定型

 第三节 明清对“清”审美范畴的冲击与总结

第五章 审美判断:尚清审美趣味的优与劣

 第一节 审美趣味的超越性与纯洁性

 第二节 审美趣味的弱化与情感压抑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二、农业文明的宇宙观:天清

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便对浩瀚无限的宇宙产生了无穷的兴趣:宇宙的起点是什么?宇宙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么?对宇宙的种种设想构成了人类的宇宙观。可以说,它是哲学思考的起点,同时也是审美思考的起点。本书总的思路是阐释中国文化中尚清的观念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审美并向前发展的,即从天清一人清一文清。在这一章中,我们主要讲的是天清。天清即上述“清明、顺和之天”的意思,天清是自然和谐、秩序规律的表现,所以是美好的、令人喜悦的,是审美之清的起点和源泉。现在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先民们对宇宙本体的认识。概括而言,中国人很早就对宇宙、自然的感性世界产生了肯定性评价:天清这一认识的形成与农业经济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农耕生活相对于海上冒险要平和、单纯得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年复一年。他们看到的是清风明月、杨柳依依;听到的是鸡鸣狗吠、蝉鸣鸟啼。四时变化,季候分明的大自然对人类并不是那么严酷凶残,而是自然而有序、亲切而慷慨的。风调雨顺时,它赐予他们衣食,也赐予他们快乐,“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秦誓》)。所以,他们赞美自然、热爱自然。即使遇到了水旱之灾,先民们认为也是人类自己的错误,老天爷不过是降灾于人,以示警告,这是先民们在农耕生活中得到的感性认识。宗白华先生指出:

 希腊半岛上城邦人民更着重在城市生活里的秩序和组织,

中国的广大平原的农业社会却以天地四时为主要环境,人们

的生产劳动和天地四时的节奏相适应。可以说是对先民这一观念的总结。

稍稍比较一下古希腊人的宇宙观,我们对此可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和古希腊人常年漂流在海上的动荡而冒险的生活相应,大自然呈现在他们面前更多的是残暴甚至凶猛的一面,商旅途中、海上贸易,狂风恶浪大约不足为奇,触礁沉没或被巨鲨吞没的危险也时常令他们心惊胆寒。看一看荷马史诗《奥德赛》,你就会明白大自然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它像一个恐怖的怪兽,总是与人类作对,就如同古希腊神话中的自然主宰宙斯那样。所以在古希腊人的感性认识中,大自然是恐怖无序的,是与人类对立的,而不是和蔼可亲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是天人对立的宇宙观,而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形成的则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西文明的诸多不同特征,均以此为起点。

上升到理性高度,则是关于“气”的宇宙的认识。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关于“气”的说法就已经相当普遍。《国语·周语下》记载有:“天六地五,数之常也”。这里的“天六”,指的是天有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地五”指的是地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这一说法到了汉代,则衍变成较为系统的阴阳五行说,对整个古代哲学及文化影响重大。在元气当中,古人认为最重要的当属阴阳二气。它们代表着世间万物两种互相排斥、互相依存的力量,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决定着万物的生成、运动和变化。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传上》)。阴和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找到的关于宇宙的基本构成要素,每一种事物或现象都在运动变化中保持着自身阴阳的和谐统一、有序、平衡,整个宇宙便是无数个这样有序的阴阳平衡的集合体,它同样不是杂乱无章的,这就是古人对宇宙自然的基本认识。那么如何解释自然也会出现“失序”的情形呢?比如我们前面讲到的洪水和旱灾,还有地震等等自然灾害,古人认为这不是“失序”,不是天灾,而是人祸。用《国语·周语下》伯阳父的话说就是:“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代表了古人对自然灾害的普遍看法。

关于天地阴阳有序和谐运动的认识,是古代哲学家、科学家的共同之处。老子提出“常”这一宇宙变化规律性范畴。

P17-18

后记

读者看到的这本小书,是我从文化视角研究古--代文论的一个尝试,对这一视角的关注,主要出于个人的兴趣。一直以来,我倾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虽然没有多少研究,但教学之余,也零零散散地读了不少有关的书籍。硕士学业期间,我开始涉猎古代文论,并以此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传统审美文化,2003年,我确定了士毕业论文的选题《论中国古代尚清的审美文化心理》,也就是本书的初稿。与文论的视角相比较,用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文论,结果是不同的。文艺和文艺理论是文化现象的一种。但是它的意义又绝不应局限于文艺和文艺理论狭隘的范围之中。它不仅与时代脉搏、学术思潮联系紧密,同时也是传统审美心理的积淀。所以,从文化视角考察文论,是一种整体的、宏观的考察,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发掘精华,深化认识,而这正是我们当前的古代文论研究所需要的。

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几年来,审美文化研究的热潮方兴未艾。比如由百花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的“中国美学范畴丛书”第一辑和第二辑,就是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它标志着人们对自己民族审美文化的认识,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本书中,我也融入了自己对传统审美文化的些许思考,尚清审美趣味贯穿的是中华民族激浊扬清的精神,而我研究的目的,恰如范晔在《后汉书》中所说“抽其芬芳,振其金石”,期望自己的努力,能为发扬光大传统审美文化的精华,尽一点绵薄之力。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袁济喜教授。袁济喜教授是国内知名的古代文论专家,并擅长审美文化领域的研究。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有幸得到了袁先生的热情帮助和悉心指导,思路大开,受益匪浅。博士毕业论文的成形,凝聚了袁先生的诸多心血,也寄托了袁先生的殷切希望。

感谢陈传才、杜道明、朱良志、蔡钟翔等前辈和专家。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各位先生对我的论文选题和论述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使我有豁然开朗之感。现在的定稿,就是在尽力吸收各位先生观点的基础上,调整和修改形成的。同时由于论文完成距今已经有三年的时间,考虑到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自己认识的相应深化,我对原稿的一些章节作了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感谢亲爱的父亲。一直以来,父亲的勉励都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初稿的写作,在父亲患病之际,初稿的修订,在父亲病榻之前,然而,不及目睹我完成书稿的欣喜,父亲就永远地离我而去!谨以此书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拙作的出版,得到了“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编辑李颜同志、井玉贵同志的辛勤工作,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由于个人的学力所限,对于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论题的研究,其中的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作者

2007年5月于阳春光华家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尚清审美趣味与传统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87269
开本 32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6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3-092
丛书名
印张 9.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5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