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仕赢学(经典珍藏版)/天下无谋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古代官场奇人关于为官之心得,封建官场中进则建功立业,退则保全自身的权谋典籍。儒家的智慧是极为深刻的。它是一种非智谋的大智谋,其运谋的方法不是谋智,不是像法家或兵家那样直接以智慧迫使对方服从;而是谋圣,即从征服人心着手,让人们自觉自愿地为王道理想献身。

内容推荐

在中国古代社会,除了战乱和改朝换代这样大的社会动荡外,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波谲云诡、变动迭出的就要数官场了。做官的人一方面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即所谓建功立业,拜将入相,另一方面更要尽量保全自身,以固荣宠,其中自有诸多的学问和策略。但这些,正史中很少去正面描述,只是偶尔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而在个人著述中,更是很少有人提及。大约是因为这里面权谋的因素太多,不好明以示人吧。但尽管这样,仍然有人写下一些自己对为官之道的体会,当然不会将其公之于世,只是供自己把玩,或传给子孙作为参考。

作者署名为长乐老的《仕道》或许就是这样的一篇著述。长乐老是五代人冯道的号,经有关学者的初步研究与考证,《仕道》很有可能是冯道写下的。而从文中的口气看,作者有过官场的经验,甚至可以说是深谙为官之道的。倘若真是冯道所著,那倒真的可以说是恰如其分了。因为冯道是一位在官场中久经历练的人物,为官时间长,历任朝代多,任官职务高,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是最有资格,也是颇有可能写下这样的文字的人。

