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刹那花开(坛经心读)
内容
编辑推荐

《坛经》有很多版本,本书以杨曾文先生校注的敦煌新本《坛经》为主要参照。

《坛经》所讲,是终极的解脱法门。试图用文字去解释,可能是一种徒劳,然而,即使慧能,也不排斥文字。在这本书里,透过《坛经》,学习用文字去聆听关于人的解放的伟大信息,关于人的自我救度的伟大启示,那声音,来自唐代中国岭南边地的无垠天空。

内容推荐

不管你是谁,不管你现在正在做什么;不管外面正在发生着什么,你不能等待,不能有片刻的犹豫,刹那,就回到自己的内心,清净下来,世界也就跟着你澄定下来,一片宁静,到处,是花开的气息。

当你开口,你要放弃“我”这个主语,这是一个障碍,一个负面的词语,把你引向封闭和烦恼。在真正的言说里,没有人称。云淡风轻。语词很重,又很轻盈,是那种不执著和不黏滞的轻盈。回到自己,当然不是回到我们的容貌之上,容貌在岁月里像花一样盛开然后凋谢,永不凋谢的是我们灵魂的花朵,因此,回到自己,是回到我们的心灵。

生命是一场过于漫长或过于短暂的旅行,游戏的规则闪烁不定。我们追逐金钱,追逐名利,追逐声色,追逐神灵,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为每一枚新增的铜币、每一寸感官的享乐、每一点空洞的名声而欢喜,或者又不断地悲哀,不断地焦虑又不停地追逐。释迦牟尼说过: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状下,一个觉者恒常地处于安详与和乐之中。有钱时快乐,没有钱时也快乐,有恋人时快乐,没有恋人时也快乐,有名气时快乐,没有名气时也快乐。不为自己的快乐设置任何条件,只要在呼吸,在感觉,就能够快乐。

《坛经》所讲,是终极的解脱法门。试图用文字去解释,可能是一种徒劳,然而,即使慧能,也不排斥文字。在这本书里,透过《坛经》,学习用文字去聆听关于人的解放的伟大信息,关于人的自我救度的伟大启示,那声音,来自唐代中国岭南边地的无垠天空。

目录

壹 慧能的道路

贰 回到自己的心

叁 坐禅不只是坐

肆 无念是怎样的一种心动

伍 皈依佛就是皈依自性

陆 到彼岸

《坛经》原文及现代汉语翻译

试读章节

慧能在大梵寺讲授佛法,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那天是上午还是下午,是晴天还是雨天,《坛经》里没有记载,只提到有“僧尼道俗一万余人,韶州刺史韦璩及诸官僚三十余人,儒士十余人”。这里的数字,大概是个概数。慧能开口讲的第一句话是:善知识,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意思是把自己的心清净下来,念诵引导我们获得最终解脱的伟大法门。然后,他就沉默不语,“自净心神”。过了很久,才开始讲述自己寻求佛法的经历。

慧能开口说出的第一句话,是一种明白而坚决的召唤,召唤在座的各位立即回到自己的心灵。先回到自己的心灵,才来念佛,而不是企图通过念佛回到自己的心灵。也就是说,只是靠念佛并不能把我们带回到自己的心灵。慧能安静地坐在那里,没有借助任何外在的力量,只是坐在那里,自己就把心清净了下来。慧能的姿态清晰地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我们的心要靠我们自己去清净。即刻,没有任何犹豫地、无条件地回到自己的心灵,而且,不靠什么外在的力量,自己回到自己的心灵。这是慧能一开始就阐明的总的纲要,也是《坛经》的总纲,后来所讲的道理,大抵都围绕这个总纲展开。或者说,这是慧能所讲的南宗禅法的前提。无论要达到什么,你首先必须在当下,没有条件地清净下来,让自己的心灵回到本性的状态。

在座的人各色各样,也有着各色各样的烦恼,他们大老远地来到大梵寺,期待着慧能为他们指明方向,寻找到解脱的出路。慧能一开口就是“净心”两个字,虽然没有录音机录下慧能的声音,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想象一千多年前,在偏远的岭南,一座普通的寺庙里,当慧能说出这两个字时,语调里蕴藏着怎样的澄澈和坚定。要把在座的人从日常的浮游里拉回去,回到自己那里去,而且要让他们自己找到回去的路。我慧能怎么可能帮你解脱呢?你必须自己清净你自己的心,获得最终的觉悟。不管你是谁,不管你现在正在做什么,不管外面正在发生着什么,你不能等待,不能有片刻的犹豫,立即,就回到自己的内心,清净下来,世界也就跟着你澄定下来,一片宁静。

为什么要回到自己的心灵呢?因为只有心灵属于我们自己。当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一直呵护的身体,会渐渐腐朽;我们辛苦奋斗而获得的财富,不会跟随我们而去;我们的亲人朋友,也许悲痛,但很快会把我们忘记。当我们死亡的时候,什么会陪伴我们而去,向着一个不可知的远方?只有我们的心灵。但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里,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自己的身体、财富,等等,唯独忘了现在、将来、永远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灵。放眼望去,来来往往的、粗糙的、光鲜的、美丽的、丑陋的、年轻的、年老的、晃动着的面容,竟像一只只老鼠,穿行在由高楼与高楼、街道与街道,以及公文、数字、契约、票据、身份证构成的几何形的迷宫中,进行着一场无休无止的竞赛。在我们的面前,只是道路,似乎永远没有出口。

