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蓝眼睛与菩提树
内容
编辑推荐

经过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佛教在西方已经有了相应的社会基础与信仰群体,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士正用自己的目光审视并接近佛教。本书是编者继《滚滚红尘中拈花微笑》之后的又一力作。

在本书中,无论是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心理分析学家,还是足球明星、电影明星,当他们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俄语等多种语言,共同念出“Buddha”(佛陀)一词时,充满了对觉者的礼敬。这本有趣的书,向我们展示了微笑着行走在西方的佛陀;这本有营养的书,可以帮助信仰者校正心灵的走向。

内容推荐

在对佛教文化的认知上,东方人的思维偏重于感性,东方人的认知充满感悟、感受;而西方人的思维则偏重于理性,西方人的认知充满疑问、观察和理解。

佛陀曾说:“不要道听途说,要接受我的教诲,你先要明白我的立场。”作为要与生命体验契合的文化现象,佛教是“理入”、“行入”的结合体。仅仅从感性或理性的角度去认知,都是片面的。

在《蓝眼睛与菩提树》中,无论是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心理分析学家,还是足球明星、电影明星,当他们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俄语等多种语言,共同念出“Buddha”(佛陀)一词时,充满了对觉者的礼敬。

这本有趣的书,向我们展示了微笑着行走在西方的佛陀;这本有营养的书,可以帮助信仰者校正心灵的走向。

目录

序 他者的目光

第一辑 瞧,佛陀这个人

佛祖的一生

 佛陀的沉默

 反抗圣人

 佛陀具一切智吗?

 佛的本性

 对佛陀创新问题的探讨

 佛陀及其同代人

 党者及其国度

第二辑 被移植的菩提树

 乔达摩的教义

 佛陀观及其他

 佛教伦理

 大乘佛教哲学

 涅槃之道及其悖论

 作为生活哲学的佛教

 我们无须知道的事

 《法华经》

 世间的菩萨:《妙法莲华经》与佛教徒的社会责任

 从七个层面看佛教

 佛教带来的笑声

 参悟之和平

 佛性

第三辑 佛性无东西

 扬弃意义

 如果把人生比做

 禅宗的原理

 切穿妄想的金刚石

 心灵世界的弓道

 禅与日常生活

 清理厨房与清理心性

 印度的宗教体验

 “禅”的含义

 悟何时不再? 

 人的境遇与禅宗

 禅宗革命

 最崇高的哲学,最世俗的宗教

 用现代的观点看佛教

第四辑 体认般若之旅

 佛陀,一个自我圆成的哲学家

 缅甸佛寺基荣之旅

 佛教的无灵魂

 灵魂的治疗

 佛教与精神分析

 禅与尼采

 空与实:佛教和基督教对人类困境的回应

 佛陀、耶稣和拉比们的教诲

 佛教经济学

 超越语言

后记

试读章节

佛教各宗派多数主张佛陀无所不知,照原文讲,凡属过去已发生的,现在正发生的,将来会发生的每件事情,他都了如指掌,无不觉察。既然有些沙门师曾经自称或别人附会他们有此本领,那么,也许很自然的,佛教徒们会希望,将他们的导师至少抬高到别人主张可能达到的地位。但是在三藏中保存有佛陀对这种要求的明确批评。在一本经里,阿难嘲笑那些自称无所不知的人们,大意如下:

譬如我们有一位大师,他知道一切,看见一切,承认有无量无边的知识智慧,无论他做什么,无论醒着还是睡着,他的知觉和视力始终不断,总是清醒的。他走到一家去求乞(当沙门以募化为食),没有得到什么东西,倒被狗咬了,或被一头凶象或公牛追逐。他问人们的名字,还要问路进城或往村庄去。如果你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回答那是必定要发生的,他命定了要被咬被追,等等。对此,阿难评论说,一个明眼人不会受到那种教师的蛊惑,不会照他那样的梵行生活样板去修行。

阿难然后描述自己的导师如来佛陀,佛陀本人就曾经靠调查观察来了解这个宇宙。他所教导的是如何回忆过去世,懂得众生如何行业而轮回,以及灭尽有漏的知识,这就是“三明”。他会教导众生获得三明的方法。

