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雕虫问学集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将具体作家作品的批评研究与文学史、文化思潮的研究相结合,见微知著,从不同的层面上审视、关照着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发生、流变和不同格局的存在,反映了作者问学的严谨和“文体”实践的自觉性,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内容推荐

作者多元的视角把握和敏锐的情感领悟,论文说理不仅视野开阔,且多了一份文学关照的审美精神和内在情怀。可能是作者读书的驳杂,加上规范的经院学风的浸染,议论多有剀切之处,对生活的热情和文学的热爱,每每就契合心境的作家作品,本色当行,能贴近文本进行悉心解读。大概是多年亲近鲁迅与沈从文,潜移默化,自己的批评文体却也悄然走向自觉,没有教条的雷同,体式多样,语言与情感充沛丰盈。作者多元的视角把握和敏锐的情感领悟,论文说理不仅视野开阔,且多了一份文学关照的审美精神和内在情怀。可能是作者读书的驳杂,加上规范的经院学风的浸染,议论多有剀切之处,对生活的热情和文学的热爱,每每就契合心境的作家作品,本色当行,能贴近文本进行悉心解读。大概是多年亲近鲁迅与沈从文,潜移默化,自己的批评文体却也悄然走向自觉,没有教条的雷同,体式多样,语言与情感充沛丰盈。

目录

第一章 思潮与文体

 中国现代散文的概念范畴及其流变

 论散文的神质

 当前传记作品的写作形态和批评要求

 诗人性情和文学的意义(A稿)——兼评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诗人性情和文学的主体性关照(B稿)——人文视野下的“大文学”讨论

 走过现场:当代诗歌的文化批判

 20世纪末中国小说的流变和自由写作

 不老的诗情:台湾文学的三维透视——20世纪台湾文学的一种历史考察

第二章 鲁迅研究

 近代中国与鲁迅的文化选择

 鲁迅思想文化个性的历史文化寻绎

 《孔乙己》的叙事人称及其叙事结构

第三章 郭沫若研究  

 诗人郭沫若政治情,怀和社会理想的人性阐释

 倡导之功创造之力——五四白话新诗的发生和奠基

 一个田园牧歌的小品文时代——散论郭沫若20年代文艺性散文

 郭沫若40年代文艺性散文探微

 郭沫若文艺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心底温情写郭老笔墨轻盈语谨慎——漫评《20世纪文学泰斗——郭沫若》一书

第四章 “京派”文学

 “京派”作家群体的历史成因

 “京派”作家的审美精神

 从废名到《大年》:文学的审美与批评

 论汪曾祺小说艺术的和谐美

 

第五章 当代作家与文本细读

 展现生命诗意和大地浪漫的文学——张炜小说创作述评

 张炜《古船》社会影响的再批评解读

 从生活的细微处发掘文学意义的人——赵德发的短篇小说和他2003年的新作评述

 语言的艺术写意与绘画——贾平凹散文《邻院的少妇》赏析

 叙述的策略、简洁和内在力量——浅议余华小说特色

 余华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论

 《玉米》的人称及其叙述态度、叙事情感

 毕飞宇“玉米”系列小说的多重悲剧意蕴

 当代文学的最新阅读与批评——杨少衡“官场小说”的叙事批评

第六章 西部文学与地域特色

 陕军东征与世纪末文学哗变

 2006年宁夏文学阅读札记三篇(另附旧稿一篇)

 乡土文学的朴实文本:《村庄的语言》

 小说追求的叙事意义:《一人一个天堂》

 新锐作家的独特故事:《去尕楞的路上》

 附:老作家马知遥先生速写

 精致而独特的小说叙事——石舒清《果园》的批评阅读

 悲郁乡土的叙事与解构——从《村庄的语言》再谈宁夏乡土文学

 贴近文本的心灵探险——陈继明长篇小说《一人一个天堂》讨论纪实

 文学,源自心灵的诗意与美好——与郭文斌对谈《点灯时分》

 坚守自我与乡土,追求心灵的写作——《黄河文学》首届签约作者专辑总评

 

