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叶一菩提
内容
编辑推荐

薄薄一册书伴随作者熬过了艰辛苦涩的黛绿年华,给了作者终生受益的坚忍和卓绝。本书收录了作者的“活页的思想”、“散页的日子”和“信仰的慰藉”。这些文章的语言:新颖、灵动、跳跃、鲜活,那些名词动词形容词古诗古句流行语,在他的笔下,仿佛像一塘超时空的大鱼小鱼,活蹦乱跳。

平平常常的故事,清清浅浅的文字,散发出透着人性真善美的花香,不经意间翻阅,甚至会在刹那间激活你沉睡的心灵,影响你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

内容推荐

天地间每个个体总要新陈代谢、释放自我,以显明自己存有的价值,在“湿衣”、“落地”等“他者”参照系那儿找到自身清晰的影像和线索。所有这些朝起潮落只能发生在当事双方的内心里,但渺如一粟一瓣的它做到了!不经意间,蕊如帆、瓣如舟,纷披飘洒,拂了一身还满,仍余香袅袅。

目录

期待(序)

Ⅰ 活页的思想

融入空地

半页括号

活页的思想

一叶一菩提

蓦然开放

树的风格

蓝轨告白

空地黄昏

杜辉半解

爬生命的格子

最美的图画

此情可待

深刻的寓言

苏塞克斯的恍惚

方格上的泪滴

话说坟地

画外之音(图文频道)

有你同在

寓言内外

长留书话在人间

思想的活页(三色印版)

旷野呼告

夜色恍惚

画外的思想

三昧札记(三藏篇)

阅读可能的思想

Ⅱ 散页的日子

歧路徜徉

散页的日子

凸凹手记(三联单)

天边外

照片内外

恍若小路

一角天空

息息小街

朝花偶拾(三色瓣)

戏说家事

父亲的算珠

面向自己(平仄散体)

闪烁其事

月色康乃馨(双簧管)

生日传真

逝水散简(三棱镜)

月下

搭错车

同一经线上

心寄

送行

严重的时刻

照片儿语

夜半又歌声

写在留言簿边上

句读尊严

花未全开月未圆

草色遥看近却无

Ⅲ 信仰的慰藉

信仰的慰藉

宽容理想在照料人类的灵魂

他者视域中的复调语境

追寻可能的栖居

贫困的语词

“人本”与“天本”的视域融合

诗意的文化情结反思

谁在替我们思想

奥古斯丁时间之维的哲学沉思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与笛卡尔的壁炉之思

后记

试读章节

融入空地

周末照例陪妻回娘家小聚,跟二老絮谈一周来的喜闻乐事。内心里还打了个小算盘,睡个结结实实的懒觉,偷得半日闲,同时又不必为早餐的问题睡不踏实,愁眉不展。

可能天骤暖的缘故,不慎起了个大早,我蹑手蹑脚地磨到阳台轻松一下,或伸个懒腰,或活动一番筋骨。殊料撞着了岳母,她套一身条纹运动装,嗯,没准老人家习惯了,又要去附近的公园打太极,舒展一下筋络。我正想打个招呼,咦,她手里还掂了个小铲,仿佛抹墙皮的瓦刀,“您老这是去哪儿,干嘛?”“小妮子起来没有,今儿天好,走,我带你俩去挖萝卜,一块去!”“挖萝卜,周围都是密不透风的柏油路,高楼大厦,在哪儿?”“你不知道,就是外环路和花园路交叉的小缺口,沿着个羊肠小道边走边看,路头有个小树林……”我记忆里迅即调度了诸多动静、经纬因素,噢,想起来啦,那年备考职称时我曾经拐到那儿用过功。平静得仿佛给遗忘的角落,又像块飞地,来自记忆深处的不明飞行物。不过,那是块荒地,衰草萋萋,绿意暧昧,一层淡绿薄施粉黛,绿得轻描淡写,好像一阵风便吹得烟消云散了。盐渍大规模析出,扑朔迷离的空白感油然而生,覆盖了凸凹不平的心事,望峰息心,淡泊宁静和壮怀激烈同归于尽。“我知道地方,您先走,我们随后便到!”

