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类的敦煌
内容
编辑推荐

集作家、画家、文化学者为一身的冯骥才先生站在人类文化发展史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制高点上,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对敦煌文化和敦煌艺术进行了全景式的、别开生面的史诗性解说。自1997年12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以来已重印二次,这次敦煌文艺版的《人类的敦煌》,又增加了《探访榆林窟》,同时增加了国内著名敦煌壁画艺术摄影家、央视“东方之子”访谈专家吴健先生100幅精美照片。对于热爱文化和敦煌艺术的读者,敦煌文艺版《人类的敦煌》无疑是一次文化审美和视角阅读的盛筵。

内容推荐

敦煌文艺版的《人类的敦煌》在1997年12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基础上,又增加了《探访榆林窟》,同时增加了国内著名敦煌壁画艺术摄影家、央视“东方之子”访谈专家吴健先生100幅精美照片。这本敦煌文艺版《人类的敦煌》站在人类文化发展史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制高点上,对敦煌文化和敦煌艺术进行了全景式的、别开生面的史诗性解说。无疑是一次文化审美和视角阅读的盛筵。

目录

第一集 一个西方探险家的笔记

第二集 乐観的灵光

第三集 羽人与天人共舞

第四集 女性的菩萨

第五集 阳关大道

第六集 天国与人间

第七集 共同的理想国

第八集 无名的大师们

第九集 时光倒流一千年

第十集 海浪与流沙的对话

第十一集 大漠上的孤坟

第十二集 永远的敦煌

探访榆林窟

试读章节

一出敦煌西南的阳关,便进入使人谈而色变的大沙漠莫贺延碛,雅丹魔怪城(白龙堆)。

大漠自旷古以来一直在暴晒中,沙砾滚烫,汗水滴下去,立刻就没了。

没有生命,偶尔见到一株枯死的胡杨,至少已经死了一千年。

生命只有狂风。狂风是沙漠无形的君主。它一到来,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一个沙包在大风中转瞬便换了位置。这些幽灵般移动的沙丘,会使人迷路致死。

茫茫沙海里,可以做路标的,惟有死人惨白的枯骨。这些枯骨在夜间闪着磷光,无声地诉说着可怕的过去和依然可怕的现在。

法显一行在这里行走了十七天,居然走了出来,抵达了罗布泊西南的鄯善国。然后沿着丝绸之路的北道经伊吾国与高昌国,本打算向西一直出西域,前往佛国。但是由于当地居民教义相歧,不供应水和食物,65岁高龄的法显便做出一个令人不敢置信的决定——橫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

(字幕:东西长1000公里,南北宽400公里,面积32.4万平方公里)

上无飞鸟,下无草木,终年无雨,阳光像散布的大火,任何事物都被照得失去颜色。沙砾覆盖的厚度达600米至800米。没有生命可以生长出来,只有生命在这里死去。没有声音,没有时间。一个令人绝望的地方。西方的探险家称之为“死亡之海”。

可是,过了一个月零五天之后,法显一行竟奇迹般地走出来了。他们到达了于阗。

他究竟是怎样经历这次匪夷所思的旅行的,无人能知。即便在他所著的《佛国纪》中,也没有更具体的记载。但他是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第一人。

今天,这“死亡之海:给人的恐惧,仍然和法显的时代一样。没有人的地方就没有历史。

子阗是朱士行西行的终点,却是法显奔往西天的起点。他灿烂的向往和清明的目标都在西方那无上神圣的佛国。

在充满西域色彩的奇峰峻岭、重峦深谷相互重叠的画面里,展现法显和他的同行者们的身影。辽阔浩瀚的大自然与微小而顽强的身躯形成强烈对比。

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终于走出帕米尔高原,来到天竺的乌仗那国。

(释迦牟尼的佛迹圣地)

在天竺境内,他们不停顿地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四处礼谒圣迹;还致力学习梵语,精研佛典。

经历了长途跋涉和过度的辛劳,这些身在异国他乡的僧人们发生了种种不幸与变故。慧景病在那竭国;慧应死在佛钵寺;而慧达与宝云、僧景又东归中土。

最凄凉的应该是慧景。公元403年,他们在翻越赛费德科山脉时,山高风寒,透衣彻骨,再加上空气稀薄,喘息艰难,久病初愈的慧景终难坚持,死在了山上。只能被草草掩埋在陌生的荒山野岭中。

法显等人掩面而遮。异国空山,寥无回响,万木肃穆,似作哀悼;为了追求真经,散形异域,真是无限的悲壮!

后来道整也东返归国,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巡礼四方。一次他在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无畏山上拜谒佛像时,忽见一个商人拿出一把白绢扇子供养。这白绢扇子一望便知是中原之物,顿时热泪满面。心想同来僧人,有的中途归返,有的死在异国,自己孑然一身,如今求取真经的使命已经完成,夙愿亦偿,应该回国了。

公元411年,他携带着从印度各地搜集的佛经原本,乘船归返,其间历尽风险,在海上辗转漂泊七十多天,终于在山东崂山靠岸,此时已是皓发霜眉,一位78岁的耄耋老者!

