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树喜品评历代用人方略/名家讲堂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历史讲堂。作者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研究员、人事部人才研究院研究员李树喜,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情节,讲述历代封建社会最高领导人的用人方略。

内容推荐

远古至西周:草莽英雄走向历史舞台;春秋:诸侯割据与人才争夺;战国:人才流动与百家争鸣;两汉:盛衰兴亡的人才教训;三国魏晋:乱世群雄与天下纷争;西晋至隋: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和科举制的开始;唐王朝:社会兴盛与人才繁荣;两宋:文盛武衰与人才导向;元明:人才呼声与人才封锁;清朝:封建末世的人才消长;近代人才新潮。本书作者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研究员、人事部人才研究院研究员李树喜,为大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上述内容。

目录

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草莽英雄走向历史舞台

尧、舜、禹传说与禅让

商用伊尹灭夏桀

武丁托梦用傅说

纣王害贤丧江山

西伯渭水访吕尚

周公吐哺敬贤才

第二章 春秋:诸侯割据与人才争夺

秦穆公“五张羊皮”换贤相

秦穆公自责用孟明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齐桓公释仇用管仲

庭燎之光烛照贤士

楚材为何被晋所用

墨子奔走鼓吹“尚贤”

第三章 战国:人才流动与百家争鸣

魏文侯尊贤崛起

赵王笃信蔺相如

鸡鸣狗盗亦有所用

以贤荐贤人才成群

冯谖弹铗报孟尝

毛遂自荐脱颖出

谤书满箧不疑乐羊

卞和献玉,丢了双脚

韩非“法、术、势”的用人术

小甘罗自荐出奇谋

秦国的逐客风波

秦用赵高二世而亡

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才缺陷

第四章 两汉:盛衰兴亡的人才教训

项羽失人兵败乌江

陈平:盗嫂受金何足疑

萧何连夜追韩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轻儒到尊儒

高歌《大风》求猛士

刘邦无赖吕公嫁女

韩信:胯下之辱报之以德

敌将可赦仇者先封

贾谊才高忧郁而死

丞相职责抓大事

汉文帝纳谏赦魏尚

汉文帝进细柳营

出身僮仆的大将军卫青

东方朔:用之为虎不用为鼠

时光易逝用材勿老

朱买臣起由穷巷

汉武帝顾托得人

汲黯刚直武帝挨骂

汉武: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因材换位两县皆治

王莽谦躬未篡时

宽待严光天下归心

君可择臣臣可择君

指河为誓收朱鲔

汉光武帝不疑冯异

左雄周举砥砺为贤

第五章 三国魏晋:乱世群雄与天下纷争

三国之主各能用人

孙吴立足靠人才

孙权不疑诸葛瑾

孙权放火激张昭

解衣敬酒赞周泰

酒后言杀皆不得杀

三顾茅庐请诸葛

义气相投笼络人心

诸葛亮智者娶丑妻

用敌旧部稳定局面

知人之道精心考察

赏罚严明不避远近

曹操三下求贤令

曹操能用度外之人

袁绍兵多将广烟消云散

痛骂祖宗三代曹操宽恕陈琳

曹操论才让杨修

儿子与人才谁重要

庞统大材被小用

曹操用人随才任使

机警权变驭人之术

爱才害才前后矛盾

刘劭《人物志》品评人才

羊祜病危荐杜预

第六章 西晋至隋: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和科举制的开始

九品中正压制人才

门阀制度的黑暗

门伐压抑人才

谢安举侄当重任

左思发奋洛阳纸贵

浪子回头是人才

羲之袒腹招赘东床

两家私怨不误贤才

陈霸先多用敌将

第七章 唐王朝:社会兴盛与人才繁荣

唐高祖“既往不咎”用李靖

开科取仕大批选贤

长孙皇后尊贤避亲

贞观之治有赖知人

太宗择人唯才是与

太宗破格擢马周

娄师德大度荐狄公

姚崇不因私去贤

裙带之风妨害用才

刘晏理财善用才

张嘉贞逢时得超擢

李泌通力护功臣

张籍诗荐朱庆余

韩愈惜才助贾岛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县令政绩宣宗暗记

第八章 两宋:文盛武衰与人才导向

宋太祖慧眼识齐贤

宋太祖袒护李汉超

赵普荐才百折不挠

郭进不杀军校

吕端大事不糊涂

王化基用人严而后任

范公用人爱憎分明

“朋党”与荐贤

王安石论举贤任能

毕士安力举寇准

程元凤举人无私

宗泽慧眼擢岳飞

秦桧当权才子被黜

叶适论“养士”、“取仕”与“任官”