我俩一路闲散,有说有笑,仿佛去踏青、远足,怪道在壁垒森严、严阵以待的楼群、道路的夹缝里,竟穿插了这么段诗情画意的小胡同。远远看见她一人蹲在一畦田垅上戳戳捅捅,显出努力的样子,好像要挖地三尺,深掘着什么,以便植下一堆希望的种子。我俩加快步伐,小跑着凑了过去。塑料袋里已经趴了几根萝卜头,萝卜短小稚嫩,结满了发达的根系,泥土结成一块又一块的。她往鞋帮上磕磕萝卜须,扑打的一些泥屑簌簌零落,阵阵清新的气息萦绕不去。她将小铲抛给我俩,分头行动,很快不知打哪儿拣来根硬棍,沿着毛缨缨边缘的一侧,用力猛扎进去,稍弯一点角度,愣把个水灵灵、脆生生的萝卜撅了出来。我们这边刚打开局面,妻哎哟一声,小铲触电般弹出去老远,她展开手掌让我吹吹,原来不过磨了个血泡,也许她看我眼神不对劲,多了些轻蔑的味道,她那犟劲顶上来啦,换了左手又挥舞起来。田垄上的萝卜埋得较浅,土也疏松,我便直接下手啦,五指并拢,用手指抠土,展开了猛烈的攻势,肆无忌惮地刨了起来。似乎有意多在坑沿上蹭一会儿,扩大肌肤相亲的接触面,我感到莫名其妙的快意和满足。仅露出了整个毛缨缨,我迫不及待地用力猛拽,想连根拔起,“啪!”仅把萝卜剁了脖颈。手指有些肿胀,仿佛渗进去了泥土似的,连弯曲一下都困难了许多。不多会儿,十指慵倦,布不成阵,大约大势已去,丧失了坚韧不拔的战斗力。

也许远离了泥土太久、太远,我的手指冷不丁发痒,揉上一会儿竟结了密密麻麻的水泡。手指患了“泥土缺乏症”。用自己的双手劳动,直接与本源的东西长期接触,交互浸染,泡在一块。水泡胀破了,浑浊的液体被泥土吸收殆尽,土壤的生命元素、活力因子趁隙渗透了进去,经此交换,互通了有无。手指奇迹般地止了痒,上面结了星星点点的泥疤,加厚了皮肤的表层组织,也庇护了洁净的生命空间。手指恢复了舒展自如的弹性和形态,呈现出了鲜润如初的健康本色。或许它在骄傲地宣言,它已经重新挣得了劳动的权利,从机械操作的桎梏中挣脱出来,从而再度赋予了自身劳动者的命名。这也是最原始的身份,后来失散多年,它终于找回了自己,重新获得了表达个体的全部历史的方式,也明证了导向美妙的未来的基本依据已然牢固在日常情态中。

这块飞地也不知存在了多少年,它是传统耕地的遗留,背负了传统文明的朴素思想,为曾经美好过的事迹残留若干安身立命的方块。或者更像我这个异乡人一样侵入了城市,逼肖地模拟了农耕时期的刀耕火种,倔强地保留了精耕细作的基本技能,即便无缘付诸实施。在我看来,自己的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显得简单。仅凭了生存的基础技能和原始强力的铿锵搏动,生命激情的火焰熊熊燃烧、经久不息,人类得以造就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品格。某个时刻,我它擦肩而过,哪怕南辕北辙,毕竟指向了同一目标。经历风霜,它经受住了蔑视、诱惑的考验。很多时候,表象和内在气质严重脱节。葱绿撩人的萝卜缨下面掩藏了一小截外强中干的萝卜、头,相反默默无闻的实干、坚忍包孕了蓬勃旺盛的强力意志。它并非一贫如洗,某种精神充实了峥嵘岁月,升华了日常的琐屑、普遍的平淡。日常起居在都市一隅,它成了整个大地的化身,这个城市的最后守望者。在文明延续的问题上,互体互谅、平等对话合理了存在,它凸显了城乡两种不同形态之间的过渡类型,双方都能从它身上找到安慰和归宿。作为多元文化体系互补互渗的交汇点,田园图景与集市商贸两种生存方式、两类文明板块漂移交接,挤压、碰撞,各方因素欢聚一堂,衔接了无序和有序、他律和自律,宁静和激化杂糅,这儿也是心态悖常、文明冲突的策源地。

