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聚焦黑白--一个警方女记者讲述的真实故事/公安前沿作家纪实文学作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用真实的影视记录了许多与公安工作有关的事迹,为我们讲述了镜头后面的故事。同时文中穿插了大量图片,让读者在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中体会世间百态,体会一线公安民警浴血战场、勇于同各种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精神风貌。

内容推荐

我打开了摄像机,也打开了我的心。

这里有警察:在劫持案中一枪救出人质的狙击手、穿行于小巷为群众送去温暖的片警、为抓捕犯罪嫌疑人而“猫”在贵州大山里啃玉米的刑警……他们不是概念式的“英雄”、“劳模”,他们会生气、会哭泣,出点小洋相,发点小牢骚,但那有什么要紧?也有受害人:被前女友雇佣“私家侦探”砍断手掌的年轻舞者、在睡梦中死于情人之手的无辜少妇……还有很多犯罪嫌疑人:为一点琐事就残杀两位老人的凶手、举起石块砸向讨薪民工的小包工头,以”太穷”为借口制造了五百万绑架案的三名年过半百的绑架者……我相信没有绝对的善,也设有绝对的恶,滴水穿石,善恶的形成皆非一日之功。

目录

生or死,确定吗?

有些感动永不会淡去

错爱

迷失在春天

勇者无敌

穿越生死线,我们众志成城——我镜头中的“4·16”

片警小郑

贫穷岂是掳掠的借口

剑气如虹

大山里的月光

蝶之精灵,在警徽下轻舞飞扬

路上,谁又将挽歌唱响

藏好你的“脚后跟”

不要给“狼外婆”开门

放下你心里的那把刀

谁来为他们的血汗买单

与侠者面对面

试读章节

2004年。

又是人间四月天,风和日丽,芳草如茵。

在如此生机盎然的季节里,却总是发生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情。

在我的记忆中,自今年年初以来,重庆已经接连发生好几起民警在执行任务时被艾滋病人或艾滋病携带者抓伤、咬伤的事件了,一时间,人们谈“艾”色变。紧接着,大报小报又不断地刊出一些让人惶惑的消息,诸如小偷、卖淫者、吸毒者为逃避打击而以自己“患艾”栢威胁,致使警方难辨真假,颇感棘手。

种种现象迫使公众发出了质询:为什么会有人冒充艾滋病患者?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艾滋病患者,目前有关法律基本上拿他没辙,公安机关抓了他,过几天也只能放掉。所以,摸准了公众恐“艾”心理的不法分子便往往会采取这种脱身手段——你来吧,除非你不怕死!

最近几天,又发生了一件令某公安分局头疼的事情:一个王姓卖淫女为逃避警方追查而称自己得了艾滋病。按照《重庆市预防性病艾滋病条例》规定,警方立即通知了当地卫生防疫机构,要求将王某送到有关医院进行医治。当晚,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匆匆赶到,经初步检查后,认为王某目前的状况并不像艾滋病发病,可能仅仅是艾滋病感染者。按照规定,对于在关押场所内出现临床症状的艾滋病病人,只有无条件隔离治疗的,方可保外就医,于是,王某就被滞留在了派出所,值班民警则在不安和戒备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一旱,王某又在所里大吵大闹,民警只好一次次向分局请示:是否将王某送看守所拘留?但是,分局也很为难:目前全市根本没有对艾滋病人进行羁押的专门场所。于是分局也一次一次向上级部门汇报,以寻求解决方案。

就在等待上级机关回复的这段时间里,关在派出所里的王某情绪异常激动,几乎难以控制。无奈,在王某被滞留10多个小时以后,警方只好对王某进行了教育,在留下其住址和联系方式后将她放走。但不明真徊的群众对此不能接受,他们认为,把王某这样的艾滋病人放到社会上去,有可能对大家的安全带来隐患,他们甚至还纷纷猜疑,是不是王某托了熟人、送了好处?

警方对此深感委屈,也十分无奈——不是我们不想管,可是在现今法律存在空白的情况下,处理起来实在是棘手呀!尽管如此,对于王某这块烫手山芋,富有责任心的警方终究还是放心不下,于是,几天后,警方又开始重新寻找王某。

这件事情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各界人士纷纷加入了讨论、争议的行列。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在得悉线索后,也很快赶赴重庆,对整个事件进行了深度报道。卫生部艾滋病的防治专家也对此现象提出了明确见解:如果王某没有继续诸如卖淫、传染艾滋病等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当然不能像有些群众要求的那样把她看押起来,那样做无疑是超越法律限度的;同时,作为卫生部门,他们担负的责任也很多,但他们没有权力限制艾滋病人的人身自由。与广大民众一样,传媒也对此表现出深深的担忧与困惑:艾滋病人——在面临这一新出现的严峻课题时,国家立法机构将如何出台和完善、调整相关的法律法规?当身边出现了艾滋病人时,人们又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和心态去面对他们?