后记

试读章节

坚守自我与乡士,追求心灵的写作

——《黄河文学》首届签约作者专辑总评

从远古的岁月开始,黄河就滋润着这片土地,贺兰山守护着这片山川,秦时明月汉时关,虽然不同民族生存的战乱与纷争不断,但风雪吹断杨柳的朔方也是历史悠久、多种文化传承交汇的人文宝地。正是北上的黄河在这儿拐了个弯,才出现了“塞上江南”的丰饶原野。既然这儿成为农耕文明与草原文化连接和交融的枢纽地带,也应该是一块文学的沃土,但是近代以来,整个中华民族的衰落保守,一度使这儿的文化、经济比中原和沿海地区更加落后封闭。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在拨乱反正、恢复生产的新时期,宁夏回族自治区总体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有了多方面的发展和繁荣,自然也带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与活跃。在《朔方》和《六盘山》之后,宁夏为当代中国的文学园地奉献了一份更年轻也独具自己特色的文学刊物——1992年创刊的《黄河文学》。宁夏文学也在20世纪80年代张贤亮影响全国之后,逐渐积累了更多新的力量,在世纪交替之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趋向和创作势头。西部文学、回族文学、西海固文学,已经成为宁夏文学走向当代中国文坛的不同路径。本期《黄河文学》推出了一拨年轻作者的精心之作,虽然他们艺术实践的拙朴和抒情写意的拘谨是不言而喻的,但他们文字的真挚清新和对文学的执著以及艺术的敏感,却是非常值得批评和肯定的。

这十一位作者二十篇(组)作品,不论是从校园生活到现实生活的感伤抒情还是细致描写,都包含了深厚的文化情结。小说占的篇幅最大,七人次共十二个短篇,散文三篇三人次,诗歌收三个作者二十多首;另外还有王佐红的评论两篇。所有的作品有着各自强烈的人文情怀和人生感受,这是年轻作家的特色,也是文学最为真实和富有艺术力量的地方。

当然,具体的创作中,个人情怀和人生感受却也不尽相同。劳伦斯在谈到小说为什么重要的时候说:“小说是人生的书籍。”这样的批评认识,从眼前七位作者各自对人生的文学观照和生动描写,再次得到充分说明。马金莲是对乡村尤其是女性挚爱的院(园)子,情有独钟,写出了独特的人生体验,也呈现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省察和热爱。从本土作家的影响来说,明显是追随石舒清乡土小说的抒情风格;而从女性作家的内心观照来看,让我们想起现代作家萧红,《花开的日子》接近《小城三月》的明丽和伤感,《满院清风》不像《呼兰河传》那样语言鲜明、风格独特,对于生活暗淡的艺术捕捉,却也同样显示出两个不同女性的明慧。何强念念不忘的却是求学带给自己的思考和这种思考不断深入的反省,而且向往文化的精神觉醒,这种向往又与深挚的乡土伤感交织在一起。从这样的路径上来说,土豆(笔名)虽然写得j中淡含蓄一些,但内在情怀与何强有着相通的地方。从小说观照的人事来看,相对于何强、马金莲和土豆等人叙事抒情的单纯,应该说平原对人生的理解就丰富深刻一些。虽然平原的故事是简单的,但对于我们平凡庸常的日子里不经意的伤害和人性冷漠的东西,体会得比较深、比较细微,文字也是有节制的。文学是人对人自己的关怀。何强、土豆张望着远方,而他们的诗、散文还有小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内心和乡土情怀不断地重新审视。马金莲固守着自己熟悉的那片土地,开始认识生活,尤其是乡村温情荡漾的生活,特别是那些世俗勤劳的女人们的内心生活。这样的文字,恰恰显示了日常的乡土生活里个普通女性细致而朴实的艺术感悟。

