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艾柯夫管理思想精华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与得鲁克和戴明等管理学界泰斗齐名得沃顿商学院终生荣誉教授。对于今天的中国读者而言,这本书中有许多重点值得借鉴学习,不同领域的读者会发现不同的重点。例如,艾柯夫对“增长”与“发展”的区分,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向“绿色GDP”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换努力会大有帮助。而对于“管理应该是什么”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他提出的“互动式规划”方案和“循环组织”的结果是综合了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的一座思想与实践的高峰……

虽然这本书的内容比较浓缩,其中每个重点都能在艾柯夫的其他著作中找到更为详尽的阐述,但本书却是中文读者接触学习艾柯夫的第一步!

内容推荐

本书中所收录的文章成文于西方对系统,尤其是社会系统有大量发现的年代。这些文章涉及了在各类组织中应用系统思考的方方面面。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是在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及政府部门中运用系统思考而总结出来的。其中有一些运用是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完成的,但是所有的运用都是在西方。

目录

译序 国家崛起的前提是人民智慧的解放/胡继旋

中文版说明 

前言

引子 论活过80岁

第一部分 系 统

第1章 不断变化的世界观

第2章 反思系统与系统模型

第3章 增长与发展

第4章 系统概念辨析

第5章 与系统斗智

第二部分 规 划

第6章 规划的本质

第7章 另类的规划类型

第8章 处理难题

第9章 管理混乱

第10章 目的规划

第11章 使命陈述

第12章 创造力与制约因素

第三部分 应 用

第13章 消费者的设计

第14章 教育

第15章 不要让上学干扰你的教育

第16章 犯罪

第17章 销售广告的效果:对关系的研究

第18章 配对与成三:最小的社会系统

第19章 人们为何饮酒:寻求对消费目的的理解

第20章 公司重组:内部市场经济体制

第21章 管理系统设计

第四部分 科 学

第22章 科学的本质和方法论

第23章 客观性

第24章 合理性

第25章 运筹学

结束篇 民主社会中企业的角色

附录1 艾柯夫简介

附录2 艾柯夫主要著作

译后记

试读章节

◆难题在本质上是归属于某一学科的。

有效的研究不是单一学科的,也不是跨学科的或者多学科的,而是超越学科的。系统思考是整体全面的,试图从整体的表现与特性中来理解部件,而不是从部件的表现与特性中来理解整体的表现与特性。各种学科被科学用来代表我们所经历现实的不同部分。实际上,学科分类假设现实是按照大学那样来搭建结构和组织的。这真是错上加错,首先,学科并不组成现实的各个部分,而只是现实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观点。现实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从这些不同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来看待。整体只能在同时从各个方面来看待时才能够被理解。第二,把我们大家各自不同的观点割裂开来会诱导我们从难题的同一个角度去解决难题。重申爱因斯坦的说法:要是我们是从发现难题的同一个角度来思考怎么处理难题的话,那我们是不能够尽可能有效地来处理难题的。当我们知道系统是怎么工作的,系统的部件是怎么互相联系和互动而产生出整体的表现与特性时,我们几乎总是能够找到一个或多个角度,从中发现解决难题的更好的方法,这比从发现难题的同一个角度所找到的方法要好得多。例如,我们不会试图用脑部手术来治疗头疼,但是会放一粒药到胃里。我们会这么做是因为我们知道身体这个生物系统是怎么工作的。当科学把现实分割成不同的学科并分别进行研究时,暴露了它对于将现实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系统来理解的欠缺。

系统思考不仅消除了定义科学学科与专业的不同观点之间的界限,也消除了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界限。我认为,科学是在寻找粗看起来明显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而人文学科则是在寻找看似相同的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科学与人文学科分别是现实的头与尾,可以分开来看,但却是不可分离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把对系统的研究称为科学人文学(scianities)的。

◆对难题能够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解决它。

错。对难题能够做得最好的事情是化解这个难题,重新设计难题的实体或者其周遭环境来消除难题。这种设计把常识和科学研究结合在一起,比我们用试错法的方式或者只做科学研究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

