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岱文化与齐鲁文明(精)/早期中国文明
内容
编辑推荐

海岱文化是在以渤海、黄海、泰山(岱)、淮河下游(故道)为显著标志的海岱区内发展起来的一支源远流长、自成系统的古代文化,本书分章叙述了海岱文化区各个历史阶段上的经济、社会、文化习俗、意识形态的时代特征及变革;探讨了海岱区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动力以及王权、统治政策、知识阶层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以此为侧面,说明了多源一统的中国古代文明形成道路、特征以及历史在文明与野蛮矛盾中前进的规律。

内容推荐

本书以考古与文献史料相结合,分十章阐述海(黄、渤海)、岱(泰山)、淮(淮河下游故道)所标示的“海岱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史实:由蒙昧的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达于野蛮时代鼎盛期;在海岱龙山文化阶段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最初的古国群;其后又经历了夏代东夷方国群的岳石文化发展阶段;至商代,受到商王朝的征伐和礼制的浸润,海岱区出现了夷、商国族“插花”分布的态势,形成了两源的商代东土方国文明,开始了夷夏融合的历史之路;进入西周时期,周王朝的文明政策加速了海岱区夷夏文明的趋同与融合;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齐国首创霸业,海岱诸国也得到发展机会,形成了繁荣的齐鲁文化圈;战国时期齐国为争取统一天下作了全面准备;秦帝国的建立,使百川汇海,海岱文化最终汇入秦汉文明的巨流。  作者分章叙述了各个历史阶段上的经济、社会、文化习俗、意识形态的时代特征及变革;探讨了海岱区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动力以及王权、统治政策、知识阶层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以此为侧面,说明了多源一统的中国古代文明形成道路、特征以及历史在文明与野蛮矛盾中前进的规律。

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 海岱历史的童年——蒙昧的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 /19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概说 /19

第二节 海岱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24

第三节 海岱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28

第四节 海岱区中石器时代文化 /32

第五节 传说中的“上古之世” /37

第二章 海岱早期农业文化——从蒙昧时代向野蛮时代的过渡 /41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革命”概说 /41