同样是追怀校园的生活,何强作为男性,《有了》对日常生活的偶然性和人性的难以琢磨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生成长的欢乐与伤害,揭示得不动声色,暗含着叙述的力量,让人对活着的生命产生无法言说的感慨甚至警觉,小说的意义也就充足了。《流水淡如烟》体现了女性小说的构思式粉墨登场的有六个人:“我”(索索)、巴林、马若、大宝、“他”(丈夫),还有店主(“娃娃脸”),但这一切是我的“梦”和回忆的情绪荡起的涟漪所波及的人和事,小说的结构是严丝合缝的,抒情的波光收缩于我的内心,完全是一篇内倾的抒情小说。不仅何强与土豆的两篇小说可以比较批评,刘汉斌的两篇小说也可以和平原的小说比较。刘汉斌两篇小说的叙述和语言,特别是中间部分都可以进一步打磨,《二月》比《醒酒》好,更感性圆润。另外,与平原观照外在生活的小说叙事比较,刘汉斌的小说抒情显得内向。平原驾驭小说语言和组织故事的能力比刘汉斌娴熟,城市生活的洗练也让平原有超越叙事情感和主体情感的冷静,而刘汉斌内向的叙事体现了作者开始品味生活的新鲜感,同时男性无意识的责任感使他的情感强烈地切入现实。平原的作品体现出作者一种温柔细致的艺术感受能力,而刘汉斌的小说直接打量生活、追问人应该怎样活着。如果说平原作品里还包含了善良而理性清明的人道主义同情心,那么刘汉斌同情他人的时候却更多地在同情自己,作品包裹的是一颗敏感而要强的心。

现代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沈从文,认为伟大作品的产生,“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作家诚实地去做”(《文学者的态度》)。一个作者的写作不仅题材要新鲜,还应观察并明了客观的种种生活,深刻理解主观所体验的东西,既要熟悉自己周围的人与事,又能突破自己生活的局限,表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和生存状态,展示人物的命运图景和情感变异,进而关怀人活着的艰难以及人生的复杂人性的丑恶与美好。

所以我们更应该读一读苏炳鹏的《官狗》和《神仙大大》,王西平的《课间十分钟》和《戏中人》。苏炳鹏的小说叙事虽然单薄一点,但确实有自己的语言追求和叙述特色,作品的内容使我们强烈感受到人情的冷与暖。《官狗》写了一个新的弃儿形象,用童年视角的第一人称来展开叙述,没有卡夫卡式的变形,但已经有了如此的暗示。这篇作品除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我们也会想起像韩少功《爸爸爸》与里面的丙崽等当代一些重要作家的文本、叙事和人物形象。《官狗》的冷叙事恰恰对应《神仙大大》的热叙事。“大大”也是一个乡土色彩浓厚的奇特人物,如果说在《官狗》里写出了淳朴的父老乡亲被生存压迫而变得冷漠势利的一面,那么《神仙大大》却写出了乡亲父老简单粗糙的生活背后的亲情和温热。前者用调侃的口吻,后者用抒情的笔调,但追求叙事语言的流泻感觉和文本叙述的一致性特点,是相似的。王西平熟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小说,苏炳鹏生活中是喜欢故事的人。读王西平、苏炳鹏的小说,生活和故事双重的泥土气息迎面迩来。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是细心的,生活的感伤和优美,新鲜生动地展开在他们的笔下。特别是王西平的《课间十分钟》和《戏中人》,都是喜剧手法的日常化叙事。说到日常化叙事,是整个新时期文学流变的个大的走向。在文学长期以来的社会功利和宏大叙事的追求中,文学成为政治、社会、文化理念的附庸和传声筒。以新写实小说为代表的个人化自由写作,开始在理想的废墟上展开叙事,小说回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追求生活真实和世俗人生的关怀。所以熟悉当代文学和小说叙事的王西平,在自己小说的叙述中打破了书面叙事的严正和流畅,不仅有一种“闲话”生活人事的调侃意味,而且明显有一种“讲述人”强化故事性和民间段子“丢包袱”的艺术借鉴。这样的日常化叙事,不仅增强了文本的阅读情趣,而且生活本色和乡土体验在俏皮的语言叙述中真挚而生动。

阳光像乡土一样亲切,岁月的历史和包含这种历史的文化,像黄土高坡上的井一般幽深。在何强的散文、马金莲、刘汉斌和苏炳鹏等人的小说之外,需要批评的是林一木。何强的散文《永远的乡土》把读书和凝望乡土的历史情怀联系了起来,而林一木(《平静的生活》)面对市声闹巷和日常景象,情感的底色是留恋已经逝去的单纯生活,虽然暗藏的是感愤忧伤。林一木的诗《谁将和我在春天相爱》I包括外六首)和她的散文《平静的生活》是同一底色的两幅情感照片。她的散文是从外在的事物来己生命和精神生活的人,文字是一个人心灵的闪亮。这从林一木的散文、平原的小说、阿尔的诗,都可以得到印证。也可以从王佐红的批评文字感受一二,这两篇批评文字是批评者在仔细阅读批评对象的作品之后的发言,带着谦和认真的态度,作了一些文本细读的分析和创作风格的批评解说,没有那种成名批评家天马行空、指点江山的英雄气概和盲目自信,所以总能贴近文本并对创作主体的情感和文学追求有所真正的体会理解。P389-392

