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比率对于企业管理人员而言,如同指路的启明星一样重要。这些比率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努力的目标和衡量绩效的标准,帮助管理人员制定最有利的长期战略和最有效的短期决策。
企业的经营环境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在这种动态环境中,商业比率使管理人员能够了解那些需要他们即刻给予关注的重要事项。这些比率揭示了企业经营活动的不同方面存在着某种联系。它们着重强调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重要的内在联系,以及保持各部门之间的适当平衡的必要性。因此,不同职能部门的经理如果掌握了这些主要比率,更容易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齐心协力地工作。
财务是企业的通用语言,因此,最重要的比率是那些以财务为基础的比率。当然,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财务数字只是企业实际现状的一种反映,管理者需要管理的不是这些比率,而是实际的经营活动。
管理比率既是管理工具,又是衡量业绩的标准,驱动企业实现价值。
本书着重讨论对企业经营管理至关重要的比率,介绍比率的含义及如何相互作用驱动企业实现价值。
从每股收益到每股现金流量,从投资收益率到固定资产周转率,本书指导管理人员掌握那些决定企业经营绩效的核心比率,使每一个管理者都能掌握重要的财务工具。
如果能够熟练地应用基本的财务指标,就能实现最好的投资收益率,制定出更有效的战略决策,本书有助于管理者快速掌握各种管理手段。
经营成本
收入以外的另一个值得审查的领域是损益表的经营成本部分。尽管有很多规则用来规范财务报告,但是在许多项目上,企业外部的人不能比企业现有管理者给出某些问题的更好答案。因此,管理者在决定财务报表中的一些数值时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例如:
·存货——将在适当时候使用吗?或者按完整价值售出?
·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期多长?在使用寿命期末的预计残值是多少?
我们考查如下一些特别会使财务报告受到人为操纵的地方:
·折旧和摊销费用
·资本化费用
·准备金的使用
折旧与摊销
折旧是一项资产在使用寿命期内的真实成本,但是,任何特定时期内的折旧额只是一个估计数额。它是根据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估计残值计算出来的。摊销与折旧相似,不过它适用于无形资产。摊销额甚至比折旧额更难以确定。
政府监管部门没有给出确定固定资产恰当的折旧年限的指导原则,不同企业所采用的折旧方法相差很大。甚至是固定资产类型相同的企业在其财务报告中报告的资产预计使用寿命也有很大不同,当然,给资产指定的预计使用期限越长。年折旧费用越低,报告的利润也就越高。
管理者通过采取保守的或激进的折旧计提方法,能够对报告的利润施加很大的影响。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报表阅读者可以利用大量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评价。
财务报表的附注部分包含关于企业折旧政策的说明。在附注的一个独立部分中也给出主要类别的固定资产及其相应的折旧额。分析者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与不同企业的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并对资产的折旧是否有充足的折旧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分析者尤其需要密切关注有关折旧政策发生改变的说明,或者关于所执行折旧政策的说明,因为折旧政策一直是隐藏不良财务成果所采用的一种方法。
资本化成本
不管一个企业是支付现金,还是形成一项债务,都必须在损益表或者资产负债表上做相应的记录。
例如,企业支付100000美元用于发放绩效工资,应该反映在损益表中,而为获得一项设备支付的100000美元则应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中。
每一笔费用的发生最终都要体现在损益表中或者资产负债表中。企业报告较高赢利的一个方法是将损益表中的费用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中。我们把这种做法称为过度资本化。
什么时候资本化费用?在这里需要应用“配比原则”。一项发生的费用应该在相应的受益会计期间确认为费用。当一项支出的受益期间不仅仅是当前会计期,还包括未来期间时,应该将这项支出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即资本化。
企业购买的存货首先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只有当存货转化为产成品被售出时,才转入损益表中。而购买设备与此不同,购买的设备首先被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中,然后设备的原始成本通过在预计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费用的方式转入损益表中。
在这里,还需要记住另外一个原则。只有当企业相信一笔支出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时才可以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应该遵循这两个原则,确保将相关项目正确地归入到损益表账户或资产负债表账户中。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划分类别的情况。
例如,一个试销新产品的酿酒企业可能决定发动一场重要的耗资巨大的营销和广告运动。如果把预先支付的数百万资金作为一项营业费用处理,会对当期的经营成果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管理者可能认为,这些巨额初始费用将会在未来许多年内给企业带来利益,因此应该予以资本化,也就是作为一项资产记录在资产负债表账户中。
对招揽某种服务的预订者或者招收俱乐部会员的大额费用的处理也可使用这种做法。然而,分析者不能确定这些费用所带来的未来利益,因为不同的企业采用的处理方法不同,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主观判断。
保守的企业会对许多成本进行摊销,计人损益类账户中,而激进的公司则将费用资本化,计人资产类账户中。因此,分析者需要特别关注报表附注中所声明的资本化政策。
准备金的使用
企业提留许多种准备金以缓冲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最明显的例子是冲销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其他常见的准备金是存货过时准备和递延税款准备。
计提新的准备金或者增加现有准备金会产生一项需计人损益表的费用。当准备金减少时冲回那笔费用,记录在损益类账户的贷方。
由于准备金具有估计性质,所以管理者在决定计提什么样的准备金和应该计人损益表的各期费用数额时有很大的弹性。因此这个领域就为管理者进行人为操纵提供了机会,值得分析者特别关注。
必须对准备金账户的期末余额和增减变动进行仔细审查。当准备金显示减少时,要特别注意,因为这种减少额可以用来抬高报告的利润。
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关于准备金充足性的常识性问题,例如,呆坏账准备是否和应收账款同比例增长?为什么递延税款准备表现出明显减少?
另一种与此不同的操纵准备金的方法是“巨额冲销”。一个陷于困境的企业可能决定在当期提取巨额重整费用,为未来关闭工厂、裁员和处置坏损存货等造成的损失做储备。这笔费用将被看做是企业的一次性非经常性费用,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以重整储备列示。P330-332
研究公司理财的书有上百种之多,多数都有令人生畏和讨厌的一面。这些书都内容冗长,公式复杂,术语难懂。
这些书的复杂内容和表达方式似乎表明公司理财是那些最坚忍的探险者才能征服的领域。然而,事实上该领域的知识由数量相对较少的重要财务比率构成,借助这些比率,我们能够评价任何一个商业企业是否成功。
这些比率来源于企业不同财务参数之间的关系。虽然每个比率自身的汁算很简单,但是重要的不是理解这些比率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而是掌握这些比率的含义和如何综合不同比率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全貌。
本书的第1版去除了财务书籍的晦涩和复杂性,以便于所有企业管理者都能读懂。事实证明,本书在这一点上取得了成功。
在第4版中,使用了和以前相同的基本结构和方法。不过,对书中列举的实例和采用的基准数据进行了更新和扩展,使本书能够适用于范围更广的读者。
书中数据采自世界范围内的大约200家企业,所以分析结果具有十分广泛的适用性。
第3版在之前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第18章,对分析提议并购可以使用的在整本书中涉及的方法进行了解释。首先介绍了如何评估两家企业的相对价值,然后又介绍了如何使用股东价值增值法评估它们的绝对价值。
股东价值增值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财务分析的新领域,所有管理者都希望掌握这一知识,因为股东价值增值会对他们未来的经营责任造成最严重的冲击。
在第4版中,又增加了一章内容,即第19章。这一章主要论述了会计报表的完整性问题,讨论了会计报表的完整性何时可能被破坏以及如何被破坏,并介绍了几种审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