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张君劢于1931年至1935年所作之二十余篇文字,总结了张氏在“科玄论战”爆发十年的心路历程,这些文字可视为张氏将论战中之稳痛发而为对科学精神之更深刻阐发及对中华人民族存绪之际文化路向的清醒见地。
图书 | 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张君劢儒学著作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集张君劢于1931年至1935年所作之二十余篇文字,总结了张氏在“科玄论战”爆发十年的心路历程,这些文字可视为张氏将论战中之稳痛发而为对科学精神之更深刻阐发及对中华人民族存绪之际文化路向的清醒见地。 内容推荐 1923年张君劢以一篇《人生观》的发布,激起了现代思想史上著名“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又称“科玄论战”)。这场论战所涉及的问题,即科学与人文、知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现代哲学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论辩中,张君劢被丁文江斥为“玄学鬼”,此实为张氏之深深误解。之前及之后,张君劢均大倡科学研究在其时中国的建立与发扬,而张氏见解之深远实在超山时人,故在此误解。论战之后十余年《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刊布,此书集张君劢于1931年至1935年所作之二十余篇文字,总结张氏在论战爆发十年的心路历程,这些文字可视为张氏将论战中之稳痛发而为对科学精神之更深刻阐发及对中华人民族存绪之际文化路向的清醒见地。今日读是书,可为重估张君劢学术思想之整体提供重要契机;由张氏其人被误解之一段现代学术史公案,庶几可见时思想界之总体思维趋向以及张君劢坚执学术信念的可敬可佩。 目录 绪言 凡例 卷上 学术思潮 一、学术界面之方向与学者之责任 二、中国新哲学之创造 三、科学与哲学之携手 四、人生观论战之回顾 五、思想的自主权 六、当代政治思想之混沌 七、德国经济学之特点 八、中外思想之沟通 九、东西政治思想之比较 十、《五十年来德国学术》序 十一、黑格尔之哲学系统与国家观 十二、黑格尔之哲学系统及其国家哲学历史哲学 十三、关于黑格尔哲学答张真如先生 十四、再与张真如先生论黑格尔哲学 卷下 民族复兴 十五、中华新民族性之养成 十六、从东北热河的失陷说到复兴民族的责任 十七、民族复兴运动 十八、中华民族复兴之精神的基础 十九、历史上中华民族中坚分子之推移与西南之责任 二十、覆王吉占(恒)论广西居民来源书 二十一、中华历史时代之划分及其第三振作时期 二十二、山西对于未来世界战争之责任 二十三、十九世纪德意志民族之复兴 二十四、常燕生《德意志民族自由斗争史》序 编者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张君劢儒学著作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君劢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07494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0 |
出版时间 | 2006-09-01 |
首版时间 | 2006-09-01 |
印刷时间 | 2006-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6-53 |
丛书名 | |
印张 | 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5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