序言

李生滨是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自主招生的第一届学生,也是我自己带出来的三位毕业生之一。因为当时生滨的年龄稍微大一些,读书、做事各方面都比较沉稳踏实,开始我以为生滨比较懒散,不善言辞。然而在后来教学实习的时候,我发现他在多年的中学教育工作中已经积累了读书和生活的不少经验,尤其磨练了口才,面对学生的侃侃而谈,让我吃惊,也让我放心了。

生滨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业都是在陕西师大完成的。1997年开始专业的读书和学术研究,在近十年来的问学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从两件事上可以说明生滨读书做事认真踏实,富有进取心。其一,在硕士学习期间,几位师妹在二年级的时候都已经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论文,我劝他也尽快写几篇稿子投出去,然而他好像不是很重视,每天仍然按部就班地在图书馆和资料室读书浏览。直到硕士毕业论文的初稿完成,他才把修改好的第一部分给了我,我帮他修改定稿后,在《郭沫若学刊》上发表了,这是他正式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不久其硕士论文的第二、第三部分也在同一刊物上发表,还都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转载。我这才认识到生滨的读书是比较认真细致的,且有自己的想法。其二,是后来考博进修的事情。

李生滨是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自主招生的第一届学生,也是我自己带出来的三位毕业生之一。因为当时生滨的年龄稍微大一些,读书、做事各方面都比较沉稳踏实,开始我以为生滨比较懒散,不善言辞。然而在后来教学实习的时候,我发现他在多年的中学教育工作中已经积累了读书和生活的不少经验,尤其磨练了口才,面对学生的侃侃而谈,让我吃惊,也让我放心了。

生滨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业都是在陕西师大完成的。1997年开始专业的读书和学术研究,在近十年来的问学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从两件事上可以说明生滨读书做事认真踏实,富有进取心。其一,在硕士学习期间,几位师妹在二年级的时候都已经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论文,我劝他也尽快写几篇稿子投出去,然而他好像不是很重视,每天仍然按部就班地在图书馆和资料室读书浏览。直到硕士毕业论文的初稿完成,他才把修改好的第一部分给了我,我帮他修改定稿后,在《郭沫若学刊》上发表了,这是他正式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不久其硕士论文的第二、第三部分也在同一刊物上发表,还都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转载。我这才认识到生滨的读书是比较认真细致的,且有自己的想法。其二,是后来考博进修的事情。我在他毕业的时候说,你已经结婚有孩子了,能坚持完成学业很批评解读到毕飞宇小说多重悲剧意蕴的揭示,形成了作者自己的问学路径和学术研究的立体结构。可以说,作者能够将具体作家作品的批评研究与文学史、文化思潮的研究相结合,见微知著,从不同的层面上审视、关照着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发生、流变和不同格局的存在。

其次,这部著作反映了作者问学的严谨和“文体”实践的自觉性,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其实,在此之前我只看到生滨零星的文章,当他把这六个专题三十多篇论文放在一起,我才发现,生滨近十年的研究和写作不仅自成体系,并且显示了一种严谨的治学、问学的态度。像《诗人郭沫若社会理想和政治情怀的人性阐释》不仅是一种来自生活体验的贴近个体生命和时代情景的文化人物研究,而且体现了历史批评的公正眼光和“知人论世”的平和心态;《倡导之功创造之力——再论五四白话新诗的发生和奠基》平实而细致地分析得失成败,同样显示了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格;《鲁迅思想文化个性的历史文化寻绎》《20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的流变和自由写作》《“京派”作家群的历史成因》几篇,注重材料和深入历史的研究批评,都有独到的见解。毕飞宇的“玉米”系列小说、贾平凹的一篇散文、西海固乡土文学的几个文本,又是另一种严谨而鞭辟入里的审美分析和批评发微。突然之间,我发现这三十多篇论文的“文体”也是一种艰难的尝试,过去有人批评说鲁迅二十几个短篇小说的叙述和结构各个都是不同的,鲁迅是小说创作的“文体”家,现在我是否能夸赞地说,生滨的学术论文也很少有重复和教条化的东西。