目录

修身第一

 ●伐欲者成,善舍者得。

 ●为仕讲究忠直,更要讲究策略。

 ●为仕之道,立德在先,立功在后。

 ●民心如秤,不平则倾。

 ●心静则平,平则智,智则不乱,不乱则不衰。

 ●平庸者无誉无毁,优异者怨谤加身。

 ●“舍”便是得,养廉便是护身。

明察第二

 ●明察的要义,在于审时度势,谋定思动。

 ●世事,黑白分明者少,以假乱真者多。

 ●察之则明,不察则昏;辨之则明,不辨则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

 ●仕途之要义,在于了解上司是否明智,考察下属是否贤能。

 ●善察者见微而知著,人未动而我先知,后发而先制。

 ●知善恶,然后可以任贤良;明时势,然后町以知进退。

远猷第三

 ●有为之人,必深谋之,远虑之,此所谓远猷。

 ●人之趋利,就像飞蛾扑火。只有智者不以近利失远利。

 ●见不远必谋不深,谋不深必事多舛。

 ●谋定思动,是成功者的基本功。

 ●弱者求形强而愈弱,强者求形弱而愈强。

 ●谋小图大,巨大祸不远。

雅量第四

 ●雅量者忍量也;忍则自安,不忍则危。

 ●雅量,是忍,是定,是静。能忍则安,能定则成,静而致远。

 ●进退自如,如闲云野鹤,为人生之至境。

 ●器量和见识乃成功的先决条件;雅量于大志中。

 ●刚强者胜不如自己刚的东西。柔弱者则胜比自己更刚强的东西。

事上第五

 ●逢迎可满足上位者的眼前,却毁掉上位者的长远。

 ●丑陋弯曲的木根,常能变成天子手中名贵的器物。

 ●做上位者希望你做的事,然后保挣一^定白勺距离,是聪明的。

 ●荣宠所固有的危险与贫穷的危害同样不可低估。

 ●察上过而不忤,知上好而不趋,守身持正,终不殆。

 ●官位高低绝非品行的标志,心计便变得要害了。

 ●事上以忠,任事以勤,不居功,不二过,明时势,知进退。

 ●上位者予取予夺的现实,决定了揣摩上司隐藏起来的心意的重要。

 ●为人宜直,行事宜曲。

御下第六

 ●以恩树德,以严树威,以赏彰功,以罚止过。

 ●赏罚要分明,恩威要并重。

 ●御下以术,终以诚。

 ●不示根底,利用短处,保持距离,乃上位者需领悟的要义。

 ●敬服为上,屈服为中,恐吓为下。

 ●对下属的错误,最好的办法是威慑;宽容而不姑息,严厉而不伤众。

 ●惩罚他要对他的最软弱处。

用人第七

 ●使用人才,在于如何看待人才。大才大用,小才小用,怪才偏用。

 ●用人所长,便是笼络之道的要义。

 ●用人以道,擒心为上。

 ●对君子用以名,对小人用以利。

 ●用人之道,识人为先,御使后之。

 ●上位者用人,忌凭好恶;小则失,大则衰。

守身第八

 ●聪者获捷利,智者远祸害。

 ●世无常恒,富贵难远,利害常变,唯廉简恒久。

 ●事留有余,功而不居,可保长远。

 ●才高谤来,功大毁至;唯智者不以彰显自居。

 ●强胜弱一时,弱胜强一世。

谋略第九

 ●谋无定法,狡计百端;随心所欲,因势而异。

 ●击敌不如纵敌,引敌至荒谬之境,一击而成。

 ●要想压制对方,就一定先抬高他;要想从对方那里索取,就一定要先给他,

 ●成大事者,靠见识制定,靠胆识完成。

 ●最高的谋略是攻心,最高的智慧是让人心服。

 ●大为无为,大谋无谋,乃谋之至境。

才辩第十

 ●劝诫的时机,比机智的语言更重要。

 ●处世为人,当自以为聪明时,祸患就在下面。

 ●可辩事之对错,不可辩人之对错。

 ●智者只想改变事情的形态,愚者则想改变人心的形态。

 ●时问站在忍者一方,善忍者赢。

试读章节

【原文】

夫上古无官,当是时也,民衣褐而穴居,食则同食,寝则同寝,无一己之私。而三代以下,丰饶日渐,仓有余廪,厩有余畜,民始有私。乃举贤人,设百官,导之以礼义,威之以刑法

【译文】

上古的时候没有职官,在那个时候,百姓穿着葛制的衣服,住在洞穴中,吃饭一起吃,睡觉一起睡,没有个人的私产。三代以下,渐渐地变富了,谷仓中有了多余的粮食,棚子里有了多余的牲畜,百姓开始有了私产。于是推举有才能的人,设立各种官职(进行管理),用礼义来教化他们,用刑法来威吓他们。

【事典】武丁借梦用傅说

武丁是殷商中期的君主,商朝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鼎盛期。他知道官员的重要,非常善于选拔贤才来担任官职。

在登上王位之前,有一次武丁到虞山巡视,看到一群苦役犯正在筑城墙,其中有一个人气宇不凡,就把他找来问话。这个人就是后来的贤相傅说。武丁和傅说谈了很久。傅说突然问武丁:“请问,为什么天下会有那么多人犯罪呢?”武丁不假思索地说:“罪犯众多,说明朝廷在治理上有失德之处。”傅说进一步问:“那么你准备怎样治理天下呢?”武丁沉思了一会儿,反问傅说:“你有什么看法?”傅说道:“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任命贤人当官,兴利除弊,让百姓安居乐业。”武丁听了,很高兴,就问傅说有什么好办法,傅说侃侃而谈,武丁听得目瞪口呆。他把傅说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成为国君后,武丁又想到了傅说,他决定要傅说出来做官。但想到傅说是一个犯了罪的奴隶,把他提拔为朝廷大臣会遭到朝臣们的反对,不禁眉头紧锁。

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这天,他上朝后,对大臣们说:“我做了个梦,梦见上天赐给我一个贤臣,可以帮我治理国家。你们要快些把这个人找来!”

他说出了傅说的样子,还让人画成了像。大家拿着画像到处去找,最后在苦役犯中找到了傅说。古代人都相信上天,既然是上天的意思,谁也不敢说出反对意见。武丁一见傅说,就大声说:“就是他,他就是我梦见的那位贤臣!”

于是傅说被拜为相国。他果然没有辜负武丁对他的期望,对朝政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很多新的举措,商朝很快就达到了中兴。

【人物】

傅说最初是犯罪的奴隶,被武丁发现,委以重任。据说他曾劝武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说,知道道理并不难,难的是付诸行动。这些见解在今天并不新鲜,但在几千年前却是振聋发聩。傅说当了相国后,辅佐武丁,励精图治,使商朝变得空前强盛。

【释评】

设立职官,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管理的有效性。尧、舜时期,虽然也有人在辅佐,但官僚体系并不完善。至于从何时形成了一整套官僚体系,现在无从作出准确的回答,但设官的初衷却是明确的,就是为了帮助君主更加有效地管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只有百姓安居乐业了,社会才会安稳,国家才能强盛,王朝才能延续。

选拔贤才做官,对百姓进行教化,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建立起一整套法令法规,解决纠纷,进行合理分配,使社会达到公正和公平。关于傅说的具体政绩,因为年代久远,缺少记载,今天已经无从考据,但从实际效果来推断,他肯定就是这样做的,不然,商朝就无法达到中兴和强大。

【原文】

官者,管也。权者,衡也。所以设赏罚,明诉讼,断是非,辨好恶,检奸邪,消佚乱。管之,束之,导之,化之,衡之,以求其平

【译文】

官,就是管。权,就是秤。是用来设定奖赏、惩罚,接受诉讼,评判对错,分辨善恶,约束奸邪,消除淫乱的。管理、约束、引导、教化、评定,来达到公平。

【事典】陈平巧对汉文帝

陈平虽然相貌堂堂,但因为家里穷,又偏偏不肯下地干活,只是一味地读书,因此人们不大看得起他,认为他不务正业。

陈平住在库上里。这天,这里在祭祀土地神,祭祀后,要把祭肉分给大家。这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因为肉很难分得平均。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差事交给了陈平。

但这次却不一样,陈平把肉按照肥瘦大小进行了分配,大家都感到很满意。

“小子,做得不错。”一位老人家说,“你办事很公道。”

“假如让我主宰天下,我也会做到同样公平。”陈平像是在自言自语地说。

后来陈平投奔了刘邦,多次运用奇计,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刘邦死后,他和周勃等人灭掉了诸吕,保住了刘氏的江山。P3-5

