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主思的理学--王夫之的四书学思想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的基本内容是指出王夫之的学说思想,承程朱理学一脉,在政教致用方面又加以发展。同时在理学的学理技术工艺上更加细化的情况。王夫之的基本思想是尊性理,而将与性理相对待的另一边,如情才、气质等。在儒教为学规定上淡化甚至终止,最突出的就是借:用孟学中“心之官则思”一义直接将形而上之思与唯理系挂在一起。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关于王夫之(1619-1692)的哲学思想研究,内容包括:主思与唯理、性学与主张、政教的大学学、政教的中庸学等。该书辟除种种玄学诗语及外附阐述模式,溯源还厚,廓清迷障。此返本归原风格,在当今浮泛附丽、争奇斗艳学风中,难能可贵,殊为少见;自先秦原儒教义,至明清思想丕变,一路斩关夺隘,无滞无碍,显示出作者过人的理论穿透能力;说儒及佛,说佛及道,论古及今,检视文化主义、文化决定论种种迷思神话,破障去蔽,显露出作者卓越的历史洞察能力。

目录

第一章 主思与唯理(1)

第一节 主思(1)

主思的道德之学(1)

主仁义的主思核心(3)

以思清理非思的(有关气质性的)学理成分(6)

王夫之对思的界定(7)

气质性的知觉运动在道德之学中的发现功用及与思的界别(8)

两端思维(10)

思本身的道德性质(11)

主思的理学(12)

从心思澄清理学(13)

第二节 唯理(15)

伦理道德须直接由理性导出(15)

道德之学要求于理的一般性(16)

道心的理性路径(17)

神明心说(18)

知性的格理之学:理、性、知(19)

性一理也的人道:理性唯一原则(22)

性善的理性(24)

第二章 性理学主张(28)

第一节 关于性学的基本划定(28)

第二节 王夫之的气论(32)

性理的气论(33)

王学气论的特殊命义处理(38)

气论的道德实

践性质(41)

气善论的原因(48)

性理学气论的道心、人心之辩及其人文学性质(50)

对夜气说的摈除(60)

王学气论在名理及人文学上存在的问题(62)

第三节 性情仁义之学(65)

情(才、变、合)的不善归结(66)

爱及人情伦理的专有性限定(72)

性情之辩(77)

性与情的流行关系(90)

命日受性日生说的实质(93)

仁义的良心(97)

仁在心中的主体位置(仁本位):非自然的因素(99)

第四节 权性的价值认同(103)

道心的权性(103)

理义集合及在权上的关系(105)

一点补充说明:认同(109)

第三章 政教的大学学(113)

第一节 作为政教之学的大学学(113)

大学料理的是政教事务(118)

定、静、安、虑与政教专一(120)

大学之学为君子专有(124)

第二节 大学之知(126)

关于王学知性的性质(127)

主思的致知原则理认:格物与致知的总关系(133)

一点补充:知觉问题与智识性原则(141)

大学之知的性质(145)

大学致知理路上的自悖与解决(150)

第三节 诚意正心之心学(153)

以正志为正心的大学为学环节(154)

诚意——从理知上正面营

建的道德(157)

敬在体上规定(168)

明心还是明性:智性之明

的明德为心主张(170)

明的道德落实(174)

以理治心(175)

第四节 余论:关于修齐治平的叙说(176)

第四章 政教的中庸学(182)

第一节 中庸作为政教实学(182)

政教实学态度(183)

中庸之教(188)

圣道教之中庸(190)

作为专有的为政之学,中庸学不属于个体(191)

中庸的纯粹人事学性质(199)

第二节 中庸学的核心内容(203)

中庸的理体理用实质(203)

中庸的中心:存持主题(208)

存养的具体展开(210)

道德正始(213)

四情的专门规定:中体的流

行、非自然的人文性、本体性的心学(216)

人事与物理(225)

非自然性的礼教仁义(227)

政道教本的知仁勇诚学术主体(232)

前定性、诚与诚之(237)

心性与诚(240)

义理配置与人事之学的性质(245)

理仁理诚(248)

第三节 余论(249)

方法与效用要区别(250)

平实的为学原则(251)

圣道的遍在性(252)

为学中的圣人因素(253)

敬信(256)

主忠信(258)

关于命(260)

三支说(262)

《中庸》与《大学》(264)

结论(266)

后记(284)

参考文献(301)

试读章节

思被王夫之格外地宣扬,简直成了一面旗帜。他说:

孟子说此一“思”字,是千古未发之藏,与《周书》言“念”,《论语》言“识”,互明性体之大用。念与识则是圣之事,思则是智之事。

(卷十《告子上·二六》)实际上,在王夫之眼里,思也就是作为大体来规定的。可以说,思就是大体,立其大体也就是立思、主思。他说:

孟子日“先立乎其大者”,元只在心上守定著用功,不许寄在小体上用。以耳目有不思而得之长技,一寄其思于彼,则未有不被其夺者。今试体验之:使其为思仁思义,则不因色起,不因声起:不假于视,不假于听,此心亭亭特特,显出他全体大用来。若思食色等,则虽未尝见未尝闻,却目中若现其色,耳中若闻其声,此虽不蔽于现前之物,而亦蔽于所欲得之物,不与现前之物交,而亦与天下之物交也。此却是耳目效用,心为之役。心替其功能以效于耳目之聪明,则亦耳目之官诱心从彼,而尚得谓之思哉?