辽太祖不疑韩延徽

辽圣宗以人才为宝

金世宗取才于暴君之朝

第九章 元明:人才呼声与人才封锁

成吉思汗用人不计恩怨

元世祖用宋金两国状元

知人不易用人更难

十倍待士犹恐不至

元世祖用郭守敬治水

不论资历用安童

不忽木让贤举完泽

刘基知人又自知

朱元璋老少参用

刘基著书论人才

张居正选才六原则

崇祯皇帝用人多疑

李自成用人不计前嫌

左公刚毅砥砺书生

第十章 清朝:封建末世的人才消长

努尔哈赤化敌为友

沈文奎论用人之道

康熙帝慧眼识施琅

贤臣荐清官

康熙帝善用河臣

雍正帝用李卫之长

鲁亮侪义不代贤

雍正不计私怨用鄂尔泰

用人为本其余枝叶

林则徐的人才档案库

曾国藩用人挽狂澜

第十一章 近代人才新潮

魏源:风云变幻呼唤人才

太平天国的人才主张

戊戌变法中的人才呼声

孙中山:人才观念焕然一新

“兼容并包”蔡元培

试读章节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一前196)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出身贫苦,甚至连衣食都没有着落,可是胸怀大志,识度不凡。淮阴市井的一帮无赖有意寻衅,强迫他从胯下钻过去。韩信对此极为气愤,但最后还是从容地忍受了这种侮辱。他之所以强迫自己这样做,并不是出于胆怯,而是为了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因此,不愿意与这班无赖一般见识。后来,他果然实现了自己的宏大志向,在秦汉之际的战火洗礼中锻炼成为一名卓越的军事统帅。

韩信的成长、他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以及最后被害,都与萧何有关,所以历史上有这样的说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最初追随项梁、项羽反秦,他多次提出建议和计策,但项羽都不予采纳。汉王刘邦率兵入蜀后,他亡楚归汉,先后任连敖和治粟都尉,仍未受到汉王的重用。他多次与丞相萧何交谈,萧何对他的见识和才能却十分欣赏。

韩信拜为大将后,汉王向他请教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计策。韩信认为,从勇悍仁强来说,汉王不如项王,但项羽不能任属贤将,只是匹夫之勇,如果汉王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一定可以举兵东定三秦,与项王争夺天下。刘邦听了韩信一席之谈,十分高兴,有相见恨晚之感,立即依照韩信的计策部署诸将进击。汉王兵败彭城后,韩信又开辟侧翼战场,定魏,破赵、代,降燕,平齐,在战略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保证了荥阳、成皋一线正面战场的相持和反攻。

韩信平定齐国后,被封为齐王。楚汉战争胜利后又徙为楚王。韩信至封国后,找到原来侮辱自己的无赖少年,拜为中尉。并且对诸将说:“此壮士也。方辱我时,宁不能死?死之无名,故忍而就此。”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因战功所封的异姓诸侯王成为强化皇权、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的障碍,特别是韩信,功高震主,更成为刘邦猜忌的对象。韩信先是被贬为淮阴侯。汉高帝十年(前196),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吕后就与相国萧何密谋,将韩信诱至长乐宫钟室杀之。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赞同这样的看法:“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他认为,韩信根本没有谋反之心,他之所以失职怏怏,是因为汉高祖有负于他。然而,司马光指出,这也是韩信咎由自取。正如太史公司马迁所说的:“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从人才史的角度言之,韩信的成败荣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首先,人才的脱颖而出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果没有萧何的着力推荐,没有刘邦的重用,韩信无用武之地,恐怕就不可能成长为彪炳史册的统帅和军事家。韩信在项羽手下的默默无闻,就是一个有力的反证。第二,用人者和被用者(人才)应该根据时势和所处地位的变化,及时调整双方的关系。

