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三国说英雄/名师讲坛
内容
编辑推荐

三国是什么?是桃花树下深深一拜吗?是长阪坡头血染征袍吗?是百里赤壁一夜风火吗?还是明月下的一曲短歌呢?

一梦十年扬州的杜牧尚且在千年前拾起沉沙断戟浩叹不已,古今少年又有几个不曾在三国的渺渺烽烟中,在逝去的隐隐歌吟中激动、感慨、迷惘、徘徊……

在当今“三国”升温的时代,《读三国 说英雄》加入到品评三国的行列中。作者不仅细细品读了三国故事中的英雄行为、英雄品格、英雄心理和英雄悲剧,而且从人性的视角,阐释了英雄的行为、性格和心理中蕴含的人格魅力和人性特征。有历史,有故事,有悲悯,有叹息,更有令人叹服的“诛心之论”。

内容推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人物总是值得纪念,他们的故事总是值得回味。《读三国 说英雄》评点汉末三国的英雄人物,不仅细细品读了三国故事中的英雄行为、英雄品格、英雄心理和英雄悲剧,而且从学者的视角,阐释了英雄的行为、性格和心理中蕴含的人格魅力和人性特征。有历史,有故事,有悲悯,有叹息,更有令人叹服的诛心之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汇集起来,演绎了汉末三国时期最为精彩的人物故事,呈现给我们一段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

目录

前言

古今奸雄第一奇人——说曹操

 一、引子:何谓奸雄

 二、奸雄的品格:“心口如一之小人”

(一)奇特的出身

(二)故杀吕伯奢

(三)忌杀杨修

 三、奸雄的权术:机警而有权术

(一)少时的权术

(二)用人的权术

(三)行事的权术

(四)权术与性格

 四、奸雄的胆识:“一将之智有余”

(一)讨伐董卓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独运其谋

(四)驾驭天下智力

 五、奸雄的志向:“包藏宇宙”、“吐冲天地”

(一)煮酒论英雄

(二)庸君与强臣

(三)名垂史册

心口不一的君子——说刘备

 一、引子:如此君子

 二、君子风范:“远得人心,近得民望”

(一)高贵的血统

(二)仁义爱民

(三)诚信待士

(四)平民的气质

 三、枭雄品格:“天下英雄谁敌手”

(一)勉从虎穴暂栖身

(二)权术高手

(三)封王称帝

(四)百姓偏不以为假

 四、柔弱性格:亦真亦假

(一)从来善哭

(二)贪恋女色

(三)表象和本质

以柔克刚的政治赢家——说司马懿

 一、引子:笑到最后

 二、棋逢对手:司马懿与诸葛亮

(一)难寻破绽

(二)“牛皮糖”战术

(三)多疑与谨慎

(四)并非“恐亮症”

(五)孰高孰低

 三、深藏不露:司马懿与曹氏政权

(一)初露头角:司马懿与曹操

(二)渐显锋芒:司马懿与曹丕

(三)大展宏图:司马懿与曹叡

(四)后发制人:司马懿与曹爽

 四、盖棺论定:白脸赢家

士人政治家的典型——说诸葛亮

 一、引子:士人政治家

 二、士人的政治选择:“君臣契合,鱼水恩深”

(一)择主而事

(二)为帝王师

 三、士人的政治道德:“知天命,尽人事”

(一)知其不可而为之

(二)鞠躬尽瘁

 四、士人的军事谋略:“独含天灵”

(一)神机妙算

(二)多智而近妖

 五、士人的政治手腕:“仁义诈力之杂用”

(一)纵容关羽

(二)驾驭魏延

古今名将第一奇人——说关羽

 一、引子:第一名将

 二、智勇双全:儒将风采,勇冠三军

(一)红脸关公

(二)勇武绝伦

(三)足智多谋

(四)儒雅的风范

 三、义重如山:“大丈夫处事必以信义为重”

(一)关羽降曹

(二)义释曹操

 四、高傲自负:“关将军真天神也”

(一)目空一切

(二)英雄的悲剧

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说张飞

 一、引子:慷慨悲歌之士

 二、威猛与鲁莽:威名垂千古,勇力冠当时

(一)威猛强悍

(二)莽而有智

 三、正直与真率:英雄童心

(一)平民本色

(二)正气凛然

(三)真诚坦率

 四、性急与嗜酒:任侠使气

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说周瑜

 一、引子:双面周瑜

 二、雄心大志的辅臣:“腹隐安邦定国之谋”

(一)得人者昌

(二)建立帝基

(三)知遇之恩

 三、雄才大略的统帅:“胸藏纬地经天之术”

