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学境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集了蔡鸿生教授近年来的学术随笔和演讲记录。内容主要介绍了治学方法。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编:智者之言、师门教泽和共勉篇。该书分析详细、透彻而精辟,适合师生共读。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蔡鸿生。书本收录了作者的序跋、学术短论等30篇,其中有几篇还专门探讨了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方法。

目录

上编 智者之言

——精神生产的历史经验

辑录者言

一、名与实

二、脱俗

三、“独”的境界

四、少而精

五、多思

六、掺而化之

七、学力补天分

八、治学之路通向世界

中编 师门教泽

一、康乐园“二老”

二、金明馆教泽的遗响

三、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证的学术风格

四、一位朴学悖谨的长者

五、怀念金应熙先生

六、榕荫下的岁月

下编 共勉篇

一、为自己的学业进补

二、历史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

三、学风、学位和学问

四、研究生的定位与自律

五、“大师”小议

六、对话

七、答客问

八、基础课姓“基”

九、《圣婴断奶图》的启示:告别教科书

十、“书名学”刍议

十一、“日日是好日”别解

十二、我和唐代蕃胡研究

后记

试读章节

        四、研究牛的定位与自律

     在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

        讲话(2004年9月10日)

面对着济济一堂的体育英才,我说些什么好呢?还是从自身说起吧。我是1953年下半年考入中山大学的。这年上半年,毛主席对全国青年发出了“三好”的号召,就是“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身体好”置于“三好”的首位,是因为根据调查,各地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所以特别强调“身体好”的重要性,并相应调高了大学生的伙食费,改善营养,增强体质。身体是学问和功业的载体,缺了这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就变成终生憾事了。体育学院的师生,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做出很大贡献。带头,推动,不遗余力,我是十分钦佩的。

今天的讲话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定位”,二是“自律”。

首先是研究生在人才工程中的地位问题。有人把三年研究生教育视为大学五、六、七年级,这种看法见量不见质,混淆了人才培养的两个阶段,似是而非,应该加以澄清。顾名思义,研究生“研”字当头,要把培养独立研究能力摆在突出的位置。长期以来,有一句话大家听惯了,也说惯了,就是所谓“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发现问题”呢?倒给忘了,这就产生了片面性。其实,认识的全过程,应当先有问题才能分析,经过分析才得到解决。所以,应该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才算较为全面的理解。忽略发现问题的能力,会使我们的学生养成依赖性,把研究工作当作导师的命题作文,而不是自己去找问题。当然,研究生的选题不是“放鸭子”,导师应该责无旁贷地去“导”。经过导师与学生反复商量讨论后确定的课题,在学生心中扎下根来,才有生命,才有动力。恋恋不舍,念念不忘,像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描述那样:“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课题深植心中,才会根深叶茂,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我们的教育历来都不太重视“发现问题”,国外的学者也曾评价中国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强化问题意识,应尽早得到重视。19世纪俄国学者曾说过:“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出问题”。可见这一点非常重要。会提出问题的人必定是会思考的人,所以我们应该用“强化思维,追求卓越”来要求自己。

研究生尽管“研”字当头,毕竟还是“生”,不要忘记自己的学生身份,当然是一个提升了的学生身份。这一阶段有比本科生更高的要求,要“自觉、自知、自律”。通俗的说法,就是自己提醒自己,自己了解自己,自己管住自己。其中“自知”是核心,就是自己要摸清自己的底,对自己不是一种盲目状态,即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里有一条神谕:“认识你自己”。它提醒芸芸众生,要认识自己是人,不是神。我们有些年青的朋友,喜欢强调“自我设计”、“自我包装”、“自我推销”,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自我认识”。虽然设计、包装、推销也很重要,但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自我认识”。认识自己的长、短处,才能够更好地走向社会。孔子有句话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好样,防坏样,都需要对照。只有在和别人比较后才知道高低,认识自己不是一个人冥思苦想可以达到的。

至于“自律”,这是一个更有约束力和更带实践性的修养问题。讲个小故事吧,元朝浙江有个穷书生,讨了老婆,却没有家底,连早餐也开不了,只好拿布袍去当,换米下锅。太太舍不得这件故衣,穷书生便作首诗安慰她:

典却春衫办早厨,山妻何必更踌躇?

瓶中有醋堪烧菜,囊里无钱莫买鱼。

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据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一)这首诗颇有人穷志不穷的主体精神,一二句表现“白谋”,三四句表现“自量”,五六句表现“自律”,七八句表现“自信”。试想想:一个人“只因曾读数行书”,就“不敢妄为些子事”,岂不是不折不扣的自律么。读书明理,不敢乱来,这就是理性。有理性才会自律。对现代人来说,在“自律”这一问题上,带有普遍意义的一件事是“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怎样树立良好的“成败观”?可从事业和感情两方面来探讨。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说失败中孕育着成功的因素,经过失败汲取教训,然后加以改进,最后通向成功。不过,现在倒更应该注意另外一点,即成功也可能是失败之母,一路绿灯,不小心就会翻车。这一条埘我们更有敲警钟的作用。“不要给胜利冲昏了头脑”,因为成功也会设下失败的陷阱。