人不可能长久地远离土地,必将在适当的时候,人必须返回自身的原始状态,重返故里。无须刻意安排,只要愿意,只是在某个时辰,解除理性的武装,把自己暂时托付给心灵的召唤、指引,不再蝇营狗苟、浮光掠影,全身心泡在偶然事件的意外惊喜中。只有双脚踏在结结实实的土地上,才能维持人的造型,保持直立行走的姿态。城市脚下的地面飘忽不定,恰与人们的浮躁心态相吻合。柏油路压缩了生态环境的生趣盎然,覆盖了硬邦邦的砂粒和冷漠。整个大地仿佛结一层厚迭的茧膜,对外界的触觉淡薄了许多,好像粘了条创可贴,绑得肌肉松弛、纹理紊乱,感觉迟钝了不少,显现了麻木臃肿的倾向。坚硬的外壳屏蔽了人类与土地之间生生不息的元素循环、活力流通——失去了人类劳作、呼吸的滋润,土地简化成了土块的集合体,失掉了生命的内在张力,干瘪板结得近乎冷若冰霜的石块;失去了土地的滋养、体恤,人类变得焦灼烦闷、弱不禁风,神经质般迷乱狂躁,情绪变幻无常、行为怪诞不经,失掉了人类生存的常态,只是忙忙碌碌却不懂得生活。我对着萝卜赖以生存的小坑发呆,仿佛里面孕育了人类生存这一整个事件的缘起。长期以来我们只是停留在这一劳动过程的最后阶段,把持着形形色色的交换层面,而舍弃了“让渡劳动这一诗意行为的生命含量、情感要素等复杂因素”这一高级交换形式。一味讲究有利可图,互惠互利的竞争模式似乎成了完美的人际交往形式,好像生命个体只是可供交换、贸易的替代品。执行着同一套行为规则,在市面上大家各怀心事、有备而来,试图占有对方的生存优势、生命空间。我暗自庆幸,这个地方可以例外,终于可以避免这一灾难性事件遮挡了我的全部视线,尚余温情挥洒的缺口。

整块空地隔三岔五散布着若干小坑,坑长而黑,勾勒着瓶颈的轮廓,好像积聚了太多的生存秘密以及关乎发展主题的悬而未决的设疑。也许这也是我的出处,混迹横七竖八的萝卜、群落中,我更像个思想者。扎根在他者的中间状态,左右逢源,追寻多种可能的表达式,从不同侧面还原我作为三教九流中的这一个的要素构成、丰富内蕴。

(原载《山东文学》,2005年第5期)P23-P6

序言

期待

刘烨园

我理解这些文字。因为人与人注定是不一样的。而且,如今似乎已经不是我的年轻岁月的时代了。然而没必要吃惊。只要能以自己的目光注视这个时代,思考现在与未来。我不认为一些潜在的、深层的东西已经消失,一些至关重要的本质已经不起作用,比如黑暗、扭曲、卑劣、抗争、执着、深刻、素质、境界等等。我渴望着也热爱着血性深远的有力文字,但达到这样的质地有一定的过程,且不能要求人人都这样。人毕竟千差万别,各有性格,各有条件,也各有人权。因而只要是自我的、真实的、认真的,不仅我,朋友、人群,都应该给予理解和尊重。艺术的标准、喜爱,只要不坠入底线之下,都有存在的理由。这也是读者胃口千姿百态的社会规律。

永生的文字,最吸引我的——有时甚至不禁叹奇——是很有意味的个性语言:新颖、灵动、跳跃、鲜活,那些名词动词形容词古诗古句流行语,到他的笔下,仿佛像一塘超时空的大鱼小鱼,活蹦乱跳,顺着自我的流淌,被他赶来赶去,随性而至,随性溅出水花,奇妙处甚至不妨来点儿活用的变异,让你觉得作者仿佛正在哪儿“嘿嘿”笑着,自得其乐,旁若无人——这样的个性,在从古老的大一统古老的文章八股一路走到今天的当下,已经陈腐的报刊是不好接受的——然而,这很重要么?未必。那些扭曲个性,以牺牲自我为代价而得以发表的文字,发了又怎样?发了就发了,读了也就读了,不过尔尔,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记住。而四季却在轮回,无边落木萧萧下,病树前头万木春,它们迅疾地被后来者、好文章覆盖也是应得的归宿。这时,如果心灵尚未脓臃麻木,内心的悲哀、懊悔、自责,怕是远远大于蝇头小利之虚荣的——虽然文学的公正,在不正常的时代,注定需要不正常的久远方能证实。即使仅仅从这个意义上,文字也绝对是人格的无情考验。

除了理解、尊重以及一些欣喜,我还是希望永生能在风格、个性的自我里,写得更沉厚也更大气更深刻些。这不是我的愿望,而是永生的自我中原有的真实,只不过开发不够,调动不足,没有紧紧抓住这方面时隐时现的感受深入咀嚼而已——人常常是这样的:容易注意切近的、浮上来的东西,就像广告听多了随口就能来上几句,买东西往往不自觉地就去住地附近的商店一样。然而生命、感情、文学、灵魂,却是不该如此不必思索地轻易打发的。警觉并理性地分辨是这年头极其重要的素质。永生年轻、敏感、有才,在嘈杂、不义、扼制以及不死不活的生存现状里,肯定也痛苦地触到了人生、时空、历史、生命、自然等等的深忧苦虑——但要想拥有写作者深深自慰的无愧,也委实不易,必须穿越从感触到咀嚼、从探求到表述、从阅读到创造的一生的艰辛。到那时,也只有那时,在各种因素合力的煎熬过去之后,在不可料及的可能性极其复杂的将来,当一个生命终于在磨啮不堪中收获了自己,他才能将一切还给时间。