(一)赤壁大战第一主角

(二)借刀杀人

(三)将计就计

 四、小气与急躁:“读书养气之学不及孔明”

(一)不和谐的性格

(二)五杀诸葛

(三)三气周瑜

(四)既生瑜,何生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奇特的出身

咱们先从曹操的出身说起。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古人认为出身是要决定人的命运的。

曹操的出身相当卑微,他的父亲曹嵩本来不姓曹,姓夏侯氏,为了巴结权贵,认了中常侍曹腾为义父,所以冒姓曹。这么说起来,夏侯渊、夏侯惇都是曹操的直系亲戚,是他的堂兄弟这一辈的。

中常侍又叫中臣侍,是宦官名。宦官在朝廷当中,一方面地位很高,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另一方面地位又很低,是皇家的奴才。所以陈琳代袁绍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中,就说曹操是“赘阉遗丑”,即他是太监遗留下来的很丑陋的那么一种人。这是揭家底儿的话,一针见血,刺痛了曹操的自尊心。

曹操从来讳言他这种太监义子的出身,他标榜自己是汉高祖刘邦时期著名的宰相曹参的后裔。实际上他本家并不姓曹,但他偏要这么标榜,这真是拉虎皮做大旗,聊以自宽自慰。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曹操很看重自己的出身,他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同时又有强烈的自尊心——我虽然出身不高,我的成分不好,但是我有本事,我要用自己的本事去改变我的社会地位。虽然曹参不是我的祖先,但是我可以借助于社会地位的提高,去接续这个祖先的家谱。

这是曹操的一种心态。正是这种心态,使曹操具有埋头苦干的精神、发奋进取的精神,也赋予他那种粗野质朴的做人作风。反正出身不高,我爱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这跟刘备、孙权的出身完全不一样。刘备虽然“织履贩席”,是织草鞋、卖席子的小贩,社会地位很低,但他的血统特别纯正,跟皇族一脉相承。孙权是诸侯家庭出身,社会地位一直很高。所以刘备和孙权都属于贵族家庭,或者说是没落的贵族家庭。

而曹操既没有刘备那样高贵的皇族血统,也没有孙权那样显贵的贵胄祖先,他不过是一介平民,当然是攀附权贵的一介平民。这种特殊的平民出身和曹操独特的做人心态、独特的性格,是有关系的。

(二)故杀吕伯奢

在小说中,曹操第一次让人反感的行为,是杀吕伯奢(卷一《曹孟德谋杀董卓》)。这是曹操生平最可憎的恶行之一。有人说是“误杀吕伯奢”,这并不准确,因为他误杀的是吕伯奢的家人,对吕伯奢来说,就是明摆着要杀他。

曹操行刺董卓未遂,逃离洛阳,仓皇避难。路上经过中牟县,县令陈宫敬仰曹操的这种敢于冒生命的危险去刺杀董卓的壮烈行为,非常佩服他,认为他是“天下忠义之士”,所以就放了他,自己县令也不当了,弃官跟随曹操逃难。

曹操和陈宫逃到成皋这个地方,投奔曹操父亲的朋友吕伯奢。父亲的朋友,古人叫“父执”,就像咱们现在叫“叔叔”,是长辈。

吕伯奢也很敬佩曹操刺杀董卓的英雄举动,所以就热情地款待他,吩咐家人杀猪,自己亲自骑着小毛驴到西村沽酒。这在当时是很高的待客礼节。

这时曹操惊魂未定,忽然听到庄后有磨刀霍霍的声音,心里怀疑,跟陈宫一起潜入草堂后,隔着板壁听到有人说:“缚而杀之。”咱们把他捆起来杀了吧。

曹操心想,这不是要杀我吗?要把我捆起来杀了。所以他先下手为强,与陈宫拔剑直入,不问青红皂白,不管男女老幼,一概杀之,一连杀死八人。

杀完以后一看,原来厨下捆的是一头猪,欲杀未杀,他才明白人家是要杀猪款待他。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一般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猪肉。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只有逢年过节才杀猪,平时是不杀猪的。平时要杀猪待客,那肯定是贵客。人家很热情地要款待曹操,把他当成贵客,结果他把人家一家人全给杀了。这个时候真是误杀,情急之下,曹操和陈宫只好连忙逃走。

途中,他们遇见兴冲冲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先是把吕伯奢放过去,然后故意对他说后面有人来了,在他一转头的时候,曹操便一刀把他杀了。

这个时候就不是误杀,而是故意杀人。所以陈宫责备曹操说:“知而故杀,大不义也!”你明明知道刚才是误杀了,现在却又故意杀了吕伯奢,这是违背道义的行为。

那么,曹操该不该杀吕伯奢?为什么?

