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勤于学习的毛泽东
内容
编辑推荐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大的领袖人物,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理论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学问家、诗人和书法家等。他的这种学问自何处来?看看这本《勤于学习的毛泽东》便可明白——从书中来、从学习中来。毛泽东的喜好读书、喜好学习,像他的学问一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不但坚持自己学习、终生学习,还号召全党、全民学习,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理论修养,丰富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知识,特别是他那一贯坚持、倡导和带头践行的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更使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受益匪浅。

内容推荐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大的领袖人物,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理论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学问家、诗人和书法家等。他学问之广博、知识之渊深,令多少领域、多少学科的大家们钦佩得吃惊、咂舌:从文到理、从天到地、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政治到经济、从科学到军事、从文学到艺术、从哲学到历史、从工业到农业、从宇宙到原子,他无所不及,无所不晓。仅凭此,他的人格魅力就曾令多少人为之倾倒!不是么?他的一首《沁园春·雪》就使当时国民政府所在地——整个一个重庆城的文人骚客“无可奈何花落去”,最后连蒋老板也只得骂一声“娘希屁”,把认为是最好的一首“回敬诗(词)”扔到纸篓里去了。

那么,他究竟是怎样坚持终身学习、号召全党全民学习,又是怎样带领全党全军全民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我们会从这本书中有所发现、受到启迪。请诸君细细看来。

目录

代序 中外知名人士评毛泽东读书

第一编 终身学习篇

第二编 全民学习篇

第三编 学以致用篇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27.尽可能多学一点

——学习外语

学习外语是毛泽东读书学习生活中一段很有意思的经历。说它有意思,是因为毛泽东学外语,并不要求作为一种工具来掌握它,而是作为一种爱好,作为一种休息的方式。

延安时期,毛泽东曾自学过英语。但是,由于当时严酷的战争环境,他的学习受到很大限制。全国解放后,有了较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他的这一爱好有条件实现了。1959年1月,毛泽东在接见巴西外宾时说:“学外文好,当作一种消遣,换换脑筋。”这可以说是他学习外语的基本态度。因此他常常在起床以后,睡觉之前,或者利用饭前饭后,爬山散步时,以及游泳之后晒太阳时学英语。1959年11月,他在杭州休息时,游兴很高,接连攀登了北高峰、南高峰、王皇顶等处。攀登途中,他常常要停下来略作歇息,这段时间就用来学习英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经常巡视大江南北。在这期间,无论在火车上、轮船上,他随时都挤时间学英语,有时哪怕只有个把小时,也要加以利用。这也是他学英语时间最多的时候。

1957年11月,他到莫斯科参加会议,当时住在克里姆林宫。有时早上天色未明,他就让秘书同他一起学英语。在会议期间,他的英语学习也没有中断过。

毛泽东在长时间的开会、工作或会见外宾之后,常常以学英语作为一种调节。1960年5月6日至10日,他在郑州连续会见非洲12国、拉丁美洲8国等4批外宾后,多次以学英语作为休息。同年5月27日,他在上海会见蒙哥马利,两人谈得很融洽,休息时又读了一会儿英语。

因为是一种爱好,一种休息,所以毛泽东学英语也不像一般人学外语那样讲究系统化,而是直接从阅读人手。一开始,由于熟悉的单词和短语还不多,他就先从阅读英文版《人民中国》、《北京周报》、新华社的新闻、通讯、时事评论和政论文章入手,以后逐步学习《矛盾论》、《实践论》、《莫斯科会议宣言》的英译本。1960年,《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以后,毛泽东给他的英语秘书林克写信:“选集第四卷英译本,请即询问是否已经译好,如已译好,请即索取两本,一本给你,另一本交我,为盼!”1960年的《莫斯科会议声明》发表以后,12月17日,他又写信说:“莫斯科声明英译本出版了没有?请你找两本来,我准备和你对读一遍。”毛泽东还读过一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英译本,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一些讨论形式逻辑的文章的英译本。这些文章和著作的内容,他非常熟悉,学习时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句型变化和句子的结构以及英语词类的形式变化上。有些文章和经典著作,他学习过多遍。《矛盾论》的英译本他就先后学习过3遍并在封皮的内页记下了3次阅读的时间:1956年5月10日开始读第一遍;1959年10月31日开始读第二遍;1961年10月9日开始读第三遍。他反复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记忆和加深理解。

在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英译本时,毛泽东曾遇到过不少困难。因为这些经典著作英译本的文字比一般政论文章的英文要艰难些,生词也多些。但是,毛泽东不怕困难,知难而进。1959年1月,一位外宾问他学习英文的情况时,他说,在一字一字地学。若问我问题,我勉强答得上几个字。我要定5年计划,再学5年英文,那时可以看一点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文章,现在学了一半,看书不容易,好像走路一样,到处碰石头,很麻烦。

为了学习英语的生活用语,毛泽东还阅读过《基础英语》和《中国建设》。在1961年到1964年期间,他还想方设法找来《初中英语》、《中级英语》课本、《英语学习》杂志、外语学院编的《英语》修订本、北京大学英语系编的《英语教材》和《英语语法》等书。