当时,警方的《巴渝警视》栏目正在开播中。这是一档演绎类节目,每期时长18分钟,而我们一般会用一个上下集也就是30多分种的时间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带着探究的心态,创作一个剧本的想法在我的脑海里渐渐生成了。创作的过程正是了解与探究的过程,我想通过创作去了解在屡屡发生的类似事件中身处风口浪尖的民警们,他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们到底会承受多大的压力?  虽然这些年国家对有关艾滋病防治的宣传力度有所加大,但类似的困惑在全国不少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仍有很多人对这种病心怀恐隕,对艾滋病患者更是视若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如果民警不幸在执法中被艾滋病人咬伤了,他应波采取哪些救治措施?他的危险陸有多大?民警的工作、生活与家庭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对于这一切,我一无所知,而缺少这些最基本的血脉和骨架,我的故事也就无法构架了。

看来,白手起家是唯一的选择了。我想如果能找到几个当事民警好好谈谈,听他们详细讲讲自己的经历和心情,不就能占有第一手素材了吗?

可是,我很快发现这并不容易。我找了好几个平时合作得很好的分局政治处领导,他们有的当即就表示很为难,有的一听是这么回事,开始还硬着头皮去做民警的王作,但民警死也不愿接受采访,万般无奈下,他们只好苦笑道,唉,没法子,我们也有我们的难处啊!

对此我只有默然。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他们的惶惑与困扰,但凡是人都多少能体会和猜测出他们巨大的心理压力。谁愿意在生死难料的情况下还去接受一个陌生人喋喋不休的访问呢?万一遇到某个责任心淡薄的记者,把他的个人资料漏了出去,在这个谈“艾”色变的社会里,他还怎么去正常面对身边的一切呢?!

虽然内心充满遗憾,但我还是决定放弃这个素材了。直到几个月后的一天,在网上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后,我的创作念头才猛然被重新激发起来。

故事的主角姓杜,是北京市某分局的一名年轻民警。在一次抓捕毒贩时,他被挣扎中的毒贩咬伤了手指,而对方在事后被查出患有艾滋病。医生告诉小杜,他遇到麻烦了——艾滋病毒通过唾液传染的可能性有干分之一,他必须立即服用抗感染药物,但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病毒的侵袭,并不能完全保证他的生命安全,他得在半年的时间里经过三次严格检測之后,才能确定是否被感染。也就是说,在整整半年的时间里,他将要过着一种生死未卜的生活。

小杜开始避开妻子悄悄服用预防药物,但要完全不引起妻子的注意很困难,因为他与妻子一直感情深笃,两人既是夫妻,也是无话不谈的朋友,相互间在精神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然而,从那以后,他在妻子眼里变得判若两人:他总是早出晚归、沉默寡言,谨慎地和她保持一段距离,当然他们之间也不再有任何方式的亲近;他时常会在深夜里猝然惊醒,问他怎么了,他不说话,眼神里却总是充满了深深的忧虑。P2-4

序言

这个题目是这本文集中的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我借用的。

平时我想,一个人一生只能干好一件事。读了这本文集,我又想,其实,一个人一生还是能干几件事的,只要怀着一颗真挚的心去做。

程华是位警察,准确地说,是重庆市公安局政治部宣传处影视文化中心的负责人之一,同时,她又是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她的散文写得有灵气, 《重庆文学》有个栏目,叫女性散文十三家,她是十三家之一,可见不一般。

程华长得娟秀,可干工作却风风火火,这是不是受了警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的感染?我听人说,她怀有身孕了还在外出拍新闻(后因种种原因不幸流产);我又听说,这本20多万字的书稿,是她在母亲去世后不久就开始写的。怀着对母亲逝去的悲痛,她一写三个月……

端起摄像机,程华用影视画面去讲述。但她觉得仅此不够:影像记录有局限,一是节目时间太短;二是有些內容并不一定都适合通过画面来表现,这就如同小说与电视剧的表现力各有侧重,各有千秋一样。于是,她萌发了一个念头:用她更擅长的文字表达方式,如何呢?

她果然是成功了。厚厚的一本报告文学集就是最好的说明。

中央电视台的《环球时讯》栏目有一句解说词,叫“新闻背后有新闻”,程华的这本书中却是“影视背后有故事”。

在观看过重庆市公安局制播的一档档栏目(目前,重庆市公安局正加紧与重庆电视台商谈,拟开播一档全新的日播新闻类栏目《110在现场》)后,再读一读节目背后的新闻、故事、细节,真是一次次极大的享受。真的感谢作者!