咱们评价历史事件可以有两个角度:道义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道义的角度是一种道德审判。搁在道德审判台上,从道义的角度看,曹操杀了吕伯奢的家人以后,又故意杀了吕伯奢,对父亲的朋友,对一位热情款待你  真正可恨的还不是曹操故杀吕伯奢,而是曹操做了这种大不义的事情,居然连一点羞愧之心都没有,还说出了这么一句千古名言:“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连一向佩服他的陈宫,听了这句话,都觉得他是个“狼心狗行之徒”,弃他而去。

小说中的这段描写是有史实依据的。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曹操杀了吕伯奢家人后,“凄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凄怆”二字传达出曹操杀人后的复杂心理。而小说删去“凄怆”的表意语,增添了“天下”的修饰语,更成为对曹操的诛心之论。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天下所有的人都不能辜负我,但是我可以辜负天下任何一个人。这样就把我和天下人搁在一个对立面。从这一点来说,咱们可以看出曹操性格中某种强悍的地方,他敢于和天下人为敌,这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突出特点。

再进一步,咱们还可以看到,如果别人做了故杀吕伯奢这样的事,陈宫这么一责备,他肯定要为自己的行为开脱的。他要辩解说:“我这不是故意的。我这不是为了逃生,没有办法嘛,我实在是迫不得已的,请你原谅我这一次。”别人总会辩解的,但是曹操却不辩解,他非常坦率地说出了自己做人的准则。

按照古人说的:“两句言语,教万代人骂道是:虽不流芳百世,亦可以遗臭万年。”(嘉靖本《三国志演义》注释引录后晋桓温的话)曹操说了这么两句话,就足以遗臭万年了。所以古往今来,谁也不会把这两句话大书成一副条幅,挂在自己的书房里,告诉他人这就是我的座右铭。但是曹操能这么做,他愣是公开地把这两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所以,跟一般的政治野心家相比,曹操的确与众不同。一般的政治野心家往往遮遮掩掩、欲言又止,隐藏自己的真实面貌,而曹操却敢于直言不讳地表白自己的内在心理,这也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突出特点。

李贽在评《三国志演义》时说得很有意思,他说:“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乎?”(《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第四回总评)这就是说,天下所有的人都会有这种心的,就是想着我最好把天下人全给亏待了,但天下人谁也不能亏待我,亏待我一点我都睚眦必报;但是我可以亏了别人,亏了别人我可以心安理得。天下人都有这种心,但是谁敢坦白地这么说呢?只有一个人敢这么说,就是曹操。

所以小说家评价曹操,说曹操是“心口如一之小人”。这与刘备“外君子而内小人”是判然有别的。曹操是小人,但是他心口如一。这使咱们想起《论语》里面孔子说的一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现在曹操不一样,他是个坦荡荡的小人,他不是常戚戚的君子。他是个“小人”,但又心怀“坦荡荡”,这就构成一个矛盾的组合体,跟“奸雄”那个矛盾的组合体相类似。

“坦荡荡”是曹操的一种独特的性格品质,独特的为人方式、处世方式。但是他在本质上是个“小人”,他的言论和行为,从道义上来评价,绝对是小人的言论和行为。如果是君子,比如刘备,就不会去这么做,做了更不会这么说。当然刘备也有很多小人行为,这又另当别论。但是曹操这么做了,而且还这么说了,他敢作敢为,敢说敢言,还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是个男子汉,这是值得敬佩的。

(三)忌杀杨修

曹操这种“心口如一之小人”的奸雄品格,在忌杀杨修这一事件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说中,曹操跟杨修构成一种很特殊的关系。因为曹操一贯求贤若渴,他重视有才华、有智慧的人,而且在他身边也聚集了一帮很有才华、很有智慧的人,他善于重用他们。杨修是很聪明的,也很有才华,他的聪明才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比曹操逊色,也就是说杨修的智商决不会比曹操低。但是,为什么曹操就不能够始终如一地重用他呢?