毛泽东说话时湖南口音很重,有些英语单词发音不准,他就让秘书领读。有时,他自己再练习几遍,请秘书听他的发音是否合乎标准,并让秘书纠正他发音不准的地方,以便他掌握发音要领。遇有生疏的单词或短语,在秘书领读、解释字义和语法结构之后,他便用削得很尖的铅笔,在单词上注明音标,并在书面空白的地方,用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注明每个单词和短语多种不同的字义。在《共产党宣言》和《矛盾论》的英译本上,他从第一页直到最后一页,都作了详细的注解。晚年时,每当他重读一遍时,就补注一次。只是由于他年事已高,视力减退,已不能看蝇头小字,而是用大字作注了。

学英语离不开字典。毛泽东身边经常放着两部字典,一部是英汉字典,一部是汉英字典,以便经常查阅。每次到外地视察工作时,也都带着字典。为了学习英语的需要,自1961年到1964年,他多次要过各种辞典和工具书,如《英华大辞典》、《汉英辞典》、《现代汉英辞典》、《中华汉英大辞典》、《综合英汉大辞典》、《汉英分类词汇手册》、《汉英时事用语词汇》等。对当时买到的汉英辞典,他都不满意,希望能出版一部汉英辞典。

至今,在中南海仍然放着毛泽东生前用过的《世界汉英字典》和《英汉两用辞典》。

毛泽东学英语,还注意把它同汉语联系起来学。他对汉语的起源、语法、修辞都有深刻的研究,就喜欢把英语同汉语的语法、修辞作比较,或者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他说:“我学英语是为了研究语言,用英语同汉语来比较。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学点日文。”后来由于工作实在太忙,学日语的愿望未能实现。

P28-30

序言

中外知名人士评毛泽东读书

周恩来:读古书,更增加了他的伟大毛主席常说,他也是读古书的人。读古书看你会不会读。毛主席开始很喜欢读古书,现在做文章、讲话,常常运用历史经验教训,运用得最熟练。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

——《周恩来选集》上卷,第333页,《学习毛泽东》。

杨尚昆:二十四史,他至少通读了一遍毛泽东有许多事情、许多优点是一般人所不了解的。比如毛泽东提倡学习,不是说说而已,他买了很多书来读。他拼命读书,像二十四史,他至少通读了一遍,其中有些部分读了不止一遍。他外出到哪个省,总要预先对那个省的省志及某些县的县志都翻阅一下。见了省里、县里的干部,他总要先讲讲开玩笑的话(利用书中的掌故——编者注)。他一是求知欲强,特别爱学习;再就是记忆力特别好。有的时候记起什么诗、什么词,让别人去查找,他能背出来,而且说的出处也大致不错。国内有些有名的对联他一口气就能背下来,比如昆明湖大观楼那个一百八十字的长对联,他就能背下来。《红楼梦》中的很多诗词,他也能背。

——1986年9月5日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召集的一次座谈会上的讲话。

薄一波:他注意从历史和古典文学作品中吸取鉴戒 毛泽东精心阅读马列的书,垂老不倦。他曾经把三十几部马列经典著作印成大字本,发给高级干部作为必读之书。他并且注意总结国际工人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这是大家都熟知的。在这同时,他还经常阅读中国的古书,而且很讲究读书里的学问,从来不是无所谓地去读,而是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人民的事业联系起来,常常把书里可以借鉴的内容自然而贴切地运用于指导实践。他很喜欢读中国的史书,历史的知识很渊博。他也很喜欢看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小说。毛泽东不但注意从历史和古典文学作品中吸取鉴戒,而且重视在现实的生活中倾听群众的呼声。

——《回忆片断——记毛泽东同志二三事》,《难忘的回忆——怀念毛泽东同志》,第20—22页。

谭震林:他对中国社会的历史有着深切的了解他从小生活在农村,后来又对农村有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还读过大量的中国社会历史著作,对中国农民的问题和中国社会的历史有着深切的了解,对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革命战争也十分熟悉。因而,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很快就具有深刻的正确的见解。

——《红旗》1978年第12期,《井冈山斗争的实践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逄先知:他读古书有两个显著特点:古籍新解、古为今用 毛泽东从阅读大量的古籍中,批判地汲取和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像他那样熟悉的,不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就是在近代的革命家中,都是不多见的。根据我长期接触毛泽东所掌握的他读古书的情况,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的记载,我认为毛泽东读古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阅读和解释中国古书的内容,我在这里把它称作“古籍新解”;一是涉取古书中的精华,有的还赋予新的含义,为现实斗争服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古为今用”。

——《古籍新解,古为今用——记毛泽东读中国文史书》,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199、201页。