文化的哲理层面进行多重反思,看出作者比较广博的读书修养和艺术情趣。所以最后,我还想特别指出,作者能够成功地运用多元的批评视角和不同的批评方法,带给我们当前学术既能遵守学术规范又能发挥学术活力方面一些难能可贵的借鉴。其实看看生滨《雕虫问学集》的目录,这第三点是一目了然的。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引述几段文字加以说明。譬如在论述京派作家群的历史成因时,最后形成了这样一段理性概括和性情感悟相结合的文字小结:

“京派”作家群给现代文学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从背反主流话语(政治化社会化)文学文本意义上,强化了现代文学“纯真”的文学性;二是小说与散文文体上有了丰富和有益的探索;三是从民间立场出发的做人态度和同情心深化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文蕴藏和传统文化的田园情怀,使中国现代文学有了一种质朴的现代精神;四是产生了一大批富有个性特色的优秀作品,创造了中国文字优美与富于诗意的白话文学珍品;五是“京派”文人在明显存在不足和局限的人性张扬里,却展示了纯真的生命姿态和情感操守,这是研究“京派”感触最深的。创作和做人在文学活动中化作生命最真纯的质朴:冲淡平和不掩人性的光芒,拘谨狭小不伤做人的本分。

当他对当前传记作品的写作形态进行观照研究的时候,是这样进入自己的批评讨论的:

依附于经出于史的传记是中国嚆矢最早的文体之一。传记的写作丰富且有民族文化的深厚渊源,同时涵养着中国人文精神最为活跃的个体生命的道德性情和思想境界。……20世纪是一个世界多元发展的时代,人文学科的许多门类和各种传统的艺术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历史学科的园地里生长的传记,以它更能贴近个体生活和时代精神、尤其是能反映一个人及其个体生命内在精神与心灵世界的质实品格,成为人们最喜欢的阅读文本。

面对历史人物的热门话题,他不盲目趋时,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形成自己高屋建瓴的客观评价:

从《凤凰涅椠》到《新华颂》,郭沫若其实一直在高扬一个社会理想,那就是创造一个自由美好的新社会——一个净朗华关的新中国。郭沫若一生,特别是解放前的大半生在时代风云和政治斗争中搏击多,退守少。研究郭沫若或反思郭沫若,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郭沫若身上最大的个性特征,或者说最大的矛盾表现,那就是作为诗人的郭沫若在狂放自由的文学表达之中,却蕴藏着极其热忱的政治情怀;在诗人个性化的人生张扬里,又有他执著的社会理想追求。

那么,他又是怎样在审美和哲理的层面上分析批评具体的文学作品的呢?

如果仅止于此,也就是一幅“美人画”了,可是,天才的贾平凹让他的“少妇”倚在书架上和他说话,让其跃然破纸而出的情态映照“窗外的阳光”,让漂亮少妇欲燃的风韵魔鬼般地罩上一层阳光的明丽,又让画面宁静了许多。贾平凹还嫌关中不足,又借中国艺术的心领神会,落上了一枚小小的闲散印章——“一只麻雀又落在窗台上”。这幅写意的画面就无比生动而又和谐了。(《语言的艺术写意与绘画——贾平凹散文(邻院的少妇)赏析》)

“玉米”系列讲的是女人“活着”的同样的哲学命题。古希腊的悲剧是演绎神话和英雄的故事,是戏剧艺术的悲剧表现,与美的伦理道德的泯灭,精神的荒芜堕落更为震撼人类。从西方的叔本华、尼采迩来,如鲁迅“野草”似的悲剧情怀暗淡了大地的诗意想象。精神与情欲之间人失却了内心的安宁和信仰的坚定,人活着更多的时候是在焦虑地寻找个体生命的存在自我、反抗日常生活的悲剧性和庸俗性。正如诗人痴迷,哲人洞明,恰恰是这类人的自杀带给人们惊人心魄的震动,原因不在于他们的伟大,而在于他们强化了“人”活着的悲剧意义,对照出庸常人生的悲剧色彩。(《毕飞宇“玉米”系列小说的多重悲剧意蕴》)

上面引述的这几段文字,是否能够阐明我的最后一个论点,即“作者成功地运用多元的批评视角和不同的批评方法”为当前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规范”提供了“一些难能可贵的借鉴”,那只有等待广大读者的判断了。