曹操为什么会杀杨修?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曹操忌才。小说中写了几件事情,突出地体现“奸雄端的忌聪明”,就是说曹操很忌讳像杨修这样太聪明的人。小说写了几个故事(卷十五《曹孟德忌杀杨修》)。

第一个故事就是曹操建一所花园,竣工后去视察,咱们现在建筑物落成后,领导也都得去验收、剪彩。曹操看了以后,一言不发,只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背着手就走了。工人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盖一座花园好好的,你怎么就写了一个“活”字,啥也没说?这个时候,聪明的杨修猜出来了,他说:“丞相嫌门修得太阔了。‘门’内一个‘活’字,不就是‘阔’字吗?”于是工人马上将门改窄了,又请曹操来验收。曹操见了,心里高兴,一问知道是杨修解的字,“虽面喜,心甚恶之”,口头上大加称赞,心里却很嫉恨。

又有一次,塞北进贡一盒酥糖给曹操,曹操看了,在盒子上竖着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曹操去睡觉,杨修就让大伙儿一人一口吃了。曹操睡醒以后,想吃酥糖,一看没了,就问怎么回事儿?杨修说:“丞相有命,盒子上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怎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大喜,而心恶之”,心里更加讨厌杨修。

还有一件事,也很难容忍。曹操吩咐左右说:“吾梦中好杀人,睡着时汝等勿近前。”“梦中杀人”,的确是个很特别的性格。前面说到,曹操有一种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如果真的成为一种心病的话,有了神经质,就会表现为疑心很重,连在睡觉的时候也总是防着别人侵袭他。跟现在讲有武功的人一样,他用武功把自己罩住,你轻易不能碰他。曹操也是这样,他在睡觉时把自己罩住,你轻易碰他,他就把你给杀了。所以他让侍从轻易不要碰他的朋友,居然下手如此之狠,这是决不可容忍的。

那天曹操睡午觉,被子掉在地上。一名侍卫好心,怕他着凉,赶忙拿被子给他盖上。没想到曹操突然跳起来,拔剑把这个侍卫杀了。杀完以后,他自己继续呼呼大睡。

睡醒了一看,怎么一个侍卫躺倒在地,血淋淋的?曹操吃惊地问:“何人杀吾近侍?”大家告诉他,是他在梦里杀的。曹操痛哭流涕,命厚葬这名侍卫。临葬的时候,杨修前去祭奠这名侍卫,感叹说:“君乃囊中之锥也!”谁让你明知故犯呢?死了也是白死。

曹操“闻而恶之”,心里很不高兴,因为杨修是在揭他的短。实际上曹操不是做梦杀人,他是疑忌心太重而杀人,杨修揭的就是曹操这种性格上的短。咱们知道,人要有病的话,特别怕你去说他。人脸上要长个痘子,你老说他脸上长个痘子,他当然很不舒服。你看见就行了,干吗非说出来不可呢?人要是有病,尤其有这种精神性疾病,最忌讳别人说他的病。就跟喝酒醉了一样,最不高兴你说他醉了。所以曹操更加痛恨杨修。

终于有一天,曹操抓住了杨修的把柄。当时曹操进攻西蜀,跟诸葛亮的军队对峙很长时间,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打吧,打不过人家;不打吧,退兵很丢脸面,“怕蜀吴耻笑”。曹操心里很苦恼,“犹豫不定”,又不能跟人商量。

正好那天晚上,做饭的厨师给曹操端来了一碗鸡汤,碗中有鸡肋,鸡骨头汤,挺好喝的。可曹操看了,“有感于怀”。这时恰巧夏侯惇走进中军帐,询问曹操当晚的号令,曹操随口就说:“鸡肋,鸡肋。”于是军中就以“鸡肋”为口令。

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李,准备归程。夏侯惇听说后,非常吃惊,连忙请他来问道:“公何收拾行装?”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拴束,庶免临行慌乱。”于是夏侯惇也命令他的部下收拾行装,其他将领也都纷纷准备。

当天夜里,曹操心乱如麻,睡不着觉,绕寨私行。他见军士们都在收拾行装,连忙召见夏侯惇,得知这是杨修的主意,曹操非常恼怒,说:“竖儒,敢乱吾兵耶!”于是就把杨修斩首示众。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古人认为,这是因为杨修太聪明了,曹操平生为人,最嫉恨的就是太聪明的人,而且生怕别人比自己的智商还高。杨修比自己的智商还高,所以非杀不可。其实不然。

我觉得,杨修这个人智商确实很高,绝对不亚于曹操,但是他情商不行。之所以情商不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明白自己的位置是什么,没有处理好上下级关系。

咱们知道,作为下级,他的智商可能高于上级,但是在上级面前是绝对不能表现出高于上级所有的智慧、聪明。即使是你出的主意,你是首创,你也应该把它当成是领导出的主意,而且做得天衣无缝。何况是把领导心里想的事,还没有说的话,你就提前抖露出来,那是绝对犯忌的。

杨修没有处理好上下级关系,所以必死无疑。这是杨修的性格毛病造成的。一个人有才,但不能太泄露才,“露才扬己”,这是很忌讳的。尤其是在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时候,更应该好好摆正自己的位置。杨修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所以罪有应得。