生命是一场过于漫长或过于短暂的旅行,游戏的规则闪烁不定。我们追逐金钱,追逐名利,追逐声色,追逐神灵,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为每一枚新增的铜币、每一寸感官的享乐、每一点空洞的名声而欢喜,或者又不断地悲哀,不断地焦虑又不停地追逐。我听说过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在遥远的海上,有一个美丽的小岛,岛上藏着一部伟大的书,谁得到了这部书,谁就能永生。通往小岛的道路充满了艰难万险,无数的英雄为了探寻那部书,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终于,有一个英雄成功地到达了小岛,取到了那部书,打开一看,每一页都只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他自己的容颜。历经千辛万苦,上下求索,得到的真理是:你要回到你自己。回到自己,当然不是回到我们的容貌之上,容貌在岁月里像花一样盛开然后凋谢,永不凋谢的是我们灵魂的花朵,因此,回到自己,是回到我们的心灵。在人事的纷杂喧闹中,我们向往而且追逐许许多多的东西,却唯独忘了我们自身,忘了我们的幸福源泉以及我们所要追逐的最终目标。在茫茫的尘世,在形形色色之中,我们能够依靠什么呢?一切有形的都会消逝,只有一种东西属于你自己,并且超越了有形无形,那就是你自己的心灵。所以,释迦牟尼的临终遗言是:自以为灯,自以为靠。

为什么要回到自己的心灵呢?慧能讲了一个根本的理由,那就是: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他的意思是说,我们所要寻求的获得最终解脱的智慧,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完全不必向外去寻找。事实上,除了我们的心灵,没有什么外在的东西能够为我们带来解脱的智慧。这句话看似简单,却为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法。人生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处理欲望和死亡两大事情。人从生下来开始,就有所欲望,因而就有所求,有所求就必然有所成败,败固然痛苦,但成功也不能带来恒定的幸福,因为得到的注定会失去,就如同人从生下来开始就注定要死亡。因而,为了满足欲望而做出种种努力,最后以死亡终结,带给我们一生的是烦恼、是痛苦。

一些人终于明白,功名、财富、美色的追求与得到,并不。能带来恒定的幸福,因为这些欲望,都是基于身体而引发,身体本身都会腐朽,依附于身体的一切也无法长存;于是,他们想从灵魂的层面上去看待欲望和死亡,企图穿透过流动不已的尘世和身体,获得一种恒定的、安静的境界。现在,坐在大梵寺,聆听慧能说法的人,就是这些明白的人,已经明白必须超越身体获得安定的人。但是,他们不明白的是超越的方法,不明白怎样看透红尘幻影,怎样看透之后恒定于一种绝对的脱离了苦乐循环、生死轮回的空无境界,他们怀着寻求答案的期待而来,期待在慧能这里得到指引,得到解脱。但是,慧能却告诉他们,获得解脱的方法,你们不必大老远地到我这里找,其实你们自己的内心,一直就有解脱的智慧,你们要脱离苦海,要觉悟,要成就佛道,你们自己就可以脱离,可以觉悟,可以成就佛道。所以,当慧能领着大家发完四大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接着就强调: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慧能度,而是众生用自己的自性去度;烦恼无边誓愿断,不是靠别的什么,而是靠自己的心灵去除虚妄,才能断掉烦恼。一部《坛经》,不论何种版本,从头至尾,都在反复呼唤:回去,回到自己的心灵那里去。

P33-43

序言

《坛经》是我反复阅读的一本书。1998年,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坛经》的书,那时侯,在貌似平静的文词之下,其实,暗流着很多的焦虑。也许,一开始就注定了要重写这样一本书。一些句子和段落保留了下来,显示了生命中有许多东西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思想在生长,在向着各种歧路探寻,而躯干的纹路永远如此。

《坛经》有很多版本,本书以杨曾文先生校注的敦煌新本《坛经》为主要参照。姑且当作是最早的版本吧。关于《坛经》,历来认为是慧能所说,弟子法海记录而成。但胡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看法:《坛经》并非慧能的作品,真正的作者是慧能的弟子神会。引发了一场至今没有完成的学术争论。绝大多数人一方面承认《坛经》在流传的过程里,不断被改写、增减,有些内容甚至如印顺法师所言,是出于宗教的需要,不足为信;另一方面,又坚信《坛经》基本上仍是慧能思想的体现,不论有多少个版本,它的核心并没有改变,同样,它的价值也不会改变。

《坛经》所讲,是终极的解脱法门。试图用文字去解释,可能是一种徒劳,然而,即使慧能,也不排斥文字。在这本书里,我想透过《坛经》,学习用文字去聆听关于人的解放的伟大信息,关于人的自我救度的伟大启示,那声音,来自唐代中国岭南边地的无垠天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刹那花开(坛经心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费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318099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5-53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31
152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5: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