我的生活乐趣的第二个来源在于发现多数大型社会系统都在追求它--们所宣称的目标之外的目标,而它们追求的这些是错误的。它们试图把错误的事情做得更对些,这使得它们越错越离谱。把对的事情做错了要好过把根本就错了的事情做得更对,因为当错误被改正了的时候,错的事情就更错了,而对的事情就做对了。

再举几个例子。

◆美国的卫生保健系统并不是一个卫生保健系统,而是一个疾病与残

疾照顾系统。

这不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而是两件不同的事情。由于当前系统所产生的营收是来自于对病人和残疾人的照顾,所谓全民健康保险就是为全民都生病的最糟糕的状况而设。把目前的系统转变成真正的卫生保健系统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再设计。

◆教育系统并没有致力于让学生来学,而是致力于让老师来教,但教

是学的一个主要的障碍。

学习语言的难易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学第r]语言时没人教,很容易;我们在学校被教第二门语言时却没学成。我们大人用的大部分知识是在学校外面学到的,而不是在课堂上;我们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这很幸运,因为大部分的那些知识要么是错的,要么就是在短时期内会过时的。尽管我们从被教中只能学到一星半点有用的东西,但是我们在教别人时却能够学到很多。所以在课堂上,总是老师学到的东西最多。现在的学校完全本末倒置。学生才应该去教课,而所有的老师都应该来学习,不管他们有多么不愿意这么做。

有一次一位学生问我,在哪一年,我最后一次教过在我当学生的时期就已经存在了的内容?他问了一个很棒的问题。我想了一想才告诉他,那是1951年。“天!”他说,“你一定是个好的学习者。真遗憾,你不能一边学一边教。”他算说对了。

◆大多数公司的主要功能不是要将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要将那些管

理公司的人的生活水准和工作生活的质量最大化。

为股东提供投资回报是一项必需,而不是一个目的。像彼得·德鲁克所观察的,利润对一个企业而言就像氧气对于人一样,是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存的理由。一个不能够为员工和顾客提供足够的投资回报的企业很可能也不能给股东提供足够的回报。最有价值却又是最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时间。没有员工的时间投入,资金本身什么也生产不出来。在大多数企业中,员工的投入要远远超过股东。企业应该将利益相关者而不单是股东的价值最大化,即将员工、顾客与股东的价值最大化。

我的生活乐趣的第三个来源来自于在概念的模糊混乱之处建立概念的秩序。举几个例子。

P12-14

序言

威利出版社(wiley)请我把我过去的一些论管理的文章整理成精华文集,当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由谁来确定文章是否精华”以及“以什么标准来确定”?由“谁”来确定肯定是没有选择的,我责无旁贷。但是以什么标准来选择却有很大的自由度。自然,我挑选了那些我自以为对别人影响最大的文章与段落。用这种标准来挑选文章要求编者具备大把的记忆,而我在威利出版第一本书的时间是1957年,距今已经有40多年了,所以这对我并不是很容易。

经过竭尽全力地对读者反响的回想,我挑选出一批文章,并试着将它们编辑得更具有内在的逻辑条理,从而形成前后呼应的一个整体而不显得散乱。为了使这个过程更容易些,我删除了一些重复的段落,但是没有在原文上添加任何观点。文章的来源及完成日期列在每篇文章的第一页,最后是参考文献目录。原文的格式繁多,我也尽量整理,以求行文的规范统一。

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Tina Fellenbaum的极大帮助。而在撰写原来的文章时,我从很多朋友、同事及对手那里得到过各种各样的帮助。我最要感谢的人,一如我以往的书一样,是我的老师辛格(E.A.Singer)、丘奇曼(Jr.C.West Churchman)及科文(Thomas A.Cowan)。遗憾的是,后两位老师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是我会常常想起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存在。

我从沃顿商学院“退休”后,和学生的联系就少了。学生曾是我最主要的激励。和以前的学生与同事见面在我而言仍然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即使最近有个听我课的年轻人在课后对我说,他祖父也曾经上过我的课。

我对我所有的学生及他们的后代心存感激,因为是他们让我成为跨越代沟的人,而没有将我禁锢在某个年龄段内。尽管我的生理年龄确实咳属于某个年龄段,但我的内心感觉却并非如此。