当然,曹操杀杨修,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杨修辅助曹植。

杨修的官职是行军主簿,是曹操手下的官员。他在曹操的两个继承人——曹丕和曹植中,选择了曹植。他为什么选择曹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可能也是揣度曹操的意思。

曹操选定继承人的时候,原来想选曹植,因为曹植从各方面来看应该说比曹丕更有可选性,他更聪明,更优秀。不过,他的智商虽然高于曹丕,但是他的情商却不如曹丕。曹操一开始还是从智商去考虑的,认为曹植的聪明才华、为人处世,对文人名士的团结、凝结力、聚合力等等各方面,都是值得重视的。所以曹操一开始心目中选定的继承人是曹植。杨修也许正是看透了曹操的心思,才决定辅助曹植。

我们知道,曹丕年岁长于曹植。按照古人立嫡立长的传统,曹操的继承人理应是曹丕,而不是曹植。所以谋臣们劝阻曹操,不能紊乱“家法”,家法一乱,造成“兄弟阋于墙”的局面,是很危险的。袁绍就因为改立幼子,而遭致内讧,这是前车之鉴。按正常顺序,老大就是老大,老二就是老二,这没有什么异议,是天生的。但是你要按贤愚去分伯仲,就很难分清谁贤一点,谁愚一点,这没有一个简单的尺度可以区分,有太多的随意性。

但是曹操本来就是非同寻常的人,他不按一般的规矩去做,他要凭借自己的头脑,做出自己的选择。为了考验这两个儿子的为人处世,曹操出了一个很损的招:一边公开下令,让曹丕和曹植各出邺城城门;一边又暗中下令,不许守城的人放曹丕和曹植出城。  这时候曹丕先行一步。有的时候做事情千万不能抢先一步,你不妨滞后一步,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再决定自己该怎么做,这样更保险一些。曹植的智商高,他不急着抢头功,他想先看看曹丕是怎么做的。而曹丕性子急,先要出城去。守城的极力阻挡,曹丕没辙,只好打道回府。

但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曹操在当时那种现实处境下,他应该怎么做?他能够怎么做?这就值得考虑了。也就是说,当我们设身处地,在那种特定的处境当中,曹操正仓皇出逃,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这时他觉得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伤害他,因为正悬赏抓他呢,任何一个人都可能要了他的生命。这时候,他的保生、求生的意识是非常强烈的。杀吕伯奢的家人当然是无意的,是误杀,但是如果这时候不杀吕伯奢,从概率上来说他有50%的安全系数,同时有50%的不安全系数,这是肯定的,吕伯奢可能告他,也可能不告他。如果再考虑到感情的因素,吕伯奢回家一看,家里人都被杀了,吕伯奢出卖曹操的可能性还要更大些。而曹操杀了吕伯奢,就百分之百地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了。所以曹操做了一种很决绝的行为,但是这种决绝的行为背后,有他的现实考虑。

曹植听说后,赶紧请教杨修。杨修说:“世子今奉王命,如有阻当者斩之。”于是曹植到了城门边上,守门人照样拦着不许他出城,他挥刀把守门人杀了,就出城去了。

曹操得知情况,非常高兴,认为还是曹植厉害。所以你可以看到,曹操自身是个奸雄,他衡量人的时候,不是看你的道德怎么样,人品怎么样,他是看你的奸诈怎么样,权术怎么样。看你能不能使奸,能不能使诈,能不能用权,会不会用权,所以他对曹植的做法非常赞赏。

不过他一打听,这又是杨修出的主意。咱们刚才说了,杨修是曹操的直属部下,曹操的部下必须忠于曹操,不能够拆曹操的墙脚。你不忠于我,你就是背叛我;你今天可以背叛我,你明天照样可以背叛我的儿子——曹操是按照这个逻辑来推理的,这是奸雄的推理方式,跟常人不一样。他不相信杨修现在忠于曹植,就会一辈子忠于曹植。因为他觉得,我用你杨修做行军主簿,你可以“出则参赞军机,总知内外事”,位置很重要了,可你还居然在背后捅我一刀子,背后使小聪明,这不行,所以非杀不可。

更何况,杨修还常常在幕后献策,帮助曹植对抗曹丕,赢取曹操的宠爱,而且屡屡奏效。曹操听说后,大怒道:“匹夫!安敢交媾吾儿,以侮孤耶!”你居然敢玩弄我于股掌之上!这时杀杨修之心就更为强烈了,只是因担心将士议论,多次隐忍不发。后来有了“鸡肋”事件,杨修刚好撞到枪口上,当然必死无疑。

