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哲学盛宴--罗素在华十大讲演
内容
编辑推荐

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罗素1920-1921年到中国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讲学。期间,罗素在各地共进行了近20个主题的演讲,涉及哲学和社会政治多个领域,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强烈而深远的影响。本书重点选取了罗素在华期间的十篇讲演,内容涉及罗素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改造观。这些讲演不仅在当时具有积极的启迪作用,今天看来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内容推荐

1920年10月,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罗素在一批中国学人的期待中来到了中国。被当时中国学人奉为“现代世界至极伟大的数理哲学家”,“第一流的能文者,有逻辑与作文的天才”,和平主义者,战争的反对者和“世界改造的指导者”的罗素在华十个月,共进行了近二十个主题的演讲,涉及哲学和社会改造等领域。当时听者芸芸,反响强烈;时过境迁,及至今日,这场20世纪初的华美哲学盛宴依然余音袅袅,震撼不绝……

目录

前言 勉为其难的“先知” 姜继为

序一 为罗素做翻译的日子 赵元任

序二 罗素其人 张中府

社会改造原理

教育之效用

布尔什维克的思想

哲学问题

心之分析

物之分析

数理逻辑

社会结构学

未开发国之工业

中国的到自由之路

附录

 和罗素先生的谈话 杨瑞六

 在讲学社欢迎会上的欢迎词 梁启超

 罗素与中国 徐志摩

 罗素又来说话了 徐志摩

试读章节

自己的欲念有错信,是常常遇见的。还有种应该特别注重的,就是我要什么,其实未必要它,但因为自己相信,这种欲念也就真的发生了,但是这个假目的达到以后,或有不能觉得满意。因为有这些事实,就使意识影响于欲念如此之复杂了。

因为相信有什么欲念,后来就真有什么欲念起来了,这种奇怪的现象,有几个原因。一种是因为用词的关系。有什么词,就引出什么意思来,弄到后来就很容易引起说话者的感情。例如演说家说到痛快淋漓、兴高采烈的时候,听的人固然觉得动听,就是自己原是不信的事情,经这一说,也会真的相信了。一种是当不舒服时,未必有具体的欲念,因为平常不舒服时总有什么目的,起初虽然没有,不过一经相信以后,达到目的也竟能满意。比如当不安的时候,自己说我或者是想抽烟罢,因此一试,抽了烟也就满意了。

刚才说凡是真实的、有意识的欲念,我们叫它做初等的欲念;不必真有,因为信了,才有的欲念,我们叫它做第二期的欲念(secondary desire)。两者有相同的一点,就是对于行为上都发生实在影响。所以照行为派讲起来,并不关什么紧要。

例如,有一个人在爱情方面有件失望的事。他本来爱上一个人,后来忽然失了欢了,但是,一则因有自骄之心,不肯承认自己受了委屈;二则自己相信是个文明人,决不该因这一点小事就怀恨于不忠心于他的人,应该宽容待她,不该存报复之念。但是,结果总觉得不自在,又说不出什么道理来,后来忽然有了有意识的欲念,以为不如改变事业,环游地球罢,骤然一看,好像与他从前的事一点没有关系了。

这里欲念叫做第二期的欲念。先有报复的态度,跟着就觉不快乐,最后发生有意识的欲念。说他的实在目的,在于环游地球,而环游地球又不是他本来的欲念,可是他真会有环游地球的事情,所以叫它做第二期的欲念。

这原来是无意识的欲念,虽然不时被错信遮住了,但在不知不觉之间,就会发现出来。第一在梦里、醉后、病中、自己管不住自己的时候,说话中就会露出复仇的心思来;第二,到各处去游玩的时候,虽然目的在求快乐,实在是很失望的,便觉得东方的风景并不像他所希望的那样妩媚。除非他听到说,从前他所爱的入,也受到同样的委屈,那时就另有影响了。

假如这种事遇到了,你心以为伊很不幸,很表同情于伊。但是这时候你忽然看丁东方的美术、山河的景色,必定心旷神怡,与前迥异了。所以,初期的真欲念如果不达到,即使第二期的欲念达到了,也不能使他满意。第二期所以仍然叫它欲念,就是它能在行为上发生影响。它与真欲念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目的纵然达到了,却还有不满意的情形。

西方伦理学家常说人的希望都是空的,达到了依然不能满足的,不知中国伦理学家也有这种思想没有?我想这话有一半确是对的,第二期欲念达到了,确是还不满足。这是因为错信了自己的欲念,所达到的还不是真欲念。

说到了现在,才知道有许多无意识的欲念,都不一定是自欺才有的。现在就要自欺的无意识的欲念了。如说自己相信什么东西,其实未必相信;有时自己有许多欲念,这些欲念又是做不到的,于是就说,假如信仰能做到就好了,后来果真就信了。这并不是纯理的结果,而是感情上的原因。平常有许多欲念不能达到,就用信仰来代替它;因为用信仰来代替欲念是最省事的法子,所以有时就用信仰把欲念代替了。