 

另外,我还想说的是,在他们临近硕士毕业的时候,我从其师妹黎荔、牛鸿英那儿知道,她们这位漫不经心的师兄不仅读书广泛,而且喜欢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却又自嘲“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后来读到他更多的发表在各种学术刊物和文学期刊上的文字,我发现生滨的读书从来就不是保守的,除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东西,从古希腊的艺术史到比较新颖的西方叙事学理论,他都有所涉猎。当然今后的读书和做学问的路还很长,但已经有了良好的开始,我相信生滨会取得更大的成就。我在此拭目以待,并衷心地祝福他!

2006年12月写于陕西师范大学专家1楼(银杏坡家属院)

后记

白驹一瞬,岁月苍茫,了然会心的还是张元济先生的一句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所以心情极度伤悲时,他乡望月,涂鸦释怀:乡关不入梦,长歌也无情;慈颜已远去,翰墨了平生。教书谋生,舌耕三尺讲台,读书写作已经成为生活。翻阅一些专家学者的著作文论时,非常认同陈平原先生的一段话:“在一个恰当的时空,碰到一个契合你心境及趣味的阅读对象,而且你有足够的时间及知识准备来仔细品尝,这样的机遇并不常有。”这样的情景虽不能完全遭遇并且体验,却心向往之。也正如京派批评家李健吾安慰自己所言: “一个人生命有限,与其耗费于无谓的营营,不如用来多读几部作品”。个人崇尚文学阅读的审美批评与性情之说,不求雕龙画凤之富丽堂皇,只想在人生的匆促中读点书,打磨自己的文字与思想,成书一册,取名《雕虫问学集》。古人有论学集,诗书不精的我,只能以问学集奉答读者和师友。

求学读书最难以忘怀的是古城西安,特别是读硕士那三年紧张的生活,与几个师妹和三位导师朝夕相处。这样相处的时间,改变的不仅是我的读书生活,而且从个人的性情来说都有不少反省和变化。这些熟悉的名字应该在这里记下来,她们是马为华、牛鸿英、黎荔、王宾,还有杨柳、宓瑞新、崔蕴华等,要么是她们的才华横溢,要么是她们的宽容,使我收敛了粗野莽撞,多少涵养了心性,有了生活和读书的某种平静。最让人铭记于心的三位导师,从不同方面影响并给予了我帮助。阎庆生老师为我的上学前前后后操心,他的人格精神是我钦佩和景仰的。李继凯老师不仅关心我的毕业分配和工作,而且在具体的科研教学方面及时地点拨帮助我,督促我抓紧时间考博继续攻读学位,而他自己的勤奋和不断追求前沿,更是我学习的榜样。傅正乾老师那么严厉地督导我的功课,一字一句地批改我的作业,让我学会了写作一般学术论文的规范和要求。因为本科的学习和硕士研究生的读书,西安南郊的那所古树与灰楼掩映、玉兰花和红叶李盛开的校园给我留下了永远的美好。正是陕西和西安的那种文化氛围进一步影响了我读书的爱好与追求。 

我像麦田的守望者一样守望着读书的生活。博士论文要写后记的时候,夜深人静,却顾所来径,发现大多数的时光是“在读书的生活里守望岁月”。俗语说,人情练达,世事洞明。但我好像天生懒散,无法真正精明练达起来。所以过往的人事,在我,都是平凡的,唯有读书和文字的结缘,星星点点,却都是那么美好。

到复旦读书,应该是我人生最愉快的事,所以要感谢复旦大学和导师朱文华先生给了我这样的读书机会。生命之所以没有沉沦,是因为母亲的叮咛和念叨,生命因为读书而有一些长进和乐趣,却要感谢老师。复旦,以她宽松而又严谨的学术传举,将他(她)们藏在心里,成为滋养我生命优美的永远记忆吧。因为在复旦的读书,我会自豪,因为在复旦的读书,我会更加惕厉谦冲。