(卷十《告子上·二六》)

实际上,王夫之这段话是要把道德理性活动(思的活动)与知觉运动及心理运动严格界别开来。知觉运动通常表现在现前之物的格知方面,因而是最基本的、基础的知,处于知的底层,或者说第一环节,也就是纯粹地出乎自然。而心理运动要进一步,它不是通过现前之物来表达的,而是通过意象(先秦时代人们在阐说政教道德之学时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些,见《韩非子》)来达成。比如记忆、印象中的事物,实际上是来源于现前之物在人心中的保留。但这些都大有别于王夫之所要指向的道德纯思。也就是说,无论是知觉运动,还是心理运动,它们都不能脱离实体化的条件,因而也不可能是纯粹性的。而只有对义理的思,才是纯粹的,独立于实体化的条件之外,故而在道德性理之学上才是唯一应该被确立认可的东西。这也就是所谓的“全体大用”。

王夫之的主思思想是直接指对宋明之学中根深蒂固的心理化倾向而发的。他说:

盖形而上之道,无可见,无可闻,则唯思为独效。形而下之有色有声者,本耳目之所司,心即阑入而终非其本职,思亦徒劳而不为功。故可见可闻者谓之物,而仁义不可谓之物,以其自微至著。乃至功效已成,而终无成形。若夫食、色等,则皆物也。是故唯思仁义者为思,而思食色等非思也。

(卷十《告子上·二六》)

思的特有性质是其形上性,而知觉运动与心理运动的性质则是形下性的。形而下之知是单纯的自然之知,当这些形下性掺杂进人心中时,便使之失去最本质的东西。因此王夫之要求作为心学对象的特定的人心(有别于日用生活之心)应该只保留唯一的位置给形上性的运思活动,这样也就确定了心的主题,即从事唯一的单纯运思活动。这一点是王夫之心学的根本主脑。

在辩证中,王夫之作物与非物、思与非思的二分,是为了使自己的确认更彻底,物被排除在思的对象之外。但是,虽然他把非思尽力排斥在外,却并没有给它们另立一名,而还是使用着同一个名词来论述、说明,这样难免使得义理辩证显得吃力和不彻底。P6-7

序言

专家评审意见

王雷泉

季蒙的论著《主思的理学——王夫之的四书学思想》是迄今为止一部与其他王夫之研究都不同的书,更是一部独特的理学研究专著。这部书虽然是对王夫之的四书学思想作专案研究,但事实上是对理学一般问题进行考察,尤其是在研究方法上使用了与前人不同的一些方法,比如名学方法等,这是其重要特点。在研究原则上,该书本着用中国传统学术方法本身治传统国学的原则,有着学术还原的意义和价值。因为现代以来的中国思想学说研究,基本上遵循两种路径,一是借用西学诠释国学,一是用马哲二唯论诠释国学。季蒙的论著避开了这两大研究潮流,另辟径路,通过开发中国传统学术方法本身的资源,来还治传统中国学问,因此从思路指导上来说,不失为极有意义的尝试。这是一种回归与还原,同时能发掘出一些国学方法有价值之所在。

此书的基本内容,是指出王夫之的学说思想,承程朱理学一脉,在政教致用方面又加以发展,同时在理学的学理技术工艺上更加细化的情况。王夫之的基本思想是尊性理,而将与性理相对待的另一边,如情才、气质等,在儒教为学规定上淡化甚至终止,最突出的就是借用孟学中“心之官则思”一义直接将形而上之思与唯理系挂在一起。形上之思是儒教为学的手段与办法,是知识上的,而唯理则是宗旨与主张。实际上王夫之所做的工作是将理学作了最后的收缩,使之更为紧固森严。事实是,王夫之独尊儒教性理的态度,本身是唯理性的。而王夫之不认肯人的自然性属,在学理上是否确当,即使今天也仍然需要仔细思考。因为虽然王夫之当明亡国之痛,意见难免激烈,但是从一般理论上来说,王夫之认为人情都是瞬息无恒的,在儒教为学上根本应予排斥。但人情现在也依然是一个问题,虽然与儒学已没有关系。由此弓1发的各种儒学范围中的问题的讨论,包括斥王学为狂禅,其关涉就绝不限于王学四书学本身了。

作者在书中借用了先秦名学以来辩名正名的传统技术,如指出理学语言还停留在共名层次,还未充分展开到别名层次,从而令学理语言易与其他学说系统(比如道教学说等)相淆杂。这有一定新意,但是却面临着另一个极大的问题的考论,那就是关于知识体例的问题。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语言的作用与知识体例的性质是关联在一处的,所谓共名语言,如果是作为体例语言来理解,那么事情就不会如共名别名的讨论那样简单,而人文中的体例(知识与语言)则是关系到能否把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各个知识部门最后简便而有效地统一在一起的关键。当然,由于这些问题太大,只能在以后再来展开。

总而言之,《主思的理学——王夫之的四书学思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理学研究专著。同名的博士论文在答辩时曾获得专家评审组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为现在学界中国思想研究提供新思路的作品。

2000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主思的理学--王夫之的四书学思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132160
开本 其他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49.2
丛书名
印张 15.7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0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