王鹤滨:他爱读书的程度堪称“书为夫人”了 当你走进紫云轩毛泽东的起居室时,你会惊讶地看到,在他老人家睡的硬木板双人床上,从头到脚竟放满了整整半床的书籍。毛泽东就好像是睡在或躺在书堆里,这些书都是毛泽东平时要看的书。这些书都一叠叠地有秩序地排在床铺的东半侧,等侯着毛泽东去阅读。每本书看过的部分都夹有密密麻麻的白纸条,有的纸条上还可以看到记录上的铅笔字。这些纸条都有半截垂露在外面,好像是书的胡须或头发,或像妇女头饰耳坠一样的装饰物,这可能是为了便于查寻而所为。刚看过的书籍如未看完,还要继续看时,则卷着摆放在那里。这些书籍几乎都是线装古书。毛泽东爱读书,爱护书,每日同书作伴,每日与书共寝。他爱书的程度真堪称“书为夫人”了。

——王鹤滨:《紫云轩主人——我所接触的毛泽东》,第62—63页。

李锐:观世立言。待人行事,他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至深且巨毛泽东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五四”运动留学高潮之时,他认为研究西学必先通中学,他的职责是守在国内。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两次到苏联外,平生未践西土,他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直接接触。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对仅有的几本马列著作反复研究,独立思考,学以致用。延安时期他才有可能系统读到一些马恩列斯的著作。“大跃进”失败以后,他才着意研读政治经济学。自早年到晚年,观世立言,待人行事,他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至深且巨。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一生的主要思想土壤。

毛泽东好读历史人物传记和笔记小说,尤其《红楼》、《水浒》、《聊斋》、《三国》常读不厌(很少读外国小说,只看京剧不看话剧),把它们当作历史当作阶级斗争史来读,从中了解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从中关注中国农民“梦想平等、自由,摆脱贫困,丰衣足食”的理想。

——李锐:《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第280—28l、285页。

臧克家:他对古典诗词的知识是丰富的 毛泽东在文章和谈话中,常常引用一些典故和成语,连我这个大学文科毕业了四五十年的人,也得去查书。毛泽东对古典诗词的知识是丰富的,用力是极深的。他学习古人的长处,又不受古人的局限,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终于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风格。

——《红旗》1984年第2期,《毛泽东同志与诗》。

索尔兹伯里:他了解中国特有的遗产和政治弊病他毕业时25岁,谙熟孔子、孟子和中国的伟大文学,他懂得佛教和西方哲学,他学习了美国和欧洲的政治、地理,他吸取了中国古典的军事智慧和孙中山先生的改良思想。他能言善辩,是位诗人、爱国者,是位年轻但迅速成熟的哲学家。他熟悉中国的遗产,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了解其人民、农民,了解中国的特有的遗产和政治弊病。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第86页。

施拉姆:他确信中国文化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毛泽东的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他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到落后的农业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的现实中,运用到中国的历史遗产中。这份遗产在毛看来依然是那么生动。历史上的成就加强了他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他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用民族传统中的思想和财富来丰富马克思主义,使其成为进行革命转变、最终实现西方化的最强有力的动力,而不是用什么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新教条主义去取代中国传统文化。

——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第126—127页。

特里尔:兵权之剑倚在史书之旁与28个布尔什维克、蒋介石、民主同盟(介于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左翼第三势力)的领导者相比,毛泽东则显得更爱中国传统的影响。他喜欢用毛笔写字,潜心于中国历史经典著作。这类集活动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人物与空想知识分子不同。他具有军人的气质,兵权之剑倚在史书之旁。与最引入注目的逻辑真理相比,他更热爱自己的国家。

——R·特里尔:《毛泽东传》。第197、525页。  斯特朗:他通过对中国悠久历史的研究了解了中国人民 毛泽东不仅是共产党的领导者,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家。他知识渊博,能与学者论学。他精通中国古典文学,而且是一位戏曲鉴赏家。他能引经据典,又能背诵农谚。毛泽东在联合政府之中之所以能起很大作用,首先在于他通过密切的接触、深刻的分析以及对中国悠久历史的研究,了解了中国人民。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中国人征服中国》,第48、50页。

谢伟思:他爱用中国古典譬喻 当然,当人们跟他更熟悉一些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他也会兴致勃勃,谈笑风生。他谈话机智俏皮,条理分明而又令人吃惊。对于一些问题似乎在进行逻辑推理之前就能脱口而出,作出恰当而明晰的结论。谈话也会离开正题,涉及一些预料不到的和头绪繁多的方面。几乎没有他不感兴趣的题目,几乎对所有的事情他都是由于博览群书而无所不晓。

——苏扬:《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第371页。

福原亨一:他尊重民族的文化遗产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强烈地意识到并且反复阐述了革命和文化的问题。毛泽东喜欢读《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一贯采取把这些作品视为民族的文化遗产而予以尊重的态度。他在传统诗词(它在中国文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创作方面也显露了非凡的才能。这些都大大有助于使毛泽东的形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反映得更加高大,大大有助于铸成他是具体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飞跃的英雄的形象。我要说的是,毛泽东具有英雄豪杰的风格。

——苏扬:《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第375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勤于学习的毛泽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万青//樊建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23757
开本 16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752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7: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