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奇迹,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谜——他的航海究竟是怎样的波澜壮阔,最远又到了哪里?下西洋船舶的航海仪器与设备是怎样的?下西洋船队的编制和船型又如何?……本书通过对郑和七下西洋的宝船探密,把这次有遗憾与惋惜,有骄傲与荣耀,有哀叹与失望,有豪情与辉煌的远航呈现给你。
| 图书 | 宝船探秘(船舶篇)/郑和下西洋科普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600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奇迹,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谜——他的航海究竟是怎样的波澜壮阔,最远又到了哪里?下西洋船舶的航海仪器与设备是怎样的?下西洋船队的编制和船型又如何?……本书通过对郑和七下西洋的宝船探密,把这次有遗憾与惋惜,有骄傲与荣耀,有哀叹与失望,有豪情与辉煌的远航呈现给你。 目录 1郑和大航海——七下西洋 2 2下西洋船队的编制和船型 22 3下西洋船舶的建造 32 4下西洋船舶的设备 84 5下西洋船舶的航海仪器与设备 106 主要参考文献 123 试读章节 明成祖朱棣在位(1403—1424)做了许多大事,其中有三件大事:一是修建北京城,迁都北京;二是派大臣编纂22937册(装订成11095册)历史上堪称宏篇巨著的《永乐大典》;三是派遣郑和等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不但在中国航海史上“史称盛事”,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伟大的壮举。 郑和的老家是云南昆阳。郑和原名马和,排行老三。郑和的祖辈原来是西域天方国(今沙特阿拉伯)普化力国王,当时由于受到邻国侵略,不忍心看到由于战争引起流血,在宋代神宗熙宁三年(1070)经过长途跋涉,率追随者5000多人,驼5000余投奔宋朝避难并且愿意称臣。宋神宗特别赞赏他的爱民之心、归诚之意,从此便收留他们在中国定居。当时就授本部正使总管民。元封三年(1080)加封宁彝庆国公,其子孙后被封王封侯。在元朝时,数建奇功,总督天下军务。做事“深仁泽厚,天下多颂公德”。 郑和的父亲马哈只,信仰伊斯兰教,曾到天方国朝圣过。马哈只具有很好的品德,“性尤好善,遇贫困鳏寡无依者,惟保护贝周给,未尝有倦”。这种美好的品德对当时年幼的郑和起了很大的教育作用。明初,明军进军云南,年少的郑和在逃难中被当成俘虏,后被净身做了明成祖身边的太监。由于他机灵、勤快,深得明成祖喜欢,他在明成祖身边学到了不少文功武治的本领。“靖难之役”中,马和在郑村坝战斗中立了大功,明成祖赐姓“郑”,因此被称为郑和。至于“三宝”,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他的乳名“三宝”,有的说由于郑和归依佛门,有法号,“三宝”是佛家“三宝”意思。P2-3 序言 15世纪初,当人们将波涛汹涌、神秘莫测的大海视为惊险畏途的时候,从东方神州大地走出一位传奇人物,他就是世界航海史上举世闻名的大航海家——郑和。 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开辟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先河,架起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友谊的桥梁,传播了华夏文明,促进了亚非区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使“海上丝瓷”之路空前繁荣和活跃。 近代名人梁启超第一次称郑和是“祖国伟大的航海家”,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盛赞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曾高度评价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和历史功绩。周恩来说,“我国明代郑和是一位大航海家。郑和曾访问过东非索马里、肯尼亚等国家,为中非友谊作出过重大贡献。”邓小平将郑和下西洋与改革开放的国策联系起来,他说,“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算是开放的。”“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江泽民曾多次在讲话中谈到郑和下西洋,他说,“中国对外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丝绸之路’和15世纪郑和下西洋。”“这说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致力于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进行文化和经济交流,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胡锦涛最近也说过,“早在600年前,郑和七下西洋多次经过爪哇等地,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历史佳话。”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也在不同场合多次高度评价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 郑和以“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凭借着超常的聪明智慧、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勇气和胆略,不折不挠、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受命率领当时世界上举世无双的庞大船队,以高超的航海技术,叹为观止的组织才能,指挥近3万训练有素的官兵,驾驭一二百艘船,战风斗浪,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在广袤无垠、凶险异常的大海上。郑和船队在28年中,七次远航东南亚、南亚、东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编织了海上交通网络。他们所到之处,不论国家大小、文化先进与落后,不分种族、肤色,积极宣传睦邻友好、共享太平的大明国策,开展了平等互利的贸易,传播了文明,建立了友谊。 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弘扬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民族精神,国家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自2003年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2005年6月、7月纪念活动将达到高潮。 为配合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活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与中国科技馆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郑和下西洋科普丛书”: 综合篇——《帆鼓西洋》时平编 百问篇——《情系大海》于海明编 船舶篇——《宝船探秘》顿贺等编 遗迹篇——《古迹寻芳》杨新华等编 本套丛书主要是面向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而编写的。作者用大量的图片和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全面地介绍了郑和的身世和相关的主要人物,郑和七下西洋的全过程及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郑和七下西洋在航海、造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等。 丛书每册体裁各异、内容各有侧重,图文并茂,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为保证丛书编写的史实准确,郑和学术研究学者郑一钧、明史专家万明、造船专家席龙飞对书稿进行了认真审核。为按时出版发行本套丛书,科学普及出版社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丛书编写时间紧、任务重,虽经各方面努力,但难免有错误,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指正,以求再版时修改完善。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科技馆 2005年6月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宝船探秘(船舶篇)/郑和下西洋科普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顿贺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科学普及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10061367 | 
| 开本 | 24开 | 
| 页数 | 12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72 | 
| 出版时间 | 2005-07-01 | 
| 首版时间 | 2005-07-01 | 
| 印刷时间 | 2009-0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7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248.10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5.5 | 
| 印次 | 3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05 | 
| 宽 | 185 | 
| 高 | 8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3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