序言

在中国古代社会,除了战乱和改朝换代这样大的社会动荡外,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波谲云诡、变动迭出的就要数官场了。做官的人一方面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即所谓建功立业,拜将入相,另一方面更要尽量保全自身,以固荣宠,其中自有诸多的学问和策略。但这些,正史中很少去正面描述,只是偶尔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而在个人著述中,更是很少有人提及。大约是因为这里面权谋的因素太多,不好明以示人吧。但尽管这样,仍然有人写下一些自己对为官之道的体会,当然不会将其公之于世,只是供自己把玩,或传给子孙作为参考。

作者署名为长乐老的《仕道》或许就是这样的一篇著述。长乐老是五代人冯道的号,经有关学者的初步研究与考证,《仕道》很有可能是冯道写下的。而从文中的口气看,作者有过官场的经验,甚至可以说是深谙为官之道的。倘若真是冯道所著,那倒真的可以说是恰如其分了。因为冯道是一位在官场中久经历练的人物,为官时间长,历任朝代多,任官职务高,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是最有资格,也是颇有可能写下这样的文字的人。

冯道字可道,瀛洲景人,一生中曾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契丹任官,侍奉过“四姓十君”,而且都是作为重臣,并多次为相,所以人称“不倒翁”。他所以长盛不衰,除了具有相当的政治经验外,也和他处事圆滑、经验老到有关。

冯道在五代的官僚中也是比较重视文化的一位。史书上说他自幼好学能文,除了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兴致依然。他本人著有《长乐老自叙》,在后唐长兴三年时,还印行经籍标准文本,依唐刻《开成石经》,并和经注合刊,开雕“九经”:《易》、《书》、《诗》、《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仪礼》和《礼记》,以端楷书写,能匠镌刻。至后周广顺三年五月雕印完成,历时二十二年。同时刻成的有唐代张参撰《五经文字》、玄度撰《九经字样》等书。因刻书事业由国子监主持,故史称“五代监本九经”,创官刻书籍之始。当时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对此,元王祯评为“因是天下书籍遂广”。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篇属名“长乐老”的文章或许是出于冯道的手笔。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核心仍然是儒家的仁学。这不足为怪,自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以后,读书人不可能不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自有其积极的一面,比方说他在文章中流露出一定程度上的民本思想,认为为官就是管理,为官之道只有做到公正、公平,顺应民心,这样才会长治久安。他也比较注重实际,虽然他提出修身养德,但也指出做官要想有所作为,就一定要精通做官之术。离开了这些策略,不仅难以建立功业,就连保全自身都难以做到。这就体现出他的道术更多是来自老子的主张,与汉朝张良、陈平等人信奉的黄老之术一脉相承。当然里面也多少带有一些法家的思想,但总的说来是以宽仁为主,但这里的宽仁,就不免带着某些策略性了。这篇文字的大部分内容涉及到了做官的人如何具体操作,如如何识人、如何明辨真伪、如何侍奉上司、如何统御部下、如何用人、如何全身、如何论辩,甚至还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玩弄权术的内容。  这在今天看来,当然很好理解。官场上的残酷和多变是人所共知的,为官,如果只是具有政治上的抱负,而不谙官场的策略和技巧,很可能阴沟里翻船,甚至身家性命也无法保全。就拿进谏这样最为普通的事情来说,魏征因为直言敢谏成为大唐的贤臣,但也有多少人因此失去官爵,还掉了脑袋。在用人上也是如此,所有的人主和官员都大谈重用贤才,但何者为贤,何者为不肖,却因人而异,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对待下属上也是如此,如何才能调动和发挥下属的积极性,也是一门学说。当然,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下属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具有政治远见,并能明察是非,是作为领导者必须掌握的。如果我们对这些抽去具体的内涵,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把握其精髓,对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之,这篇文字虽有它的思想局限,但对于掌握官场策略和技巧还是提供了很好的参考。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封建时代官场的权术。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通过它提供的内容,我们既可以识别官场中的某些机巧,又可以批判地继承。如对待上级,既要尊重,也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待下属,既要严格要求,又要适当宽松。这些都属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范畴,即使在今天,也是适用的。至于其中的诈术,如果用于正当的地方,似乎也未尝不可。

技巧本身是没有对错的,关键在于你的目的是怎样的。如果我们秉以公心,为把事情做好,适当地掌握一些为官行政的技巧,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对这篇文字进行了部分删减,并加注释,辅之以历史上的事例,在每段的后面,还加上了批评性的释评,希望读者能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因素。

史半山于半山堂

书评(媒体评论)

余久居禄位,历经艰危,而得以对上显扬祖宗,对下光耀亲朋……皆因三不欺也。以这种准则侍奉父母、侍奉君王、侍奉上级、对待下级的处世之道,蒙受了上天的莫大宽恕,虽屡经危难而多次获福……

——_五代冯道《长乐老自序》

冯道的一生,就是一部“做官学”,他本就是一位官场常胜将军,是一部活的教材,他一生的意义也许就是教人怎样做官,用他一生的实践向人们宣告着官场不倒的秘密……

——闻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仕赢学(经典珍藏版)/天下无谋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史半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18384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37
16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