成败观在感情问题上也经常出现。青春期是恋爱的季节。我们当然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过事与愿违也不罕见,有人得恋,有人失恋,这才是生活。我读大学的时候,风气尚好,从来没有听说有人因为失恋而自杀的。现在生活变好了,人娇了,心灵也变得异常脆弱,经不起风吹草动,经不起一点冲击。一旦失其所恋,轻者疯疯癫癫,重则出命案。20世纪初在北京、上海有一批文学青年,他们浪漫但也脆弱。有一首失恋诗提到:“阿呀阿唷,我要死了。”鲁迅先生看后觉察不对,便有针对性地写了一首拟古的新打油诗《我的失恋》,计28行,我仅记得最后一句是:“由她去罢。”这一句也最要紧,就是说要以“平常心”去对待失恋。

今天是教师节,附带讲一讲这个话题,谈点自己的感想。关于教师有很多种说法,上世纪从苏联引进了一个概念,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本土化的概念说老师是“园丁”,还有说老师是“蜡烛”。假如有人来问我“教师是什么?”,我必定会老老实实地告诉他,教师就是教书先生,执百业之一业,属于老百姓,故又称“老师”。

中国传统文化排过“天地君亲师”的座次,“师”是仅次于父母的人。这话并非没有道理,古时学生被称为“弟子”,女学生就叫做“女弟子”。古代的教育是把弟子“子弟”化,给师生关系打上亲属关系的烙印,是很负责的。教师本是一种社会分工,“为人师”是本职工作。但工作久了以后,易在“为人师”前多了一个“好”字,变成了“好为人师”。一旦多了此“好”,就患职业病了。作为教师也要自律,就是“为人师”而不“好为人师”。

我们反对好为人师,但仍然有一个师生关系摆在那里。唐代的韩愈曾用“传道、授业、解惑”来表示老师对学生的职责。这种单向性兼倾斜性的提法,似乎不如更古典的《礼记》中《学记》那句“教学相长”,更能优化师生关系。提倡“教学相长”,就是教师在“教”的同时,也从学生那里吸取营养来充实自己,不是单方面的支出和消耗。另外,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推迟自己心灵的老化,因为学生“有朝气”、“有童心”。所谓童心,就是赤子之心,纯洁的心,万金难求。师生关系通过这种互动和瓦补,达到教学相长,在人才工程中也就实现“双赢”了。

P99-103

序言

学问是一个望不到边际的认识领域,有起点而无终点。即使是大师巨子,也不敢宣称自己什么时候到顶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一类话,作为古代学者的悟道之言,在信息时代似乎还保持着它的棒喝作用。但愿莘莘学子不会掉以轻心。

予生也晚,但与学问结缘却也颇久了。可惜悟性不高,一直未能深入学境的腹地,至今仍然是一个碌碌的“边民”,无任何“前沿”意识可言。辑入这本书里的零篇和随谈,只是写在学境边上的点滴体会,离真知灼见还很远,很远。

学术境界,说到底是一个精神境界的问题。“丹青难写是精神”,艺术如此,学术也是如此。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在《新史学》中批评过中国传统史学的毛病,说它有事实而无精神。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也揭露过种种有貌无神的文化现象。他在《判断力批判》中,对此作过一番秋风扫落叶式的演绎:一首诗可以很可喜和优雅,但它没有精神。一个故事很精确和整齐,但没有精神。一个庄严的演说是深刻又修饰,但没有精神。有一些谈笑并不缺乏趣味,但没有精神。甚至于我们可以说某一女人是俊俏,健谈,规矩,但没有精神。这是为什么?康德把“精神”看作是心灵的跃动、主观的情调和概念的伴奏,缺了这个,对象就没有生命了。

世间万物,往往貌可知而神不可测。所谓学术的精神,尤其容易似是而非,难怪清代学者章学诚要花大力气去“辨似”了。他说:学术文章,有神妙之境焉。末学肤受泥迹以求之。其真知者,以谓中有神妙,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者也;不学无识者,窒于心而无所入,穷于辨而无所出,亦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君子恶夫似之而非者也。

确实如此,“颦”之为态,西施有之,东施也有之,惟识者才免于混为一谈。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模糊性中有确定性,其实就是一种“心法”。本书将精神生产的历史经验置于篇首,旨在从前人的手迹中感受难能可贵的心迹,借以提高学术自觉和识别能力。如果因此而招来“冬烘”之讥,那也不要紧,当低首潜退:“已知无法数,心向定中归。”

后记

《学境》初版于2001年,是由林悟殊教授和林中泽教授大力促成的。现经增订改编,刊行新版,借以反映五年来个人认识的进展,并就教于学界的长者、同辈和新秀。此事得以顺利办成,要特别感谢舒宝明女士的关切和策划,以及李海东先生、方楚涓女士的支持。谨记于此,以志不忘。

蔡鸿生

2006年8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学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鸿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6027788
开本 32开
页数 1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1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95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4
120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