比如有一个人自己问心时倒有什么欲念,但是其实并没有的。比方他愿意全世界的人都崇拜他,他的著作受当时人人的称赞,并且愿意世界上的人都有快乐的机会,除了他的仇敌必须经过苦痛的锻炼知道改悔以后才得快乐以外。这种种欲念他都有的。

但是,这种事情太大了,如何能做得到呢?于是另想别法,虽然做不到,也能发生愉快;这样一来,就想到信仰上去了,以为只要有真信仰,就是达不到,仍旧能获得一大部分的愉快。因此就用信仰来代替欲念。

这种以信仰代替欲念,与想要达到的真事物相反,或者说是他不想达到真的欲念,只要信仰达到就行了,是第二期欲念的一种特别情形。上面已经说过,虽然它像是真欲念,但达到了目的以后,不能真正的满意,如环游地球的人,他虽然到各处去游历,仍然不觉得满意。所以,这与真欲念是不同的。

这种以信仰代替欲念的结果,不能使人满意。假如有了这种信仰的欲念,对于自己就很自大,以为我是了不得的,于是对于世界就抱乐观主义,正如许多宗教家所说宇宙是很美善的。倘使有人反对他们的信仰,不信世界都是好的,那么,有权力的信仰者,就会滥用权力,置他于死地,或者把他禁锢起来。现在有许多人怕人家说上帝不好,就是因为有上面所说的信仰。

因为信仰对于欲念有这么大的影响,所以欲念的真性反而磨灭;而受意识影响的一部分,也格外变得复杂,难于研究了。现在说明欲念的真性,与日常所见的不同,就是因为受了假信仰的影响。所以用行为派的方法研究得来的结果,倒好像是很奇怪了。

我现在把前次与这次研究欲念所得的结果总括起来:无论哪一种心理的遭遇感觉(sensation)、想像(image)、信仰(belief)或情绪(emotion)——可以发生一串的动作,继续下去,直到有多少一定的结果时方停止,只要不间断。这样一串的动作,我们把它叫做一个“行为循环”。

这种行为循环究竟经过多少结果才完,要看情形而定,有时少,有时多。如动物饥饿的时候,但求得着东西就够了;倘使又看见一种特別的食品,引起了一种欲念,那就非吃到了那种食物不可。所以,欲念的满足经过结果的多少,要看情形而定。

在某种情境时动物发生行为循环,这种情境就叫做不安宁——从前把它叫做苦痛(pain),因为意义含混,所以把它改了。有一种心理遭遇的特性,能使行为循环停止的,或者不改变现在的情形的,就叫做愉快。

凡构成行为循环的动作,绝不是纯粹机械的运动。我在三礼拜前(第四次讲演)曾讲过机械运动和有生命运动之不同;机械的运动是遵照物理的公律,与死物的运动一样的;有生命的运动是储藏着许多能力在不稳固的平衡状态之下,稍加些刺激的力量,就能发生出很大的运动的。有生命的运动是在行为范围之内的,机械的运动便不然了。

行为循环达到一个结果,就不再运动,即使运动也只保持原来的情形,这就叫做达到目的。在没有达到目的以前,就说动物在那时有最后目的的欲念。这是用行为循环的观点来下欲念的定义。(P98-100)

序言

一、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伯特兰·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于1872年5月18日出身于英国一个古老而显赫的辉格党贵族家庭。这个家族的渊源甚至可以上溯到都铎王朝的创立者亨利·都铎(1485-1509)的身上。罗素的祖父约翰.罗素(1792-1878)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家庭的优越显赫使罗素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具有了宽广的眼界。

罗素1890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和哲学,1895年以论文《论几何学基础》获得剑桥大学研究员资格。1900年,罗素钻研符号逻辑,用十年时间写成三大卷的《数学原理》,对20世纪的数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罗素也是著名社会活动家和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1918年罗素因反战而被监禁,1961年近九十高龄的罗素又因参加抗议英国政府的示威而二次入狱。罗素为了消弭战祸曾给赫鲁晓夫、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周恩来、尼赫鲁等数以百计的国家领导人写了成千上万封信,成功地充当了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和平大使的角色。

1964年,罗素卖掉自己的藏书创立了“罗素和平基金会”。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反对核武器和核战争的一支重要力量。罗素以强烈的社会关怀、人道主义精神和和平主义理念受到了世界的尊重。1950年,他因作品《捍卫了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样》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0年2月2曰,罗素在威尔士的普拉斯彭林去世。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完成了六十多部著作,涉及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历史、宗教以及政治等多个领域,卓有建树,为时人和后世所津津乐道。

