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时期著名的禅师马祖道一,是中国禅宗史上最富个性、活力、创造、声望和影响的人物之一,无疑也是中国禅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逻辑环节。自他起,禅宗历史在禅学理念、教学方法、禅修范围、禅居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一个大变革,这些大变革,逐步使禅宗走向了兴盛的局面,在禅宗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本书作者以敏锐的眼光,从中唐社会的转型、文化类型的异动的广阔背景来阐释马祖禅思想的产生、时代特征及禅法发展。首次对马祖禅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图书 | 马祖道一禅法思想研究/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唐时期著名的禅师马祖道一,是中国禅宗史上最富个性、活力、创造、声望和影响的人物之一,无疑也是中国禅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逻辑环节。自他起,禅宗历史在禅学理念、教学方法、禅修范围、禅居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一个大变革,这些大变革,逐步使禅宗走向了兴盛的局面,在禅宗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本书作者以敏锐的眼光,从中唐社会的转型、文化类型的异动的广阔背景来阐释马祖禅思想的产生、时代特征及禅法发展。首次对马祖禅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禅宗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社会历史背景 一 社会的变化:唐王朝自盛转衰的历史剧变 二 文化的互动:寻找新的文化类型 三 环境的蕴蓄:得天独厚的江西地域文化 第二节 禅宗的历史演变 一 达摩前的禅法 二 从达摩禅到东山法门 三 从曹溪禅到祖师禅 第二章 生平与活动 第一节 游学访道 一 马祖的生卒年 二 剑南游学 三 南岳受法 第二节 创建丛林 一 临川、龚公传法 二 洪州法筵 附:马祖生平略表 第三章 禅法思想(一) 第一节 “即心即佛”的禅学思想 一 “即心即佛”的思想渊源 二 “即心即佛”思想的表述 第二节 “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思想 第三节 “平常心是道”的禅学思想 一 “平常心是道”的真实含义 二 “平常心是道”思想的经典背景 第四节 论禅门中的修与不修 第四章 禅法思想(二) 第一节 教导方式的转变 一 从开堂说法到机缘问答 二 从书写形式到语录形式 三 从口头教导扩展到动作教导 第二节 马祖禅之范式的转变 第三节 再论宗密对马祖禅法之评价 第五章 马祖禅系的兴盛 第一节 禅宗各派之间的兴衰更替 第二节 马祖禅的兴盛 一 寓禅于作的农禅者 二 明顿教之旨的文字禅者 三 居山清修的头陀禅者 四 率性任运的狂放禅者 五 入住京畿的京兆禅者 第四节 马祖禅的成熟——沩仰与临济二宗的形成与 兴盛 一 沩仰宗的形成与兴盛 二 临济宗的形成与兴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马祖道一禅法思想研究/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邱环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52047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0 |
出版时间 | 2007-11-01 |
首版时间 | 2007-11-01 |
印刷时间 | 2007-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49.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203 |
宽 | 139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