第二节 海岱区最早的农业文化——后李文化 /44

第三节 海岱区早期农业文化的繁荣期——北辛文化 /47

第四节 传说中的“神农之世” /53

第三章 大汶口文化——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 /59

第一节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59

一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 /59

二 大汶口文化所处的环境 /60

三 大汶口文化的分期 /62

四 大汶口文化的聚落、分布与分区 /65

第二节 大汶口文化前期的经济与社会 /67

一 农业与家庭副业的发展 /67

二 制陶业的兴旺 /71

三 日常生活的改善与社会习俗的丰富 /74

四 贫富分化与私有制的萌芽 /8l

第三节 大汶口文化后期的经济与社会 /84

一 农业及其副业的进一步发展 /84

二 住房营建技术的改进 /85

三 手工业的独立发展与社会分工的深化 /85

四 贫富悬殊与私有制、阶级的形成 /91

五 新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 /98

六 社会共识意符的出现 /100

第四节 大汶口文化的对外交往与西迁 /103

第五节 传说中“五帝时代”前期的海岱社会 /108

第四章 海岱龙山文化——文明形成、邦国林立 /119

第一节 海岱龙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119

一 海岱龙山文化的发现 /120

二 海岱龙山文化的分期与分区 /122

第二节 海岱龙山文化的社会经济 /126

一 稻作农业的发展 /126

二 家畜种类的增多 /127

三 建筑技术的进步 /129

四 陶业的登峰造极 /131

五 玉业的独树一帜 /133

六 冶铜业的悄然兴起 /137

七 其他手工业的全面发展 /139

第三节 海岱龙山文化社会结构的巨变 /140

一 王权的出现、礼制的形成、金字塔式社会结构的确立 /141

二 早期国家的“都”“邑”“聚”三级空间结构 /146

三 邦国林立与“逐鹿中原” /154

四 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变革与文字的形成 /156

第四节 传说中“五帝时代”后期的海岱社会 /160

第五章 夏代东夷的方国文明 /169

第一节 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在四夷中的核心地位 /169

第二节 夏代的东夷及夷夏关系 /173

一 夷夏东西与《禹贡》的青、徐二州 /173

二 皋陶与伯益 /176

三 夷羿代夏 /178

第三节 史籍所见夏代东夷方国 /179

第四节 夏代东夷遗存——岳石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185

一 夏文化的考古学探索 /185

二 岳石文化的发现、特征与来源 /186

三 岳石文化的分布、分区、年代与分期 /19l

第五节 岳石文化的社会与经济 /192

一 青铜冶铸业的进步 /193

二 城建技术的进步 /195

三 祭祀与骨卜 /196

第六节 岳石文化的扩张与对外交往 /197

第六章 商代东土的方国文明 /207

第一节 商王朝的建立与商帝国的形成 /207

第二节 夷商关系大势 /212

第三节 海岱区政治地理的变迁 /218

第四节 夷、商国族的交错分布 /226

一 文献所见商代东土国族 /227

二 卜辞所见商代东土国族、地名 /230

三 考古所见商代东土国族 /239

第五节 商代东土的社会与经济 /259

一 内外服、分封与夷人称王之俗 /259

二 保存氏族外壳的社会基础组织 /260

三 殷礼、夷礼的合流 /26l

四 社会两极分化与社会上层的多级结构 /265

五 “王室经济”的发展与大批物质文明成果的涌现 /267

第七章 西周时期齐鲁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285

第一节 周天下的形成与周公东征 /285

一 周王朝的建立与封邦建国 /286

二 宗法制度与礼制 /288

三 周公东征 /290

第二节 齐的立国与西周时期的政治 /298

一 太公其人 /298

二 齐的立国 /300

三 太公制定的基本国策 /302

四 吕饭其人与西周齐君世系 /306

五 齐的奉王命南征 /307

第三节 齐国都城及其周围的西周遗存 /312

第四节 鲁的立国与西周时期的政治 /317

一 周公与周公思想 /317

二 鲁的立国与西周鲁君世系 /323

三 伯禽制定的基本国策 /326

第五节 鲁国都城及其周围的西周遗存 /33l

第六节 西周时期的海岱诸国 /338

一 海岱区西周国家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339

二 文献所见西周、春秋时期海岱区其他匡荥 /380

第七节 西周时期海岱诸国的物质文明成就 /383

一 青铜器及青铜铸造 /383

二 治玉工艺 /385

三 陶瓷工艺 /389

四 其他手工工艺 /389

第八章 春秋时期齐鲁文明的繁荣昌盛 /401

第一节 周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的天下大势 /401

第二节 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变迁 /406

一 君位的血腥更迭 /406

二 庄、僖小霸与襄公灭纪 /408

三 管仲改革 /410

四 齐桓首霸 /415

五 晏婴相齐与灵、景经略, /421

六 陈氏始大与陈氏专权 /427

第三节 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变迁 /432

一 东方宗周与礼崩乐坏 /432

二 君位的非礼更迭 /434

三 会盟与征伐 /435

四 三桓专权与国君出奔 /440

五 孔子仕鲁与儒学的兴起 /446

六 春秋时期鲁国的夷夏关系 /454

第四节 春秋时期海岱诸国遗存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456

一 筑城之风与城市功能的转变 /457

二 墓葬所见社会分层与夷夏分野 /480

三 青铜礼器及其社会功能的演变 /513

第五节 春秋时期海岱诸国的社会经济 /530

一 金属手工业的发展 /53l

二 特种手工业的发展 /534

三 漆木作与纺织业的发展 /537

四 货币经济的发展 /542

第九章 战国时期齐鲁文明走向帝国的准备 /569

第一节 七国争雄的天下大势 /569

第二节 战国时期齐国的社会与政治 /57l

第三节 威、宣开明之治与稷下的百家争鸣 /578

第四节 鲁国与泗上诸侯的衰亡 /586

第五节 海岱区战国遗存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588

一 齐、鲁、邹、滕的都城、城邑与齐长城 /589

二 贵族墓地、墓葬与等级差别 /596