由此可见,曹操“忌杀杨修”,在“忌才”的表象之内,隐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政治考虑:既有对曹植网罗人才、结党营私的警惕,也有为曹丕顺利接班、扫除障碍的目的,而更重要的,是对杨修不忠于己,胳膊肘往外拐的惩罚。这不也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表现吗?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曹操的确是深谋远虑的。他不轻易地去杀一个人,他杀一个人,必定有他的特殊的理由。这个理由,可能不符合道义准则,但是肯定符合现实准则,而且也符合奸雄的人生准则。作为一代奸雄,曹操信奉的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准则,你不能负我,即使你是我的亲信,你是我的重臣,你也不能负我,这条准则是铁打不动的。P3-12

序言

《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之作。历史演义小说源于宋代说话艺术中的“讲史”一科,作家用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历史故事,组织、敷衍成一篇完整的叙事作品,从而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历代人们欣赏历史演义小说,不仅关注其中叙述的宫廷争斗、沙场征战的故事,更为关注其中塑造的叱咤风云、卓尔不群的英雄。

“英雄”,古人特指识见、才能、勇武或作为非凡超群的人物。据今所知,“英雄”一词比较可靠的最早用例,始见于东汉初年的文献,比如南朝梁萧统(501—531)《文选》卷五十二收录东汉班彪(3—54)的《王命论》,写道:“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时世造英雄,英雄创伟业,这成为古往今来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

《三国志演义》所叙写的汉末三国时期,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群雄逐鹿、风舒云卷的动荡时期,流传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所以后代人们酷爱阅读以汉末三国历史为题材的史籍与小说。正如清初毛宗岗(清顺治、康熙年间人)在毛本《三国演义》卷首的《读三国志法》中所说的:“古史甚多,而人独贪看《三国志》者,以古今人材之众未有盛于三国者也。”他说的“人材”就是英雄。

在汉末三国时期,人们往往以“英雄”自诩或以“英雄”誉人。比如曹操(155—220)就曾对刘备(161—223)坦言:“方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袁绍)之徒,不足数也。”刘备听了此言,大惊失色,筷子失手掉在地上(《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这在《三国志演义》里敷衍成家喻户晓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早在东汉末年,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177—217),就曾经写过一部《汉末英雄记》,记载了许多这一时期的英雄如董卓(?—192)、吕布(?—198)、袁绍(?—202)、公孙瓒(?—199)、曹操等人的故事。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在后世广为传扬,成为人们喜闻乐道的“口谈”。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曾引用明中期著名文人杨慎(1488—1559)的一首《西江月》词,道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他认为,诸葛亮(181—234)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219)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正因为“有此三奇,乃前后史之所绝无者,故读遍诸史而愈不得不喜读《三国志》也”。他认定诸葛亮、关羽和曹操三人是汉末三国英雄榜中的鼎甲,就像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他们演绎了汉末三国时期最为精彩的历史故事,这可以代表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看法。

在《三国志演义》问世之前,已经有无数的仁人志士藉讴歌诸葛亮的英雄事迹,寄托自身救国救民的怀抱。如唐代“诗圣”杜甫(712—770)热情地歌颂道:“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咏怀古迹五首》)“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南宋诗人陆游(1125—1210)也深深地感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诸葛亮的形象凝聚了中国古代无数仁人志士的深切寄望,成为他们的精神典范。

早在宋元时期,就有关汉卿(约1220—约1300)《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杂剧和同名的南曲戏文问世。关剧现存元代刻本,可知这是当时的流行剧目。“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一出《单刀赴会》,直到现在还常常在戏曲舞台上演出,赢得观众的喝彩。古往今来,关羽不仅以英雄著称,还以神灵著称,成为著名的“关公”、“关老爷”,甚至“关帝”,“关羽文化”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说诸葛亮、关羽是英雄,多数人都会投赞成票,可曹操也算是英雄吗?其实,虽然当时和后世都称曹操为一代“奸雄”,但在当时人们的语汇中,“奸雄”原本就是“英雄”的别称。比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372—451)注引孙盛《异同杂语》记载,汝南许劭曾当着曹操的面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范晔(398—445)《后汉书·许劭传》同样记载许劭的话,却是:“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实际上,当时人们也多以“英雄”称曹操,如《后汉书·李膺传》记载:曹操还未显达的时候,李瓒“异其才,将没,谓子宣等曰:‘世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毛宗岗之所以称曹操为“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也许就是看中了他“奸雄”与“英雄”兼具的品格,所以谓之“奇人”。