他终于把律藏佛经和佛国文化之精要,亲自带回中土。

取经就是主动去吸取外部文化的精华。

由此,丝绸之路又成了一条向西天取经的路;一条自觉的文化交流的路。

就在这大背景上,地处丝绸之路咽喉的敦煌,不仅是外来贸易物品涌入中国的关口,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前沿。

汉以来,中国对于外来文明主动迎取的精神,决定了敦煌宽容博大、积极自信的态度。这是国际城市应有的胸襟与气质。

魏晋以来,敦煌本地文化兴旺繁荣,人才辈出。文人学者,不乏名家。

佛教史上早期的高僧竺法护和弟子竺法乘就是世居敦煌,立寺延学。敦煌还是我国最早的译经的中心之一。此后,中原扰攘不堪,内地大批的名士流寓于此。更加促进了文化与佛教的昌盛,这就为下一步更加辉煌的弘扬做好了铺垫。

在敦煌石窟诞生之前,这里早已是佛教文化的沃土。

茫茫大漢平如纸,谁来彩笔作画图?

公元366年,一位叫乐傅的行脚僧人,手拄锡杖,来到敦煌南面的呜沙山。他被此地神奇的山水吸引住了。

(鸣沙山鸣响的沙。月牙泉千古不竭的水)

忽然他见到眼前的三危山顶放射金光,宛如千佛降世。他相信这奇观是一种神示:这片灵山秀水必将是佛教的圣地。他便在对面的呜沙山沿河的陡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紧随着他开凿第二个洞窟的是僧人法良。

(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张议潮功德窟《莫高窟记》,徐松《西域水道记》)

莫高窟由此而诞生。这真是一片有灵气的山水,最早的洞窟一出现,立即就进入了蓬勃的开凿时代。

在世人概念中的敦煌石窟,往往只是指莫高窟。实际上还有榆林窟、东千佛洞、西干佛洞和五个庙。它们散布在敦煌周边一些河岸的峭壁与峡谷中:就像春天的花树一样,到处开放。

(上述峡谷中的春色)

石窟开凿出来。舞台被创造出来。来自中原和来自域外的两条文化大河便在这里汇合激涌。接下去就看大西北各族的画家和雕塑家们,演出怎样美妙绝伦的五史来了。

在刚刚诞生的神奇的莫高窟奇异的景象中定格。

(本集终) P19-23

序言

关于敦煌的写作(代序)

冯骥才

世界上有两种写作,一种是你要为它付出,为它呕心沥血,为它抽空了自己;另一种你却从写作中得到收获,你愈写愈充实,甚至会感到自己一时的博大与沉甸甸。这后一种感受分外强烈地体现在我关于敦煌的写作中。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应中央电视台之邀,写一部有关敦煌的史诗性巨片的文学本《人类的敦煌》。大约整整一年,我一边纵入茫茫的戈壁大漠,一边钻进中古时代浩繁的卷帙中。我如入迷途般地身陷在这无边无际的历史文化的空间里,到处是高山峻岭,需要攀登;到处烟雾迷漫,需要破解,而每迈出一步都如同进入一片崭新的天地。渐渐地,我从中整理出五条线索,即中古史、西北少数民族史、丝绸之路史、佛教东渐史和敦煌石窟艺术史。我用这五条史脉编织成这部作品的经纬。于是,这一写作使我弱思维所向披靡,“所向无空阔”,并认识到敦煌的人类意义与无上的价值。敦煌文化到底有多大多深,无人能答。反正那些把生命放在莫高窟里的一代代敦煌学者,倾尽终生,每个人最终不过仅仅完成了一小段路程而已。当然,这是一段黄金般的路程。

于是,在写作文本上,我选择了一种散文诗与警句相结合的写法。诗化的叙述便于抒发情感,警句可以提炼思想。电视片的文学本需要两个功能,一是启迪导演,二是具有解说词的性质。这种写法正好可以强化文学本所需要的两个功能。它还是一种升华,即思想与激情在艺术上的升华。这写法可以精辟地表述我的文化发现与文化思考,还有助子呈现迷人的历史气氛与艺术的精神。应该说,是我选择的写法使我在敦煌中恣意遨游——它使我情感澎湃,思维敏锐,灵感闪烁,时有所悟,不断地把未知变为所获。因此我开头说,这是一种收获性的写作。

这部电视,由于种种缘故未能成为荧屏影像,但我这文学本却在十年中再版二次。我的一些朋友和读者因为它没有成为电视作品而抱憾,我却不以为然。以我与影视打交道的经验,文学变为电视,很可能是对原作的破坏。文学是你想象的仙女,站在荧屏上可能会叫你大失所望。故此,在敦煌文艺出版社再版这一作品时,我反而庆幸她仍然只是一种文字上的美妙想象。

收入本集的《採访榆林窟》,是我为敦煌研究院所写的另一部电视文学本。文本方式与《人类的敦煌》全然一致。此作从未发表过。现在收入本书,除去风格完整之外,也使我心目中的姐妹窟——莫高窟和榆林窟,并立一处,相互映照,再加上年轻一代的敦煌学者吴健先生美轮美奂的摄影作品,文图互补,是为完美。但愿读者也有同感。倘真的有此同感,我则十分欣然。且为序。

2004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类的敦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骥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5876979
开本 32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0.6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10
14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0:5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