第六节 战国时期海岱诸国手工业的进步 /610

一 铁器的普及 /610

二 铜器器类、装饰技艺的变化、发展 /613

三 金银细工、錾花工艺的发展 /625

四 玉器的演变与料器的多见 /628

五 骨、牙雕器、漆木器与纺织品的发现 /633

六 陶业的发展与经营体制 /637

第七节 货币与度量衡 /642

一 铸币与设关 /643

二 度量衡 /650

第八节 文字、玺印与封泥 /657

一 金文与陶文 /658

二 玺印与封泥 /662

第十章海岱文明的归宿——百川归海、秦的统一 /681

第一节 秦帝国的兴亡 /681

第二节 秦置郡县与海岱五郡 /682

一 秦的开国与置郡 /682

二 秦帝国郡县制的推行 /684

三 海岱五郡的设置 /686

第三节 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及其在海岱区的遗蒋 /688

一 统一货币 /688

二 统一度量衡 /688

三 书同文字 /694

第四节 东巡扬威、封禅、刻石颂德及其在海岱区的遗存 /698

一 封禅 /698

二 刻石颂德 /699

三 祭日与祭海 /700

第五节 焚书坑儒、求不死药与骊山修墓带给海岱区的灾难 /702

一 焚书坑儒与鲁壁藏书 /702

二 求长生之药与徐福东渡 /703

三 骊山秦陵与海岱役徒 /704

结语 /715

附录 /725

图版资料来源表 /725

主要参考文献 /741

后记 /743

试读章节

旧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和自卫、狩猎的武器,必定由多种材料制作。但木质的和部分骨质的,历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早已腐烂殆尽;一些未经加工,偶而使用的石块,现在也难于分辨。因此,我们能够识别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除一些人类活动的遗迹外,主要是经过人工打制的、有使用痕迹的石器和一些虽无使用痕迹,但确系人类在打制石器过程中所产生的石片、石核。我们把这些石器、石片、石核统称为“石制品”。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起就有一些比较小型的打制石器,研究者把这种制石工艺称为“小石器传统”。“小石器传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得到明显的发展,能够打制出一种形体相当细小的“细石器”。在这种“细石器”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出现了一种间接的压剥细石器的技术,所生产的细石器被称为“典型细石器”,而把直接打制的细石器称为“细石器母型”或“广义细石器”。典型细石器在下一个历史时期,即所谓的“中石器时代”,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中石器时代文化(至少在中国北部)的一项突出特征。

中石器时代是介于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时代。传统的观点认为,旧石器时代随地质学上所划分的更新世最末一次冰期的结束而结束,但以生产性经济、磨制石器、陶器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并不因全新世的开始而开始。故将全新世开始至新石器时代到来之前的这一段时期称为“中石器时代”。由于学术界对全新世开始年代的界说不一,而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年代又无定论,故只可笼统地将中石器时代定在距今1万年前后数千年间。实际上,所谓“中石器时代”,只是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经济及生活方式在全新世初期的延续、渐进。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仍以采集、狩猎为主,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革。P21

不论是直接打击产生的广义细石器或是间接压制出的典型细石器,都表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复合工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典型细石器中那种形状规整、加工精细的三角形石镞,标志着弓箭的发明、使用及制作技艺的成熟。弓箭等于加长了人类的手臂,而能杀射飞禽、走兽及游鱼。弓箭提高了人类与自然斗争的能力,因而也就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并促使了人口的增长。这也正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较为密集、较易发现的原因。

海岱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主要分两类:一类为洞穴遗址,有上崖洞、千人洞;一类为山地丘陵旷野遗址,如竹溪村一胡家林村地点群、黑龙潭等。石器制作技术可分三类:直接打制粗大石器技术、直接打制细石器技术、间接压制细石器技术。细石器仅见于山地旷野遗址或失去原生地层的石器采集点,而未发现于洞穴遗址中。

上崖洞与千人洞两处洞穴遗址为保存较好的居住遗址。上崖洞位于沂源县土门乡芝芳村柏坪山北坡,是一处高出山下河床20米的向阳溶洞。1981年发现。洞口高约6米,宽2米,深1000多米。近洞口处宽敞,为一直径约50米的近圆形平面,洞高约20米。文化堆积厚约15米,为黄红土角砾胶结堆积,有的地方含灰烬。原生地层大部分已遭破坏。共采集石制品50余件,石料大多为石英岩。以直接打击法制作,单面修理。主要为尖状器、刮削器和石核。该遗存被认为可能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其绝对年代被推断为距今七八万年。P29

序言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国文明素以其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彪炳于世。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也是其间惟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不仅对于复原中国古代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探讨人类文明的产生及其发展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重要学术课题。近年来随着中国境内考古工作的不断展开,数量众多的重要考古遗址和遗迹相继发现,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也方兴未艾、日渐繁荣,正在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最为引人注目的显学领域。