这部报告文学集通过一个个故事,塑造了一群公安战线上的英模及普通人的形象,令人尊敬:刑警、交警、治安警、片儿警,才21岁的警花,还有天原化工厂“4·16”氯气爆炸事件中,冒着生命危险冲在第一线的警察记者们……

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抢劫案、斗殴杀人案、交通肇事案、绑架案、情杀案……因为是真实,特别精彩、紧张,让人对那些犯罪事实特别憎恨,而对公安民警抓捕罪犯的艰辛、困难,感动得流泪。

文如其人。这本报告文学集的艺术特色之一,便是从纸背中透出的热情和真诚。真诚是目前文学作者最难能可贵的特质。她是山中的幽兰,她是泥土的芬芳,是与生俱来的。有多少作者自认为了不起,可笔下流露的情感却是虚伪,是矫揉造作,是扭捏作态,文字苍白,没有张力。这是学不来的,因为作者有一颗爱同事、爱工作、爱他人的心。这怎么学得会呢?在《导演的眼泪在飞》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也许是两位演员演绎得太感人,也许是口琴吹奏出的乐曲透出了太多忧伤的浪漫,我的心忽然酸痛起来,并且这酸痛一直顺着心底再往上爬、爬,一直爬到了喉管、鼻子、眼里……就在剧组一干人都沉浸在动人的剧情中时,本导演却极其丢人地冒出了眼泪,开始只有一滴,被我装作整理头发而悄悄揩掉,但马上又是一滴、一滴……一发便不可收拾,直冒得如洪水泛滥,体面尽失,冒得演员们都惊讶地停止了表演,在场所有工作人员全都放下手里的活,一个个傻站着面面相觑——程导,她,她怎么了了!

那一次当众失态成为有关我的一个经典“花絮”。其实,直到如今我都无法很完全很清楚地解释当时为什么会哭,而且哭得如此毫无节制。

这其实很好解释。因为程华眼里流淌的,是生命的泉水。

我认为,作者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力,或者说独创性.而这种创造力和独创性体现在对情感、情绪和情调的敏感性上,他能够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态中独具慧眼,见到特殊的审美价值,甚至凭借情感和情绪所要求的想象力,构思出一种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事态来,并通过熟练地驾驭文字,把这些审美价值表达出来,感动他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才华”。程华就具有这样的特质。

她的这些报告文学都是在她拍片时所见到所体味到的一些独特的东西,那些不易被发现或容易被忽略了的,被她捕捉到了。

《大山里的月光》写的是在贵州大山里追捕一名为鸡毛小事杀人的罪犯的惊险故事。

作者采访罪犯时,罪犯哭了。作者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但我仍然相信他是真的在哭,发自内心地哭,但我敢肯定,他的眼泪中没有一滴是流给死者的,他是在为自己衰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女儿哭,他不知道今后他们老的老小的小将怎样去面对艰难的生活……但是,他更多的还是为自己在哭,哭自己不该这样迅速地被抓住,哭自己再怎么逃都还是失去了自由,还哭自己可能很快就会结束不算长的人生——而且,是以这样一种令人不齿的方式。

如果作家不了解人性,没有生活积累和敏锐的洞察力,是不会写得如此入木三分的。

感谢作者给我们讲述镜头后面的故事,那是多么精彩的“又一村”。

作者的母亲说:“我女儿是作家。”

当这本书出版后,作者要到母亲墓前,亲手将书呈献给她——她母亲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后记

可以负责任地说,这本书里的所有事件、所有人物都是真实的,提供的图片也是真实的,但我在一部分文章中隐去了他们的真实姓名,也没有用他们的面部图片。我想,很多受害者是不愿将受过伤的自己公诸于众的,而一些嫌疑人,尽管触犯了刑律,但他们大多还会有未来,还拥有悔过自新的机会,因此,我也没有用他们的真名,尤其是那些未成年人;只有民警们都以“真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我想,读者朋友们对此一定是能够理解和谅解的。

这本书的写作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但素材的收集和积累用去了自己好几年的时间,而要说起自己从初涉写作到出版第一本书,其间却经历了十多年的练笔过程。在此,我想对在我写作之路上曾经无私地扶我一把的我的家人、重庆市公安局宣传处宋小平老师、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陆大献、各位作家老师们以及所有在背后默默支持和鼓励我的领导与可爱的同事们表示真诚的感谢。同时,还需特別补充说明的是,本书中部分图片由影视文化中心的同事们大力提供,在此作者亦一并深表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聚焦黑白--一个警方女记者讲述的真实故事/公安前沿作家纪实文学作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097405
开本 16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8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8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