在另一本经中,耆那教的领袖大雄(三藏中称为“若提子”)也宣称有一切智,被描写为老是答非所问,说话离题,当被问及事物的根源时,还会恼火发脾气。

《中阿含》中也有一部经,中间有一段讨论是关于佛陀是否认为一切智是不可能的。据说他说过一个人同时知道和看见一切东西是不可能的。这里并没有批驳那样的一切智,但上座部的《中阿含》修正本保存一部经是很典型的。如果称说佛陀承认知道一切事物,具有无量无边的知识眼界那是用谎话来歪曲他,诽谤他。那么他所承认的是什么呢?很简单,他所具有的是三明,即三种科学知识。这部经在其他版本三藏中没有查出,因此照我们的标准应该排除在考虑之外。然而也不能说否认佛陀的一切智是上座部独有的教义,因为相反,甚至在它的三藏中所独有的几部经表现该部强烈主张佛陀万事通。我们也许倒是应该承认这部经是最早期三藏的真本,但很像是曾经遭受过大多数后期佛徒的压抑查禁,认为冒犯了他们导师伟大性的传统。批判万事通和主张成佛即是发现和确证三明,似乎与我们迄今所知的教义,与我们在最早期三藏中找到的证道描述,比宣称知道了解一切,更要协调和谐得多了。

与此有关,在现代佛学研究中,曾经有过颇多的讨论,是关于佛陀的中道教义,反对各种边见的问题。在很多三藏经典中佛陀把某些问题推在一边,不作正面答复,反而提出他自己的学说。许多现代学者都忙着说,或者佛陀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过认为最好是顶住不告诉他们;或者他根本不知道答案。

这些问题一部分已包括在因果关系的研究中,可是还留下一些。当讨论“无常”时,我们见过下面的问题,以及各种思想派系的不同回答。宇宙存在吗?它不存在吗?(或是一切有呢?还是无呢?)很显然,佛陀对于任何一边既不能答是,也不能答否,不是因为他不知道哪一方面正确,或故意隐瞒不答;而是因为根据他的“科学”,如果笼统地说宇宙或其中一切事物(一切法)存在或不存在,都是虚妄不实的。这些答案对他和当时的印度来说,就是表示宇宙,或更精确地说它的组成成分,要么就是永恒的,它的法都是永恒的实体;否则就是它或它们实际都不存在,因为它们都消失无痕。他反对这两个极端,认为都不正确,而且照这样配置的问题容易引起误会:问一个法存在不存在,隐含着或是或否的答案,这会使问题偏离循中道研究缘起性的正确路线。法不是无条件的存在,它们是无常的,在某种意义上(非永恒的)它们存在,而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不存在(已经停止存在)。  我们回头参看这样几个问题。如来死后还存在吗?还是就不存在了呢?还是既存在又不存在?还是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呢?正确的答案看起来又是说那种问法会引入歧途。根本没有像如来等的实体能够谈得上存在或停止存在。所有的只能是因缘程序,照佛陀所发现的规律显现或熄灭。当问题是关于灵魂或生命法对于物质对于身体的假想关系,情形也是一样的。没有灵魂……老死属于谁呢?又是一个不合理的问题。做出行为,(后来)经受果报,是同一的人呢?还是不同的人呢?这也是两个边见,根本没有“人”。先前的做者与后来的受者在某种意义上也许可以看做是一个个体,然而那只是心理的或其他无常事件的连续程序,所以最好是不要把程序实体化看做是本质的存在,好像有些什么不曾变化的东西似的。已具的因缘条件是自作的?是他作的?是自他作的?或非自非他作的(无原因)?这四个轮换问题都不正确。一个因缘条件之存在还是通过自己所依的因缘条件(即程序中的前一项)。

P23-25

序言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重视善良和慈悲,指出不可“以仇止仇”。

——尼采

如果问电子的位置是否不变?我们肯定会说:“不”;问电子的位置是否随时间而改变?我们肯定会说:“不”;如果问电子是否运动?我们肯定会说:“不”;……当有人询问佛陀有关人死后的灵魂问题时,佛陀同样给以否定的回答。但这些,不是17、18世纪科学所通晓的回答方式。

——奥本海默

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

——马克思

历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对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级的形式,含有最少压迫性的因素。