说到曹操,就不能不提到他的第一对手刘备。不仅曹操称许刘备是与自己并世而立的“英雄”,刘备也始终把曹操看作自己实实在在的“天敌”。刘备入川时曾经难得坦率地对庞统(179—214)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所以刘备的故事和曹操的故事一样流行。《太平广记》卷二二六引唐颜师古(581—645)《大业拾遗记》记载,隋炀帝(569—618)喜欢观看水上杂戏,戏目中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故事。北宋时市井中流传“说三分”的民间说话技艺,苏轼(1037—1101)《东坡志林》卷一记载,他的朋友王彭对他说:“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说书人在讲说曹操、刘备故事的时候,融进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听众包括小孩儿都不免受到感染,或喜或悲。

说到诸葛亮,也不能不提到刘备对他的信赖倚重和司马懿(179—251)与他的殊死对抗。初唐时释道宣(596—667)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三下《僧像致敬篇》有小注:“似刘氏重孔明等。”这里引用的显然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类的故事。稍后释大觉为《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作注疏,撰写《四分律行事钞批》一书,在卷二十六中引用了“死诸葛亮怖生仲达”的民谚,讲的是诸葛亮遗计惊退司马懿军队的故事。刘知几(661—721)《史通》卷五《采撰》篇中,也提到“诸葛犹存”的故事“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在《三国志演义》那些先后步入历史聚光灯的英雄人物当中,司马懿出场亮相最晚,但却成为汉末三国时期逐鹿争鼎的最大赢家。魏、蜀、吴三国,最后被司马氏的晋朝所灭,“三分归一统”,司马氏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这跟司马懿的卓绝战功和忍辱负重是分不开的。

至于说到刘备和关羽,也就不能不提到他们“桃园三结义”的兄弟张飞(?—221)。张飞的故事在唐代就广泛流布于民间,李商隐(813—858)《骄儿诗》写道:“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记述的是儿童听说张飞、邓艾故事的观后感。元代刊刻的《三国志平话》中,“张飞见黄巾”、“张飞杀太守”、“张飞鞭督邮”、“张飞独战吕布”、“张飞摔袁襄”、“张飞三出小沛”、“张飞捉吕布”等情节,大都妙趣横生,使张飞成为这本书前半部中最有活力的人物。在元明清三代的“三国戏”中,张飞一直是出镜率最高的人物之一,张飞形象成为戏曲舞台上著名的喜剧英雄。

在《三国志演义》中,周瑜临终时深深地感叹:“既生瑜,何生亮!”其实,英年早逝的周瑜(175—210),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成为许多文人士子追求和歌颂的英雄偶像,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周郎”。比如唐代“诗仙”李白(701—762)的《赤壁歌送别》写道:“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胡曾(唐咸通间人)《赤壁咏史诗》写道:“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南宋戴复古(1167—?)《赤壁》诗写道:“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而一代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更是千古传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苏轼看来,周瑜堪称汉末三国英雄豪杰中的翘楚。

检点汉末三国的英雄人物,最为后世所称道的正是曹操、刘备、司马懿、诸葛亮、关羽、张飞和周瑜等七位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本书即拟以明代嘉靖本《三国志演义》为文本依据(本书中凡引用此版本,仅注明卷数与节目),细说他们的英雄行为、英雄品格、英雄心理和英雄悲剧,从中体味深沉隽永的人生价值与人性内涵。

当然,汉末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即使是在《三国志演义》中跳动着活跃身影的,除了上述七人以外,还有孙权、吕布、袁绍、赵云、张辽、夏侯惇、黄忠、马超、吕蒙、陆逊、魏延、姜维、邓艾……可谓指不胜屈。我在本书中选说七位英雄,仅仅是尝鼎一脔而已。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也来细读《三国志演义》,畅说英雄,张扬英雄事迹,激发英雄豪情。

后记

我这个人,大概天生属于“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那种类型,实在胸无大志,从未萌生过成为英雄的梦想。虽然像几乎所有的男人一样,在青少年时代也曾对英雄产生过“高山仰止”般的崇拜和敬佩,心中却从来没有涌动过试一把英雄豪杰的渴望。

不过,我对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情调却一直欣赏不已。当我读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李白《扶风豪士歌》),“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陆游《金错刀行》),“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贺新郎》),诸如此类的诗词,我常常感到血脉贲张,意气昂扬。这也算是一种潜藏于心中的“英雄情结”吧?

正是带着这种“英雄情结”,我做学生的时候就很喜欢阅读《三国志演义》,当教师以后也很喜欢讲授《三国志演义》。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当不了英雄,但是能够在幻想世界中跟英雄倾心交谈、恳切对话,这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吗?更何况在这样的交谈对话中,英雄可以毫无保留地向你敞开胸襟,你也可以无所顾忌地探视英雄的内心世界,这是多么愉快的事啊!