二、中国之旅

罗素来华讲学,是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在罗素来华之前,中国的各大报纸杂志如《申报》、《晨报》、《新青年》、《东方杂志》、《民铎》、《改造》等已经广泛报道了他,宣传和介绍了他的著作和人品。在这些文章中,罗素被塑造成了“现代世界至极伟大的数理哲学家”,“第一流的能文者,有逻辑与作文的天才”,和平主义者,战争的反对者和“世界改造的指导者”。罗素的一些著述如《哲学问题》、《政治理想》、《自由之路》等也被译成中文,刊登在国内的一些重要报刊上。所以,罗素来华前中国人对他充满了崇敬和期待,热切地想聆听他的哲学高见和社会改造理论。

1920年10月12曰,罗素从上海踏上了中国的大地,同来的还有他的女朋友勃拉克。他们一行在英国搭乘了一艘叫“波诌”号的法国船,本来客轮直达中国,但是由于船上有传染病,所以在法国滞留了三周。其间,罗素和女友去了趟巴黎。在罗曼蒂克的法兰西,罗素和勃拉克的爱情日益炽烈,罗素并以高昂的热情写下了他游历苏联的所思所感。结果舆论大哗,让反对和拥护布尔什维克的人都很不高兴。这也为罗素来中国埋下了伏笔,从海上到陆地都有人和他谈论、辩论俄国问题,他的思想卓尔不群,但不受欢迎。在船上,罗素的英国同行和他争吵得很激烈,视之为洪水猛兽。在他们抵达上海时,这些英国旅伴给北京英国驻华总领事馆发了一封电报,强烈要求不让罗素上岸。

罗素到上海时无人来迎接。他很担心,以为请他来中国是一个恶意的玩笑,他都打算“夹起尾巴”溜回家了。不过他的担心是多余的,上海的欢迎者们把客轮到达的时间搞错了。一听说罗素到达后,人们马上赶到船上,带罗素去了当时上海最豪华的一家西式旅馆“礼查饭店”,并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欢迎者中有尚志学会、北京大学、新学会及上海中国公学等六团体的代表徐谦、陈独秀、杨端六、张东荪等数百人。罗素第一次置身在如此巨大的宴会中,第一次用筷子吃饭,觉得米酒醇美得难以言传,菜肴多得不可胜数。他从这张桌子到那张桌子奔忙应酬,感到新鲜而兴奋。他也是第一次接触如此多的中国人,在宴会上多位中国人用流畅娴熟、妙趣横生的英语和他交谈,让他吃惊不小。他感慨地发现,原来落后的中国竟然有一批世界上最有教养的文明人。但是,罗素也遇到一点困难,就是勃拉克和他的关系不好解释,中国人都称勃拉克为罗素夫人,罗素费了很大力气才教会人们称呼她为“勃拉克小姐”。

到上海的第二天,罗素开始了他的思想之旅。他到中国公学以“社会改造原理”为题发表了讲演,听众多达数百人。罗素对资本主义作了批评,告诫中国不要步欧美的后尘。此后罗素马不停蹄地讲演和参观。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等三个团体六百余人的会上,罗素发表了题为“教育之效用”的讲演。在上海逗留了几天后,罗素一行到了杭州。这时他接到了孙中山的晚餐邀请,但是他无法回上海去赴约了。此后罗素取道北上,孙中山南下广东,两颗巨星失之交臂。在杭州,罗素游览了西湖。他乘船环湖而游,陶醉在美丽的湖光山色中,赞美之声不绝于口。他对轿夫的生活也很感兴趣,对中国人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真心称羡。之后,罗素又游历了南京、汉口,对中华美景满心喜爱。罗素在南方最后一站是湖南长沙,热情而好学的湖南人希望罗素能呆上一周,每天作一次讲演,但是罗素筋疲力尽,渴望到北京休息一下。所以,尽管湖南督军谭延闿极力挽留,甚至提出可以为罗素开一趟专列直抵武昌,但罗素还是拒绝在长沙停留超过二十四小时。在长沙的一昼夜内,罗素连讲了四次课,其中一讲是《布尔什维克与世界政治》,台下作记录的人恰是毛泽东。当然罗素不会留意青年毛泽东,但毛泽东对这位西方大哲的每句话都详细记了下来,并作了深入的思考。长沙没有现代化的旅馆,罗素在此“结识了”大批的中国臭虫,整晚没能合眼。湖南督军举行了一次豪华盛大的宴会,在这个宴会上罗素第一次遇见了杜威。罗素离开长沙时正值月食,他看见人们燃起篝火,敲着铜锣,恐吓吞食月亮的天狗,这使他对中国的古老形成深刻的印象。