后记写到这儿,突然想起,有两篇应该收进来的文章,却割爱了。其一是发表在《名作欣赏》2004年第7期的《叙述带给我们的亲切精致和心灵伤痛》,“碰到一个契合心境”的作家作品,竟然三次成稿!但从学术文章的规范和不重复自己着想,选择了谈毕飞宇《玉米》的另外两篇。其二是写王国维清明理性绝望的论文,这是我最早潜心写的东西。我想有一天我可能还要回去再次阅读王国维。少年多磨难,父亲的不顾生活,只有母亲在刚强的劳作中供养我上学读书。欢乐而又孤寂的日子里,千方百计搜寻到的几本旧书开始陪伴我。王国维先生关于美术与哲学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的问题同样搅动着我的心。哲学的东西让我蒙咙地思考人生和社会,美术的东西却鼓励我的内心,让人憧憬未来。在这样卑微生活向上的努力中,两个人激励了我。一个是郭沫若,一个是一篇报告文学的女主人公。《一个平凡的灵魂能走多远》,这篇20世纪80年代的长篇报告文学,写一个北京街道办工厂糊火柴盒的女工,自学考上大学,特别是以坚持到最后一刻的精神,竟然通过严格的留学选拔,令人钦佩!然而在美国开始学习不久,却染上了绝症,但她仍然乐观地完成了学业,在硕士学位授予的典礼上,所有的人都向这个平凡的中国女子致以敬意。郭沫若,我不一定非要去诟病他歌功媚上的“新华颂、百花诗”,当我从中学语文课本上学到《科学的春天》时,我知道这是与王国维性情完全不同的人。后来我选择郭沫若的研究作硕士论文的原因,一方面我的导师傅正乾先生是郭沫若研究的专家,也因此成为新时期陕西师大第一批搬进专家楼的教授之一;另一方面我始终对郭沫若怀有敬意,虽然90年代郭沫若研究好像开始冷落下来,我还是坚定地选择了郭沫若。出夔门,游学东邻,在五四风气初开的时候,能写下《凤凰涅檠》这样恢宏长诗的郭沫若,肯定有超常的才情;医学专科毕业追求文艺,比鲁迅弃医从文的境况,更加难能可贵;当血雨腥风来临、诸多文人知识分子彷徨动摇的时候,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这样的长篇檄文,可以说豪气干云;十年留学,又十年流亡,1937年抗战爆发,五十岁(已经是中国人称老守成的年龄)却又抛子别妻回国参加抗战,不论怎样的原因背景,那人生张扬的激情和勇气让我折服。

人生进取,应该多一份坚定,应该多一份烟火气。当然,读书做学问,更需要严正宏深的沉潜,所以博士学位论文我选择了鲁迅,所以结合自己的读书我开设了“京派文学”选修课。二十多万字鲁迅研究的初稿,已经让我在问学的路上知难而进了。为了走得远一些,我又师从河南大学关爱和先生、申请进站作博士后,准备雕琢打磨自己已经开始的晚清思想文化与鲁迅研究。

匆匆走过四十个春秋,而这不多不少的岁月和岁月守望,大半的时间是在寻求读书的机会。生活的压力从来没有减轻过,而能在推着清贫面对生活的奔波与忙碌之余,拥有一份读糍嚣撇搿豢黧蓑喜毯她们用女性的坚强和勤俭支撑着我和家庭走过那些生活峨觏。雨雨。当然,还有那风风雨雨之中援助和支持过我的腮震瓤戚,今生永远难忘。

回首过往,欣喜成书的时候,首先追怀遥谢的是湟水故里的同学师友,特别是平安教育上的领导和同事,他们的无私支持和包容,使我走向远方;其次感谢并祝福因为求学、问学和投稿而结缘的天南地北的朋友们,包括题写书名的朋友李松林先生,一起共事和新近结识的崔宝国、孟悦朴、赵明、郎伟、王岩森、郭文斌、闻玉霞、贺秀红等性情美好的人,还有佐红、攀峰、杨丽、马宏富、吴松鹤等喜欢读书的众多小友;最后,特别感谢宁夏大学党委宣传部、宁夏大学学报、校报,尤其是人事处、科技处和计财处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大地无言,花月有情。其实,自己的平庸,谈不上读书做学问,更何论做人,只是喜欢校园的热闹和平静,喜欢读书而教书的生活而已。当然,今后一定还要不断努力,对帮助和期望我的师长以及朋友们有个交代,也以此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也可以安慰女儿妻子清贫生活中快乐的守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雕虫问学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生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34094
开本 32开
页数 4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10
14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7: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