所以,2004年夏天,现代文学馆的傅光明先生邀我做有关《三国志演义》人物的讲座,我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要讲讲曹操。2004年11月28日上午,我在现代文学馆讲了两讲,一讲的主题是“曹操: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一讲的主题是“曹操的王者气质、政治智慧和枭雄性格”。这两讲的内容后来收入傅先生主编的《插图本纵论三国演义》中,2006年1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事有凑巧。就在这本书出版不久的2006年初夏,北京电视台科教节目中心正在组织“名师讲坛”栏目,导演于瀛女士偶然读到《插图本纵论三国演义》一书,居然看中了我的讲稿。于是两通电话之后,于瀛导演偕策划曹培春先生、编导郑元达先生和我一起,围坐在北师大御马墩餐厅的小餐桌旁,侃起说《三国演义》的选题。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知道自己只适合在讲台上讲课或讲座,却不适合在电视荧屏上抛头露面。因为一者“面目可憎”,缺乏明星的风度;二者音色欠佳,没有宏亮的嗓门。上电视这“丢人现眼”的事儿,我也曾试过几回,连自己都不太看好,怎么能指望赢得观众的青睐呢?可是于导演偏偏认定她是“慧眼识英雄”,非得让我接这招不可。盛情难却,我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念头,答应先讲两讲曹操。因为毕竟在文学馆讲过一次,对此心里还有些底气。

没料到一发竟不可收拾,曹操讲完了,反响还不错,于是又续讲了刘备、诸葛亮;仍然兴犹未已,司马懿、关羽、张飞、周瑜也接踵而来,竟然凑成一个系列讲座。这些讲座在2006年8月陆续播出后,年底和2007年初又重播一轮,据说观众的反应还不错。

为了讲这几位英雄人物,我没少折磨自己,小说读了一遍又一遍,讲稿改过一稿又一稿,总想着一来要充分尊重小说文本,不可信口开河,二来更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发掘每一位英雄的行为、性格和心理中蕴含的人格魅力和人性魅力。幸运的是,在录像现场,每一次都有我们北师大文学院古代文学所的研究生前来捧场,和他们精彩的问答,往往能够临场激发我的灵感火花,使我更深入地体察“三国”英雄的灵魂。

今年年初,《三国志演义》系列讲座还在北京台播出,北师大出版社的饶涛先生就跟我联系,说是已同北京电视台接洽过,要出版我的讲稿。能利用纸质文本出版的机会,扩大讲说“三国”英雄的影响,这当然是“何乐而不为”的,所以我就一口答应了。

但是要将“名师讲坛”的录音整理成书稿,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整理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在说—听关系与写—读关系之间,还有着很大的距离。晚清时黄遵宪提倡“我手写我口”,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其实,“我手”要真的都按“我口”来写,写出来的东西肯定废话连篇,病句百出,磕磕巴巴,不堪卒读,我觉得即使再优秀的侃家也难免此厄。最佳的选择,恐怕是“我手”照着“我读”的路数来写作,删除口头语的繁芜杂乱,体现书面语的精粹整洁。

所以,尽管有原先的文稿和“名师讲坛”的录音作基础,要整理出一部像样的文稿来,其工作量并不亚于重新创作。从2月初开始动笔,整个寒假都没有好好休息,我又在《三国志演义》的汪洋大海中尽情地遨游了一番。伴随着京城震耳欲聋的新年鞭炮声,走进汉末三国遥远的历史语境中,心里感受到别一番滋味。

3月初我到新加坡讲学,住在国敦胡姬酒店。在讲课之余,我仍然全力投注于文稿的改订和修饰。面对酒店窗外热带的明媚阳光和鲜绿雨林,我又一次深深地领略“三国”英雄的人格魅力,也又一次深深地感受“三国”英雄的心灵震撼。

书稿交到出版社后,我又回到了北京。忙碌了好几天,终于能静下心来写“前言”和“后记”。这部书稿中包含着我的许多情感,有钦佩,有敬仰,有愤恨,有感慨,有惋惜,有悲叹,还有一点惆怅和欣慰。这些情感也多多少少地流溢在“前言”、“后记”的字里行间,成为《读三国说英雄》的一个尾声,招之即来,挥之不去。古人云:“言为心声。”然也!然耶?

2007年3月26日

草于北京朝阳区林萃路京师园小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三国说英雄/名师讲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英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085453
开本 16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1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3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4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