当然,我还要感谢Pat Brandt。她把我的工作安排得效率非凡,所以我可以放心地把事情交给她。

            罗素·L·艾柯夫

            1998年12月于宾州

后记

          翻译缘起

首先要感谢的是本书策划人徐志跃先生和本书责任编辑邱红女士,能够慧眼引进这本重量级的精品。有朋友说,现在是“动漫时代”,说话要用简单句,否则别人听不懂。艾柯夫的文章显然不是简单的,是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思考的。这就意味着,这本书也许不会成为所谓的畅销书,也就意味着,出版社和责任编辑也许无法将他们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他们为中国的严肃读者做了一件好事。

在介绍对艾柯夫的印象之前,先要说说作为本书译者之一和全书审校者的胡继旋博士,因为,我认识艾柯夫就是通过他。

还是在旅居美国的时候,朋友圈子里,胡继旋被称为“胡大侠”。这个称谓虽然有很多的意思,但绝对不是指他的武功。这里和大家分享的只是其中的一点——他的传奇经历。胡继旋是一位遇到过很多位好导师的奇人,这之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四位,分别是钱学森、南怀瑾、索罗斯和创立了阿波罗教育集团的斯柏林。他曾经与这几位导师近距离地学习或者工作过,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到底精髓何在,也学习西方的科学方法与理性思维,受益匪浅。

但是对他产生影响的人其实远不止这几位名气太大的导师。另外的一些导师,从艾柯夫开始,尤其是与艾柯夫的管理思想互相联系的研究事理学(控制论)、系统思维、大脑认知机制的导师,还包括冯·福尔斯特(Heinz Von Foerster,建构主义事理学/二阶事理学)、安斯图(Stuart Unlpleby,大规模社会变革研究和系统理论)和帕斯克(Gordon Pask,对话理论——导致了达理学的产生)。只是这些人精彩在何处,国人还有所不知。这次翻译艾柯夫的作品,总算是开了一个头。而且,艾柯夫还是我们稳泰公司的高级顾问。

胡继旋在1992年曾经写过一本英文的《事理学导论》教科书,其中在建构主义应用部分收录了三个极为重要的应用工具:ToPR参与建导技术、艾柯夫的互动式规划和帕斯克的对话理论。现在,ToPR参与建导技术已经由稳泰二次开发成为一个系列的建导技能培训课程,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之中,旨在提高组织的智商和开发组织中的原创力;对艾柯夫的介绍包括这次的翻译工作以及稳泰的课程“组织优化与企业文化创新”;帕斯克的贡献也写入了稳泰的“达理学运用与双赢解决方案”培训课程中。

2005年10月底,我和胡继旋一起去美国华盛顿特区,参加美国事理学年会。这次会议的组织者为稳泰的合伙人——乔治·华盛顿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安斯图。在这次会议上,艾柯夫应邀作了主题发言。这是我第一次面对面接触这位管理学大家。

老人家当时已经八十有六了,腿脚不太方便,拄着两个拐杖,一个人从宾州坐火车到华盛顿,也没有见到有助手追随左右。他后来告诉我们,包括所有的通信往来等事,他也都是亲自回复,并不请助手帮忙。发言结束后,胡继旋博士单独和艾柯夫交谈了两个多小时,探讨在中国引进他的互动式规划管理的思路,作为我们的顾问,艾柯夫专门为稳泰带来一批用于课件开发的资料。

谈话结束后,老人需要到最近的地铁站和他太太会合,一起回家。他太太是在他先离开家来开会之后才开车到华盛顿来的,说好了他发言结束后,到地铁站接他一起走。我和胡继旋博士在这个地区住过十几年,对周边的道路也比较熟悉,所以就由我们送他,一路上再多谈谈。

当时已是深秋初冬,天气比较冷。我们送他到了Wtlite Flint地铁站,门前路边有一小片停车场。他太太还没有到。老人下车后,坚决不肯让我们陪伴他一起等候,一定要让我们回去接着开会,并一再说他一个人在那里等,绝对没有问题。虽然从晚辈的角度出发,我们觉得让年纪已经这么大的长辈一个人在冷风中站着等人既不礼貌,也很令人担心。但是为了尊重他的意愿,我们还是开车离开了。为了我们自己心中的不放心,我们将车停在了路的斜对面远远地看着,确定老人安全上车了以后,我们才走。