这就是丰富的本质:你消失了,但你的文字已被你托付给了永存的岁月。

后记

我的写作生涯进入了这一年的黄昏时分。暮色四合,整个情绪也接踵而至,落脚在了浮尘四季的半山腰处。窗外寂如隆冬,我寓居的这间小屋在灯下凝神谛听,人影光影密合无间,渐渐和漫无际涯的黑暗融为一体,灯、人、书立体了多维空间,我敛迹固守,仿佛有所待,恍若有声音在遥远的地方逸若游丝。

薄薄一册书伴随我熬过了艰辛苦涩的黛绿年华,给了我终生受益的坚忍和卓绝。我关注了自身的运行轨迹,同时也关注了生命本身。自《活页的思想》始经由《散页的日子》以《信仰的慰藉》终结,小型三部曲走过了八年的日日夜夜、反反复复,一个日子一个脚印,音节粘连般串联了一生的沧海桑田。它在回忆我,仿佛我只是它的童趣写真,小小的片断。沉甸甸的八年浓缩了我的整部人生,余下的岁月我只是伸个懒腰,舒展一下四肢,更其扎根在了自己的园地里,笔耕不辍,我种植了文字,终将收获我的奇思幻想、孤独的沉思。这么多坎坷曲折层叠在了一起,它们因了同一人走到了同一地点,欢聚一堂,而我仍在千里之外,坚忍跋涉,一步一顿,咬紧牙关,将如板的生活咬出脚印来,一坑一故事,坑里注满了对生的希冀和死的敬畏,也许我只是它的小插曲。

它是我生命的转折点,不止一册书。生命在这里稍息片刻,洗尘又发。目标跨栏般探手可触,人为因素膨胀了生存的延展,拉长了寿命,透明了生命的凝重,味冲淡了许多。我守望在记忆的边缘,瞻前顾后,不知身在何处。归向何方?生活惶惑了我的脚踏实地,来了个釜底抽薪,人简单成了“人”字骨架。文字流星般划过它的夜幕,我在瞬间窥见了它的一鳞半爪,它博大无边,我渺如一粟。我将感恩它的精心设计,给了我注视自身的机遇。我审视自己,如同光明对黑暗的刺探和触摸,同样我深入腹地般潜入历史深处思考了自己。这应该是个思想的季节。我迟钝不少,仍执迷于生命感悟的末尾,陶然其中,这也是我的“幼稚病”。我不愿人为强制自己来几个飞跃,我渴盼瓜熟蒂落的成熟和丰盈。思想不会从天而降,也不硕果累累,它深埋在记忆底处,遥远的回响激荡在天边外,真挚而深邃。它变幻着形体,散结着不同的形式,我试图读出其本体的意味,不辜负了这份相伺相守的缘分,也热闹了冰冷如礁的沉默。

这是个分水岭,我生命里的又一里程碑。我背负了它的叮咛,那么多字眼缤纷如落叶,拂满了一身、一路,跺跺脚,束紧了一身的行囊和寒凉,壁立在川流不息的熙熙攘攘中。这册小书也许早已存在,只是像遗落在某个破旧房间的挂钟,从来无人注意,它仍按部就班嘀嗒着,永远踩着自己的旋律,低回往复,它有自己的事情,自己的打算。好像刺向某个特定目标,它的注视一往无前,如子弹般穿过空气,在空中打着转儿,变小,什么也没有发现就消失了。“名称,地点,词语,思想,有什么关系?我只想谈谈永恒的美,谈谈人的注视,谈谈在阳光中很高很高的一座山” (《大地之未知者》)。它生活在自己的内心里,从容不迫而又义无反顾。注定了要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解救我,我找到了走向我的风雨不归路,回忆、怀想洒在路上,边走边看边思。文字是自己的,写给自己,还有更多似我的人,几个似人的我。对自己有个完整的交代,在这致密如膜的喧嚣里见缝插针,喊出自己的声音。我做到了,一如既往努力着。

这本小书产生了我。我“生产”了它,奉命而作,这是它的既定方针。为连根抠掉我的烦躁迷乱,还有浮尘杂念,它献出了自己的躯体和青春。它凸显了我的孤注一掷,我执着一念,应该有能力照看好它,为它寻个好归宿,也为将来把自己更多的要素托付给它铺平了道路。我们一块儿长大,相依为命。它义不容辞接受了这一悄无声息的挑战,它的义举坚定了我的初衷,我继续保持着写作的姿态,盘踞在这唯一的私人空间。它见证着我思想的历程,也印证了我的与众不同。归宿在了这里,我完成了自己,也创造了自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叶一菩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陶永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齐鲁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319342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0
15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4: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