1920年lO月31日,罗素一行到达北京。截至1921年7月中旬离开中国,这九个月的时间他都是在北京度过的。罗素住在东城遂安伯胡同二号的一所住宅里,购买了一些中国样式的家具,请了一位中国厨师,努力融入中国的生活。在北京,罗素的使命是担任北京大学的哲学客座教授,为北大学人作哲学讲演。他的几大讲演——《哲学问题》、《心之分析》、《物的分析》、《社会结构学》和《数理逻辑》都是哲学讲演。虽然因疾病《数理逻辑》没有讲完,但是,总地来说罗素尽了自己的哲学教授的职责。

在北京期间,各大学校对罗素都很欢迎,所以他的讲演除了在北大进行外,还有一些是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部会场完成的。学人们对罗素的讲演很有热情,历次讲演都座无虚席,听众最多时高达一千五百人,盛况空前。北大的学生还组织了“罗素研究会”,出版了《罗素》月刊,罗素也常抽时间和研究会的同学们讨论问题。但是,当时的中国听众哲学功底还不够,而且兴趣也不在哲学上,所以哲学讲演形式上虽很热闹,但实际效果并不好。中国听众经常要求罗素就中国问题开药方,罗素虽然也作了一些社会改造的讲演,但常常无法深入下去,有些力不从心。毕竟,罗素对中国实际了解有限,从英国启程时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哲学教授,并没想来中国做革命的导师。

1921年3月中旬,罗素去保定的育德中学讲演。当时学校大礼堂没有生火,室内非常冷。而罗素出于英国绅士的习惯,讲演时一定要脱下大衣,当时便感冒了。回北京的路上汽车又不幸爆胎,修车时发动机熄火,在旷野的寒风中罗素冷得打颤。回京的第二天罗素开始发烧,患上了当时致命的肺炎,迷迷糊糊地住进了德国医院。罗素的病情非常危险,他完全昏迷了,偶尔清醒一下,连自己名字都不记得,看上去简直无法救治。医生和护士都不得不考虑放弃治疗的问题,杜威也赶往医院为罗素办理遗嘱事宜。

罗素曾拟订去日本讲学,病重期间日本记者不断来打探,令勃拉克女士不胜其烦,最后便草草地敷衍他们。于是,日本记者竟恶意造谣,说罗素死了。消息从日本传到美国,又从美国传到英国,罗素的朋友十分悲痛,他的哥哥也拍来急电询问究竟。罗素去世的消息让他的反对者很高兴,当时一家传道会的报纸登了仅一句话的讣告:“对罗素先生之死请原谅传教士们闻讯之下松了一口气。”而一位女传教士听到罗素活过来后则说:“他好了吗?那是很可惜的。”罗素康复的过程很慢,他只能静躺在床上,焦急地等待。这时罗素的女友勃拉克怀孕快要生产了,所以病好之后,罗素只作了几场小的讲演,便终止讲学,拄着手杖蹒跚而行,于7月10曰离开了北京,取道曰本返回英国。

……

另外,罗素讲学所以能够比较顺利进行,一位优秀的翻译大家是不能不提的,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学者、语言学家赵元任。罗素是文化大师,给他找翻译很困难。因为罗素学术涉及的面极广,跨越哲学、数学、现代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合适的翻译也应该既有充分的哲学素养,又应兼通数学、现代物理等知识。当时刚刚从美国回来的赵元任正是合适人选。他初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时主修数学,兼攻物理,对语言、哲学和音乐兴趣浓厚,后入哈佛大学又从数学转到哲学。他对罗素本人的哲学,甚至其数学著作多有研究,还写了一篇相关的论文,获得了学校的奖学金。因此,在赵元任的陪同下罗素讲学如鱼得水,中国听众较顺利地了解了他的思想和幽默。赵元任当翻译时还表现出了出众的语言天赋——罗素在杭州讲演时,赵元任以杭州方言来翻译;在长沙时就用湖南方言来作翻译了,大大方便、扩大了罗素的听众群体。罗素和赵元任相得益彰,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笔亮色。

罗素是20世纪人类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与亚里士多德一样才华横溢且丰富多产。所以罗素不是可以随便谈论的。我们不揣浅陋作点介绍和评析,不当之处尚请方家斧正。

2007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就现在中国情形看来,我觉得有两件似乎极普通而极显明的事:第一,中国统括地釆用欧洲的文明,是非我们所愿望的;第二,中国自昔相沿的文明,是不适合于现在的新需要的,应向彻底崭新的表示让步。

——罗素

我们因为一种高尚的目的来生活,这生活才算有价值;所以我们要的是理想的生活。现在各国的学者,都是向这个方向进行;然而最有成绩的,只怕要推罗素先生第一了。

——梁启超

罗素的思想言论,仿佛是夏天海上的黄昏,紫黑云中不时有金蛇似的电火在冷酷地料峭地猛闪,骇人的电闪,在你的头顶眼前隐现!

——徐志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哲学盛宴--罗素在华十大讲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继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643577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61.54-53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6
17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