在古代,君臣之间只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很难做到善始善终,“狡兔死,,走狗烹”,成为皇帝处理功臣关系的一种定式。第三,被用者(人才)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如果韩信学到谦让,或许可以避免宗族夷灭的悲剧。

刘邦轻儒到尊儒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崇尚法治,罢黜儒家。由于秦朝的迫害,在后来的反秦斗争中,儒生表现得十分活跃,如孔子的八世孙孔鲋就怀抱礼器,参加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牺牲后,作为反秦义军领袖之一的刘邦,在实际斗争中从轻视儒生转变为重用儒生。郦食其就是他当时接触和任用的第一位儒生。郦食其是秦末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人。他喜欢读书,因为家贫落魄,无以为生,只好当个里监门,借此糊口。刘邦起兵反秦后,行军路过陈留地界,部下有骑士某人正好与郦食其同里,郦食其就想通过他投奔刘邦。骑士告诉郦食其,沛公刘邦不喜欢儒生,客人戴着儒生的帽子来,他要人家的帽子里面撒尿。与人说话时,也时常大骂儒生,如果求见沛公,千万不能说是儒生。郦食其应召谒见沛公时,沛公正踞坐床边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见了食其也不欠身示礼。郦食其也长揖不拜,径直问刘邦:足下是想帮助秦朝来镇压各路义军呢,还是想率义军推翻秦朝?刘邦一听,大骂郦食其是竖儒。他说,天下百姓都苦于秦朝的暴政,所以投奔义军想推翻秦朝,怎么会助秦呢!郦食其就严肃地对刘邦说,如果真想聚义兵诛暴秦,就不应该对长者这样无礼。刘邦一听有理,赶紧洗完脚,穿好衣服,请食其上坐,表示歉意,并且诚恳地向他请教亡秦的计策。郦食其认为刘邦率领的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以此对抗强秦,无疑是以卵击石,虎口冒险。他认为,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冲,城中又屯积有充足的粮饷。请求允许他去说服陈留令投降。陈留果然不战而降。刘邦大喜,封郦食其为广野君。汉三年(前204)秋,楚汉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汉王刘邦经常被围困于荥阳、成皋。形势十分不利。刘邦就想放弃成皋以东。郦食其认为刘邦的想法不妥。他说,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就不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敖仓转输天下粮食,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他建议刘邦迅速进兵攻取荥阳,占有敖仓的粮储;并且主动请求出使齐国,劝说齐王助汉破楚。刘邦采纳这一建议,郦食其“冯轼下齐七十余城。”刘邦原来鄙薄儒生,轻视知识。但是,他所任用的第一位儒生郦食其,却凭他的识见和智慧在推翻秦王朝的斗争和楚汉战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生活的逻辑和实际斗争的需要改变了刘邦对儒生的偏见,使他真正认识到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转而注意罗致和任用知识分子。汉二年,汉王刘邦兵败彭城,楚汉战争发生重大变化,形势对刘邦十分不利。张良劝刘邦争取九江王英布和彭越,重用韩信,以牵制项羽的攻势。正当刘邦为出使九江王的使者人选发愁时,在他身边的谒者随何却主动请求承担使命。刘邦当即派二十人随同随何出使九江。随何果然不辱使命,很顺利地说服英布归汉,以此,汉王刘邦终于在荥阳、成皋一线站稳了脚跟。刘邦战胜项羽后,有些得意忘形。一次,他在酒宴上当众侮辱随何是腐儒,并说:“为天下安用腐儒哉!”随何很不服气,于是君臣之间就有这样一段对话:随何跪日:“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齐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日:“不能。”随何日:“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于步卒数万,骑五千也。然陛下谓何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一位“腐儒”的智慧和口辩居然超过了数万大军的功劳。随何义正词严的责问,使汉高祖不得不为之折服。于是,他论功行赏,以随何为护军中尉。活跃在秦汉之际历史舞台上的儒生,自然不止是郦食其和随何两人,像陆贾、叔孙通和刘敬等人,在协助刘邦夺取天下和巩固天下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对知识分子作用的认识和政策的转变,正是他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唐人章碣作过一首诗:“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焚书坑儒的暴政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不读书的刘邦和项羽固然能举起反秦的义旗,然而是否重视人才,重用知识分子却成为楚汉成败的分野。

