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展流变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观众史”。说到底,观众的缺席,就是电影自身影响力的缺席。一种不应该缺席的东西的缺席,必然是源于另一种不应该在场的东西的在场。观众的缺席,实际上正是电影种种痼疾在场的结果……《影视学术前沿》系列之一正是对观众缺席与在场的辨证分析。
| 图书 | 缺席与在场的辩证图景--新时期中国电影观众问题研究/影视学术前沿 |
| 内容 | 编辑推荐 电影发展流变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观众史”。说到底,观众的缺席,就是电影自身影响力的缺席。一种不应该缺席的东西的缺席,必然是源于另一种不应该在场的东西的在场。观众的缺席,实际上正是电影种种痼疾在场的结果……《影视学术前沿》系列之一正是对观众缺席与在场的辨证分析。 目录 引言:流变不居的沙丘:观众史——看不见的电影史/1 一、判断的批判:观众史/2 二、立体的平面:电影观/4 绪论:咫尺天涯路迢迢:在中国电影和中国观众之间/8 一、“观众问题”之提出:中国电影和中国社会/10 二、“观众问题”之追问:缺席与在场的辩证分析/27 三、“观众问题”之解决:电影和社会的系统工程/36 上篇:电影观:新时期中国电影观众问题的成像原理/41 第一节:流水无情草自春:多重坐标中的新时期中国电影观众问题/41 一、理无常是:商业·艺术·观众/42 二、等闲插柳:意识形态·社会·观众/59 三、独善如梦:全球化·民族化·观众/76 第二节:人间正道是沧桑:新时期中国电影观众问题偶然性分析/114 一、应然性:电影规律之命令/115 二、未然性:电影实践之偏失/116 下篇:现代化:新时期中国电影观众问题的显影要素/118 第一节:等待戈多:现代化中国的百年追梦/121 一、于无声处:新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改革/122 二、众声喧哗:新时期中国社会文化转型/131 第二节:坐看云起:中国现代化状况中的电影观众问题/135 一、芸芸众生:社会视野中的电影接受者/137 二、人文情结:文化视野中的电影制造者/169 三、以退为进:政治视野中的电影管理者/184 第三节:树欲静而风不止:新时期中国电影观众问题必然性分析/211 一、媒介演进之必然趋势/212 二、社会转型之历史局限/213 余论加法VS、减法:电影改革中的远航梦想/214 一、市场意识下的振兴迹象/214 二、观念解放中的制度创新/218 三、冷静分析中的热情期待/224 参考文献/225 后记/1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缺席与在场的辩证图景--新时期中国电影观众问题研究/影视学术前沿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冯锦芳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0856508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29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06-01-01 |
| 首版时间 | 2006-01-01 |
| 印刷时间 | 2006-0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3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J943.1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7.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02 |
| 宽 | 141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