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其背景、契机及其演进规律,复原中国文明产生和早期发展的历史途径,展现中国早期的灿烂文化,纠正对中国文明研究的各种偏见,已是当前历史、考古学界的重要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早在十年前,在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鼎力相助下,我们会同国内历史、考古学界的一批硕学精英商讨多次,开始组织撰写这部十三卷本的“早期中国文明”。经过十多年来大家的共同努力,虽然历经周折,现在终于逐步完成,开始陆续出版面世了,我们自然有难以自禁的喜悦。

十多年前,有关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许多学者还在讨论一些概念和框架性的问题,但已使我们感到这项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我们赞同苏秉琦先生在分析中国境内考古文化时提倡的区系类型理论和张光直先生对于中国考古文化发展所持交互作用圈的理论,根据对已有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将早期中国文明的发展源头大体分为若干大的文化区系,并且明确提出,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应是多源一体的。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将本书的总体结构构拟为纵横两条线索交叉结合,力求能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全面反映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进程。

尽管学术界对于中国文明的形成时代迄今仍有分歧,但对夏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史可凭的王朝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而在夏王朝建立前,中国文明应当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酝酿和演变过程,也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对于夏代以前的历史,就文献资料来讲,尚属传说时代,但从考古文化的角度看,已有丰富的资料证明,在考古学所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正是中国境内各个地区逐步从社会复杂化走向文明时代的历史过程。因此,我们将本书的第一卷定为《新石器文化与夏代文明》。应当说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到了夏代中国才步入文明时代,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文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它的脚步早在夏代之前已经接近并跨入了文明的门槛,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才确定这样的标题。关于这点,读者可以从本书的内容中清楚地看出。历史上所谓的夏商周“三代”,旧史家普遍认为是接续发展的三个王朝,从今天的观点看,他们的认识仍有一定的意义。实际上,灭夏而建立起来的商王朝,在许多方面正是承袭夏代已有的文明成就发展起来的。这可以从主要部分属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和后续的商代的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中的包括青铜器、玉器在内的各种文化因素的传承现象中得到证明。西周和商代之间,文明因素的接续与传承也是一样。商代的考古学文化中以殷墟文化的发掘与整理最为完备。西周则以周原为其立国的发祥地,这里历年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近年又出土有时代颇早的甲骨文,这里发现的周人文化应当说也是颇具代表性的。因此,我们将本书的第二、三两卷分别以《殷墟文化与商代文明》和《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为题。

西周以后,天子衰微,诸侯坐大,打破了中央集权的一统天下,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而它们的前源几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将中国境内的考古文化分成十个大的区系,以便进行横向的共时划分,但在每个区系内部则仍依时代的先后作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初年的纵向的历时分析。这是基于我们认为中国的早期文明的下限应当在汉武帝前后。汉代初年,历史虽然进入了一个新的王朝时期,但原有的文化因素和社会风尚还在延续,到了汉武帝前后才真正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出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我们将各个区系文化分别以《中原文化与三晋文明》《关陇文化与赢秦文明》《海岱文化与齐鲁文明》《江淮文化与徐舒文明》《江汉文化与荆楚文明》《东南文化与吴越文明》《三星堆文化与巴蜀文明》《南方文化与百越滇越文明》《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等为本书其他各卷的标题。当然这些标题也只是对各个考古文化区系的文化与地域性、民族性文明的概括,容有不尽妥当之处。

读者可以看到,本书的各卷,除了必要的文献资料外,大多是依据考古资料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中国考古学中有关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进程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是一幅展现当今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和战国秦汉考古工作和研究最新成果的画卷。中国考古学诞生至今已七十多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东北及西北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尤其是龙山文化时代的大量遗迹和遗物,使我们对夏王朝成立之前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状况都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夏商周和战国秦汉时期的都城、居住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的发现及大规模发掘,使我们对夏商周和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及其文明的发展脉络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些都为我们撰写本书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本书的撰写与出版,除了应当感谢各卷作者多年不懈的努力外,还应当深深感谢那些常年工作在各地考古发掘工地的考古工作者所作的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没有他们的努力与奉献,要想做好这项工作是不可想像的。

参加本书各卷撰写的作者,都是在其所承担部分的领域中多年研究、卓有建树的专家,他们在写作中,都在学术见解和认识角度上多有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因而读者会在各卷的叙述中发现一些并非完全一致的看法,其实这正是我们当初设计本书时特别留有学术争论余地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特色。相信读者可以从不同的学术见解中悟出更多的东西来。果能如此,就不违我们当时设计本书撰写原则的一点初衷了。