P67-70

序言

在中华民族丰厚灿烂的文化历史遗产中,用人思想与用人制度是最光辉的篇章之一。中华民族以五千年文明,孕育了一代代杰出人才与志士能人,孕育了各具光彩、各具性格的政治家、思想家。“贤才,国之宝也”,“得才者昌,失才者亡”,“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之人才任之”,不但成为历代政治家、思想家的共识,而且为无数次成败、兴衰的实践所证明。发掘整理历史文化典籍,总结历代用人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用通晓易解的文字和生动活泼的故事形式将中国历代用人思想、用人实践及制度作系统介绍,是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古为今用,服务现实的需要。我们将历史典籍中记载的数百件史实、典故、人物思想及制度分别叙述、再加以评点,也算是将散乱珍珠连穿成串,自成一体吧!

自从有了人,便有了历史,便有了识别、使用人才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人才价值、用人方略的认识也必然深化与丰富。这种历史联系,根源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对用人问题有决定性影响。只有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才能够了解与把握人才现象、人才思想、用人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演变。在历史长河中,用人的历史也有其高潮、低谷、曲折、坦直,有其人才繁盛之时,也有万马齐喑的可悲之世。这都是与具体的历史环境密切联系的,是时势造就了人才,而人才亦影响了时势。

中国的用人史大致可概括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先秦(秦朝以前),各类人才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的时期。人类早期的原始公社制,决定了用人问题的原始共产主义形态,即“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形态。这时用人,毫无私有观念,“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而有尧舜禅让确定继承人的佳话。随着阶级与私有的出现,用人问题便带有阶级与私有的色彩,由此产生了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的对立。人才史的第一个阶段繁荣于春秋战国,是因为这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这种变革需要人才,诸侯之间的争斗与兼并更需要人才,而这些人才又不能从官府的机构造就。于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士”奋然崛起,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主张。取悦当权者,从而出现百家争鸣的活跃。秦穆公张榜招贤,齐桓公化仇为亲,祁黄羊荐才唯贤,燕昭王千金买士,以及孔子“尊贤”与墨子“尚贤”的主张、苟子韩非的人才功利主义的主张,都带有那个时代“士”阶层活跃的特点。“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战国时代的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都是“门客三千”。这种不同政治势力、政治集团之间对人才的争夺和无政府状态的人才活跃,构成了先秦时代用人的主要特征。

第二,两汉三国一一地主阶级主动造就人才的时期(前206一公元265)。  

西汉王朝是空前统一、稳固的封建帝国。此时,奴隶制根基已基本清除,统治阶级需要、也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造就为自己所用的人才。汉高帝、汉武帝都曾发布求贤诏,武帝更明确提出“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表现了新兴地主阶级雄心勃勃的进取精神。这一时期,地主阶级统治集团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造就、使用人才,创立了系统的取士、用人等制度,并造成了空前的人才繁荣。汉武帝时,涌现了文学家司马相如、史学家司马迁、外交家张骞、经济学家桑弘普、天文家落下闳、农学家赵过、经学家董仲舒、军事家卫青、霍去病,使“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尽管东汉后期至三国,社会动荡,但曹操、孙权、刘备及诸葛亮都按照自己的需要,努力争夺人才,造就一个支持自己事业的人才集团,由此产生了一幕幕丰采多姿的人才争夺战。总之,统治集团中有识之士在用人问题上表现了主动进取精神,各类人才得到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和任用并显示出巨大的功能,是这一时期用人实践的主要特征。  