——罗素

未来的宗教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爱因斯坦

……

19世纪以来,佛教陆续以不同方式开始在西方流行。随着印度与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先后成为西方的殖民地后,一些欧洲的传教士及相关学者将目光逐渐集中到这一地区的宗教,佛教语言、佛教文献、佛教艺术等诸多领域吸引了很多优秀的学者参与研究,严格意义上的“佛教学”研究从此开始。印度、尼泊尔的佛教写本、斯里兰卡等南传佛教的禅定修炼都不同程度地引起西方人士的关注。

佛教在西方流行的原因,同西方社会在科学急剧发展和物质主义至上的冲击也有一定的联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疏离,长期在这种不平衡的压力下,很多人便渴求另一种更健康、更自然、更清明的心灵生活。佛教的禅修,强调精神修养、内心的觉醒,着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关怀,以及对大自然和一切众生的平等爱护,这正能填补现代人心灵上的空虚和回应其精神上的需要。因此,很多西方佛教徒对禅修与觉醒的学习十分向往和重视。

时至今日,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与禅宗在西方有着较多信仰人数。铃木大拙是最初把禅法介绍到西方国家的禅师之一,今天西语世界的很多关于禅宗术语的发音,都是当时日语的读音。而目前,来自越南现旅居法国的一行禅师,更是现在于西方社会具有盛名和影响的禅宗代表人物。

经过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佛教在西方已经有了相应的社会基础与信仰群体,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士正用自己的目光审视并接近佛教。本书的编者,慧眼独具,聚沙成塔,在阅读了大量的西方各界人士探讨佛教的文章后,反复筛选,再三斟酌,继《滚滚红尘中拈花微笑》之后,又编成《蓝眼睛与菩提树》。

在对佛教文化的认知上,东方人的思维偏重于感性,如《滚滚红尘中拈花微笑》之“人间佛话”、“谛观有情”、“莲影文心”、“襟怀云水”、“艺海慈航”、“生活禅语”等,大多体现的是感悟、感受;而西方人的思维则偏重于理性,如本书“瞧,佛陀这个人”、“被移植的菩提树”、“佛性无东西”、“体认般若之旅”四辑中,学者如雅斯贝尔斯、叔本华、罗兰·巴尔特、汤因比、列维·斯特劳斯、弗洛姆、孔滋等,明星如罗伯特·巴乔、基诺·里维斯等的文章,体现了他们对佛教文化现象的疑问、观察和理解。

当人照镜子时,如果把人称为“自我”,那么他在镜子中的映现,就是“他者”。认知“他者”,其本质是认知“自我”。在观察镜中人(他者)时,镜中人也在观察着观察者(自我)。“镜中人”与观察者(他者/自我)彼此投来的是一束什么样的目光?在这个疑问上,可以说,无论是对东方人还是对西方人,佛教文化都不是“他者”,而是那面促进我们认知自我的镜子。

佛陀曾说:“不要道听途说,要接受我的教诲,你先要明白我的立场。”作为要与生命体验契合的文化现象,佛教是“理入”、“行人”的结合体。仅仅从感性或理性的角度认知佛教,都是片面的。

在《蓝眼睛与菩提树》中,无论是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心理分析学家,还是足球明星、电影明星,当他们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俄语等多种语言,共同念出“Buddha”(佛陀)一词时,充满了对觉者的礼敬。

在他者的目光中,我们看到,这本有趣的书,展现了微笑着行走在西方的佛陀;这本有营养的书,可以帮助信仰者校正心灵的走向。

2007年9月于北京大学

后记

《蓝眼睛与菩提树》(外国文化名家话佛缘)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也是编务繁重、工作难度很大的一本书。

在编辑时,为统一内文的范式,我们在译者译文的基础上,统一了部分“同名异译”的现象,并对译注进行了相应的编辑。特此说明。

经过选编者近一年来的努力,已经和入选本书的大部分译者取得了联系。为免遗珠之憾,少量未能及时联系上的部分译者的几篇作品,我们不忍割爱,也选入书中。

因此,敬请未联系上的译者予以谅解,并及时与出版社或编选者联系,以便支付稿酬、寄发样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蓝眼睛与菩提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明博//肖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849756
开本 16开
页数 3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53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3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6: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