当前,有关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进程的研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发展的态势十分喜人。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能够为构建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进程研究的学术大厦增添一些基础性的砖瓦,对于这方面工作的推进和深化也将产生积极影响和作用。我们热切期望能有更多新的重要考古发现为本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丰厚的资源,能有更多的学术界同仁加入这一重要学术领域的探索和讨论。同时,我们也欢迎国内外同道对于本书进行批评和指正,以便我们今后进行有效的修订与改进。

后记

历经五年之久的写作,拙稿终于付梓了。其间的苦乐,一言难尽。

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的结合、高科技手段的介入,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必由之路。但我们的大半生却忙于田野奔波,忙于应付各色“学术”杂差。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才在苏秉琦老师的影响下,开始致力于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到80年代晚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苹芳所长曾把“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定为考古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这一导向,极大地有利于学科的发展,也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研究的自觉性和迫切感,从而获益匪浅,为后来我们接受这一写书任务奠定了基础。当我们从“上班族”退居自家书斋的时候,就试图走考古与历史结合之路,来总结一下我们对海岱先秦历史的认识。恰在此时,我们有幸受到江苏教育出版社之邀,参加到李学勤等先生主持的《早期中国文明》这一系统工程中来,把“总结对海岱先秦历史认识”的愿望化成了计日程功的具体行动。不过,一旦动手,方知任务的艰巨。在我们之先,虽已有不少学者对海岱先秦史中的若干专题进行了考古与历史的整合研究,但在“系统论述”上,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我们必须自找出路。我们必须重新认真地研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原著,摒弃貌似正确的曲解(如苏联某些学者的论述);必须重新研读有关的先秦文献;重新查阅有关海岱区三代考古资料,以弥补原来既定学术任务视野狭窄的遗憾"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理顺思路,把考古资料、别人的研究成果和文献史料复原成一条连续发展的历史长河,并提出自己对具体历史现象的分析,形成自己的史观。我们从奋斗中得到了快乐,得到了一种考察历史、洞察世事的眼光或能力。我们虽达不到孔夫子“四十而不惑”的境界,但年过花甲而能少了一点对历史的困惑,也是一种幸福。当然,写书不是为了自我满足,出版社出书更完全是为了读者。因此,一方面希望亲爱的读者与我们分享读史的快乐,另一方面还要向读者致歉,书中难免有分析不当、消化不良、史料疏漏甚至错讹之处。

还必须告诉读者,在这一艰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亲朋的关怀、鼓励、支持与我们同在。首先感谢我们的良师益友陈公柔先生对本书从总体构思、史料取舍到章章通读,给予了五年的督导与关怀。徐元邦、王文清、黎家芳诸师兄、师姐,给予了及时、有效的支援,他们抱着病体,冒着酷暑,往往忙到深夜,帮助我们进行诸如校订史料、配制插图等一些琐碎而又难度很高的工作,我们深为感激;书稿草成之后,曾分别送请刘一曼、罗琨、张永山、杜金鹏、徐淑彬等先生审阅,汲取了他们的宝贵意见;汪遵国、栾丰实等先生也给了我们有效的支持。’郑若葵先生是我们电脑技术的后援,不管是深夜还是黎明,随请随到,没有他和其他一些朋友们的真诚、及时的技术援助,拙稿是难以较快完成的。还要感谢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和编辑,为我们的编写提供了一切方便。使拙稿得以顺利完成。

我们还衷心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图书资料室的全体朋友,感谢母校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师生好友,感谢南京博物院的领导和该院图书馆、考古研究所的朋友们,在我们需要资料和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都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

这部书稿完成之际,我们缅怀先父、先母的养育之恩,以这部书稿告慰亲人的在天之灵;同时,这部书稿也是对叔父邵郊教授、叔母任仁眉教授给予我们近半个世纪的教养和对本书写作关怀的报答;是对教育我们多年的北京大学老师们的学习汇报。

我们幸运地得到这么多亲人师友的厚爱,但如前所述,书稿不如人意之处多多,一言以蔽之,文责自负。我们将继续研读、继续努力,希望有一天能以成熟无误的新版奉献给亲爱的读者。

 高广仁 邵望平

2003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岱文化与齐鲁文明(精)/早期中国文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广仁//邵望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439173
开本 其他
页数 74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625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1.0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2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3
168
3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6: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