第三,西晋至唐朝:门阀制度形成到废止时期(265~907)。  这是用人史上曲折的时代,也是由曲折走向繁荣的时代。由于地主阶级私有与剥削的本质,在统治集团中渐渐形成了庞大的特权阶层即门阀、士族阶层。他们在经济、政治上广有特权,不但盘剥农民,也欺压中小地主阶层。表现在用人方面是对吏治和取士的垄断。产生于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完全以门第、出身作为推荐和任用人才的标准,因而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局面,使得中国人才史一时阴云密布。但是,门阀地主毕竟只是地主阶级的一部分。中小地主阶层要求扩大统治基础以光大他们的事业。隋文帝时明令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而以科举制代之,使得大批中、小地主知识分子有了显示才能的机会,由此出现了唐代人才繁盛和“贞观之治”,出现了李世民、武则天这样善于用人的政治家。“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为官择人,唯才是与”,都是人才史上的光辉思想。人才作用充分发挥、人才思想丰富与人才制度完备,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

第四,宋至清:专制强化导致压抑人才的时期(960一1840)。

宋朝前期,封建经济曾有高水平发展,商品经济比较活跃。然而,封建生产关系已发展至顶点而开始了向下滑行。地主阶级开始变进取为保守,在用人问题上对新思想新观念与新人物予以钳制、束缚,同时将科举扩大到泛滥以麻痹与笼络知识分子。其间虽出现了宋太祖、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成吉思汗、耶律楚材、朱元璋、康熙皇帝等重视人才的大家,也涌现过不少人才群体,但毕竟是一个走下坡路的历史时代。迫害士人、残害知识分子的事件、“文字狱”层出不断,此期的精彩的人才思想往往表现为对社会的批判与抗争,封建社会逐渐演变为一个“万马齐喑究可哀”的黑暗时代,而当初对地主阶级选拔人才起到积极作用的科举制也沦为束缚、麻木人才的反动工具。当然,任何黑暗中也有光明存在,但封建社会及其用人制度已经走向了末路。

了解以上中国用人史的发展阶段,就可以看到中国用人史纵向发展演变及其原因,也较易对不同时期人才现象、思想、制度作出较客观的评价。

中国历代用人经验十分丰富、异彩纷呈,用人思想十分系统、精到深刻,突出的经验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才问题的重要性。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用人是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曹操说,“天地问,人为贵”;《诗经》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唐太宗说,“至安之本,惟在得人”;清雍正皇帝说,“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这些从不同角度对人才问题重要性的论述,在实践中得到了有力证明:秦国原本弱小,因招纳东方之士而兴,进而吞并六国;项羽兵多势广,因韩信、陈平、范增背离而逐渐削弱,至兵败乌江,为刘邦所灭;唐玄宗初时励精图治,广用贤才,出现开元盛世;后期重用奸相,致使乱起国破,出走西蜀,等等。对人才的重要性的认识,表现在尊贤、护才、爱才等诸多方面。

第二,识别人才的方法。

人有长短,才有高下;才有类别,各有其用。由此,识别、判断人才便成为一门重要学问,成为使用人才的前提。有人思贤若渴,但贤才在侧,久而不识。或对面相逢却失之交臂。或以愚为贤、以贤为愚,是非颠倒。因此,要从本质上识别人才——王羲之坦腹睡东床,方见其自然洒脱无拘无羁的本性;从实践中识别人才——大禹治水有功则可以受禅让继位;从见识中识别人才——诸葛亮隆中对策,奠定三足鼎立基石。当然,人才有许多表象或假象,因而,需要对人才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诸葛亮有“七观”,刘邵有“八观”“五视”,自居易有“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总之,识别人才要看本质,看特色,看主流。识才于未显之时,拔才于槽枥之间,更是有眼力、有远见的表现。

第三,使用人才的方略。

要用人唯才,用其所长,扬长避短。千里马拉犁、负盐,不如黄牛;千金之剑,以之折薪则不如斧;“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才亦奏神奇之效”。要用人不疑。用之则委以全权,不要无端干预、猜忌,使得人才无可发挥。要有待遇人才之方,使之有充分的生活与工作条件。要看大节,赦小过,不求全责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某些有奇才异能者,往往有明显的缺陷,如果苛求完美,则天下无才可用。