第一次见面,就是这样小的一件事,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一位重量级的学界泰斗,又在这样的年纪,这样的身体状况,却仍然坚持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独立,坚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时间,完全将自己和别人处于平等的地位来交流。参与互动的精神——独立、尊重、平等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翻译心得

翻译艾柯夫的文章是一件快乐的事,不仅因为其中有很多的例子可以对我们当今的现实情况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而且因为他提出的互动式规划与稳泰公司在中国推行的建导管理技能在原理上一脉相承,在实际运用中互为补充。从建构主义学派的观点来说,并不存在所谓客观性的现实,现实是群体中每个人自己所看到的一小部分的总和,所以群体的有效互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完整地认识到现实,而互动的方式方法对于组织效率也就至关重要了。正如艾柯夫所说的,系统优化的关键不在于系统中的各个部分,而在于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互动。建导方法的服务对象正是群体,它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促进群体中的有效互动。尤其是在“循环组织”模型中,艾柯夫指出建导技能对于实施这种组织中的上下级及员工的互动非常重要,这和稳泰致力于在组织中推广管理人员的基本建导技能是一致的。外请的专业建导师固然能够帮助到组织的发展,但真正的组织智能还是来自于组织中成员之间的日常互动,这需要持之以恒,而不是靠一两次的培训活动就可以完成的。

翻译艾柯夫的文章又是充满挑战的。翻译讲求的是信、达、雅。原来以为,在国内、国外都居住过多年,过去也翻译过其他作品,这个项目不应该太困难的。哪晓得动手做起来才知道要把这样一位思想家的英文表达的严密的语言思维逻辑用中文讲顺,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英文的逻辑完整清晰,主、谓、宾都有明确的界定,一路读来,容易理解,却有些生硬;而中文却带有所谓“朦胧美”,一个词往往可以代表很多种意思,具有不确定性。艾柯夫的哲学与科学功底深厚,在概念定义上毫不含糊。结果,这次翻译对于我们而言,不仅是一项工作、学习,更是一次挑战:怎么才能把英文词汇中的大量丰富内涵用中文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里举几个例子。

英文中的GoaI、Objective、Purpose等,在中文中都曾被笼统地翻译成为目标或者目的。但艾柯夫在书中却把这些词有区别地用在一起,使人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些概念到底应该如何区分与界定。经过仔细的推敲,我们采用了以下的译法:End—目的;Purpose—意图;Goal—短期目标;Objective长期目的;Task 任务;Outcome—结果;Intention—意向。

还有关于Problerm与Question,本来按中文习惯都翻译为“问题”。但是艾柯夫在本书的第22章“科学的本质和方法论”中,特意将这两个概念作了区分,所以我们把Question仍然翻译为要回答的“问题”,而把Problem翻译为要解决的“难题”。

还有Postulation—假定;Assumption—假说;Hypothesis假设。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虽然给翻译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但也增加了很多探询的乐趣,从而也对语言间的不同有了小小的心得。比如,用英文来表述理性的逻辑关系较为容易,而中文也许更适合表达一些感性的、写意的图景。这也许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现代科学是在西方首先发展起来的。看起来,在对概念内涵的精密定义方面,英语比中文有着更高的分辨率?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本书的大部分翻译工作由杜文君、应建庆完成,其间也得到了稳泰的实习生赵锦贤的许多帮助。高难度的一些章节由胡继旋翻译。全书由胡继旋审核校对。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翻译中的错误与疏漏肯定是有的,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指正,也欢迎大家一起探讨艾柯夫的精华。对艾柯夫的管理模型或建导方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发送电子邮件到Wintop@wintopgroup.com与我们联系。

                    杜文君

                    2007年1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些管理论著的范围。深度和视野在在显明,艾柯夫是独特的天才。”

——沃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南加州大学教授

“艾柯夫使用的文字,看似熟视无睹,却能打开人的头脑中的大门。”  ——德纠斯(Arie P.de Geus),《长寿公司》一书作者

“这本文集让我忆起,我曾从艾柯夫那里学到的对我来说最具价值的教训。”

——温斯·巴拉巴(Vince Barabba),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艾柯夫管理思想精华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素·L.艾柯夫
译者 胡继旋//杜文君//应建庆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25311
开本 16开
页数 3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3
丛书名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