第四,要有破格提拔、勇于推荐的胸怀。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但人才更需别人的引荐、推举。要破除资格门第,使真正的人才从各种羁绊中解脱。在这个问题上,出身奴隶、平民、渔夫、农民、屠户的人都有过精彩的表演,决不能因其出身而忽视他们。前辈对于后生,更要有“人梯”精神,像张循宪那样举张嘉贞自代,像欧阳修那样为苏轼“出一头地”铺路呐喊。要如此,必须抛却私心、出以公心。如祁奚荐贤,不避亲仇,更需博大胸怀,不怕后人超过自己。

第五,要用度外之人。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敌为友。管仲与齐桓公有一箭之仇,齐桓公用管仲而霸;曹操与张绣有杀子之怨,曹操收张绣而不疑。其中有容人之量,亦有用人之术。容人之量与驭人之本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用人能手,才能在人才争夺中处于主动地位。三国之争,以曹魏取胜而终,其源盖出于曹操用人胸怀与权谋棋高一着。知人、用人、信贤、擢贤、容贤、察贤、进贤、让贤、扶贤、育贤,一句话,任何统治集团要取得成功,必须善于认识和处理关于人才的问题。一部中国用人史,实际上是社会、国家、政治集团的兴亡与盛衰历史。人才状况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这就是我们从丰富的用人遗产中抽绎归纳出来的规律性认识。需要指出:从整个人类社会环境和人才个体素质及个体意向的视角看,无论社会如何昌明和政策如何进步,从来没有“人尽其才”的理想王国,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地做到“人尽其才。”发挥才干只是相对的,埋没、浪费(或叫储存)才能是绝对的。在继承发扬历史上用人正面经验的同时,我们看到那些不能正确使用人才的教训和历代统治者在用人方面的局限性。毋庸置疑,由于阶级、历史以及统治者自身才能所限,中国历史上人才状况与思想存在着诸多弊端与缺限,中国历史不时上演压抑人才的悲剧与黑暗便是证明。以往历史时代的人才盛世并非完美,历代史家往往过于称颂而造成假象。例如春秋战国,虽然士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促进了社会的转变发展,但人才处于一种自发的无政府状态,使得许多人才被埋没,“百家争鸣”也不过是后代学派对前人的清理批评而决非自由活跃的争论。而且,科技、农业、经济人才遭受轻视而偏重于政治与军事人才,造成社会生产的破坏与经济的缓慢发展。“贞观之治”虽为后人推崇,但亦留下了“赚得英雄尽白头”的慨叹。统治阶级在用人问题上不能彻底。同一个统治集团或代表人物,当其取得政权之时,往往重视人才,思贤若渴;而在成功之后,又转而压抑甚至残害人才。朱元璋由张榜招贤到屡兴冤狱即是证明,其中有阶级局限,也有历史的局限。剥削阶级人才观是狭隘的。统治阶级人物是王侯将相中心论者,往往以为帝王将相才是贤才,是他们创造了历史。而劳动人民的作用被忽略或抹杀。即使像韩愈那样比较开明的思想家,尚且认为“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由于政治斗争的频繁与残酷,历代统治者首先重用的是政治、军事人才。而对经济、商业、手工业人才往往忽视、鄙薄,尤其是不重视科技人才的作用,不给予他们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中国历代科技人才有诸多发明创造,而留下名字的比起政治、军事人才来寥如晨星,这是很不公正的。在中国历史上,用人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是十分明显的。有些思想家提出很好的理论,没有实践机会;或者像王安石那样有了实践机会,但一遇实际,一遇阻隔,便大打折扣,褪其锋芒。有些人善于指斥社会弊端,善于破坏,但不善于建设,提不出解决社会症结与用人制度的良方。这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中无法解决的。

还需指出,纵观古今中外,埋没和浪费人才和才智是普遍现象,用人唯贤、人尽其才只是相对的。人才问题的解决没有理想境界。任何社会包括现代昌明社会也是如此;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努力。

李树喜

2006年初冬北京木秀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树喜品评历代用人方略/名家讲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树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098238
开本 16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6-092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